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一生中,对自己恩情最深的莫过于父母,是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是父母辛勤地养育着我们,我们的成长凝结着父母的心血,所以我们要牢记父母的恩情,感恩父母。
父母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从一个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的生命就倾注了父母无尽的爱与祝福。或许,父母不能给我们奢华的生活,但是,他们给予了一个人一生中不可替代的——生命。父母为子女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当你受伤、哭泣时、忧郁时、难过时,你可以随时回到这里,享受父母的爱。父母的爱在我们的成长中,始终平凡的存在着,没有海誓山盟,没有海枯石烂,没有甜言蜜语。可父母所给予的爱却比一切来得更长久,来得更贴心。
感恩父母,懂得去体会来自外界的一切恩赐,我们才能更幸福。感恩父母从点点滴滴做起,并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才算是孝敬。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只要能让他们感到欣慰,这就够了。作家毕淑敏曾言“孝心无价”——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好”字。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枚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在“孝”的天平上是等价的。
《论语》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孟懿子是春秋时期鲁国显赫的大贵族。有一次,他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过了一会,孔子出行。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刚才的事,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孔子用一句话为孟懿子解释了如何尽孝道,就是不要违背礼。具体来说也就是要做到,父母的冷暖要关心,父母的饮食起居要关心,父母的情绪要关心,父母的身体状况,更要关心!这是做儿女的义不容辞的义务。
古训有“百善孝为先”之说,子女对待父母的“孝”,无论什么方式,无论这种方式是丰厚还是微薄,只要是向父母献上一份孝心,这种感情都是无比珍贵和美好的。《诗经》上有一句“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感叹和赞美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唐朝孟郊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是表达了孝敬父母的渴望。而“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的古训,则督促后辈履行对父母的赡养和孝敬。可以说,以孝敬长辈为核心的家庭美德,几千年来代代相传,形成了中华民族伦理观念和道德品质的精华部分。
闵子骞是周朝时期的人。幼时丧母,父娶某姓女为继室。闵子骞素性讲孝,对待继母像生母一样孝顺。后来继母接连生了两个儿子,于是对闵子骞开始憎恶起来。总是在丈夫面前说子骞的坏话,挑拨子骞与父亲的关系。
冬天到了,天气十分寒冷。后娘为两个亲生儿子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给子骞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一点也不暖和的芦花。芦花是水中生长的芦草,到处飞扬的那个轻飘飘的花,哪里能御寒呢?所以,子骞穿着觉得冷得很,好像没有穿衣一样。而这位后母反而向丈夫说:“子骞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骄养了,故意称冷。”
一天,父亲要外出,子骞为父亲驾驶车马,一阵阵凛冽的寒风吹来,子骞冷得战栗不已,手冻得拿不稳马的缰绳,将缰绳掉到了地上,马将车子差点儿拉下了悬崖。父亲大怒,气得扬起马鞭,将子骞猛打。子骞的棉衣被打破了,内面的芦花飞了出来。父亲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责骂后妻,要将狠毒的女人赶出家门,将这个心恶女人休掉。后妻像木头一样,呆呆地立着,羞愧得无话可说。子骞跪在父亲面前,哭着劝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请不要赶走母亲。”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不知让多少人所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后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伟大所在。
孝是人的本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人类最真最善的行为,它和我们常说的感恩是一个意思。
孝敬父母、感恩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一个人如果对给予自己生命和辛勤哺育自己长大的父母都不知报答,不知孝敬,那就丧失了人生来就该有的良心,也丧失了道德。试想一下,一个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爱,怎么能去爱别人呢?可见,人世间一切的爱都需要从对父母的爱开始。
我们要感恩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呵护着我们成长。母爱似水,父爱如山。是父母给了我们世界上最伟大而崇高的亲情,是父母让我们真正懂得了什么是骨肉至亲,是父母用无私无悔的爱与奉献滋润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