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石家庄第一塑料厂实行“满负荷工作法”

新华社石家庄 8 月 3 日电(记者王文杰) 记者最近在石家庄市第一塑料厂采访时发现,这个厂通过实行一种称作“满负荷工作法”的制度,改变了以往厂纪涣散、效益低下的面貌,全厂出现了紧张工作、力争高效的新气象。随着企业效益的提高,职工收入也普遍增加,“靠实干换来好日子”成为职工们的普遍信念。现在,这个厂的经验已经开始在河北全省的一些企业中推广。

第一塑料厂过去管理落后,生产松松垮垮,有些干部、工人还抱怨“干活不少挣钱不多”“工作辛苦,日子清苦”。这种局面是怎么造成的呢?1984 年底,厂长张兴让和大家算了笔细账。以人造革车间为例,上班闹闹哄哄,织毛衣、洗衣服、“串门”聊天、办私事……干什么的都有,有的甚至出了厂门逛商店。全车间 38 个人平均每人每班实际干活时间还不到两个半小时,生产人造革只有 41 平方米,为国家创造利税 11.4 元,人均日工资不过 1.6 元。据当时测算,如果每个工人都能作到干满点,每班人造革产量就能增加到 123 米,可创利税 34.2 元,人均日工资也就会涨到5.32 元。再从全厂看,要是实现了人员和设备的 8 小时“满负荷”工作,设备利用率则能提高一倍,塑料制品的产量可提高 1.01 倍,产值增长百分之一百三十七,全厂职工人均年创利税将增加 5200 多元,人均收入增加1718 元。

算账使职工们明白了:过去是只讲收入低,没看到干活少,只有治懒才能治穷;要改变企业“工作低标准、生产低效率、成果低效益、劳动低收入”的恶性循环,必须严格管理,全厂上下投入“满负荷”劳动。

从 1985 年开始,这个厂实行了工作成效同劳动报酬挂钩的“满负荷工作法”。全厂参照国内外先进标准和实地计时计量测定,为质量指标、供销经营、设备运转、物资使用、能源利用、资金周转、费用降低、工作量和工作时间等定出高标准——“满负荷标准”,然后分步实施,层层落实。同时,他们把全厂职工百分之二十的基本工资和奖金捆起来作“满负荷奖”,划分到每项指标上,上不封顶、下不保底,保证人们多劳多得。

新的管理办法激发了人们的工作热情。“检纸”岗位上的工人以往是干活、喝茶聊天两不误,每天的实际工作时间不过 4 小时。“满负荷”工作法实行后,工人们鼓起了劲头,一上岗就全神贯注,连工具和物料的摆放、操作的姿势、某个动作花的时间都细心琢磨,在提高效率上下了细功夫。原来 4 个人一班只能检修 3000 米,现在只用两个人顶班,一个班就能检修 3500 米,工作质量也比过去提高了。由于工作出色,报酬也跟着增加,5 月份这个岗位的工人仅奖金每人就拿了 160 元。人造革车间原来强调设备陈旧,凡事都“凑合”。结果,年产量不足设备生产能力的五分之一,产品一级品率不到十分之一,“跑冒滴漏”随处可见。现在,对操作工、机修工、供销人员和车间主任逐级有了高标准的工作要求,车间面貌大变。年产量提高近 5 倍,质量一级品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八以上,原材料消耗已接近全国同行业最低水平,职工的平均月收入也从过去的六七十元提高到二三百元。

为适应车间工作的新节奏,二线科室进一步明确分工,规定“谁误事谁负责”,并把 20 多个科室精简为 9 个,人员裁减五分之一,使服务更加高效、周到。

(1987-08-03) GJ58ScO7UJGmc42MiEZ0rnj7Q5EtyfYm0tfLGTdNcD6IDbb7JROUxJoCsm+GAVJ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