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五

惠福多刺绣店会到绣品市场进货,也会自己做绣品。阿妹往店门口一坐,支起绣花绷,绣花鸟虫鱼,也绣梅兰竹菊,她手里的针线,总是牵引来往人的眼睛。看她绣花,就是一种享受。店里的绣品,种类繁多。

一开始,绣庄的生意并不好,利润远远赶不上丈夫跑广东。

阿妹有些着急,丈夫劝她,做生意,就要耐得住性子,去广东,有时候一连几天都卖不出一幅刺绣,急得不行,哪想隔一天,一下子就卖出去很多幅,这就是生意。

丈夫见得多,说的自然有道理。阿妹一遍一遍说服自己,要耐得住性子,要有耐心。

随着古镇旅游的热度越来越高,来老街旅游的外地人越来越多,老外也不少,都惊叹苏州刺绣的艳美,生意渐渐有了起色。不怕货比货,就怕不识货,很多游客看到阿妹的手艺,很高兴的在店里买一幅两幅绣品作纪念,或者送人。阿妹没想到自己往店门口一坐,招徕顾客的同时,绣绣花,还给自己打了广告。丈夫的雕刻手艺,也派上用场,一幅好的绣品,再配上他雕刻的座子,身价一下子就上来了,他们这个夫妻店,在老街上,独一无二。

2004、2005年的时候,甪直镇的整个发展提速,迈上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古镇旅游也成了甪直发展的一张名片,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拉动了经济效益,几乎每个行业,都有不少佼佼者。阿妹夫妻俩的绣庄,就在其中。

良好的经济效益,反过来又促进了行业的成长。分析过市场之后,阿妹夫妻俩做了个更大胆的决定,接手西汇街上一家经营不善的店铺,扩大惠福多精品刺绣的规模。

经过精心准备,惠福多精品刺绣的招牌,在西汇街挂起来。

有人说,阿妹夫妻俩头脑发热。也有人说,是口袋里赚了钱,惹的祸。阿妹什么也不说,经营生意的同时,绣工不辍,丈夫照常琢磨他的雕刻,他们坚守诚信,一分价钱一分货,绝不以次充好。

阿爸去世早,哥嫂们都有事,守着绣庄,空闲时间相对多一些,阿妹把阿妈接到甪直,跟她住在一起。吴泉云历来闲不住,到了绣庄,只要有空,就在绣花绷上绣花。虽说年纪大了,眼镜都不用带,傍晚坐在店门口还能穿针引线,阿妹跟她说:阿妈,真让人家说着了,一代不如一代,比不上你呀,不戴眼镜,我眼前就是一模糊。

阿妈眯着眼笑,仿佛阿妹还是十一二岁的光景。

一段时间,机器刺绣给手工刺绣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阿妹坚信,手工刺绣依然有市场,吴泉云也告诉女儿,真正的行家,还是喜欢手工绣。事实上也是这样,机绣作品一样光鲜亮丽,但是手工绣品的每一针一线,都带着刺绣者身体的温度,融汇了她们的情感。这些,是机绣作品没有办法超越的。

有时候阿妹也会想,刺绣算得上家传的手艺。三个阿哥,三个侄女,只有一个侄女愿意学,会绣花,另外两个情愿做别的工作,都不想吃这个苦。要是没人接着学,这不就断了。总归是一门手艺,而且是传自阿妈的手艺,想当年,阿妈多风光,得了多少荣誉,跟阿妈比,差远喽。

儿子也大了,成了家。阿妹私下里想过,只要媳妇愿意,把自己掌握的本事倾囊传授,媳妇跟她说:阿妈,我手脚笨,不是绣花的料。强扭的瓜不甜,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活法,不能强求,再有想法也无益。

惠福多精品刺绣绣庄一开就是二十年,见证了古镇老街的发展,也为老街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在商言商,阿妹最开心的,就是有不少回头客,还有一些行家跟她定制绣品,这是对她的肯定,是对手工刺绣的尊崇。

吴泉云最高兴的,是看到第四代对刺绣的兴趣。阿妹的孙女、她的曾外孙,一个上小学的小女孩,八岁的时候,暑假里,认认真真、一针一线绣了一幅扇面。虽然比较简单,也有些稚嫩,但是对一个八岁的小女孩来说,相当不容易。同龄人在玩电子产品、在嬉玩打闹的时候,她能安心地坐在绣花绷前,绣她的作品,光这份沉静,小小年纪,就相当不一般。

吴泉云似乎看到了将来。阿妹也是。希望若干年过后,绣花这门功夫,还有人记得,拿得起针,哪怕只有一个两个,就很不错。

一座古镇,一条老街,两爿老店,一对母女,两只绣花绷,两根绣花针,各色丝线,成了老街独特的风景。

尽管吴泉云不是本地人,阿妹夫妻俩也是因为开绣庄才来到古镇,这些年都生活在老街,已经与这里的气息紧密相连。她们一生,离不开刺绣,闻名遐迩的苏州刺绣,也丰富了她们的人生。

从孩提时代算起,吴泉云跟绣花绷相伴七十年,阿妹也有五十年。有限的数字,包含数不清的针脚,还有劳累、辛苦,包括对刺绣的坚守和热爱。

因为有感情,有温度,从针线里生长出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儿、每一只鸟、每一条鱼……都鲜活着,无与伦比。吴泉云几乎忘了年龄,一样玩微信,还有个不一样的名字:笑泉云。

人生有如刺绣,亮丽光鲜背后,每一针,每一种颜色,都不能随意,更不能马虎。 5753mEUzVf/DJNjU3o/oqnfpZK7zrJ6/JCP35iPjocD5fbJup9oIsIFfuZt3+d2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