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爸跟王东生讲了好多祖上的精彩故事。口口相传,这些故事肯定不会有假,三姑里王家的木工为什么一直受人追捧,有来头。
只怕到了现如今,有些技艺已经失传,有些秘不外传的窍门,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种先进工具的出现,已经不足为奇。但在效能低下的年代,能完成这种工作,绝对首屈一指,了不得。
阿爸讲,三姑里王家的木工,绝非虚名。“偷梁换柱”这等能事,附近一带,也就王家的老木工能做。
听阿爸这么说,王东生兴致一下子高涨,父子俩坐在一起,一包烟,一壶茶,烟雾缭绕里,老木匠跟小木匠讲祖上的一些逸事。老祖宗高明,后辈讲起来,兴高采烈。
“偷梁换柱是三十六计里的一计。这个三十六计,跟我们老苏州有关系。当年孙武就是躲在穹窿山的茅棚坞里写了个兵法。”
阿爸这么开场,王东生的兴趣更加浓厚。
“老祖宗就是活学活用。不是跟敌人去打仗,是一宗了不得的本事。啥叫偷梁换柱,就是屋梁以上,一块瓦都不动,把下面的柱子换掉。”
老木匠越是这样说,小木匠越是纳闷,换掉支撑屋梁的大柱子,还一块瓦都不动,这是何等本事?
“远的就不说,就从你太爷爷讲起。当时西山那边有座庙的立柱腐烂了,屋顶歪了,大梁眼见就要垮下来。好多人都担心,一阵大风,都能把屋顶吹塌下来。要是闹出人命,那还得了。西山的乡绅四处找人来修,条件就是只换柱子,不动屋面。”
“这怎么换?”小木匠着急了。
“莫急,听我往后讲。”老木匠很平和。“多少有能为老师傅都请去了,看看庙里的情况,头一摇,都走了。乡绅们都急了,挂出招贤榜,要是有哪位大师傅能把寺庙修饬复原,重谢!你太爷晓得了,一个人去了西山,把榜当众揭了。听说有人揭榜,乡绅们都来了,见你太爷一个人,不相信有这个本事。”
“后来呢?”
“你太爷很稳沉,跟这些人说,敢揭这个榜,自然有这个本事。不过,要回家召集帮手,还要按他的要求准备材料。而且说,换不了这个柱子,倒赔十倍的钱财,以后再不做木工手艺。”
“太爷有胆量,肯定也有这个本事。”小木匠由衷感叹,太爷最后说的那两句话,听着都解气、来劲。
“那是,没这个本事,你太爷敢一个人去西山揭这个榜?见你太爷话说的这么满,乡绅们同意了,也按他的要求准备材料。你太爷回到三姑里,召集一帮得力的师傅做帮手,按照约定好的日子,去了西山。”
“太爷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小木匠最关心的是这个结果。
“叫你莫急,哪是两三句话就讲得完。你太爷到了西山,按照他的要求,粗大的活树也准备好了,你太爷就吩咐人,把活树抬到庙里,从中锯开。要换的立柱,他自己动手,那可是刨得光光滑滑。这可要时间,围观的人都不清楚你太爷有何窍门。瞅准吃中午饭的时间,你太爷吩咐帮忙的人都去吃饭,只留下自己几个人。等吃饭的人都回来,一看,柱子换好了。”
“阿爸,你还是没说清楚,这柱子,太爷究竟是怎么换的?”
“你自己好好琢磨。一棵大活树,从中锯开,就是关键。这就是你太爷的本领。围观的人都很好奇,这么会工夫就把柱子换好了?你太爷笑而不语。按照招贤榜上的约定,乡绅们结了工钱。你太爷可露脸了,他的名气,整个苏州城,不管远近,都晓得。”
“我还是想不出来,太爷是怎么做的,用锯开的木头,把大梁撬起来,刚刚好的时候,换上柱子?”
“你自己琢磨。念了十多年的书,琢磨不出来?说简单也简单,还是你自己琢磨出来有意思。澄湖边上东吴庙的大梁坍塌了、前港庙年久失修要换横梁,还不是你太爷爷去换的。难者不会、会者不难,三姑里王家的木工手艺,真不吹牛。我们王家,是正宗的香山帮传人,你学了这个手艺,就要好好做。做手艺,没有止境,生到老学到老,千万不能自满。”
小木匠连连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