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近代著名的维新运动领袖和学者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对“史之意义”作了如下的概括:

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人一般活动之资鉴者也。其专述中国先民之活动,供现代中国国民之资鉴者,则曰中国史。

纵观新闻的发展历史,新闻的样态,无论是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载体,还是传播的受阅对象都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尤其是伴随当前多元化媒介格局的形成,新闻样态更是屡屡出新。但事物的发生与发展是渐进性的,回归对事物自身发展历史进程的梳理,对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以更有效的指导新闻实践活动是研究的必经之路,正所谓“以史明鉴”。因此,本书将从新闻生产中的传播环节入手,对新闻样态的变化历程做出历史性的梳理与分析,以期对新闻的传播形态在未来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如何更有效地发挥新闻事业的传播信息、舆论引导、监督和教育娱乐等功能提供些许基础性的参考。

这里涉及一个基本的概念,即新闻的传播形态,这是本书分析的核心问题,为了更明确其指代的内容,首先需要厘清几个重要的新闻概念:新闻传播、新闻事业、新闻形态以及新闻的传播形态。

“新闻传播是一个大概念,新闻传播的历史同人类历史一样悠久古老,可以说从人类组成社会以来就有新闻传播”,甚至可以说人类诞生就已经有了传播活动。新闻事业是近代才产生的事物,在西方大概三五百年,在中国不过一百多年。新闻事业是一种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的新闻传播。

但无论是处于无组织、无纪律散漫状态的新闻传播活动,还是伴随社会分工、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而出现的专业化、组织化、规模化新闻生产的新闻事业,从宽泛意义上讲,其生产与传播的对象都离不开新闻信息。而从事物自身的组织构成角度看,新闻信息本身又具有一定的形态。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杨保军教授在《新闻形态论》一文中指出“新闻形态指新闻的存在方式与状态,可分为历史形态及历时形态,其中历时形态又包含了本源态、传播态和理解态。”并进一步明确了新闻的传播形态指:“处于传播中的、本质上以意识形态存在的新闻。是对本源形态新闻的反映,是对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的再现,或者说是对自然性新闻信息的人工记录。” 通常公众所谈论的新闻即是处于传播形态中的新闻,是新闻从业者对客观存在物与事的采集与制作呈现出来的,融入了新闻生产者对客观存在的认识与理解的产品,也是受众最终接受到的新闻信息的承载样态。

对中国新闻发生与发展的历史梳理一般是按照不同历史阶段如古代新闻传播、外人办报、国人自办报刊的开端、维新派办报、革命派办报、五四时期的报刊、战时新闻传播活动等这样的体例进行的,但在这些以时间轴并结合不同传播主体的传播行为为标准划分的体例中,其新闻的传播形态存在着交叉重叠的状况。比如,维新派报刊和革命派报刊都存在着宣传各自政治主张的内容;比如无论是纸质媒介还是电子媒介都有纯新闻的报道;比如无论是近代化报刊阶段还是现代化报刊阶段,各级官员与知识分子始终都是新闻信息的受众等,在不同介质之间、不同办报主体之间、不同历史阶段,新闻的传播形态的表现都存在着某些交叉,因此,本书并没有沿用传统的中国新闻历史划分阶段,而是从新闻生产最终成品的传播样态切入分析,这就必然会涉及传播的内容本身以及借助何种介质传播、用哪些样式传递、传播给谁,并缘何是如此样态的产品呈现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笔者将新闻的传播样态分解为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形式、传播的受阅对象及影响新闻的传播样态的因素这五个要素来做纵向的分析,以期呈现新闻从远古时代诞生开始直到当前的传播环境中其传播样态的嬗变概貌。 PooYqauPxnYOshMrtWEWV/IA3TP7r6zFQyRw6dh18S/vo7aeqjIHQXOsslLMX/b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