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放大贵州历史魅力新交响
——贵州日报《27°黔地标》100期献辞

作者_ 李卫红 李缨 沈彬 陆青剑 陈翔 黄蔚 周静

我们从公元1413年走来。

看书、听戏、品茗,甚至是发呆,中华南路闹中取静的达德学校都是一个好去处。这座有着明清风格的四合院,前身是元代修建的南霁云庙,与贵阳同龄。这座古老的房子,默默见证了贵州的发展历程。1413年农历的二月初二,53岁的永乐皇帝朱棣的朱笔投向了西南一隅,废除思南、思州两大土司,将其所辖地域设置铜仁等八府,由中央直接委派流官治理,并建立“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十三布政司)。由此,贵州开始为“国之一省”,即明朝的第十三个行省,揭开了贵州历史的新篇章。

600年贵州历史,是一部开放开发的发展史。

贵州因跬步皆山,道路阻隔,经济社会发展历来被中原远远地抛在了身后。但自强不息的贵州人,自建省以来都渴望着冲出封闭,走出大山,留下了奢香夫人修龙场九驿,王杏、田秋争独立开科举等等历史壮举。

我们是大山的儿女,大山给了我们挺拔的脊梁,培育了我们大山般宽厚的胸怀。

正因了群山遮蔽,贵州人比谁都希望看得更远。贵州开放开发其艰辛程度百倍于江南及中原地区,但600年来我们也紧紧抓住了屯田、“移民就宽乡政策”、改土归流、流官治黔、抗战迁移、“三线建设”、国发2号文件等宏大历史节点上的历史机遇,努力地追赶着中国发展的步履。

硬币总有两面。天下之山聚于黔,交通开发的不便,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无与伦比的美丽贵州与自然生态,也让杂糅一体的多元文化的血脉,在600年的时空隧道里,静静地流淌在贵州的青山绿水深处,滋养着这块上苍眷顾的风水之地,酝成为今日贵州的巨大发展资源。

贵州这片土地,无论在生态资源、气候资源、经济发展潜力,或是在历史文化遗产、民族文化遗产方面,都具有独特优势。贵州不仅有着长江以南辉煌的史前文明,有着从先秦到秦汉相对先进的社会发展水平,历史上在稳定国家政局发展经济方面的诸多贡献,明清之际知识分子的群体崛起与勇于创新,更有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时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若干范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尤其近年来贵州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取得的辉煌成就。

历史传承与文化交融促进着经济社会的变迁。剖开600年的历史堆积层,仿佛一株参天大树疏密相间的清晰年轮,经历600年的风雨,贵州文化的酵母在“两加一推”、“工业强省”、“四化同步”等强力催化作用下,这年轮的同心圆最外圈呈现出迅速放大的“美丽贵州”的深刻肌理。穿越600年的时空,我们幸运地迎来了直通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新起点,“多彩贵州”以前所未有的后发赶超之势,迈出了追逐现阶段“贵州中国梦”的豪迈步伐。

国家之梦,反映国民之梦;个人之梦,融为民族之梦。“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中国梦,贵州梦。

我们是自信的贵州人,我们是构筑贵州“精神高地”的媒体助力者。

贵州有自信的资本。在绚丽的历史文化景象里,如何展现一个时代的精彩之处,如何牵引贵州人的行走视线,如何深刻地影响贵州人的精神生活,如何挖掘和利用贵州宝贵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锦衣行昼”,这是现时每个贵州人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与时代同频共振,为实现现阶段“贵州的中国梦”凝聚正能量,党报媒体责无旁贷。

2011年4月,贵州日报《27°黔地标》文化周刊创刊,炫彩亮出党报文化大旗,举办了“全国名家看贵州”铜仁采风、“贵州文化大讲堂”等活动,周刊随后推出《红色文化渊承一脉 贵州精神薪火相传》“七一”特刊,“文化兴邦 高原壮歌”贵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特别报道、《贵州:文化通道与通道文化》等专题报道,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好评,在广泛的受众面确立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品牌。

2012年,贵州日报响应社会公众呼声,趁势而为,策划组织了包括“全国名家看贵州”毕节采风、“黔之赞”全国美文征文大赛、提升贵州文化影响力研讨会、贵州日报文化公益基金影响力传播大奖、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大奖颁奖典礼等系列文化外宣活动,吸引和汇聚一大批全国名家参与其中,贵州本土文化大家也踊跃跻身于此,蔚成一场咏唱贵州的宏大交响。

感谢所有读者的厚爱和支持。2013年6月,我们再启征程,北上京城举办了贵州建省600年全国名家座谈会暨贵州日报《27°黔地标》名家交流访谈基地挂牌活动等,希冀最大限度地聚合高端智力资源,为贵州与全国同步小康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提升贵州文化软实力,反哺贵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与此同时,贵州日报“27°黔地标”全国名家看贵州成果—“黔之赞”全国美文征文大赛专辑新书也在京成功首发。名家看贵州,名家颂贵州,山门之外的视角给贵州自信自强提供了极好的注解,给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速转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参考。

历史从来不曾远去。我们也正在书写历史。当历史被文字编织成一首澎湃的交响曲的时候,它本身就又多了一层魔力。让我们共同行动,面对着未知的未来,勇敢地开拓、追赶、跨越,一起续写贵州历史魅力的新交响曲。

贵州日报(2013.7.12)
第29届贵州新闻奖一等奖

作品赏析
陈颂英

贵州人民广播电台原副台长,贵州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员,省管专家,高级编辑。

行文也需“沙里炼金”

重读《放大贵州历史魅力新交响》,有一种欣赏“大家”笔下黄钟大吕般的愉悦。作为贵州日报《27°黔地标》100期特刊系列报道《文化印记 精神高地 贵州中国梦》的开卷之作,必须有高度、有气势、有格调、有文采。正如南朝文论家刘勰《文心雕龙》里所言:“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这篇文章正是以深邃的历史视野、鲜明的哲学思考、新奇的华丽文采、超越的散文笔法,为读者奉献了一篇文艺时评。

这篇文章首句以“我们从公元1413年志来”就起手不凡。穿越历史,是作者回顾600年来贵州开放开发的发展史。由于地缘偏僻、开发滞后,贵州人总会带一点自卑感。这篇文章提炼出一段妙论——

“硬币总有两面。天下之山聚于黔,交通开发的不便,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无与伦比的美丽贵州与自然生态,也让杂糅一体的多元文化的血脉,在600年的时空隧道里静静地流淌在贵州青山绿水深处,滋养着这块上苍眷顾的风水之地,酝酿成为今日贵州巨大的发展资源。”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段从胸间喷薄而出的激荡文字,有情有理、有感有义。无意间会让我们吟诵起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们眼中常噙着泪水,因为我们对脚下的土地爱的深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7°黔地标》作为贵州日报的文艺副刊,诞生成长于多彩贵州文化蓬勃发展之时。一贯致力于贵州文化自信的构建与发展,为宣传新时代贵州新形象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总结100期的成功经验,正是为了开拓与进取。文章旗帜鲜明地提问:“在绚丽和历史文化景象里,如何展现一个时代的精彩之处,如何牵引贵州人的行走视线,如何深刻地影响贵州人的精神生活,如何挖掘和利用贵州宝贵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锦衣行昼’,这是现时每个贵州人必须面对的新课题。”问得好,如何答得切。读者会思考,当然《27°黔地标》的记者编辑更要思考深,回答新。

文章写作需讲究炼字造句。如果一篇文章主题鲜明、文采艳丽、金句迭出,就必然抢得传播先机。仔细阅读这篇文章,也许可以悟出新的感觉。 BBTEIy2GgVxR43SlS8kmsWXBmvTVyVvX7UxK4I0dVDvlnB8FfF3TBUvAJcjSAyt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