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20世纪初——至今:新闻纸与观点纸的并存

其实早在20世纪初年内地出现的大量改良性质的报刊中就比较重视新闻的刊登了,比如《时报》为适应形势的发展,以速为主,各处访事员,凡遇要事,必以电达,与其他报纸相比,该报从各地发来的要闻专电较多,受到当时读者的欢迎。

革命派报刊更是将新近发生的客观变动作为自己的报道对象,像《中国日报》详细报道义和团运动的情况,对沙俄霸占中国东北的图谋,广西巡抚出卖国家主权的罪行,都曾大力揭露和声讨,并积极报道和宣传了抗拒俄国斗争的运动。像《民呼日报》以报道灾荒为重点,对清朝政府统治下民众的悲惨命运和生活的艰辛进行报道,营造一种清王朝行将末路的氛围,特别是对当时发生在西北地区的自然灾害进行了较多的报道,尤其是对其受灾的程度、政府官员对其的漠视的客观事实都进行了集中的报道和抨击,同时也展现了充分的人文关怀,积极为受灾民众进行募捐。

无论是改良性质的报刊还是革命性质的报刊,在发表论说积极阐释变革思想的同时,也开始注重新闻信息的传递,这种将报刊的功能提上与现代意义上媒介的服务功能相同高度来对待的萌芽,在20世纪30年代前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为此,在20世纪初,报刊宣传的主要内容仍然是政治观点的观点纸阶段中,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来的信息传播,新闻的本质回归等也孕育并开始发展,直到30年代,这种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真正的新闻业务开始兴起,这期间报纸仍然没有脱离政党新闻的色彩。因此,这在中国也是一个很特殊的阶段,为此,探寻在这种政党新闻发展中裹挟着大众报业所具有的一些特征的新闻传播活动的成因与状况也是有必要的。

一、特殊阶段20世纪初——30年代:新闻纸的萌芽

在世界新闻传播活动中,尤其是美国,报业发展的阶段性非常明显。美国报业政党报纸结束后,于19世纪30年代步入了大众报刊信息传递阶段,而中国却出现了政党报纸裹挟新闻信息并行发展的特殊现象。中国历史从清末到20世纪30年代间,有行将走到末路的清政府还有国民党和共产党三种社会力量交织并行,作为阶级和政党主要宣传工具之媒介,也将政论作为主要的宣传武器。相对而言,新闻信息在此期间却被排除在主流之外,但历史并没有对新闻报道宣判死刑。通过对此阶段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电讯事业的发展、新闻专业主义的萌生和新闻工作者的主观条件等因素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此时中国的新闻业务兴起的成因。

独立战争结束后,就是否批准宪法问题,美国形成了支持此问题的连帮派和反对此问题的反联邦派。为了宣传各自的见解主张,纷纷创办报纸作为自己的舆论宣传工具。美国报纸随即进入了“政党报纸时期”。但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美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民主意识的觉醒和对信息的高度渴求,促使了大量的以社会中下层劳动人民为服务对象的便士报,在19世纪30年代这种大众化的报刊迅速取代了政党报纸在美国报业的中心地位,政党报纸结束后,美国新闻业迎来了新闻信息时代。但是中国报业的发展历程却经历了政党报纸裹挟新闻纸而发展的阶段。在民国初年中国报业经历了由“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转换的特殊时期。以现代报业发展理念来审视,信息服务无疑是大众传媒基本的,也是首要的社会功能。然而,在改良派和革命派各自为己之阶级理想、政党主张而奔走之时,在军阀混战、国共合作与对峙之时,政论在报纸上处于中心地位之际,新闻信息并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没能唱主角,不代表在报业舞台上没有新闻信息的一席之地。正是这点点的萌芽在这新旧历史交替的关头,在种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逐渐成为报纸的主角,中国的新闻业务有了长足的发展。

(一)信源丰富

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传播至少要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对于新闻报道而言,多变的时势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在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间,有如下事件影响较大,也刺激了新闻信息的大量报道。

1.清末新政引起民众的高度关注

清朝政府为了挽救自己于1901年开始被迫在政治和经济等领域推行系列改革,但随着武昌起义枪声的打响,大清的图强之梦也随之瓦解。但在此期间作为臣民的受众对清政府推行的新政的内容、进程、影响等自然关注,各刊物报纸、各社会团体也争相鼓吹开议院、定宪法,声势十分浩大,因此客观上保证了新闻源的丰富性和持续性。

2.一战的爆发使得人们对信息高度渴求

在整个一战中虽然中国没有出兵,但在物质和精神上的相应支持也算尽到了盟国的义务,中国实际上成了不出兵的参战国。再加之一战期间,十四万华工在英法两国政府的征召和中国政府的安排下,远涉重洋,作为苦力来到战火纷飞的欧洲,他们有的挖战壕,有的在码头和铁路货场干苦力,有的或者给盟军下属工厂卖命。对他们的生存与生活状态,人们也是极为关切的。更为重要的是战后巴黎和会对中国权益的践踏,使得中国再次成为任其宰割的羔羊,一战牵涉到中国的多方利益,这在客观上刺激了人们对信息的渴求。

3.军阀混战,国内局势多变

中华民国的胜利果实迅速被袁世凯篡夺,建立反动独裁统治。从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推行武力统一政策,进攻西南,发动第三次南北战争、接连发生了直皖战争、第一次直奉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孙、吴、冯反奉活动等,历史发展进入了军阀混战的阶段。在这期间,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号召下,在巴黎和会的刺激下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继而出现了国共两党并存的局面,并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这多变的局势自然成为信息报道的源泉。

(二)技术支持:电讯事业发达

电报在中国最早见于上海租界,戊戌之后,内地少数大中城市已陆续设置电报局,不久,电报网就遍及全国。川流不息的电波将中国各地与世界紧密连在一起。在电报遍设于中国后,万里之遥发生的事,当日或次日便可为中国各地报馆所知,并立即载于报刊。

到清朝末年,新闻电报开始减半收费。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交通部特地颁发了《新闻电报章程》,规定:“国内往来新闻电报,华文明语电报每字收银元三分,英文明语每字收银元六分。”新闻电报费用的降低,使报纸可以更多地使用专电。有线电报的不断架设、电报费用的降低以及铁路线的延伸,使当时的各大报纸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建立通讯网成为可能,这在客观上也对中国报业在民国初年开始由“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过渡、确立新闻在报纸上的“中心地位”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1912年10月起电讯在《申报》、《时报》、《新闻报》等报纸上所占据的版面越来越多,遇到重大政治事件,甚至会整版地刊登电讯。电讯的增多大大提高了报纸的新闻报道水平。

(三)新闻专业主义的萌芽

新闻专业主义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的一种信念,随着美国民主政治构架的成熟,政党报纸宣告破产,一批以为市民阶层提供新闻信息为主要目标的便士报问世。这些报纸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黄色新闻”冲击波之后,很快走上了专业主义的道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专业主义的思想深入人心,美国新闻工作者开始寻找适当的专业规范。1923年,美国报纸编辑人协会制订《报业信条》。 而在中国,20世纪20——30年代,徐宝璜等人把新闻职业化界定为职业意识、职业品格和职业教育。 徐宝璜认为报纸的首要职务就是供给新闻。事实是舆论的基础,舆论因事实而生,并且把提供正确和详细的事实作为报纸的要求。简言之,新闻即是事实,事实必须与言论分开。在《新闻学》一书中,他谈到了新闻的专业主义精神,谈到了新闻人的职业道德,谈到了新闻事业商业化,还谈到了新闻作为企业的编辑、组织和经营。这种对专业主义精神的追求与弘扬,使得中国的报界逐步接近新闻报道本身。

(四)名记者的积极努力

在清末民初这样一个历史夹缝中生活着一批怀抱远大理想、生活激情并富有才华的记者,如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徐彬彬等。正是他们对新闻理念的不懈追求、对大众的关爱、对国家命运的牵系,使得新闻报道逐渐脱离政党色彩而占据报纸的中心地位。

文学功底深厚 :在夹缝中生活的这批记者大多接受了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传统国学功底极为厚重。如徐凌霄,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受家世的影响,徐凌霄青少年时代受过很好的儒家传统教育,长于文学,娴于经史。著名女记者刘韵琴出生在书香门第,“韵琴九岁能诗,及笄文名籍甚”。文学素养很高,而以诗词为最。邵飘萍从小天资聪慧,1898年,年仅12岁的他就中了秀才。黄远生,1885年出生于江西九江一个“文采秀发”的书香世家。黄远生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发蒙时期就广涉经史子集等。正是这些记者所经受的良好的文学教育,使得他们的新闻报道文笔流畅、趣味盎然。

报国有方 :虽然这些名记者都接受过良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但他们并没有像中国传统文人走仕途之路,靠做官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也没有从实业救国之路来兼济天下,反而从事多种类型的知识性传播活动,靠手中之笔,传递信息来服务社会。如徐凌霄曾在京师大学堂学土木工程,本来打算搞工程设计,曾到长江考察,目睹腐败,愤而给报纸投稿,引起了社会关注,遂进入了新闻界,并借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邵飘萍1902年考入浙江高等学堂,毕业后返回金华,相继在金华中学堂、长山书院等三所中学任教。他一边教书,一边为上海各报撰稿,开始了他的办报生涯。1903年黄远生中进士后心怀远大抱负,不愿按清廷惯例接受官职,而决定赴日本留学,入日本中央大学学习法律。6年后归国,他深感清廷腐败,仕途不彰,做官之意顿消,投身于新闻界。

接受资产阶级新闻学教育 :黄远生幼年时期,家里就特地请了一位外籍女教师教他学习英语,1903年赴日本留学,入日本中央大学学习法律。刘韵琴因向往日本明治维新,民国二年遂不顾世俗物议,毅然东渡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中央大学,在日与黄兴、宋教仁、邵飘萍交往。1905年陕西省遴选留日学生,张季鸾由宏道学堂保送到日本留学。到日本后,他先后曾入东京经纬学堂与东京第一高等学校,不久即能默读日文字典,最后到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与经济学。这些留日的经历,使得他们学习了先进的办报理念和办报经验,为日后回国投身报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报业在这些主客观条件的综合作用下,渐渐摇起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大旗,慢慢踏上了新闻纸的信息传播时代,加之1926年9月1日,新记《大公报》续刊出版第一天刊登的《本社同人之志趣》中阐释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即“四不方针”,把新闻报道在报业中的地位迅速地推向了高潮,使新闻报道冲破政党色彩的藩篱,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报业的重心。

二、新闻纸与观点纸并存

在辛亥革命前后无论是改良派还是革命派所创办的报刊虽然以言论为主,但在新闻业务方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新闻报道方面,我国近代早期报刊,多以政论为主,新闻不受重视;辛亥革命时期各报对新闻都很重视。

报纸编排方面,这一时期对开报纸越来越多,且大多用白报纸两面印刷。

新闻评论方面,时事短评的大量出现是这一时期新闻评论形式的一项重大发展;文前按、文中按、编后等现代报纸常用形式也在这一时期普遍采用。

副刊得到确立、新闻图画和新闻摄影开始出现,注重发行与刊登广告等。

辛亥革命时期报刊业务的改进,形成了现代报纸的雏形,使新闻回归到了专业主义的轨道上,开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纸,但并不排斥发表观点性文章,这种新闻业务的回归开启了20世纪初年至今的新闻纸与观点纸并存的历史时代。

(一)观点纸的渐弱式轨迹

观点主张的阐发是维新派报刊的主角,在长期经受清王朝封建统治的专制舆论环境下,确实需要一剂强心药来唤醒国民沉睡的思想,而且这一味药还需要长期服用,因此,在整个维新期间改良派的报刊大面积地用论说的方式来激发民意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同时,清王朝被迫搞起的洋务运动并没有真正地激发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变革的声音有很多都是阳奉阴违的,也就意味着人们对生产、生活、精神的信息需求尚不渴求,信息与知识面临这种不需求的市场恐难有所作为,因此,在整个维新期间,报刊上发表阐释维新思想的观点性文章仍然是重头戏。

到了辛亥革命前后,经过维新思想的洗礼,虽然社会的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社会的思想发生了动摇,人们开始不断地觉醒,加之在清政府的被动改革下,在外国商品与资本的不断涌入条件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中国社会不断开放,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人越来越多,对各种外在信息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因此,在辛亥革命前后,报刊上仍然是以阐述革命派推翻清政府的革命主张为主旋律,但各种十分接近甚至就是现代意义上新闻标准和新闻样态的雏形,比如,增加访事员,注重时效性的事件的采访,注重外地新闻的传播,刊登图片,注重版式编排,注重刊登各种诗文、故事等文艺性作品的副刊等,开始占据报刊版面,但仍未成其主角,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建国前,观点性阐释仍然在报刊上占有重要位置,因为自辛亥革命结束后,五四运动掀起一股新的思想潮流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战时的新闻传播活动中,仍然需要这种形态的传播内容。下面将从五四运动前后新闻传播的内容到十年内战和抗日战争时期新闻传播的内容进行概述,探寻观点性释义文章的传播状况。

五四运动前后的新闻业(1915—1920年前后)

辛亥革命失败后,曾经追随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知识分子充分反省革命失败的原因,意识到要想拯救危难中的国家,必须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革命,为此陈独秀等人积极创办了《新青年》杂志,积极宣传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并由李大钊等人掀起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浪潮,并带动创办了一系列思想解放的进步的学生和工人报刊。

具体创办的主要报刊如下表:

续表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在五四运动前后,尤其是受到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更是在《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宣传的思想解放潮流的带动下,初步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生和工人刊物陆续创办,其传播的内容仍然以观点性文章为主,早期侧重传播反对封建思想,介绍民主主张,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等,渐渐地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学生和工人报刊上陆续发表大量介绍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主张的文章,传播动员底层民众觉醒并推翻旧社会的意义等文章。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报刊传播内容仍然以阐发思想主张为主体,虽然对各地工人运动的实际动态也有所传播,这与新闻报道客观变动不谋而合,但其主体仍然是为传播新民主主义理论主张,进而为宣传初步的社会主义思想立场服务的,因此,观点性、启迪性文字仍然是报刊情有独钟的。

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业(1921—1927年)

五四运动爆发后,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其统一战线开始出现分化,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迅速转向社会主义,并逐步开始了筹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活动。1920年8月,首先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接着,北京、武汉、济南、长沙、广州等地的共产主义小组相继成立。任何一个政党组织的创建,都需要向公众传播该组织的目标、构成、章程和宗旨等,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同样需要创办报纸来为其服务,尤其是用来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党的相关知识,用这种舆论来组织相应的工人运动,于是,我国无产阶级的新闻事业便应运而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以及大革命期间创办的报刊如下:

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和大革命时期的报刊一览表

从上表这些报刊传播的主要内容来看: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创办的报刊主要以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章程、理论路线和指导思想等,如《向导》就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原理的传播,并能运用这些思想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真实状况从理论深度上提出见解,认为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压榨是造成中国贫穷落后、战乱不止的一个重要根源,指出其作为军阀的后台,扰乱中国的正常发展,明确地主张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是民主革命的重要任务之一。如《前锋》积极宣传中共“三大”建立统一战线的政策,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全面分析,论证了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它系统揭露各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种种手段。如《新青年》季刊宣传的主要内容有: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重要理论著作大量介绍给中国民众,如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亚洲觉醒》等文章就在该刊物上发表,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格外关注,积极传播其成功的经验以供借鉴,同时从理论上探讨论证中共在民主革命中的纲领和主张,对科学的人生观等也进行了积极的传播。这一历史阶段主要还是阐释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理论知识为主的,仍然是观点性见强。

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渐渐强大,中国国内的阶级力量发生了变化,国共两党暂时走上了合作的道路,在新闻界表现在统一战线报刊的兴旺上,陆续创办的各团体报刊如军队的、农民的、妇女的、工人的、党团的等都分别来阐发各自的政治见解和主张。更为重要的是此时反帝的声音在《热血日报》对“五卅运动”的报道和声援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总之,在这一历史时期,阐发无产阶级思想主张,反帝呼声强烈的愿望仍然是报刊传播内容的主要构成。这一声音在接下来的战时新闻事业发展时期仍在继续。

战时发展中的新闻业(1927—1949年)

这里的战时新闻业包括了十年内战、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三个历史时期,因为在这三个历史时期中,新闻业发展的环境都是战争,其传播内容的核心也都是围绕战争并为不同层面的战争服务的。先来看一下这期间主要的新闻媒体都涵盖了哪些。

十年内战期间的主要报刊(1927—1937年)

续表

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报刊(1937—1945年)

续表

解放战争期间的主要报刊(1945—1949年)

在解放战争期间,除了报业的发展外,在通讯社方面,新华社的新闻报道有声有色,加强对军事信息的传播,及时报道了各个战役的情况。广播方面,抗日战争后,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恢复播音,积极宣传和平、民主和团结的主张,积极报道解放区的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等。

从报刊、广播和通讯社的发展中,我们可以追索到在整个战时新闻的传播活动中,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都将报刊视为各自政党主张、政党思想、政党利益的宣传阵地,同时在特殊的抵御外敌入侵的抗日战争年代,新闻传播更是将矛头一致对外,深刻揭露民族受辱的根源,积极鼓舞全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士气等。因此,在战时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的传播内容中阐释主张、揭示问题、思想教化的分量仍然比较突出。而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传播,注重客观世界变动信息的传递,辐射范围切近公众日常生活的服务性新闻传播活动在建国后慢慢开始形成,也就意味着在建国后进入和平发展阶段,观点纸的发展势头渐渐弱下来,而新闻纸的功能日渐增强。

(二)新闻纸的渐强式轨迹

报纸或称新闻纸(newspaper)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向公众发行的印刷出版物,是大众传播的一种主要载体,具有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它主要刊登的是新闻和事实评论,而这种真正意义上的传播样态在观点纸逐渐走下坡路时慢慢显现了它的社会地位。

尽管在外人办报阶段就出现了中国新闻历史上的第一条消息,即《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上刊登的《月食》,报道了一条天文学上的预告性消息;尽管1897年,上海《字林沪报》出版的《消闲报》,随正张附送,标志了中文报纸正式出版副刊;尽管早在外国人创办的商业性报刊《申报》上就已经刊登了广告;也尽管早在外报时期就已经有了船期商情等行业性新闻的传播;也尽管有后续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战时新闻传播等时期出现的及时、客观、真实的传播各地发生的动态性事件等,这些都是传播内容上对新闻本质的追求,但这种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纸的规模化、周期性特征的保持可以说是在建国后直至当下,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环境逐渐稳定,物质生产富足、教育程度不断提升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才发展成为当下新闻传播内容的较为成熟的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不仅在政治上达到了全国的高度统一,同时作为对国家各个领域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力的新闻传播事业也达到了空前的统一。这样一个目标一致的整体,在宣传上都统一于国家的大政方针,为新中国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服务,因此,也就出现了新闻传播在各个领域中宣传内容及重点不同彰显。尤其是对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恢复过程中工业、农业建设中先进经验、典型人物的传播,对开国大典、抗美援朝等重大事件和活动的报道等,通过通讯、消息、评论、图片等多种方式对其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与报道,使新闻的报道触角开始转向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直到当下,无论何种传播介质,其新闻报道的内容方面都紧紧地围绕着公众的日常生活和国家的生产建设在进行着。但这并不是否定观点性文章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消失。新闻传播中大量的为阐释观点而服务的各种类型的文章在建国后慢慢被评论这种文体样式所取代,无论是规格较高的社会还是一般短小犀利的短评,甚至是编者按语等都承载着传播主体一定的观点和主张,只不过在新闻传播按照专业化标准运行后,不再仅仅为某一阶级或政党服务,而是充分考虑其阶级属性的同时,更多的是站在公众的角度选择并传播有需要的信息,新闻传播活动更多地回归到了专业化的道路上来。 vOXpvP794GC3U7HvDOQAT+dz7kalrwmhkRmk6d1SG9Xomr1PpcvPiYncUuXrA3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