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读
日本大变革时代俗世畸人

一、吾辈为何

一本书就像一道光,能够穿越百年岁月落在我们面前,有它的道理。读一本百年前的小说,就像是聆听百年前先知说话,对读者来说当然就是缘分。

一个作家的写作,体现着他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包含着他的智慧和激情。这能将一个动荡不安的世界固定下来,虽然主观性强烈,但非常生动,有时你甚至能感受到作者的写作环境和他呼出的气息。

此前译者翻译了夏目漱石先生的长篇小说《心》,受到作家榜的鼓励,再接再厉着手《我是猫》的翻译工作。日本文学浩如烟海,译者对夏目漱石先生虽仰慕已久,但一直与这部名作失之交臂。

《我是猫》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小说处女作和成名作。小说以一只猫的视点展开,折射出了日本在大转型时代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社会思潮。它于1905年1月开始在《子规》杂志上连载,1958年首个中文全译本出版,后陆续出版了多种中文译本。

《我是猫》的翻译过程也是译者对这本书的一次阅读过程,很多地方需要停下来查阅典故出处。

首先遇到的难题就是如何翻译这部名作的书名。“我是猫”的日语原文直译过来应是“我辈是猫”。“我辈”一词在中文中也可意会。但“我辈”和“我”虽然语义相近,在语感上却大相径庭。且“我辈”在汉语的固有语义中,带有复数意味,照搬原文不妥。可若意译成“我”,在行文上却又未必契合原著的语境,也非佳译。在这部小说中,猫是作为叙述视角存在的。原作中“我辈”作为猫的自称,表达了它对人和这世界的立场和态度。

这只猫是夏目漱石笔下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角色之一。它被抛弃、被羞辱、被鄙夷,却仍然拥有一颗俯瞰人类的骄傲的心。它的哲学、视角、观察力,都生动表现出了一只猫的生存处境,以及它与人类相互依存又相互敌对的基本关系。都说狗是人类的好朋友,但猫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朋友呢?它的自恋、独立和傲视,未必是作者在写作上对猫进行的人格赋予,也许仅仅是一种白描式的勾勒;猫与人关系的底色,不是忠顺和依附,而是难解难分的相互鄙夷、敌对,同时又有着复杂的友好和善意。也许这就是猫的真实品格,也是很多人喜欢猫这种动物的基本理由。

小说是从这只猫的出生写起的,它年龄不大,但成长迅速,心智成熟,在全书中处于俯瞰的高度。这决定了它不是自卑的、怯懦的、谦恭的,而是一个相当骄傲的角色。在中文词汇中,和“我辈”语义相近的是“老子”一词。中文中自称“老子”,大江南北通用,也相当口语化,符合原著中这只猫的基本定位。但“老子”过于市井,满篇“老子”显然有悖于原著旁征博引、学贯欧亚的行文风格。故而译者尝试用“老夫”一词来翻译“我辈”,似乎文脉上更为熨帖通畅,也更贴近原作中这只猫臧否人物的基本调性。

谨慎起见,译者专门请教了本门师兄大西纪先生。大西纪先生现为日本神户学院大学、关西外国语大学、摄南大学、四天王寺大学的客座讲师,对汉语和日语都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他赞同译者观点,并指出“我辈”一词在明治时代更偏向于“俺様”(老子)之意。同时他还为译者找来了一张《我是猫》的初版木刻封面。该封面上,画着体形硕大的猫,端然而坐,小说中的诸人物则匍匐其下,作恭聆教诲状。这佐证了该小说叙事主体的俯瞰视角,由此译者确定了以“老夫”作为这部小说中该猫的自我称谓,这也是这本书开篇第一句“老夫是猫,尚未取名”的由来。鉴于《我是猫》的书名已约定俗成,且音节响亮,所指清晰,改动了反而观感不佳,且与正文阅读感受关系不大,故沿用了原译书名。

其次,夏目漱石先生是一位儒雅博学之士,全书行文用词是比较考究的,但对“屎尿屁”之类的俗语俗词也并不避忌,信手拈来。译者当然遵从作者原意,没有回避的道理。有些读者可能会因此感觉行文上有些突兀,但那也只不过是作者的有意为之。一吐为快,毫无疑问是作者的基本诉求之一,也是写作让写作者容易上瘾上头的原因。

二、漱石与猫

关于夏目漱石先生其人其事,此处从略。聊聊《我是猫》这本书的创作历程,可能会比较有意思。译者并非研究夏目漱石先生的专家,史料依据主要来自何乃英先生的《夏目漱石和他的一生》一书。

如前所言,《我是猫》是夏目漱石先生的小说处女作。其第一章创作于1904年末,作者原本打算将它作为短篇小说独立成篇。结果一经发表,好评如潮,作者受到激励,于是一发不可收,逐篇写来,一直写了十一章,连载到1906年夏季才算完成。整部小说的创作周期大约一年半。因此,《我是猫》这本书带有一种边走边唱式的写作风格,兴之所至,便着笔落墨,谈不上什么完整结构和谋篇布局。故而译者的翻译过程和读者的阅读进程,也和夏目漱石先生的创作进程保持了某种一致性。仅从阅读观感而言,也能感受到作者的写作笔触,由较为拘谨到汪洋恣肆,直至笔锋所向,万事皆可入书。这种写作状态暗合了创作的自由之境——小说的写作本来就是没什么规范和格式可言的。

夏目漱石先生写作《我是猫》第一章时已经三十七岁了,而其殁于四十九岁,人生已过去四分之三。此前夏目漱石先生虽非寂寂无名之辈,但其名声也仅局限于文人圈子。而且他不喜欢热闹扎堆,比较热衷的无非是俳句、连句之类,也曾立志于写俳句出道,但这种写作也只能算是文人间的文字游戏,谈不上什么了不得的创作。可以想象,一个热爱文学创作的人到三十七岁还没有弄出什么名堂,其心境之落寞无奈可见一斑。

所以他在写《我是猫》第一章时,对编辑的意见言听计从,做了大篇幅的删减修改。后来编辑高滨虚子写了篇文章《漱石与我》,谈到了当时的情况。据称,夏目漱石对虚子提出的意见有些不服气,但认为虚子较有写作经验,而他自己尚未建立强大的写作自信,于是将虚子指出的缺点全部涂抹修改掉了,甚至“直接删掉一两页纸的情况也有”。所以这本书第一章的风格和他后面发展起来的自由文风相比较,就更工整。此外,作者刚开始写这本书时,也没什么创作野心,似乎只是有了个偶发灵感,想要通过一只猫的视角做一些自我调侃,并讽刺一下当时日本知识分子的虚伪面貌。当时作者是一位教师,和小说中的“主人”苦沙弥先生有相当高的重合度。

但这种讥讽和调侃,写多了也就那样,甚至多少会令人感到无聊和厌倦。读者从文本中感受到的也无非是作者的聪明机智。但随着翻译工作的深入,译者认识到了自我见识之简陋肤浅。《我是猫》的第一章,乃是夏目漱石整个创作生涯的发动机。当时的日本文坛堪称一潭死水,且西风来袭,欧洲文学以压倒之姿强势入侵,日本的文学写作何以自立、突围?文学界一片惘然。夏目漱石凭其犀利快捷的文风就斩获无数仰慕者,这让作者本人激动莫名。在向读者复函的明信片中,他就直言不讳地说:“有读小弟文章两三行的人,就感觉难得;有说有趣的人,就感到高兴;如果有人说一声佩服,那就非常之愉快。这种愉快,远比彩票中大奖、被尊为大学者、当教授和博士之类的要愉快得多。小弟因得贵函而获此种大愉快,故认为有向您致谢之必要。”

这段文字充分表达了夏目漱石先生一跃成名后的愉悦心境。在夏目漱石先生三十七岁这年,运气为他打开了一扇门,甚至可以说是为整个日本文学后来的狂飙突进打开了一扇门,并为此后日本文学的现实批判性、人文精神和精神层面的深入表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当然,也由于成名甚晚,夏目漱石先生此前所有的积累、经验和见识,让他在写作道路上越走越远,远超同侪。所谓“成功从不眷顾没有准备的人”,夏目漱石先生准备得相当充分。所以阅读《我是猫》这本书,相当于走进了一条了解作家深入自我的隐秘通道。但愿读者的阅读也能够伴随作者的写作进程而终有所获。

三、猫眼看人

夏目漱石先生是日本文学中的开创者,但毕竟是一百年前的人物了。我们今天阅读他、了解他的意义究竟何在?

首先,当然是因为这本书具备阅读的乐趣。整部小说中洋溢着夏目漱石式的幽默和机智。这种幽默是理性的,它建立在作者对人、对世界的深思熟虑之上;同时它也是感性的,作者对写作语言的运用如臂使指,毫不费力地抵达了表达的自由之境。有时读着读着,行文似乎意有所指时,却不料笔锋一转,意趣陡变,另开局面,让人顿然耳目一新。这种无所顾忌、随心所欲的铺陈,让整部作品呈现出了与一般现当代小说截然不同的面貌。不需要什么完整的结构,也没有通常小说必备的故事线索;人物刻画夸张而犀利,对猫的描写有趣生动。当然,所长即所短。阅读此书的乐趣很大程度上与阅读传统小说的乐趣不同。对于养猫、爱猫的人来说,书架上放一本《我是猫》,毫无疑问能和日常生活相映成趣。夏目漱石把猫作为小说塑造的主要角色,对其心理及外在形态进行了充分的描绘:一只年纪不大的猫,拥有一个洞悉世事人心的老灵魂。为此他写下了将近30万字,这在世界文学范围内也是独一份。

其次,小说对人物的刻画夸张到具有漫画感,而且作者对人物精神状态的把握非常精准。夏目漱石先生写作的笔触展开之后,贩夫走卒、文人骚客、达官显贵、警察、学生、大款、流氓等世间众生,日本大变革时代的俗世畸人,无一不成为他调侃、嘲讽的对象。其笔锋之健,力透纸背,有时甚至让人产生过于刻薄之感。

夏目漱石先生后来写了篇《处女作追怀谈》,谈到他创作《我是猫》的初衷:

我只不过偶尔写了那样的作品,并没有想要对当时的文坛如何如何……仅仅是想写就写,想作就作,就是说我到达了那种时机。不过,开始写时和写到最后时,想法有很大的不同。文风之类也不愿模仿别人,只不过是想那么写写看。

自我区别于他人,并达到想写就写的程度,是一个成熟作家自我意识觉醒的标志。

小说中除了林林总总的俗世畸人外,还有猫的主人苦沙弥先生,以及苦沙弥的几个知识分子朋友。从某种程度上,苦沙弥可以看成是夏目漱石先生的自我投射、自我剖析。在作品中,作者对这些人的讽刺挖苦简直无所不用其极。这种自我否定和无情鞭笞,并不是为了炫耀作者自我智力上的优越,而是深刻揭示了西方现代文明强力侵入日本后,知识分子普遍面临的思想困惑和精神迷惘。知识分子的庸碌、虚伪和自命清高,本质是这些人因找不到安身立命之所在而产生的焦虑。

在这点上,夏目漱石先生的看法可以说是极度悲观的。在他嬉笑怒骂的皮相下,有一颗苍老的悲凉之心。书中的苦沙弥是个老实人,努力表现得很有学问,翘盼高品位,竭力求进步,对世界上的丑恶现象深恶痛绝,但这种纸糊的自命清高在现实社会中却不堪一击。至于他的朋友,也都各有各的毛病,在滚滚红尘的裹挟下各自挣扎,丑态百出。全书结尾,这只猫喝醉后掉进水缸里淹死了,可能算是作者的一个比喻吧。所谓在劫难逃,无非如此。

再次,夏目漱石的批判性和预见性具有一种超越普通作家的高度。其时明治维新开局未久,军国主义急剧膨胀的日本,为争取其所谓的生存空间,向四邻大打出手,以至于日本全局失控,精英遭到打压。夏目漱石先生在书中,对其后整个民族精神上的迷狂早已有所警觉,并进行了无情嘲讽。

小说中的苦沙弥曾写过一篇文章,是以对话方式呈现的,我们可以尝试着将它连起来看看:

大和魂!叫喊着的日本人像得了肺病似的咳嗽起来。若有人问:“何为大和魂?”答曰:“就是大和魂啦!”言罢而去。

所有人口中都在叫喊着它,却没有一个人看见过它;所有人都曾听说过它,却没有一个人遇上过它。大和魂,莫非你是天狗之辈吗!

结合当时日本的国情,也许我们能略略体会到夏目漱石先生穿透百年历史的写作的力量,并感同身受。

这是一个写作者的天赋和本分,他来自四维时空,现实、历史和未来都摆在他的面前。但所谓作家,穷酸而已,根本无力改变历史的走向,这就是夏目漱石先生内心深处的一声叹息。百年后,这声沉重的叹息依然余音在耳。译者走笔至此,不胜感慨。

是为《我是猫》一书译文导读,以偏概全。愿夏目漱石先生在天之灵安息。

2023年3月24日
北京 阳光上东 bejfPHO9RwI08zfq6/6yPdfFP+GIWHAP9L6rn8IKhdrpMRxJA+Hm/evyYV7DK25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