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研究的理据

一、研究的缘起

1919年的“国语运动”至今已经整整一百年,一百年来现代汉语的发展是一个如何的态势呢?汉语词汇百年发展的历时演变和共时对比的问题,是词汇研究者亟待加强的课题。众所周知,由于历史的原因,现代汉语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和新加坡。从代表性与影响性来说,其重要性除了中国大陆外,就应该是中国台湾。但由于种种原因,海峡两岸在政治、经济、语文政策导向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就使得两岸的汉语词汇出现了不同的发展倾向,甚至可以说是“分道扬镳”,那么从现代汉语大视野来看,两岸的词汇又是出现了怎样的不同?这些都应该是汉语百年来发展演变要关注的范畴。苏新春 认为:要进行汉语整体与动态的研究,靠从分散的言语作品的零星收集,可能难以奏效。有两种渠道可能是有效的,一是对反映了两岸词汇整体面貌的大型语料库进行对比研究,这点现在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条件,大陆有国家语委的通用语料库,台湾地区有平衡语料库。二是对两岸具有代表性、权威性的语文性词典进行比较研究,因为一部好的词典,就是一个好的词汇集。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苏新春先生的方法来研究百年汉语词汇的汉语词汇在两岸的变异状况。当然,现在不仅仅有国家语委的语料库,而且还有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BCC语料库,北京大学的CCL语料库,更有人民日报融媒体语料库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海峡彼岸(台湾地区)的语料库则显得陈旧而且检索起来也不是那么的方便。因此,在浩瀚的语料库中寻找词汇系统性的规律,是十分困难的。于是,借助词典这种规范性的词汇集进行词汇的历时、共时的对比研究则成了最好的选择。

二、相关研究综述

1.现代汉语词汇演变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词汇系统处于一个动态的历时发展演变过程。历时性是语言的动态特征,词汇作为语言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其发展进程会更多地显示出历时性,即动态特征。

许多经典作家都论述过,一切事物都必须置于一定历史过程中去考察,否则,就不能全面地、科学地认识事物。只有借助历时的研究成果,才能使共时研究更加全面、科学。只有了解太阳的历史,才能科学地认识太阳的现状。只有了解人类在自然史中的位置,才能科学地认识人类的现状。又“因为人和社会都同时处在历史和常态中,而所有全面完整的描写都必须考虑到以上两种状态。” 因此,了解和认识现代汉语词汇历史性变化的各种情况,发现并总结现代汉语词汇系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律,预见词汇发展变化的未来趋向等,是本课题研究思路的出发点。

具有百年历史的现代汉语词汇作为整个汉语词汇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在汉语词汇史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术界对现代汉语词汇发展这一课题的研究相对薄弱,一方面由于词汇的发展变化太快,头绪繁多,研究起来困难重重;另一方面学者们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变化情况鲜有关注,除了对新时期词汇的探讨较为集中外,对其他时期词汇的研究成果则不多见,更别说现代汉语词汇的整个发展史了。因而,关于此课题的研究成果非常有限,下面我们分别从对现代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的系统研究以及词汇各构成成分发展变化的论述两个方面进行简要介绍。

(1)对现代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的系统研究

意大利学者马西尼著、黄河清先生译的《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19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虽然研究的重点是汉语外来词及其对现代汉语词汇形成的影响,但体现了作者对词汇史的研究观念。在译著“序”中说了这样的话:“我现在采用同样的方法,开始对1899—1919年期间汉语词汇的发展趋势和演变情况,做进一步的探索;并准备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现代汉语的形成是始自五四运动’的传统观点,进行重新评价。”

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教研室编著的《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言的变迁和发展》一书真实地反映了五四时期到20世纪50年代之间汉语书面语言的发展和变动情况。其中第二篇着重论述了五四以来汉语词汇的发展,说明这一时期内由于创造新词、吸收方言词、文言词、外来词等丰富了词汇。作者在“序言”中指出:“词汇的剧烈变动无疑的是现代汉语发展史上最重大的特征。我们从词汇丰富的途径、词汇丰富的手段、词义的变化和词语的规范等方面讨论了汉语词汇在五四以后的新发展。”

武占坤、王勤著的《现代汉语词汇概要》一书谈到了“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的问题,同时还主要论述了词汇演变的内外因、新词语的诞生、旧词语的消亡、外来词语的吸收、方言词与古语词的吸收、词语意义色彩的演变、书面语词汇的发展演变、基本词与非基本词的相互转化、行业语词(术语)转化为非行业语词以及词汇发展演变的特点等问题。其中关于词汇系统框架的建立、词汇演变原因的挖掘仍囿于传统,对词汇现象的发掘仍停留在表层。

郭伏良先生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研究》一书首次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当代汉语词汇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状貌进行了微观的描写和深入的分析,主要揭示了词汇发展变化与社会、认识、语用心理、语言政策及语言词汇系统内部的密切关系。 全书的论述框架仍围绕新词的产生、旧词的衰亡与复活以及词义的演变等内容展开,对词汇发展变化中所体现的一般与特殊规律挖掘不够。

刁晏斌在1992年提出了现代汉语历史发展研究的构想,随后发表了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文章,主要有《现代汉语发展的初步考察》《现代汉语史概论》《现代汉语历史发展刍议》《现代汉语史》等。他明确提出研究现代汉语的发展演变及其规律是汉语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提出了“现代汉语史”的概念。 虽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构想,但显示出学者们开始意识到现代汉语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静态平面,而是应该做动态的历史的研究。这样更有利于对语言现象的特殊与一般等规律的研究。

刁晏斌在1995年出版的《新时期大陆汉语的发展与变革》一书的上篇分析了新时期大陆汉语词汇的发展与变革问题。首先介绍了新时期词汇的特点、使用的不平衡性和发展变化趋势。接着从新生词语的内容、构成方式、特点、外来词语的种类、旧词语复活与新用、方言词语的使用范围、旧词语的消亡等方面论述了新时期词汇系统中组成成员各自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作者认为新时期词汇发展变化一方面“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另一方面,也“失之繁复,又是流于芜杂” 。2019年,在“国语运动”百年之际,刁宴斌 、邬美丽 、吴亮 、郝锐 等撰文组成了“百年汉语与中国语文现代化专题”,从多个方面回顾,总结了现代汉语。

曹永光在《简论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一文中主要阐述了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以及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两个阶段汉语词汇的发展概况及各自的特点。前一阶段汉语词汇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迅速地丰富起来;后一阶段汉语词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新词语空前丰富,构词方式多样化,词义越发精密,词汇的发展越来越规范化。

(2)对现代汉语词汇断代发展演变的论述

除了以上对现代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的系统研究之外,学者们更多地关注现代汉语词汇断代的发展演变的情况。学者们对新时期以来的汉语词汇发展变化课题关注较多,发表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朱永锴、林伦伦的《二十年来现代汉语新词语的特点及其产生渠道》;张维耿的《开放改革以来汉语词汇的新发展及其社会心理原因》;李娴霞的《关于新时期汉语词汇发展现象的扫描与分析》;张志毅、张庆云的《新时期新词语的趋势与选择》;郭伏良的《当代汉语词汇发展变化原因探析》;李仁孝的《改革开放以来汉语词汇的发展与规范化问题》等。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深入细致地剖析了新时期汉语词汇的种种发展变化现象,但仍围绕新词的产生、词义的演变、旧词的消亡与复活等三方面展开,没有新的突破。人们更容易发现词汇发展变化中最直接的现象,而隐含在现象下面的深层规律却没有被挖掘出来。可见,现代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的研究不仅要对语言现象进行充分的描写,还要对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演变做出理论上的归纳和解释。

①对现代汉语词汇结构发展变化的论述

对现代汉语词汇结构发展变化的研究主要有两个路子,一种是从系统性的角度研究词汇结构的发展变化。如:周荐的《汉语词汇结构论》著作,以历时变化的视角审视研究了现代汉语词汇结构的每一类型的发展演变情况,并且有详细的统计数据。作者以研究的根本“结构”为总论题,从中析理出关键性的疑难问题,并对其进行研究。通过对大量的语料分析,作者以“字”为要领,把现代汉语词汇划分为单字格、双字格、三字格、四字格、五字及五字以上的组合等结构类型。作者通过对大量的语料分析,认为现代汉语复字词有一部分是由历史上的短语形式或短语中直接相邻的字词化而成的。

彭迎喜在《几种新拟设立的汉语复合词结构类型》一文中提出,在复合词的联合式、偏正式、述宾式、补充式、主谓式等五种结构类型之外,还应该增设正偏式、虚实式、断裂式、连谓式、同位式、简略式等六种结构方式。而且作者认为,所有复合词的结构关系由构词成分间的意义关系所决定。

另外一种是以个案为线索论述词汇结构的发展变化。如:徐复岭的《“知道”的构词方式是什么》运用历史和方言比较的方法对“知道”一词的结构问题做了探讨,最后作者指出,“‘知道(得)’应该跟‘觉道(得)’‘晓得’乃至‘记得’‘认得’‘舍得’‘值得’‘算得’等词同属一种构词方式,即属于比较特殊的动补式合成词。”

苏锡育在《从“冰棒”与“棒冰”说起——兼谈汉语构词中的有关问题》一文中对“冰棒”和“棒冰”这对词,以及结构性质与之相类似的一些词汇单位作了分析之后指出,“冰棒”之类的词,就其结构关系而言,与“棒冰”等词可以视为一类,同等看待,即都为偏正结构关系的合成词。

②对现代汉语词汇系统构成成员发展变化的论述

新时期以来,有关新词语的产生、发展的研究成果很多,这里我们列举部分学者的观点。周洪波将研究视角聚焦于新词语的产生和发展问题,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如《修辞现象的词汇化》《从隐性到显性:新词语产生的重要途径》《新词语的预测》等,指出新词语的出现与事物不是完全同步的,而与概念却是同步的;新词语产生的途径之一是修辞现象的词汇化,即修辞现象中以辞格构成的词语脱离语境的制约而转化为词汇现象,从而新词语应运而生;对潜在的可能出现的新词语进行了预测,提出了预测策略是根据已经显现的词语来反推那些尚未出现的新词语。

陈建民在《口语里的新词新语与社会生活》一文中指出,一部分新词新语的出现主要是社会生活变化的结果。并具体举出四种受到社会生活变化而出现的新词语的类型:第一种是已经消失了的老词又重新复活,以新词的姿态出现,如“老板”“小姐”;“第二种是港台词语进入普通话,成为汉语口语的新词语,”如“度假村”“发廊”;“第三种是出现了新义新用法的原有口语词,‘有的由贬义变褒义……有的由褒义变贬义’”,如“竞争”“大锅饭”;第四种是新造的词,如“理顺”“倒挂”。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社会生活偏重于经济生活,因此把经济发达的港台地区所用的词语与大陆词语进行比较分析,不仅对语言研究有价值,对社会经济活动也有促进作用。

徐国珍的《从空符号到新词》从当代新词如何产生的角度论述了词汇系统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即:空符号在不断被填补的同时又在不断地产生;新词在不断产生的同时又在不断地消亡。“可见,空位——补位——空位……产生——消亡——产生……正是这种复杂而又有序的运动,构成了词汇系统发展的规律。”

杨端志先生通过对清末民初科学小说中新词语的研究,发现其中出现了一批反映“现代性”新文化、新科学技术、新社会、新经济、新生活的新词语的聚合、搭配组合系统。它们产生于明末清初,发展于清末民初小说翻译与创作,缓慢发展于民国,全面系统发展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中国科学文化事业发达之后,并提出给一种语言的词汇史断代,必须考虑词语的系统性。只有当一种语言的词语中出现了某些“标志性新词语场”的时候,才算有了飞跃,有了质的变化。“标志性新词语场”是确定词汇史的主要标准,进而得出现代汉语词汇史的起点在明末清初的结论。

到目前为止,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变化还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推断,其中诸多具体问题的研究更多地停留在感性认识上。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关于汉语词汇发展的研究成果,大都是比较零散的对个别问题或个别词语的研究。譬如,人们多从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词义的演变三个方面去探讨词汇的发展变化,少有新的突破;而这三方面的研究也多是举例性质的,人们很少能给出一个比较详细的统计数字。因此,相关学者对现代汉语词汇的静止、表层的研究,使人们无法清晰地了解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整体面貌,无法深入地剖析现代汉语词汇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诸多规律。可以说,相关学者从语义类别入手,对现代汉语词汇深入的、系统的研究有着广阔的有待开垦的处女地。

2.两岸现代汉语词汇对比研究综述——现代汉语词汇的分离式发展

两岸词汇的对比研究体现在词汇的差异性上:“最初的相关研究有很强的‘沟通、交流’目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此有彼无、此无彼有或形同义异、义同形异及造成上述差异的社会原因。”20世纪以来,学者集中研究的几类词是:第一,外来词:黄长著 、朴贞姬 着重分析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外来词的异同,并找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刁晏斌、邹贞文用计算方法得出女名用字的女性化色彩强弱数值,并以此为依据对两岸女性译名的性别义溢出情况进行量化比较 。吴礼权、谢元春 以两岸对人名翻译的用字为例窥测两岸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倾向性的差异。第二,两岸科技术语的差异对比。李平 、金艳艳 等对海峡两岸术语差异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三,个案词语的深入研究。刁晏斌是最早以微观角度来研究海峡两岸词汇差异的研究者。他认为现代汉语常用词“进行”在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的使用同中有异,此外还有一定程度的融合趋向,因此可以作为了解四地语言状况异同及其发展变化的一个窗口。储泽祥、张琪提出“在多样性基础上进行倾向性考察”的语法比较思路,以两岸同形词“透过”为例,对其动词用法和介词用法进行多样性与倾向性的考察,并做出趋同性分析,把两岸词语异同比较研究引向了深入 。第四,两岸词汇的融合研究,以词典为工具进行两岸的词汇对比。苏金智对海峡两岸几部较有影响的词典进行了对比研究,选取了200个左右差别较大的同形异义词进行剖析 。周荐认为,海峡两岸不同的语文工具书都收有一些语体或雅或俗的字,由这些雅俗不一的字构成的词,它们在各自的词典里所表现出来的雅俗情况或同或异,雅俗不同的字对所构成的整词的雅俗取向的影响尤其值得人们注意。海峡两岸词典对所收词语雅俗的定位、对雅俗词语的关注度,直接反映了两岸文化方面的差异。 这对于深入分析两岸人民的文化心理、认真研究两岸在历史文化传承上的态度,均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从以上的综述我们不难看出,两岸词汇的对比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系统性。刁宴斌曾在总结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语言对比现状时提出“现在的情况是,我们基本还没有系统地对各地之间语言的所有方面都‘摸’一遍,而通常只是选择一些比较显豁的差异点来进行集中讨论,这样做当然难以形成系统,并且很可能连真正有哪些同与不同,也未必清楚。”那么,到底怎样实现词汇对比系统性?本书认为,从语义类别入手进行逐个研究是实现系统性的唯一路径。 AH5OzOG9svaeDJVlDBCoZEvwiw26bwUuO6xVZVwQtMA2zuK7U4Xc+YSjERZrpk2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