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旱之年夺丰收
——记正定县人民艰苦奋斗,战胜干旱夺得丰收

河北平原上,粮食棉花亩产量去年第一次跨过“长江”的正定县,今年遇到了严重干旱——整整二百天没有下过一场透雨。据老年人回忆,这样大旱,五十四年前遇到过一次。那一年,大部庄稼焦枯了,可是,吃水井还能打上水。今年,全县大多数的吃水井变成了枯水井。干旱,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天大旱,人大干,夺取丰收不靠天”。四十万英雄的正定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依靠组织起来的集体力量,充分发挥人民公社化以来建成的农田水利工程的作用,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终于战胜了严重干旱,夺取了夏粮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十八的丰收。全县三十三万亩夏熟作物,平均亩产四百五十四斤,总产一亿五千三百多万斤,相当于一九四九年全年粮食总产量的一倍。夏熟一季,全县超额完成了国家全年的征购任务。

夏粮丰收之后,广大干部和社员继续同干旱进行斗争,夺取秋粮和棉花更好的收成。

大旱之年,田里不见旱

秋天是检验一年劳动成果的时候。这时来到正定农村,到处是一派丰收景象。耕地,种得严严实实,找不到一块空地;庄稼长得壮实,籽粒饱满,仿佛是这里没发生过干旱一样。玉米田一片连一片,尺把长的棒子甩了出来;棉花地,一块接一块,盛开着白灿灿的头喷花;水稻、谷子被沉甸甸的穗头压弯下了腰……

初到这里,如果不经过当地人介绍,人们很难知道今年这里是经历了一场怎样严峻的战斗。不,这不只是一年。没有连续多年的艰苦奋斗,没有多少年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就不可能出现大旱之年夺得丰收的新成果。

这个奇迹,也是今年正定全县几十万人民,日日夜夜同旱魔斗出来的。一过了麦收,正定的旱情越来越严重。机井的水位普遍下降,一部分机井干涸了,旱情持续发展。

面对着这样的大旱,中共正定县委及时发出战斗号召:发扬大寨精神,艰苦奋斗,全力抗旱,夺取丰收。县委组织广大干部深入抗旱第一线,要求对每个公社、每个生产队的每眼水井、每台机具、每个渠道,都要作调查和分析。争取每一块田地,每一种作物,不能因受旱而减产。全县组成二十五万人的抗旱大军,展开了一场抗灾夺丰收的斗争。

重要的是增加水源。全县组织了五十八个机井队,首先在旱情重的社队和井少地多的社队打井,到八月底,打出新井五百三十眼,更新旧井二百五十眼。成千的机井供水严重不足。一队队人马出发了,人多智慧多。他们创造了深挖井筒、增接管子、降低井台和提高扬程等多种多样的办法,又把更多的地下水搞了上来。电力供应紧张。从县委领导机关到社员家庭,都主动地取消了照明用电。七千多名机井手,坚守岗位,把每一度电都用来抗旱。有五百多架早已淘汰了的水车,也重新用到了抗旱第一线。

全县有九个公社是沙薄漏地,地多井少,渠水断流,干旱十分严重。为了在大旱之年夺得丰收,社员们用担子挑水,脸盆端水,水葫芦背水,来浇灌庄稼。千盆万罐,川流不息,终于保证了苗全苗壮。他们还开展“种满田”活动,在垄间、地边,见缝插针,补种了各种作物两万四千多亩。

许多老农深深感动。他们说:“旧社会遭旱灾,地里一把柴,家中盆罐空;新社会遇大旱,苗壮籽粒饱,公社五谷丰。”

碱地种出好水稻,沙窝亩产千斤粮

十多年来,这里依靠人民公社组织起来的力量,大规模地平整土地,实现大地园田化,使正定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在旧中国,滹沱河、老磁河和周汉河经常泛滥成灾,在正定境内造成了南北沙丘起伏,中部碱窝重重。沙碱地占全县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其它所谓土质较好的地区,直到公社化以前,也是七零八落,高低不平,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农田灌溉。

一九五八年,正定县全年粮食亩产量第一次跨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这一年秋后,人民公社刚刚成立,全县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土地平整工作。人们第一次在这里按照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远景,准备把土地改造成道路平直、渠沟成网、畦垄一致、连片成方的园田。这一伟大而又艰巨的创业工作,后来受到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使工程建设没有按照预定的计划全面展开。一九六五年,中共正定县委结合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决定重新安排正定河山,提出了“中部治碱,南北治沙,全县大搞园田化”的战斗任务。县委认为,这是一场改造大自然,提高人民公社抗灾能力,加快农业发展速度,用社会主义大农业战胜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斗争。

今天,正定农村到处看到的园田建设工程,大部分都是从那时候开始兴建起来的。这些浩繁的工程,是正定今年战胜大旱夺得丰收的极为重要的物质条件。

就拿里双店公社西里双大队来说吧,这个大队的土地位于老磁河故道,沙丘起伏,大沟纵横,遍地疙瘩,经不住自然灾害的袭击。一九六四年,还要国家供应粮食二十多万斤,贷款十多万元。这里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是很不容易的。开始,有人看到两千四百多亩土地上,到处是三五亩、十几亩甚至是几十亩大的沙岗、沙丘,信心不足。广大贫下中农说:沙丘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革命志气。大寨贫下中农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七沟八梁一面坡的穷山沟变成富大寨,我们就能靠自己的双手搬掉沙丘造良田。从此,人们振奋了革命精神,每年冬春,出动好几百人,造林治沙,划方打井,平整土地。他们苦战了六个冬春,打成机井十三眼,平整好了两千来亩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田,使西里双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去年粮食亩产量达到八百八十七斤,棉花亩产皮棉一百八十七斤。今年大旱,这里又新打了六眼机井,使两千多亩土地经常有水灌溉,夏收一季小麦,亩产五百五十七斤,向国家交售公购粮二十一万八千多斤。秋粮和棉花,也比去年好。

西里双大队是正定县改造沙地的一个缩影。几年来,正定县人民在沙区造林十一万多亩,十万多亩沙薄漏地绝大部分被逐步改造成旱涝保收的园田。昔日瘠薄的沙区,如今粮食棉花亩产量分别比一九六四年提高了一倍到两倍。过去那种“无风遍地白花花,有风沙飞打庄稼”的荒凉景象,一去不复返了。

周汉河两岸是正定县的集中的水稻种植区。今天,这一带稻田面积比解放初期扩大了五倍多。而在几年前,这一带地方大部分还是盐碱洼。那时候,周汉河下游的城关公社的一万六千多亩耕地中,有一万两千亩是盐碱地。一九六四年,这个公社还吃国家供应的粮食一百一十多万斤。一九六五年冬天,他们响应县委的号召,大挖排水渠,和全县四万人一起,疏通和加深了贯通城关公社、长达五十四里的周汉河。接着,他们又填平了三百七十多个积水坑,平整土地四千九百多亩。这个过去从不产稻米的地方,去年产稻谷一百四十多万斤,不少土地变成了稻麦两熟的良田。去年,全公社粮食作物亩产达到九百三十七斤,棉花和蔬菜也获得丰收。十七个大队中有八个大队粮食亩产量过了千斤。今年大旱,这里一百九十二眼机井开足“马力”,不但保证原有的农田都浇上了水,还把水稻的种植面积扩大了二百五十多亩。今年又将有一批生产大队全年粮食的亩产量超过千斤。

城关公社发展水稻生产成功的事迹,吸引着全县人民。今年,正定县有一千六百四十一个生产队都成功地种上了水稻。在这个大旱之年,竟然使包括水稻在内的各种作物获得丰收,这充分证明了人民公社的优越性。

争取时间,利用空间

到正定农村参观的人,都惊奇地发现,许多地方都是玉米和棉花、高粱和棉花、山药和棉花等等间作套种的庄稼。一打听,十分之七八的土地,夏季已经收获一茬小麦或大麦。

这样充分利用土地,是最近几年正定县粮食、棉花大幅度增产的又一个重要途径。

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永安公社三角村大队,是走在全县的前头的一个大队。解放前,三角村贫穷落后,粮食亩产不过二百斤,棉花亩产仅三十斤。解放后,农业生产虽然节节上升,但是,直到一九六四年,粮食亩产还只有五百斤左右,棉花亩产六十来斤。一九六四年,三角村大队响应毛主席发出的“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把耕地改造成旱涝保收的园田。从这一年起,他们就进行麦子(大麦或小麦)、棉花间作试验。正定无霜期只有一百八十天左右,要实行间作套种,实现一年两熟,从作物搭配、播种时间、水肥要求到田间管理,都产生一系列的新问题。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人们始终不灰心。到一九六八年,终于试验成功了麦棉间作,两种两收都高产,使得粮棉生产有效地争取了时间,利用了空间。现在,每人平均不到一亩一分耕地的三角村大队,复种指数达到百分之二百三十左右,去年粮食亩产一千二百五十斤,皮棉亩产一百九十七斤。今年大旱,单是夏收一季小麦,亩产就达到七百一十二斤。今年秋粮和棉花,长得比去年好得多。

(1972-10-09) 4eQBIgDUUqJUyfhH9h1oJee1PwRYZsAJ9X+koFiI/+B5mpD7dI6ehvF/kVe7zrY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