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上海:架设通向世界的市场桥梁

上海大步地站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这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人们不难发现: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积极、有序地推进市场化改革,重点培育和发展现代化大市场,是上海经济振兴的启动点。

这,正是上海通向世界的“桥梁”。

上海目前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海外资本看好中国、看好上海,上海已经成为世界投资的热点之一。上海本身经济上台阶的发展也迫切需要发育大市场。而上海建设大市场的条件,相对来说在国内基础是最好的。特别是这两年来,上海已经在建立和健全生产要素市场方面在全国领先一步,初步积累了经营大市场的经验。

去年初,上海市就提出了打好“中华牌”的口号。市政府主动开启紧闭的城门,拆除人为的篱笆墙,欢迎各地进“市”做生意。市政府的口号是:规模无论大小,物资不限流向,所有制不加区别,只要符合经营条件来者不拒。市政府带头撤销一切阻滞流通的文件禁令,其中包括限制资源外流的六大“市长令”。市政府还打破常规,成立外地投资服务中心,简化审批手续,像对待外资企业一样,实现“一站式”管理、“一条龙”服务,并投入大量地方财力改善硬环境,为中央和兄弟省市企业筑一个“好巢”。

对内打“中华牌”,对外打“世界牌”的气势也不弱。上海抓住浦东开放为契机,及时制定公布了 74 个涉外经济法规,使外商投资规范化、法制化。同时简政放权,把一部分外资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区县,投资软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作为一个现代国际大都市,如果没有发达的生产要素市场,就很难具有强大集聚和扩散经济能量的中心作用。促进地区之间、国内外之间的商品、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和组合,是建设现代化大市场的关键。上海推进要素市场的建设是渐进的。他们首先抓住已有一定基础的证券市场为重点,大力推进金融市场的发展,使上海初步确立了在全国金融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在生产资料市场方面,上海选择有色金属、石油等少数几个国家重要原材料,以高层次国家级大市场格局进行试点,以取得经验,推动全面。目前在有色金属、石油等市场逐步发育成熟的基础上,上海正进一步努力提高这些市场的辐射能力,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另一批以这些市场为示范的国家级大市场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建中。

市场的生命力与市场主体的生机和活力是息息相关的。企业兴,市场盛;企业败,市场衰。上海在推进现代化市场建设的同时,始终抓住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不放,加快把企业引向市场。上海最早创造“仿羊皮”做法,让国有大中型企业拥有“三资”企业同样政策,放开经营,参与市场竞争。目前上海有 20 家企业、9.7 万人参加着这项改革,效果很好。股份制改革也是上海推动国有大企业走向市场的较好形式。8 年前,上海工业系统只有一家股份公司,如今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的股份公司已有31 家。上海还对部分经营亏损、产品不适应市场的工业、商业企业进行兼并(包括合并)和公开拍卖。去年全市有 161 户工业企业实施了兼(合)并,28 亿元固定资产逐步提高了运营能力。

目前,上海企业改革正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单项改革到综合配套改革发展。地方千余家国有工业企业、140 万职工全部参加了一种或几种模式的改革。国有企业的活力正在增强。

在管理模式上,上海市创建了宏观统一管理和自律管理双层管理体制。全市成立了隶属于市政府的统一的市场管理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依据国家法律和地方政府法规对市场实施管理,重点是管住总量,制定市场运行规则,决定重大政策措施和建立完善的组织保证体系,并对市场进行监督检查,及时进行宏观调控。而同时,政府办市场、管市场,又并不意味着政府参与市场交易竞争。上海市政府坚持市场管理者与市场交易者分离,监督管理与服务管理分离的原则。市政府赋予交易所、交易市场较大的管理权限,日常管理由“总裁”全权负责;同时,建立交易商协会对经纪商和自营商进行自律管理。这样,上海创建现代化大市场时间虽然较短,但发展势头令人鼓舞。一个起点较高、市场结构较完善的现代化大市场群,已经在上海地平线上出现。

1993 年 11 月 22 日
合作者陈继明 kMihX17OQuvTxTHknNj/ArcZ49wT3mjJgfU6cfQuO0qx/FoH6pgKCD9JWB5Mob6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