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中篾匠,在澄湖四周,一度名头蛮响,盖过本地匠人。
吴淞江蜿蜒西来,与波光隐隐的澄湖,一北一南,滋养偌大一片乡土。乡土养人,也滋生各式各样的手艺,老老少少的手艺人,穿梭于朴实的日子,不是风景,也自成风景。
只是在澄湖周边,篾匠并不多见。河湖水网地带,不出产毛竹,自然少了这个手艺生存的土壤。七八十岁的老人说,日常生活里需要的竹制品,有贩子装在船上,沿着大小河道,专门到乡下来卖,乡里人各取所需。也有远方来的篾匠师傅,挑着工具、带着竹篾走乡串户做竹席。
篾匠这个手艺,在很长时间里,居家过日子,少不得。
有的地方把篾匠叫作竹匠。这很容易理解,跟木匠一样。
严格来讲,篾匠只是竹匠的一个分支。竹匠分扁作和圆作。扁作多用竹篾,譬如凉席、竹匾,圆做多柱、脚,譬如竹椅、竹柜,尽管师出一门,分工各异,技法自然不尽相同,自古术业有专攻,能把一种出神入化,就是了不得的师傅,若是都能得心应手,那就更是不得了。
手艺一样长脚走路。
有一天,扬中篾匠来了,这个手艺,不亚于一粒种子,在这片富饶的乡土, 落地生根。
这得从一对从扬中逃荒过来的师徒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