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企业:向市场要经营的空间

由于市场机制的调节,上海工业生产长期来原材料匮乏的局面,出奇地得到了平衡。去年,上海 60 多个全国和地域性的物资交易市场,凭借巨大的市场容量和强劲的辐射力,为上海调运着价值数千亿元的煤炭、钢铁、木材、化工原料、粮食、肉类、水果等巨量流动,价值 130 亿元的国际资源也部分通过这些新渠道涌入上海。上海工业所需生产资料的 90%已从市场获得。电解铜、金属铝等有色金属历来是制约上海一些新兴产业的紧缺原材料,上海金属交易所建立以后,国内、进口资源连绵不断进入市场,货源由紧变松,价格也很快回落,有的已低于国际市场。

市场的发育,使上海经济发展长期倚重国内投资、资源和消费需求拉动的局面正在改变,抗御国内经济波动影响的能力明显增强。海外著名的大公司纷至沓来,使上海呈现出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拓宽国内外两种资源的新的循环空间和良好的经济环境。

市场机制在企业内部引起的强烈震荡,更使人们对市场刮目相看。

上海石化总厂在股份制改革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变革,给人以很大启迪。有人说:搞股份制,企业能赚钱,又不付利息,何乐不为?可是,当上海石化总厂进入实质性的启动,一系列按照市场经济运作的要求出台之后,这个厂的一些人直了眼。企业资产要评估,家底全部公开亮相;会计制度要同国际接轨,不合理的资本、利益结构要调整;11 万金山人的生计维系于 56 套生产装置的大锅饭局面要改变,一部分人得另谋生计;企业的一举一动,包括企业领导的动向都要接受股民的监督和制约;企业要靠实力竞争……严酷的事实摆在职工面前:要重塑“金山”,还要改造自己。此时有人深为后悔。但总厂领导认为:改革是历史所趋,“阵痛”迟早难免。他们下决心脱胎换骨。企业花巨资请来 200 多名境内外持有证书的会计师、律师、评估师、承销商等各类有关专业人士,驻扎企业 6 个月,简直把总厂的家底来了个兜底翻。企业还大刀阔斧地改革内部结构,形成了投资决策、利润、成本三大中心,使企业内部运行机制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

上海公开发行股票的 30 多家股份制企业,大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上海永生股份公司成立以后,平均每月要接待 10 批以上境内外投资者的质询。在压力面前,这家企业积极转换机制,大力发展品种,展开经销活动,效益不断提高。中国第一铅笔股份有限公司为适应企业走向市场的需要,对管理机构动“大手术”,将原来 27 个科室减少到 15 个,中层干部和一般干部精简了 20%左右,在劳动用工和分配上也动了真格,普遍实行了上岗技能工资,职工收入与贡献直接挂钩,解决了机构臃肿和大锅饭等难题。

走进期货市场的企业,另有一番新的感受。作为一种高级形态的有形市场,对国内许多企业来说是一个十分陌生的领域。上海金属交易所举办之初,有人以为是“企业家俱乐部”,也有人说是“投机倒把”的场所。但“入会”(会员单位)之后,不少企业的观念大变。这里一笔几百万元、甚至几千万元的交易,在一二分钟内就得作出决断,这对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育起来的国有大企业来说,犹如“天方夜谭”;这里没有条条块块的框框束缚,没有“婆婆”的管头管脚,买卖双方不受过去那种企业经营范围的限制;企业可以为自己采购原材料,也可以卖出,也可接受人家委托做买卖;企业不仅要用物资来生产物质,而且要在搞好物质生产的前提下,还要学会“用钱生钱”……人们感到了机制的不适应、经验的浅薄、人才的缺乏。许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强化市场意识,推动了企业内部的改革。如今,进入期货交易市场的大部分企业,都有了灵活的经营自主权。有的企业看准行情走势,学会运用风险投资,不但获得了可观的利润,还得到了锻炼。

1993 年 11 月 26 日
合作者陈继明 V1usfPfX0nyaicqdZCaPaP9BCq2BRY0MN8dFoTkldFHPmHwutjc1J/r9zSugoqu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