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品味图录赏光影,抚忆往昔话香山

胡淑彦 香山街道党工委书记

每一方水土都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基因,都有待解读的文化密码。香山自然也不例外,作为一座世界名山,它不仅是一个自然的存在,更是一个文化的表征。

香山的文化似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如一首慷慨激扬的史诗,像一场引人垂涎的盛宴。这块土地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实在过于厚重,王侯将相、名士佳人和普罗大众协力在这一方天地缔造了文化传奇。形态各异的文化支流在这里汇成波澜壮阔的江河。拘一捧河水而煮茗茶,我们或许可以从茶香中品评出历史烟波,时代风貌和精神诉求。徜徉其中,文化的香山就如佳人般向我们款款走来。

正是心中怀有这样执着的文化情感和传承信念,我们坚守了多年。我们坚持用文字为香山文化做传,用文集为文化香山立碑。我们深信,香山的文化宝藏没有穷尽,它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造资源。多年的辛劳和经验放宽了我们的眼界,活跃了我们的思维。在这样一个大众创新的时代,我们也在激发着自己的思想火花,努力用大众欣赏的语言和有益观感的方式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更多元立体地为读者呈现香山的文化形态。

这一次,我们选择了“老照片”这一文化主题,以照片背后的故事为叙述主线,打造了第一本香山文化图谱。我们征集了大量反映香山历史文化的老照片,试图通过“读图”这种时尚流行的方式展现香山文化的发展流变,希望能使读者在品味光影图录,抚忆香山过往时获得优美的文化观感和思想启迪。

这一次,我们跳出了具体文化形态的思维桎梏,努力呈现香山文化的整体风貌。香山文化是多元层叠的,更是一体演进的,它脱离不开具体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图景。一副老照片能让人在一定程度上“穿越”古今,从多个维度与香山文化发生心灵碰撞。在不同的读者那里,文化香山的观感和体悟一定不同。

这一次,我们着力昭显文化的民族性和人民性。文化的生机和活力在于民族和人民,民族性彰显文化的特点,人民性赋予文化以力量。香山文化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江春水。这本文集的多篇稿件都是深入基层,探访群众后记录下来的,其中不乏关于香山的传说故事。这是一次香山“原生态”的荟萃,也是一场群众智慧的交响。正是这多条群众文化小溪的汩汩流淌,才能汇聚成蔚为壮观的文化香山汪洋。

那么,回眸光影图录,我们能够品读出些什么呢?

我们可以感知时代的风雨变迁。无论是石磨碾过的人生,还是轱辘转动的岁月;无论是记录时光的牌坊,还是青苔映阶的旧宅;无论是车轮安载的香客,还是胶片吐露的情节:都将历史与我们拉近。透过这些光影斑驳的老照片,联想风云变迁的中华百年沧桑史,我们可以感受到晚清与民国的香山社会风貌,感受到改革开放前后香山的百业图景,感受到今昔对比的剧烈冲击感。如果说晚清与民国尚显“萧条异代不同时”的话,那么改革开放前后就给人“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之感。再联系到新世纪后香山的日新月异、繁花似锦,更让人在今昔对比中明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理。

但是,香山依然是香山,它静静地屹立在那里,默默地继续书写着自己的文化史记,让自己的文化色彩更加斑斓。春去秋来,寒消暑涨,皇家专属的离宫别苑沉寂了,钟鸣鼎食的庙宇倾塌了,名士贤达的古坟草深了,男耕女织的民间生活图景不再了,香山却依然如故,它所维系的文化以新的形态再现。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近这样对月感慨。香山何尝不是如此呢?岁岁深秋黄叶飞,年年游人各不同。对香山来说,时代流变和王朝兴衰不过是在它多彩的文化版图描绘新的一笔。它不在乎时间,它超越了时间。

我们可以洞察文化的交融辉映。香山文化的独特性在于它的历史性。千余年的历史传承赋予了一隅山水发达的文化基因,活跃在这片热土上的世间精灵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成就。晚清以前,此地此景已经发育出博大的文化情怀和宽容的含纳心态。在这里,中原农耕文化和塞外游牧文化交融,汉地村落文化和满族旗营文化互济,皇家园林文化与民间市井文化并存,世俗物质文化与庙宇宗教文化共生。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在游览名刹古迹、宫廷苑囿的遗存中感知它们的存在和价值,从鸟语松涛中体味到历史的无常。它们代表了特殊的文化图景,它们记录着曾经盛炫的过往。这些,当然是老照片能给我们带来的观感。

老照片毕竟都是晚清以来的香山风物呈现,它除了能够反映香山文化的此前种种,还能有更丰富的时代含义。它告诉我们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碰撞,它启示我们本土文化和西洋文化的激荡。

近代中国开启了社会转型和生活裂变的宏大序幕,地处京畿的香山,自然也和着时代变迁的步伐谱写自己独特的文化旋律。当公交车辆往来香山和城内的时候,当人们能更自然地以旅行者和观光者的身份来香山踏春、登攀、观景的时候,城市和乡村两种文化也就自然融汇在一起。在此期间,香山逐渐减少了曾经浓烈的贵族品位和名士气息,转而具有更多的大众色彩和一般意义。“豪华落尽见真淳”,褪去了刻意装点后的香山,以更自然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香山文化也就具有了更宽广的成长空间。香山开始成为民众的香山,进而成为人民的香山。

如果我们思考这些老照片的来源,就会发现,它们本来就是西洋文化的产物,当年很多西方记者、传教士用他们的相机记录下当时的香山风物,从而为百年后的今天留下珍贵的永恒瞬间。完全有理由相信他们并非只承担旁观的角色,他们必然参与了推动香山演进的历史洪流。尚存的慈幼院旧址是西洋风貌的建筑,更是西方慈善文化与中国救助文化的结晶。双清别墅更是将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特点和西洋别墅文化的价值追求融为一体。当香山在时代大潮中张开双臂,大胆拥抱外来的文化时,香山文化也就再次显露出勃勃生机。这其中必然有初始的碰撞、调试,乃至痛苦和血泪,但也因其如此,香山如凤凰涅槃一般从传统走来,迈向现代。

我们可以体悟精神的源远流长。正如人的生活状态必然伴随着与之适应的精神风貌一样,文化也有维系其发展演变的内在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最深的内核就在于它所弘扬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追求,砥砺着文化奋起勃发,毅然面对前进中的艰难险阻,实现着自己化育一方生民,造就一方特色的天定使命。一如傲雪怒放的梅花,在枝头绽放出生命的意蕴,呼唤着春天的气息。

香山从皇家走向民间、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农牧走向商旅的千年历程,也是香山文化从小溪走向江河的发展历程。今天,人们谈起香山时,已经不再指那个地理意义上的孤立山体,而更多的是指名播九州、誉满海外的文化符号。无论我们如何叹息桃花缀枝、红叶曼舞时节的拥挤交通,都不能阻挡如香客朝圣般的蜂拥人群,都不能否定人们心中深藏的香山情节,那原本就是一种文化的情愫。

如果深入探究文化香山的深层因素,问一句是什么让这里的文化绵延不绝,如万古江河一般前后相继,答案或许就在于这里的文化精神。

这是一种拼搏奋斗的精神,是面对苦难时的超然乐观,是面对未来时的自信豪迈。这种拼搏奋斗让香山经历了一次次历史的大考,成功实现了文化转型和信念重生。生活在这个区域的先民,也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励下,用辛勤劳动、智慧和汗水将香山从一个地理区域改造成为文化庄园。

这是一种向美而生的精神,是一种寻求美、缔造美、欣赏美的价值追求。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期待,让香山向远方来客慷慨呈现它珍贵的礼物,让能工巧匠在打磨石材时篆刻生命的精彩,让文人骚客在曲水流觞时吟唱天地的绝响。文化香山融自然美和人工美为一体,聚静态美和动态美为一隅,汇形体美和内涵美为一川,它为理解美、欣赏美、追求美的个体提供了美的盛宴。正是对美的追求,让一代代先民在这里进行美的创造,也让后人能踏上美的历程,在沉思中弘扬美的精神。

这是一种开放包容的精神,是一种海纳百川、包容互鉴的文化态度。文化成于吸收拓展,滞于固化保守。一卷千年香山文化发展史,就是一幅各式文化思潮和物质形态交流激荡的壮阔国画,厚重大气而不失典雅含蓄,品位高端而不乏鲜活气息。正是这种开放包容,自我革新,润泽了香山的先民,驱动他们用行动诠释各自的文化坚守,弘扬各自的文化信念。“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不同的文化类型在香山共生而相得益彰,共同装点起多姿多彩的文化大观园。

从品读历史中把握文化教益,从寻根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这或许是我们在欣赏旧照,叩问历史时能够得出的最佳启示。

抚忆香山的往昔,巍峨壮观的文化景观令人感慨万千,那么,生活在物质成就极为辉煌的当下,我们应该为香山文化发展做些什么呢?

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真正喜欢香山的人认真思考的问题。

我们要珍视和呵护香山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香山文化就是捍卫香山地区历经时代风雨,渡尽历史沧桑而免于沉沦的定海神针,是推动香山屹立前行,在新的变革时代里寻找新的定位的希望灯塔。它虽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和量化价值,却能够跨越时空,在代际间传递信仰和力量。今日的文化坚守或许力量微弱,但将能以星火引火,燃烧人们心中的渴望。

我们要发掘和培育香山文化。文化不是无源之水,不是无本之木,它依托于物质形态,散发于精神风貌,它每天都在生长和变迁。今日的香山已经是中国和世界的香山,参与其文化发展的人以空前的规模增加。曾几何时,“香八拉”悄然兴起,曹雪芹小道再添活力,这都是塑造文化的新兴力量,也是培育文化香山的新型蓓蕾。我们有责任发掘和培育这许多新的文化业态,正如创造香山文化遗产的昔日先辈一样。我们希望,香山文化薪火相传。

走笔至此,已经陈述了我们太多的心声。实际上,太多的语言都不能传达出香山文化的无形之美,太美的文字都无法勾勒出香山文化的博大厚重。两千年前,庄子曾经在面对天地山川时发出这样的感慨:“天地有大美而无言,万物有明法而不议,四时有常理而不说。”我们认为,这句话如果用来限定香山和它那大象无形的文化,也是极其适当的。“自见者不明,自视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这虽然是一种警示人生的态度,也可以看作是文化香山的特点。它不再需要礼赞和称颂,它需要品味和解读。它就在那里,吸引着有缘、有情、有心的人。

最后,我们想用最通俗和简单的两句话来结束这篇序言,那就是:

老照片品说香山历史,老百姓书写香山文化。

是为序。 g8CXlycrYu0iP5u6txDBXsId8ER/wLX/bsY7znVoL2J3RUUWCPjJS8yy2Q0bz1+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