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闵捷

198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1988年赴美国,后就读于纽约大学。1992年回国后进入新华社对外部从事对外报道工作。现任新华社亚太总分社高级记者。从业20年来,闵捷采访过近百位文化、艺术及科技界名人,作品发表在香港《明报》《大公报》《文汇报》《星岛日报》、台湾《联合报》、美国《侨胞》《世界日报》、以及《瞭望周刊》《瞭望东方周刊》《北京青年报》等多家海内外报刊杂志上,产生很大反响。作品《访李政道博士》和《送别冰心》被收入中小学语文教材,沿用至今。

内容概要

本书讲述了作者闵捷独家采访过的40位科学文化大家的人生故事。他们中有的是作家,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是科学家,有的是人文学者。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领域,他们对中国与世界的思考深刻而有意义,并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文化名人专访大都曾经刊登在海内外有影响的报纸和杂志上,产生了很大反响。

从1992年开始,作为新华社记者的闵捷,开始采访这些曾经被仰望得像山一样的文化大师。这些在巨大的光环下生活的名家,其实与普通人一样也有各自的苦乐人生。在本书中,作者力图透过近距离的接触和观察,以全新视角勾勒出这些文化名流独特的成长历程和对民族文化的深度思考,以及他们在各自领域里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产生的深远影响。书中还披露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若非当事人亲述可能很难为后人所了解。为了让读者更深入全面地了解这些人物,在后期写作中部分章节还增加了后记部分,将后来的进展及相关情况补充进去,尽可能让读者看到故事的全貌。 WdrvekEbbCT2S6o0xO1qrlB+DZQeSCBFHlSdYkOLyTXfv9U3O8xkhGyfJU6pTxwP




宝贵的财富

韩松

同事闵捷的这部书,非常宝贵,均是她的一手采访,几乎涉及我们耳熟能详的、当代中国最了不起的文化、科技、社会名人,看一看目录所列,便很吃惊。闵捷从业二十年来,采访的这些人物,将近百位,包括冰心、杨绛、端木蕻良、季羡林、林毅夫、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陈逸飞、靳尚谊、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吴文俊等等,均享誉海内外。像这样的一本厚重而周全的集子,是我近年的仅见。

当然,以前,我就见她写人物,也爱读她的新闻作品,每次有如沐春风之感。我觉得,她的写作,有几个特点:一是采访皆有备而来,做大量的案头工作,一篇文章仅几千字,却能字句直达要害,抓住精髓;二是抓住了人物特点,轻重分明,详略得当,她笔下的,既是名人,也是普通人,事业所成,心智行径,七情六欲,感性理性,均跃然纸上,读来像观赏画作或电影一般;三是她的文风,性格鲜明,不落俗套,多用白描手法,又善抓细节,声彩俱备,文笔传神,朴素中有惊心动魄,细微处见大气磅礴。

而更重要的是,所有这些篇目,又贯穿一个主线,或一种精神,一股浩然之气。所以真的集纳起来,较之单篇成文,又不一样了,成为一笔财富,不仅是作者给自己写作生涯的一个阶段性总结,或者是给这些人物的一个人生的大总结,更是给这个时代立传,成为我们巨大变迁的社会的镜子。所以,绝不是简单的几十篇特写通讯。闵捷访问的这一个个的人,实在是撑起了中国当代文明的脊梁。读罢这部文集,我是深感自卑的。这些人物,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冲突、战乱、外忧、内患、血腥、饥馑、崩溃、革命、动荡和灾变,坎坷不尽,九死一生,而在闵捷的描写中,他们的生命之花竟如此繁茂地盛开。这是什么原因呢?而我和其他一些人活在这个富裕安康的时代,却常常无聊或抑郁得要死。因此这部文集,可以回答很多久萦于心的问题。与闵捷书写的人物对照,我们更应该反省自悟,更应该振奋精神,更应该勇往直前。

因此,闵捷记录的,便是这样的一种东西,她达到了一个很宏大的目标。每一篇,可见她心存高远。每一篇,写不同人,却都在写同一个主题,家国情怀,人性自然,宇宙生存,生命之义。这也是她的作品,被中学教科书收入,沿用十年至今的原因吧。

闵捷出身于新闻世家,大学学习中文,研究生研习新闻,也到美国纽约大学留学过,中英文的修养都很深厚,还做过主流期刊杂志,做过传统报道,也做过新媒体。这样的经历和功力,是让很多年轻记者羡慕的。她是极有才思的,也是特别勤奋的。二十多年,我从未见她有一刻曾停下脚步、笔头、思考和追问。在我们这个部门,她其实并不是一线跑口的那种记者,因此并无很频繁地与采访单位和对象接触的机会,但她一靠真诚和热爱,二靠敬业与执着,三靠专业主义的精神,最终为我们奉献了这样的精神大餐。而她至今仍在笔耕不辍。这尤其在这个新媒体的时代,是很了不起的,十分难得的。

2014年底的上海踩踏事故后,我有一个感觉,就是那些在新媒体上传播得最好的报道,恰恰是记者用最传统的新闻价值观,深入一线、精致采访、认真提问、不懈挖掘而获得的东西,往往是长篇的深度报道而不是碎片化的花边噱头,是有角度和立场的文章,而某些天天高喊媒体融合的主流媒体,这次却表现得不尽如人意,甚至有些糟糕。这里提出的问题,是让人深思的。我们常常以应付考核的态度来做事,是写不出好作品的,而只能是毁了人。

我觉得,在新闻这个“古老”的领域,总是有一些东西,是不会变的。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学会“往后退”,把一些旧物,重新捡起。因此,这本跨度二十多年的书,来得实在是太及时了。感谢闵捷。 8/MmetCRjsEnvjqfnR0Y9cQA1Uj5ciKgsqGh2I3r0Jq+faUQWnJE6y6Stho+Uc5w



自序
宁静与喧嚣

真的好像只是一转眼,当记者已经23年了。像很多职业一样,记者也是一份苦乐参半的工作。每当完成一次人物专访,都会有很多感触,仿佛间接地体验了一遍被访者的人生。这瞬间的浓缩,不仅丰富了自己的阅历和人生体验,而且也希望尽快把他们的故事分享给读者。当我把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时,作为记者的幸福感也随之油然而生——那是一种介于不吐不快与如释重负之间的复杂感觉,是十分投入地工作之后的惬意与放松。正是这份写作与传播的快感,使我觉得一辈子做记者很值,因为这个职业带给我的是一种丰富而独特的人生。

我的记者生涯两次都是以文学为入口的:第一次是从大学中文系到研究生阶段转到新闻系,第二次是从事新闻工作后做人物报道从采访作家开始,从当初熟悉这些作家的作品,到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作品之外的人生经历,这是记者得天独厚的视角,也是读者感兴趣的话题。

早期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次采访,是听说夏衍去世,编辑部派我去位于北京六部口的夏府采访。闹中取静的老北京四合院,灵堂布置在西侧的一间客厅里,菊花挽联,人来人往。望着他曾经坐过的藤椅,我忽然感到自己来晚了一步:为什么没有在他健在的时候采访他呢?尤其是在看了他晚年写的《懒寻旧梦录》之后,更想听听他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可惜……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决定开始“抢救式采访”——寻访那些依然健在的现当代文化艺术大家。于是,冰心、杨绛、季羡林、端木蕻良……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很快采访的领域就从文学拓展到艺术、科学和人文。多年后,一个时代的群像,忽然渐渐地清晰起来。

书中的很多人物,我都采访了不止一次。比如著名画家吴冠中,从1994年第一次采访他写了《吴冠中三度巴黎行》,到2010年他去世,16年间有过多次交往,他亦将好友、法籍华裔画家朱德群、赵无极陆续介绍予我,在他们回国办展时进行采访。2013年我还写了纪实文学《留法三剑客演绎画坛传奇——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的艺术人生》,刊载在《钟山》杂志2013年第2期上,在读者中产生很大反响,后被《新华文摘》转载。

一路走来,积攒了很多文墨结晶也夹杂着一路风尘,正当觉得背负日渐沉重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机会将之前采写的40位文化名人专访结集出版,让对文化艺术乃至科学人文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一睹为快,也是一件乐事。

这本书里能感受到的时代,有百年的量级。我采访的最年长的文化人是冰心,她出生于1900年,这是一个标志性的年代。如果20年算一代人的话,这本书里记录了四代文化人的人生故事,有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和人文学者,他们的个人命运随时代的变化而起起伏伏,经历风风雨雨而始终初心不改,终于得偿所愿。这些文化人作为他们所处时代的见证者和代表人物,有所担当并有所贡献,令人钦佩。

如果说读一本书是跟随作者一起旅行,那么,在此我诚邀每一位阅读本书的读者,和我一起开始一次愉快的文化之旅,透过那些人生里的别样风景,望见久违的诗意天空——如此遥远,却又似曾相识。 8/MmetCRjsEnvjqfnR0Y9cQA1Uj5ciKgsqGh2I3r0Jq+faUQWnJE6y6Stho+Uc5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