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日语入门基础知识

语音(音声)指人们为了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等时,利用发音器官(音声器官)所发出来的声音。语言学中所说的语音,是指以进行人际交流为目的的声音,因此,它不包括生理现象中的一些条件反射式的声音,如打喷嚏、打哈欠时的声音等。笑声、有意识的咳嗽声以及起到一定信号作用的声音,虽然也可以达到交流的目的,但因其不具备一般语言发音的可分析性(即按照该语言的音韵体系将其分析成一个个元音和辅音),所以也不包括在内。

研究人类发声的学科叫“语音学(音声学)”,它可以大致分为“发音语音学”、“听觉语音学”、“音响语音学”。与语言研究关系最密切的是“发音语音学”。

一、发音器官

人体有许多器官,用来发出声音的器官叫“发音器官”。其实,除声带以外,人体并不具备专门用来发音的器官,只不过是利用原有的各个生理器官,如用以呼吸的器官、用以饮食的器官等来达到发音的目的。所以,即使是失去了声带的人,也可以利用食管来发音。人们靠变换或震动这些器官的部位以控制通过口腔或鼻腔的气流,从而达到发音的目的。

从肺部呼出的气流首先达到喉头,这里有由两片黏膜形成的声带,气流通过声带与喉头的结合部——“声门”以后,进入口腔或鼻腔。人们可以靠变换悬雍垂、舌头和嘴唇的位置和形状来控制气流的去向,是通过口腔还是通过鼻腔。在口腔内部有上腭和舌头。上腭又分为靠近咽喉部位的软腭和靠近齿龈的硬腭。舌头也可以根据其部位的不同分为后舌、中舌、前舌和舌尖。人们可以利用口腔内各个器官的不同位置来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

为了把各种语言的发音准确无误地记录下来,在语言学研究中人们发明了许多记录语音的标记。现在通常使用的是国际语音协会制定的“国际音标”,简称“IPA”。

在语言学当中,把人类的语言发音基本分成“元音”和“辅音”这样两个大的类别。

所谓元音,是指声带颤动,气流在口腔内的通路上不受到阻碍发出的声音。元音的区别主要靠舌头的部位和嘴唇的形状来决定。根据舌位的前后,元音分为前、中、后;根据舌位的高低或口腔的开闭,元音分为高、中、低。靠嘴唇形状不同所发出的元音有圆唇元音和非圆唇元音。由于所有元音在发音时,声带都要有所震动,所以元音都是有声音。

所谓辅音,是指在发音时,气流在通路上受到某种阻碍后发出的声音。辅音根据其发音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塞音、摩擦音、塞擦音、舌尖音和鼻音等;根据发音部位的不同,又可分为双唇音、齿音、齿龈音、齿龈硬腭音、硬腭音和软腭音等。由于在发辅音时,声带不一定都震动,所以辅音又根据声带的震动与否分为有声辅音和无声辅音。有关浊音和清音,只要在发音时,把手放在喉结部位试验一下就能感觉到。

其实,元音和辅音,不过是为了分析研究语音,人们在习惯上的一种分类方法。如果仔细观察起来,它们之间有些发音的区别并不十分明显。也就是说,从最典型的元音开始,到不十分典型的元音,再经过半元音(或半辅音),到不十分典型的辅音,直至最典型的辅音,人类的语言发音形成一个连贯的、即没有隔断的完整的发音体系。

二、语音的分类

(一)根据调音部位和调音方法的分类

语音的各种不同音色是发音器官对在声道内共鸣的嗓音进行调制的结果。因此,现代语音学把语音调制的部位(即声道内造成阻塞或阻碍的部位)称作调音部位,把调制的方法叫做调音方法。

调音部位包括两个方面:口腔的上半部不能活动或活动范围有限的部位(上唇、上齿、齿龈、硬腭、软腭)和口腔的下半部能够积极活动的部位(下唇、下齿、舌)。调音部位一般以“调音点”的位置来命名,在需要准确描述时,也可以用全称。

(二)根据在音节中所处地位的分类

在音节中发音响亮并且音长能够持久、总是处于音节中心地位的音,叫做元音,如/a//i//u/等。

发音不能持久或虽能持久但不响亮,在音节中处于从属地位的音,叫做辅音,如/p//b//s//f/等。

性质介乎元音和辅音之间的,称为半元音或半辅音,如/j//w/等。半元音常常使用另外一个术语来表述:无擦通音。由于半元音在音节中的地位及传达语言信息的功能方面更接近辅音,因此被国际语音学会列在国际音标的辅音表上。

(三)根据其他方法的分类

从发音时是否伴随声带振动来看,辅音又可分为浊音和清音。这样,侧音、闪音、鼻音为浊音;塞音、擦音和塞擦音中存在着清音与浊音的对立。

清辅音从有无送气的角度,还可分为送气音和不送气音。

根据嗓音在何处共鸣,可以分为口音(指嗓音在口腔共鸣的音,如元音/a//i//u/等)、鼻音(嗓音在鼻腔共鸣的音,如辅音/m//n/等)、口鼻音(指嗓音同时在口腔和鼻腔共鸣的音)。

三、现代日语的音素与音位

(一)音素与音位概念

语音中的最小单位是从成串的话语中切分、归纳出来的。一般的日本人自然而然地感觉到的自己的语言里的最小语音单位是音拍。可是音拍还不是语音的最小单位,语音的最小单位是音素。平常听到的音拍绝大多数是音素按照日语的语音结构规则组合而成的。

对语音从社会功能角度进行分析,得出的最小单位是音位。操日语的普通人心目中的一个“音素”,事实上是一群近似的音素。在这个群体中,音素之间的差别已被人们忽略不计而当作一个音素来使用。就是说,普通人心目中的最小语音单位与语音学家心目中的最小语音单位的内容与范围是不同的。普通人心目中的一个“音素”事实上是语音学家心目中的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一群近似音素。原来语音学家是从语音的自然属性(物理属性和生理属性着眼来划分语音最小单位的,即“音素是具有不同物理属性(音高、音强、音长或音质)和生理属性(发音方法、发音部位)的最小语音单位”,普通人是从语音的社会属性(社会交际的实用性)着眼来划分语音最小单位的。即“音素是某个具体语言中(这里指日语)能够用来独立区分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也即是“某语言中具有辨义功能的最小语音单位”。所谓独立区分,是指仅仅一个音素的差别(包括前后顺序的差别、数量的增减、不同的音素)就能构成不同的语素或词(即符号)的语音外壳。为了把两种概念的东西区分开来,语音学家把普通人心目中的“音素”命名为“音位”,把语音学家心目中的音素仍叫音素,把某个音位内部的各个具体音素叫某个音位的“音位变体”。音位的书写形式与音素一样。为了避免混淆,在音素(或音位变体)左右加上“[ ]”,在音位左右加上“/ /”。

一个音位内部的各个音位变体,有的差别很小,普通人感觉不到,有的差别较大,普通人能感觉到。语音学家为了照顾普通人的感觉能力和语音理论的实用性,就把一个音位内部的差别很小、因而普通人感觉不到的一群音素当作一个音素(即一个音位变体),只把差别较大而普通能感觉到的音素当作不同的音素(即不同的音位变体)。这样一来,一个音素(或音位变体)就成了由差别很小的音素集合成的一个群体。事实上,音位学的初级阶段或语音学的初级阶段所谈到的音素(或音位变体)就是这样的一个个群体,而不是从语音的自然属性着眼,从理论上阐述的“音素”。

至此,可以下一个简明的定义,音素是语音的最小单位,音位是一个语言中具有辨义功能的最小语音单位,音位变体是音位内部的具体音素。如果一个音位内部仅仅是一群具有细微差别的个体,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个音位只包含一个音位变体,或者可以说这个音位没有变体。

(二)二者的对立与互补

同样一个音素(一个相互间只有细微差别的群体),就其自然属性来说,对各个语言都是一样的,但在不同的语言中所起的作用却可以很不一样。它们以各自的送气或不送气的特征作为不同的音位而处于互相对立的关系中。在日语里,送气和不送气的区别就不显得那么重要。它们仅仅是同一个音位内部的不同音位变体,只是在不同语境的使用中有所分工而已。这种在同一音位内部的各个音位变体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上的分工关系叫做“使用上的互相补充的关系”简称“互补关系”。它与不同音位的对文关系有本质的不同。两种关系的共同之处是都以特有的自然特征为依据,两种关系的不同之点是:一个是不同音位之间的关系,一个是同一音位内部的不同变体之间的关系,一个表明不同的音位用于不同的符号形式,一个表明不同的音位变体用于不同的言语环境。

(三)音位变体

在一个语种或一种方言的内部,一个音位常常包含了听觉特征相似的多个音素。这些属于同一个音位的不同音素,称为音位变体。

音位的变体不能单凭使用上的互补关系来定,它们还须在语音上相似,而且普通人把它们当作一个“音素”来使用才行。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即使互补,也不属于同一音位。

有时处于同样语境的几个音素可以自由替换而不起改变语言符号的作用。这等于是一个音位内部的几个可以自由替换的变体。这种在同样的语境中可以自由替换的变体叫做音位的“自由变体”,而在语境中受互补关系的条件限制的变体叫做音位的“条件变体”。日语中一般的音位变体都是条件变体。

一种语言的全部音位和音位变体需要经过大量的周密调查,积累符号资料,进行切分,作定性分析,才能逐个发现。确定一个语言的音位一般用替换法,即用一个音素替换一个符号中的另一个音素,如果能变成不同的符号,则说明这两个音素属于不同的音位,如果发现某几个相似的音素在使用上处于互补关系,而且普通日本人认为它们属于同一个“音素”,或者普通日本人认为虽有差别但在交际中没有区分的必要,则说明这些音素是同一个音位的条件变体,如果发现某些相似音素在使用上处于自由替换的关系,则说明这些音素是同一音位的自由变体。在归纳音位的时候要求系统简单、音位的数量尽量少一些,但也应该注意辨识词义和区别词义的清晰明确度。应该注意日本人对于音类的传统习惯见解和日本语音学界的传统看法。 b34vH7ltEswI2TY2Nw82B/y71pXaJVLfbI/QvI3iAMoVKonkFIEPmWpQKER6UtW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