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言语行为理论的特征

外语学习者都知道,要使用一门外语进行交际,仅学会发音、掌握语法结构和一定词汇是不够的。学外语的目的是“做事”。人们得使用语言来提问、问好、表示谢意以及实现其他更为复杂的目的。

许多时候这类目的是用语言形式表示的,比如用标点或语调来表示提问、感谢等,但是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当人们用一门语言进行交际时他们会发现“一个话语的一部分意义来自它的社会功能”。Akmajian et al.也指出,说话者的目的是让听话者听到,听懂他的话,并对此有所反应。

说话者的第一个目的是让听话者听到他的话,因此他的声音必须足够高,他的英语发音应尽可能规范,让听话者感觉他是在说英语。

说话者的第二个目的是让对方听懂,为此他要使用正确的构词造句规则和合适的词。如果听话者这时候“有所反应”,说话者的三个目的就都达到了。用奥斯汀的术语,这种言语的社会功能就叫作言语行为。

一、主体性

主体性从本质上说是活动主体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是活动主体区别于活动客体的特殊性。从奥斯汀最初将话语分为行为式和表述式,及行为式的满足条件、得体条件、显性行为式和隐性行为式,到“言即行”的认识,再到发声行为、出语行为、表意行为的区分与表意行为、语旨行为、语效行为的提出与区分及对语旨行为的分类等都是奥斯汀在言语行为理论中主体性的表现。

主体性是言语行为最基本的性质。言语行为中,言语行为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于言语行为双方对所说的话语及其言语语境等的认知、分析、理解与反应,涉及话语的形式结构、指称与意义、功能等等的解析与判断。

二、目的性

目的性是人与动物行为的标志。但是人与动物的行为目的又是有差别的。动物只有消极地适应环境,受环境所支配,在环境前是被动的、盲目的。而人的活动一般带有预定的目的、计划、期望,这就使人不但能适应环境,而且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图,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来改造环境。就这一点来说,言语行为也是具有目的性的。每一次言语行为,言语使用者都是怀着一个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并为自己一方带来利益的直接而实际的目的。

言语行为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语言运用的效果。这种效果不仅仅表现为语词的华丽动听,更主要表现为语用行为的得体和真切。所谓得体,就是指语言的选择运用与语用环境相适应(即适时、适情、适势、适机,总而言之就是以适度、恰如其分为原则),所谓真切,就是真实而确切地再现语言表达对象特征和本质。

检查语用是否达到了目的效果,就看其是否产生一定的语用效力。“语用效力”,就是指语言运用应当具有改变或影响听者的思维方式、状态、情绪活动的力量。

三、施为性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的观点,话语有两种不同的意义,一是命题意义,也称表述意义,二是施为性意义,也称施为力。命题意义表示话语的基本字面意义,而施为意义表示话语对听话者的影响。如,当某人说“太热了”时,话语的命题意义是表述说话人“热”这种感觉,而它的施为性意义(施为力)则是讲话人希望说这句话后听话人理解他讲这句话的目的、意图,给他提供一些降温的方法。如果这个话语对听话人实现了某种效应,这便成了“成事性效应”。一般说来,“言语行为”是用来指既有命题意义又有施为力的话语。含有这两种意义的话语称为言语行为,而没有施为力的话语通常就不被看作是言语行为。

四、互动性

“互动性”指说话者需要和别的该语言使用者处于互动状态才能完成交际功能,即必须在言语上“你来我往”才能保证说话者话语中社会功能的传递。在有些场合互动性比其他场合更明显。简而言之,互动性指一个圆满的言语行为取决于说话双方的共同努力。

五、可塑性

人的行为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言语行为作为人的行为也同样具有可塑性。这种可塑性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一是为了语用目的之达成,常常可以变换语码。语码选择是一种很明显的动态语境转换手段。有意识的语码转换取决于交际者,交际者可以为达到某一交际目的而选择某一种语码,构建一个有利于自己的语境,掌握和控制整个对话。

二是语用可以通过学习或训练而改变。一个人从一开始学说话就是语用行为的开始,而且通过不断的学习、训练,语用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而且许多人的语用活动都是在非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言语行为理论将对人们的言语行为起重要的指导作用。

六、差异性

言语行为的差异性首先表现为个人之间的差异性。造成个人差异的原因是语用者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等原因。思想性格是主要原因。思想性格可以包括许多内容,比如,世界观、语言观、美学观、文化素养、语言修养等等。

七、语境依赖性

语境依赖性又可分两个部分:一是许多言语行为都是由所在社会的习俗支撑的,其中有一些依赖性非常明显:某一行为必须由有关人士在恰当场合才能完成。

其他言语行为也同样受制于社会习俗。比如称呼一个人时要受制于话语双方的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等,称一个人“王老”是因为他年龄较大,且又德高望重;“老王”则表示说话双方的各方面情况差不多;“小王”凸显说话双方的年龄差距;“王铁头”、“王长手”等则显示双方的亲密关系;“王处长”、“王叔叔”、“王老板”等都无不彰显人们在称呼时对各种社会因素的考量。提问、问好等常见言语行为无不如此。

语境依赖性的另一个方面是依赖话语发生当时当地的具体语境。同一个话语在不同语境(场合)可以有不同的言语行为。 t95Rjv9+beX2o3ZMhZ2QoohW+JpECMnBNzD4hDZXcnk1E4l/g4uISXq53Bj4Lwi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