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传统手艺,触摸乡土的温厚(自序)

春秋战国时期,苏州就置有匠门(今称相门),为工匠聚集之所,工匠精神,历来是吴地工匠一脉相承的风范。

一方手艺,一方人,或者说,一方人,一方手艺。脚下的土地,温厚、柔美,有弹性,活力非凡,成就了一种又一种手艺,滋养了一个又一个手艺人。种种手艺,演绎乡土生活的多元,一代代手艺人,丰满乡村生活的姿态。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传统手艺,只是这里面的一部分。毋庸置疑,形形色色的手艺,一代代手工匠人,一直伴随社会进程的发展,一直代表着文明的进步,一直在这个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或者说,就是可以考究的社会变迁的一种缩影。社会发展的脚步滚滚向前,种种手艺,自然也抗拒不了时代的需要、自身的变革,每一代手艺人,或者说每一个手工匠人,就是在这样的变化中探索、发展,寻找前路,找到适合扎根的一方土地,找到相应的位置。

适者生存。这便是社会的现实,或者说社会发展、文明进步不得不面对的残酷。万万千千的物种是这样,各种各样的手艺,包括老老少少的手工匠人,亦是如此。

每一种手艺,都需要适合生存的土壤,缺少泥土的孕养,就不会有一宗手艺的推陈出新。换言之,每一个地方,都在自发的选择手艺的门类,都能衍生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自然也就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打上地方烙印的手工匠人 。这是生活、生产的需要。所以,即便是同一样的手艺门类,也会因为区域的不同,所涵盖的内容和形式、技巧与精髓各有差异。正是这种差异与变化,构建起一个地方的文化色彩、人文价值甚至社会进步,同时,也抒写出一种种手艺门类的精彩纷呈。

毫不夸张地说,每一门手艺,从古到今,活跃了乡村的血脉。一拨拨手艺人,总是在不自觉中,为脚下的土地、熟悉的乡土,为平常普通的日子,留下或浓或淡的色泽,或粗或细的线条,或轻或重的分量。他们就跟阳光、空气和水一样,不能缺少。

“江南多能工巧匠”,这几个字,很早以前,就横亘在典籍里。作为江南的一部分,历来就是富庶之地的苏州,这些匠人,又是怎样沿袭、相传,在他们中间,又该有多少荡气回肠的故事?他们的生存状态、生活经历,又会是怎样的曲折起伏,为了生活,为了生计,他们又将怎样不遗余力?甚至,守着一门手艺,除了养家糊口、生儿育女,他们还在向往什么?又会让许许多多局外人,生出怎样的感叹?

难得有确切的答案。答案,洇散在实实在在的日子里。或者说,没有答案,本身就是一种答案。

繁华富庶之地,诞生的手艺门类,自然有别于穷乡僻壤。铜匠、锡匠、金银匠……这些与贵重金属有联系的匠人,无形之中,就是财富的另一种表达,自然扎根于丰美之地。这些金属的光泽,历来就是一张名片,无论在市井还是在乡野,就是一张张这样的名片,累积起城市的厚度与温度。

当然,形形色色的匠人,都不能缺位。木匠、篾匠、泥水匠、铁匠、剃头匠……无论城市和乡村,忽略哪一种,生活都会残缺不齐。正因为如此,令人倾慕的传统技艺,在城市乡村开枝散叶,葳蕤一片。

时光更迭,亏满盈昃。

尽管都是响当当的技艺,尽管这么多年来,一直受人仰慕,但是,社会的快速发展,也给传统技艺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就在这些无情的冲撞中,传统手艺渐渐式微,很多手工匠人,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似乎辉煌难继。

出现这样的局面,主要原因就在于手工匠人收入不高、劳动强度较大。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从事这些职业,种种传统工艺,都面临着后继乏人、技艺失传的尴尬局面。能坚持下来的,几乎都到了或接近“知天命”的年纪。

但这种坚守,非常难得,甚至可以说是一方土地的幸事。

《乡村匠人》,关注普通的乡村工匠,试图挖掘和梳理传统工匠的生存脉络与生活状态,表达他们的生活和情感,记录他们的经历与变迁,发自内心想为传统手艺、手工匠人留下点有用的文字。

在我生活的古镇上,有很多手工艺门类,生活着许多手工匠人。他们都是乡村匠人的代表。描写他们、记录他们,希望通过某个侧面,反映出这个群体的生命姿态、生存状态和生活态度。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他们,关心他们,了解生存在一方土地上的传统手艺,了解这些以传统手艺谋生的不太起眼的一个群体。

与古镇两千余年的历史相比,我在这里生活的时间太短,短得连“初来乍到”都算不上。但是,我愿意潜下心来,品读古镇民风民俗,了解古镇上的传统工艺,那些生活在这片温软土地里的匠人们,更是我愿意对话的对象。

感谢我的朋友们,是他们让我知道在古镇有香山帮的木工世家,有香山帮的泥水匠传承,还有从长江边迁徙而来的扬中篾匠师傅,跟苏绣一脉相承的绣娘……时代已然不同,价值取向多元,他们的秉承坚守,他们的生活体验,他们对传统手艺的解读,一定会有很多的不一样。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每个人都有不能替代的情感与思考。他们这本书,该怎么去读,又会有什么样的故事?

一次一次陷于沉思,一次一次令自己惶惶不安。

比起那些名气斐然的大家,我更愿意把目光投向那些更大众、更接地气、姿势更低微的普通人。在他们身上,乡土味会更加浓烈,凝聚着更多的生活元素。尽管很多细节,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也会令人局促不安,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很多时候,普普通通的人,不管身上的担子有多重,就是这样一口一口喘着粗气,一步一步前行。

感谢我的匠人朋友。尽管跟他们初次谋面,面对我的采访,他们毫不保留,跟我讲述他们的家庭、生活与情感。感动的同时,更加坚定创作的决心。

尽管当下传统手工艺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匠人朋友,依然还有人没有放弃,而是依托自身的手艺,与时俱进。或许,这也是一种生存的状态,一种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虽然要承受难以想象的压力,他们义无反顾。

传统手艺,坚守着的乡村匠人,依旧在乡村,感知泥土的温厚。形式可能会有所变化。这无关紧要。这些匠人,依然是乡村的守护者。他们就是一盏灯,照亮自己,也照亮乡村。因为有他们,乡土,始终充盈着一种温暖如故的情怀,乡村,始终都有不灭的光亮。 bHqz1qKig1jLH3EW/ytifqEA0dNkBHHLdVmSsqWaX3tkqyYUQohbxbOciACQ0Q6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