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由《宣和谱》名称的来历看其创作主旨

《宣和谱》从命名上即与北宋宣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绝非偶然,而正是作者命意之所在。作者之选名“宣和”,是对宣和之政有所针砭,是借此“谱”以唤醒“吴侬”,以此传达其喻世与警世意旨。

一、《宣和谱》之由来

1.书画之《宣和谱》

宋宣和年间徽宗喜好花石,有专门的花石纲由苏杭抵运京师,喜好书画,亦汇辑收藏历代书画名作于内府,在此基础上撰成《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各二十卷,四库全书收录。《宣和画谱》录 231 位画家,作品计 6396 幅,《宣和书谱》所录书法作品亦有数千幅之多。这两部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较为完整和系统收录当时宫廷所藏书画作品,缕述上古至北宋的书画史概要,作品前还附有书画家的简传,并做了相关的评论与品鉴,为后世书画史研究提供了较为珍贵的资料,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书店 2014 年出版的《钦定四库全书:宣和书画谱》三册,即是对现存《宣和书画谱》的整理。

《宣和书画谱》亦有简称《宣和谱》者,如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三十著录有《宣和谱》四卷,与其他书画谱并列;《世善堂藏书目录》卷下亦著录有《宣和谱》四卷,与书画谱、琴谱、棋谱等相邻。《衍集》卷三中称:

《宣和谱》,石峻等书,其诞章之尤者也。大德壬寅,延陵吴文贵和之,襃集宋宣和闲书灋文字,始晋终宋,名曰《宣和书谱》,二十卷。石峻,佩弦,温陵人,宋开庆闲杂辑诸家论议为一书,率皆纰繁,如左短上齐,右短下齐等说,亦书家之小道耳。

《图画考》卷三《纪艺》下《人物》中有记:“《宣和谱》云周昉妇女多为丰厚态度,意秾态远。又云李伯时工人物,能分别状貌……” 此谱定指《宣和(书)画谱》无疑。

另有诗词中提及《宣和谱》,亦当指《宣和(书)画谱》,如元胡只遹《应命赵画索诗》:

丹青虽细艺,能者皆高人。

请看《宣和谱》,品分能妙神。

风云湖海士,庙堂名节臣。

胸次同造化,惨淡入经营。

天地生万物,我笔能夺真。

凛凛冰雪冬,熈熈花柳春。

尝观《莲社图》,真宰差凡尘。

世无王黄华,清论不复闻。

铜台赵济之,索言期世珍。

笔迹我未见,诗卷何轮囷。

许与多名士,定如诗什新。

古人家数中,当与谁等伦。

鄙俚敢靳惜,酬报当殷勤。

寄我数十幅,黄华我比邻。

此诗中将《宣和书画谱》视为品评书画的经典,“能妙神”者为书画品评之分类。两处谈及的王黄华是王庭筠之号。王庭筠(1151—1202),字子端,号黄华山主。金代文学家、书画家,是为米芾之甥。其书法学米芾,重视笔墨情趣,不为成法所囿,上逼古人。

元邵亨贞《春草碧·次韵素庵遣怀》:

更筹图子《宣和谱》,流落到如今,空怀古。江南荒草寒煙,前代风流共谁语。犹有赋骚人,迷湘浦。

乌衣巷口斜阳,愔愔院宇,玉树后庭花,谁能举?五陵残梦依稀,回首天涯叹行旅,马上杜鹃啼,愁如雨。

此词中由流传下来的《宣和谱》念及沧桑世事之变幻,徽宗宣和年间文化盛极一时却成过眼云烟,而且《宣和谱》中的书画作品亦有相当一部分虽战乱而毁于一旦,未免令人神伤。

2.博戏之《宣和谱》

《宣和谱》除了作为书画著述外,还是博戏之一种,与宋徽宗亦是密切相关。

如明潘之恒撰《六博谱》中有《宣和谱》一条,言:

《宣和谱》,宋徽宗时宫中之戏也。流传人间久矣,第三五六一牌,旧谱失载,人遂罕有知者,唯吴下花园令犹用之。

清金学诗撰《牧猪闲话》亦称:“宋徽宗时宫中之戏曰《宣和谱》,人罕知者。”

《澹生堂藏书目》中收录有《六博砕金》八卷,其中包括《宣和谱》一卷 [1]

《浪迹续谈》卷五中有《骨牌草》:“骨牌之戏,自宋有之。《宣和谱》以三牌为率,三牌凡六面,即骰子之变也。” 同书卷十一中亦有类似叙述。

《谈书录》亦言:

骨牌之戏,乃骰子之变。故《宣和谱》以三牌为率,三牌乃六面也,后人天九之戏见于明潘之恒《续叶子谱》,谓分华夷二队,至今犹然。

清四库馆臣曾称“宣和之政无一可观,而赏鉴则为独绝” ,在书画之外博戏亦竟成一绝,如与紧随宣和而来的靖康之变联系来看,不禁令后世人唏嘘不已。

《全史宫词》记徽宗时有诗曰:

院院烧灯竞管弦,

重门钥启六更前。

斗牌花下翻新谱,

破费官家则剧钱。

宫廷内灯火辉煌,除了管弦之乐,更有博戏之欢。所谓“六更前”是因内楼五更绝,梆鼓交作,禁门方开,百官随入。此种嬉戏通宵达旦,不时翻新花样,而耗费者表面上为官家之“剧钱”,实则民脂民膏。

明夏良胜有诗

《观宣和谱有感》曰:

漠漠黄尘瘞玉颜,

尚遗宫具在人间。

乾坤有意留昭鉴,

南北中分只等闲。

朱墨几斑成剧戏,

銮舆万里忆生还。

临场快赌真孤注,

谁敢提兵向玉关。

此诗中的《宣和谱》成为南北中分的昭鉴,更是銮舆北狩万里受尽屈辱的昭鉴,回思前事,无论徽宗有无悔意均难免后人之讥。

3.《宣和遗事》

《宣和遗事》是较早记载宋江故事之拟话本,最早成书可能在南宋年间,考虑到其中有些内容宋亡后才有可能添加,其现存最早刊本当在入元之后。现存至少有五种版本:第一,台湾地区“中央图书馆”藏黄丕烈旧藏《新编宣和遗事》前后两集本;第二,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古本宣和遗事》两卷本;第三,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金陵王氏洛川所刻《新刊大宋宣和遗事》元亨利贞四集本;第四,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明袁无涯录本;第五,日本京都大学、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黄永年藏清吴郡修梗山房刊《新编宣和遗事》四卷本。其中清吴郡修梗山房刊本马幼垣先生认为刊于清道光间,黄永年先生认为刊于乾嘉之间 。就此而论,介石逸叟曾于此前点校过《宣和遗事》亦甚有可能,是否参与过刊刻则无实可考。

如鲁迅等前辈学者所言,《宣和遗事》“非全出于说话人,乃由作者掇拾故书,益以小说,补缀联属,勉成一书,故形式仅存,而精彩遂逊” 。顾名思义,《宣和遗事》主要是以稗史的形式记录宣和年间的“遗事”,其中有词有说,全书内容出于宋元人之手,既有对徽钦的针砭,亦流露出一定的同情之情,隐含着一定的爱国思想。因“掇拾故书”而成,故内容、体例不一,形式相对驳杂,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十个部分:第一部分历数历史上的荒淫无道之君,并直讲到宋徽宗;第二部分讲王安石变法之肇祸,与宋元人对王安石的评价大体一致,将靖康之难追溯于安石变法与重用京、卞;第三部分讲宋徽宗在朝重用蔡京、童贯等人,追求享乐,是为朝堂之乱;第四部分讲宋江 36 人聚义梁山泊始末,最后被张叔夜平定,提供了《水浒传》的雏形,应是来源于话本,亦从在野的角度谈到了天下百姓的民不聊生,是为民间之乱;第五部分讲宋徽宗宠爱娼妓李师师的荒谬,似来源于话本;第六部分讲宋徽宗信任道士林灵素,过度崇道,为靖康之祸埋下根子;第七部分讲腊月预赏元宵和元宵放灯的盛况,渲染了徽宗贪图享乐的淫靡之风;第八部分讲金人攻陷汴梁,宋室几乎毁于一旦;第九部分讲徽钦二帝北行,受尽屈辱与磨难;第十部分讲康王赵构南渡即位,定都临安(今杭州)。其中四、五、七等部分口语化程度较浓,甚类说话人口吻。其他部分文体较杂,如第九部分引自无名氏的《南烬纪闻录》《窃愤录》《窃愤续录》等,文字大体类似,未做重大改动。

《宣和遗事》虽未被称过《宣和谱》,但亦是发生于宣和间事,更是水浒故事的较早来源之一,与《宣和谱》“翻水浒”的内容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宣和谱》创作主旨探

《宣和谱》无论指的是书画谱,还是博戏谱,都创自宣和,皆与宋徽宗有着直接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亦成为徽宗亡国的另类象征之物。可知介石逸叟创作之时,两种《宣和谱》已广为流传,其之所以仍选择《宣和谱》用于戏曲的名字,恐怕亦有借“宣和”而寓针砭之意,当然与《宣和遗事》关系更为密切,由其戏曲开首词可见一斑。

《宣和谱》以一曲临江仙《宣和谱小引》起首,阐发其写作主旨:

手校《宣和遗事》在,春秋书法斑斑。淮南称盗几曾宽,品题传史笔,点窜杂稗官。

聊借排场搬演处,描摹笑骂相关。千秋正论实难刊,词林须改订,俗眼好同看。

“手校”一语似言介石逸叟曾亲校《宣和遗事》并深深体会到其背后的隐喻,“春秋书法”为古代史书写作所认最高典范,当指统治者之荒淫败国,亦言当权者以私害公等。杨志等人上梁山之源头便是运送花石纲失利,晁盖乃至宋江等人上梁山的源头则是劫夺生辰纲事发,与宋徽宗、蔡京的腐败、贪婪直接相关。《宋史》《东都事略》等史书中记叙宋江者仅一鳞半爪,且大多以“寇”“贼”相称,金圣叹于《宋史断》中即由此大叹特叹“春秋笔法”之宽严。“淮南称盗”在介石逸叟看来亦是“春秋书法”之表现,以“盗”字来看,“史笔”何曾宽?虽非正史可比,稗官之言亦应为有意而作,从小引来看,介石逸叟是认为“水浒” 源自《宣和遗事》,却只看到了宋江等人聚上梁山及日后招安封为节度使的情节,却未明《宣和遗事》史笔之春秋书法,未明“淮南盗”称呼中的劝惩意味,随意点窜之下反失千秋正论,“水浒”故事反而借“忠义”的名义盛行于一时,这是介石逸叟所甚为不满的。此种观念与明末清初金圣叹删改《水浒传》的出发点甚为接近,其创作背景一方面是明清之际“假忠假义”“聚义倡乱”者比比皆是,另一方面又是小说《水浒传》传播日广,“水浒戏”搬演日繁,民间乐于接受“水浒”的态度不免会引起某些士大夫的忧虑。如在《扬州画舫录》中即多次提及“水浒戏”的演出情况:

黄班三面顾天一,以武大郎擅场,通班因之演《义侠记》全本。人人争胜,遂得名。尝于城隍庙演戏,神前阄《连环记》,台下观者大声鼓噪,以必欲演《义侠记》。不得已,演至服毒,天一忽坠台下,观者以为城隍之灵。年八十余演《鸣凤记》报官,腰脚如二十许人。

以武大郎之扮即可擅场一时,更遑论武松等主角了,足见人们对“水浒戏”之喜爱。况且像武大郎亦不是人人可以扮演的,如“孙世华唇不掩齿,触处生趣,独不能扮武大郎、宋献策,人呼为长脚小花面”

另亦有靠演《水浒记》而成扬州一派者:

京师萃庆班谢瑞卿,人谓之小耗子,以其师名耗子而别之也。工《水浒记》之阎婆惜。每一登场,座客亲为傅粉,狐裘罗绮,以不得粉渍为恨。关大保演阎婆妇(惜)效之。自是扬州有谢氏一派。

另且扬州评话盛兴于江南,现在仍有“武十回”“宋十回”得以保存下来,当时出名者有“王德山《水浒记》” ,还有范松年:

大面范松年为周德敷之徒,尽得其叫跳之技,工《水浒记》评话。声音容貌,摸写殆尽,后得啸技。其啸必先敛之,然后发之,敛之气沉,发乃气足,始作惊人之音。绕于屋梁,经久不散,散而为一溪秋水,层波如梯,如是又久之。长韵嘹亮不可遏,而为一声长啸,至其终也,仍嘐嘐然作洞穴声。中年如德音班,演铁勒奴盖于一部。有周德敷再世之目。

除戏曲之外,绘画以“水浒”为题材者亦有:

黄大笙,字诗六,精音律,能左手临孙过庭书谱。作反字。背观毫发无异,自出新意白描水浒传人物。

无论是戏曲、绘画还是小说,水浒题材均得到广大百姓的热捧。对此,介石逸叟深感忧虑,不免担心受众因不明“春秋大义”而受到误导,遂矢志改订词林,以“描摹笑骂”“俗眼好同看”的效果达到“品题传史笔”的目的。故此在手校《宣和遗事》的基础上,介石逸叟的创作主旨是以戏曲的形式来发挥《宣和遗事》之史家笔法,并特意取名为《宣和谱》。另因主要情节像攻打祝家庄、王英娶扈三娘、宋江患病、张顺请安道全、征讨梁山、接受招安等均与当时流行的“水浒”故事相似,人物也基本上相同,主旨与态度却有所不同,为突出差别故此特别注其俗名曰《翻水浒记》,以体现对“水浒”故事的重新认识与评价。

《宣和谱》之创作,虽有评价指出:

作者旨在否定宋江“真忠真义”,赞扬《宣和遗事》“春秋笔法斑斑”,但所安排的翻案情节,形同儿戏,无说服力。

其情节是否为翻案、是否有说服力暂且不考虑,单就命意来看,介石逸叟确实想翻案《水浒记》《义侠记》所展演的“忠”与“义”则是毋庸置疑的。而“翻水浒”主旨的实现又必须借助《水浒传》原有的人物与情节,这或许是一种两难,或许正是这种戴着枷锁创作令《宣和谱》带有一种朴拙的特点。

[1] (明)祁承 撰:《澹生堂读书记·澹生堂藏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年版,第580 页。 d0CiQsA4uyVkVJF/OGSGOz3hKQItcksPEQcSXtW9k8f5jcg5VnkAEjMRgY57p+o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