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言语行为理论的规律

言语行为规律是言语运用过程中蕴涵的客观规律,它在言语活动中生成,在言语活动中实践并接受检验。言语行为规律牵引着言语行为的运行,直接关系到言语行为效果质量。

言语行为规律实际上就是人们在运用语言的时候自然形成并被遵循着的规律。言语行为规律与言语活动密不可分,解析言语行为规律,笔者认为应该着眼于言语活动的全过程,从三个组织环节入手,挖掘出与之相适应的潜在规律。关于言语行为过程的三个环节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它指的是:言之发(以言指事)——示言外之力(以言行事)——收言后之果(以言成事)。

与之相对应的言语规律则为:组织言语活动的规律:以言指事——正确组织、选择话语形式;实现言语意图的规律:以言行事——让言语目的、任务与言语策略契合;获取言语效果的规律:以言成事——使言语行为切合语境。

一、组织话语的规律

言语行为的第一步——“言之发”(以言指事),就是“编码”,即用语言体系规则建构话语文本,使之具有正确的表达形式。这一行为由三个部分组成:“成声”——发出语音语调;“陈言”——说出词语,又把它们按语法规则组合成句子,“传意”——给话语赋予意义,派给指称对象。这一环节的施行,受“组织话语规律”的制约。组织话语的规律表现在两个层面:

(一)按语言体系规则结构话语

组织话语首先必须遵守语言系统自身的规则,力求符合本民族语言的语音、词语、语法规范。

所谓语音规范,就是正确使用语言,发标准音。如果言语活动中“走音跑调”,轻则导致信息表述不清,重则导致编码偏误,解码错位,最终致使信息阻塞,交际失败。

声调调值的区别也同样具有辨义作用。在言语活动中,这些辨义区别一旦被混淆,信息意义随即发生改变。

所谓词语规范,就是用词符合英语语义组合规则与表达习惯。这包含两点,一是正确进行语义配搭,二是尽量避免滥用土言土语,违背这两点,同样会导致表述不清,造成交际阻塞。

所谓语法规范,就是按照英语的语法规则结构语句。每一种语言都存在自己的语法法则,不遵守它们,则难以生成出正常语句,如果将“病句”用于交流沟通,势必导致言语行为的失败。

遵守语音、词汇、语法规范,是组织话语规律的第一步,只有先把握好这一步,“言之发”才能成功进入“以言指事”环节。

(二)选择恰当的词语、恰当的句式、恰当的组织形式来结构话语

1.选择恰当的词语

这里所谈的“选择恰当的词语”,并不是从遵守词语规范角度而论的,而是涉及同义词推敲的问题。因为在言语活动中,对某个意义的表述,可能存在多个诉说角度,存在“同义词列”选择的空间,所以选择恰当的词语这一规律主要对同义词语的推敲锤炼。古往今来这种选择一直作为言语行为的重要指标。

一组理性意义相同、相近,而附加色彩有所区别的词,称专同义词。一组同义词的聚合体称为同义词列。同义词由于理性意义相同相近,所以从理论上而言,同义词列中的每一个体都可以称为同一对象,然而事实上,在具体的语境之中,同义词列中附加色彩的区别,又常常被强调,它们在一定的语境中实际上并不能够自由替换。

同义词附加色彩意义的标示功能主要具有以下六种:

(1)语体标示功能

在同义词列中,不同的词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语体色彩,语体色彩用来标示语体区别,这就叫语体标示功能。在不同的同义词列中,有的词具有“通用色彩”,使用时不受语体范围的限制;有的词具有“书卷色彩”,主要运用于文艺作品,有的词具有“随意色彩”,经常运用于口头谈话。在言语行为中,行为主体一般可以根据表达需要进行语体色彩选择,以此获得相应的表达效应。

(2)情感标示功能

在同义词列中,不同的词可以体现出不同的感情、态度等色彩,所以同义词具有感情标示功能。在语用中可以根据情感表达需要,选择不同的词语来获得表情效果。

(3)角色标示功能

在同义词列中,不同的词可以标示不同角色对象,这就是词的角色标示功能。

针对不同的角色对象,选用同义词列中不同的词语,这是第一种角色标示表现。

第二种角色标示表现,是不同的角色表述同一对象时,可能选用不同的词语。

(4)形象表示功能

在同义词列中,词语可以标示出形象色彩,因而同义词具有形象表示功能。

形象词语在言语行为中很有意义,但有时“形象”得离谱了,就会产生不好的效果。例如,当下有的饭店为了招徕顾客,故意将菜名形象化,结果搞得消费者一头雾水,甚至有一种被欺诈的感觉。

(5)地域标示功能

在同义词列中,不同的词可以体现不同地域的方言色彩,这就是词的地域标示意义。在言语运用中,使用方言色彩词语,可以体现出地方风貌与地域文化。

(6)时代色彩意义

在同义词列中,词可以标示不同的时代色彩,这就是词的时代标示功能。

以上六个方面就是同义词的各种标示功能,同义词丰富的附加色彩,给人们在言语活动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创造了很大的空间,人们可以按照表达需要来推敲锤炼词语,以此营造出一定的言语行为效果。选择恰当的词语,是言语行为规律的重要表现之一。

2.选择恰当的句式

(1)句式的分类

汉语语言体系中句式资源很丰富,从不同角度思考,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传统分析从语法与修辞两个角度入手,分为语法范畴和修辞范畴的两类句式。

无论是语法范畴和修辞范畴的两类句式,运用于言语活动时都产生不同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建构话语时,可以根据表达需要来选择句式。

(2)句式的选择

句式的选择在言语活动中也是普遍而又重要的一条规律。

3.选择恰当的组织方式

选择了恰当的词、恰当的句式之后,还必须以恰当的组织方式将其组织起来。只有将词语和句式有机地组装起来,才可能实现正确的编码,成功终结“以言指事”这一过程。因而,总结组织话语的规律,必然要考察语言单位的组织方式。在言语活动中,恰当选择话语的组织方式,是“以言行事”收“言后之果”的重要前提条件。

从此,我们可以看到,要获得言语效果,必然要重视“组织话语的规律”,只有先遵循语言体系自身的规则,再选择恰当的词、句式以及组织手段,才能有效地完成“言之发”这一环节,成功地实施言语行为。

二、“言语目的”与“言语策略”相适应的规律

在现实情境中,正常人每一个正常言语行为的施行,都包含着自身的目的动机,或告知,或诉说,或请求,或询问,或威胁,或示情,或说服,或发泄等等。所以“任何言语行为都是一种目的性行为实施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可见,每一句话都存在言说目的,每一个目的都依靠言语行为显示,“以言行事”,就是要通过说话来实施某种意图、达到某种目的。然而要实现言语目的,完成交际任务,必须考虑以恰当的言语策略作为支撑,“目的意味着策略和手段”,“说话就是表达目的和实现目的,也就是在选择策略”。因而,在言语活动中,言语目的、交际任务与言语策略相适应的规律是一条很重要的定律。这条定律的核心在于确定最恰当的言语策略来达到言语目的,完成交际任务,真正实现“以言行事”的功能。在修辞学的言语行为视野中,言语目的与言语策略相适应的规律是一个新关注的要点。

言语活动中,言语策略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正因为存在多元化的策略,人们在实现言语意图时才具有选择空间与回旋余地。言语策略根据言说表现,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谓之“直言不讳,开宗明义”;一种谓之“委婉含蓄,旁敲侧击”。在言语行为中如何选择策略,运用哪一种策略最为恰当,无法凭空判定,必须以实现言语意图为前提,所以,言语策略与言语意图相适应是言语行为的又一重要规律。

(一)“直言不讳,开宗明义”实现言语意图

“直言不讳,开宗明义”的策略是有效而又普通的言语策略之一。所谓“直言不讳,开宗明义”就是不拐弯抹角,直截了当将言语意图表达出来。在言语活动中,何时采用这种策略,应该与行为主体的言语目的、言语环境等因素相联系。

可见,“直言不讳,开宗明义”的策略是很有力度的。然而在运用“直言不讳”策略时,有一个环节很重要,那就是谈话双方对交流的“话题”要具有“共知性”,否则,一方的“直截了当”,会导致另一方的茫然而不理解,反而达不到“言语目的”。

“直言不讳、开宗明义”之策虽然简单明了,但如果“话题”或“话语”是受话人不能接受或难以接受的,“直截了当”地表达意图就会产生强烈的刺激性,导致交际的另一方受到伤害而无法实现交际意图,所以这种策略的运用具有一定的风险。

然而,“直言不讳”的策略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之策,什么场合都能运用。尤其是“受话人”与“发话人”还存在地位、年龄、性别等差别因素,就更要慎用“直截了当”之策来施行言语意图。这时,我们可以采用另外一种策略——“委婉含蓄,旁敲侧击”。

(二)“委婉含蓄,旁敲侧击”完成交际任务

“委婉含蓄,旁敲侧击”也是一种常见的言语策略,而且是一种很有弹性的语用策略。它曲折传言、巧妙示意,在很大程度上维护听话人的自尊,使人在交际中自在、舒畅,言语意图容易得到认同,能够更轻松地完成交际任务。所以,这一策略古往今来,被人们在多种场合采用而屡试不败。

“委婉含蓄,旁敲侧击”策略根据使用时的具体表现可分为几种小类型,常见的有下列三种:“侧面迂回式”、“言外寓意式”、“反面激将式”。

1.“侧面迂回”达到言语目的

“侧面迂回”之策,就是在交谈中先掩饰着自己的“言语意图”,从其他角度寻找话题,打开交流局面后,再从侧面一步步体现言语目的,最终完成交际任务。

2.“言外寓意”实现言语意图

“言外寓意”之策,也就是交流过程中完全回避该谈的话题,以似乎不相关的话语来表明自己的言语意图,这些话语看似不相关,其实含有很切题的言外之意,这种策略称作“言外寓意”之策。

3.“反面激将”完成“交际任务”

“反面激将”之策也是人们熟悉的言语委婉策略之一。所谓“反面激将”,也就是不从正面角度去说服受话人,而是用反面的话语刺激受话人,激励出其自信心,使之痛下决心去做成什么事的一种语用策略。这种策略,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运用,在一定的语境中,对言语意图的实现常常很有帮助。

以上我们讨论了言语策略与言语意图相适应的规律,无论哪一种言语策略都必须与“言语目的、交际任务相契合”。实现言语意图是语用策略选择的前提,完成交际任务是语用策略运用的结果,这正是言语行为的规律体现。

三、切合语境的规律

切合语境的规律是言语行为第三条重要的规律。语境是语言使用的环境,言语行为的实施与语境密切相关,任何言语行为都不可能离开语境而存在,因此,言语活动必然涉及“切境”的规律,言语行为只有“切境”,才可能获得满意的言语效果,因而,在言语行为的最后阶段即“取效阶段”,应该了解“切境”规律,此规律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适时、适体、适格。

(一)适时

所谓“适时”,就是实施言语行为时注重场合。“场合”包括“时间”、“地点”、“场景”、“对象”等。注重场合,是指说话要看所处的时间、地点,要与当时的环境、气氛相适应;要根据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讲话方式、沟通内容和方法,用语要与交际对象的身份、文化素质、职业习惯相适应。说话注意场合是一个人言语能力的最直接表现。言语行为如果忽略场合,一定会导致行为的失败。

(二)适体

所谓“适体”,就是从语境出发,使用合适的语体。语体是人们在长期语用过程中形成的言语功能变体。言语行为的实施,应该根据言语环境,来选择不同的语体,这也是“切境”的一个方面。比如,聊天时讲的话,就与正式场合讲话的语体不一样;文学语体和广告语体也有明显的区别;写通知就不能用写散文的语体。

无论是什么语体——聊谈语体、文创语体、公文语体、播告语体等都能进入于短信语境,它们当中有对话、有故事、有诗词、有对联、有寓言、有播报、有启事、有说明书等,哪一种表现都很自在切体。在短信中,语体还能够在某一条段子里交叉杂糅,也能够超文本作语体移植。“天气预报短信”将本该用谈话体表达的对象移植为事务报道体,套用天气预报格式,将恋人间的悄悄话播报出来,语体故意错位,显得匠心独具,让接受者怦然心动。“说明版短信”把朋友间的问候语,移植为产品说明书,语体趋异,新颖别致,表达效果顿显。

(三)适格

所谓“适格”,就是从语境出发,体现恰当的言语风格。“风格”是言语运用显现的气氛与格调。简单地说就是使用语言的综合特点及个性表现。在言语活动中,言语风格同样受语境制约,因而“切境”必然涉及言语风格的表现。

“适时、适体、适格”是切合语境的三大要点,是言语行为最终获取效果的有力保证,因而切境的规律是“言语行为规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从三个方面总结了言语行为存在的客观规律,这三方面规律的有机结合为言语行为的实施提供了“语力”支撑,它规约、牵引着人们言语行为的正常运行。在言语行为中,只有了解把握并遵循言语行为规律,才可能有效开展言语活动,获得言语交际的实效。所以言语行为规律是修辞学言语行为视野中非常值得重视的内容。 6uH8G7Llxf20g4fI+TnR0ASIoWHEd9buv8BpSzEVdp3Q2gBDVGaYoIyxUXnAM7A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