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王姓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跻身三甲的大姓。随便聚集十个八个说闲话的人,信手就能找出王姓子弟。王姓族人遍布全国各地,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着“无王不成庄”的说法。蔺姓虽然历史上有赵国名相蔺相如彪炳千秋,但是在中国,乃至郯城县,在人数上都是名次靠后的小姓。本村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名士蔺奉长老师,曾经在东北的佳木斯市当过三年警察,同事和朋友都叫他“林奉长”。由此可见“蔺姓”在社会上的知名度的确是不高的。他努力三年都无法纠正别人的口误,于是愤愤然辞去公职,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当了一名民办教师。后来因为能力卓著,成绩斐然,又转成公办教师,一路升至校长。

王彭生也做过蔺老师的不肖弟子,有幸受过他的教诲。现在提起蔺奉长老师他依然是一脸虔敬。并且嘘吁惋惜:如果蔺老师在东北不回来,早就当上局长了其他村民听了,都深以为然。辛弃疾说过:我看江山如此多娇,料江山见我应如是。可是蔺奉长老师对他这位另类门生,却有着大相径庭的看法:这孩子么,长大不进监狱就不错了。

在蔺王庄,姓氏图谱发生了180度的大逆转。蔺姓是占绝对多数的第一大姓王、马、周、赵、张、于、文、孙、许、高、尹等十多个姓氏的族人加起来,也不会超过全村总人口的30%。按坊间俚语的说法,王家和其他姓氏是“外来户”,蔺姓是“当庄虎”。蔺家没有因为人多势众而仗势欺人,其他姓氏的乡亲也没有因为人少势单而妄自菲薄。大家从祖上开始就和睦相处,融洽至今,时逾100多年之久,早已经是乳水交融了。大家一同生活在红山碧水之间,共同辛勤劳作,在同一片蓝天下繁衍生息,相互通婚。再加上其他至亲的纵横勾连,王家和蔺家从老一辈就是姑表亲戚。虽然族人之间的亲戚们在辈分上不能整齐划一,但“是亲三分向,不亲另一样”。王家与蔺家的感情越来越深厚,关系也越来越密切,这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国家在称谓上有约定成俗的三大原则:一是亲不压祖,再亲再近也压不过同宗同族,本家户族的班辈永远不乱。二是各亲各叫,同宗至亲会随着亲属关系变动改变称谓,亲兄弟以外的族人不会改变。三是先叫后不改,原先叫倒的不再变动。因为变化常有,越改越乱,弄得邻里之间无所适从。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首先近邻必定是本庄上的人。虽然乡亲们大多没给孔圣人送过冷猪肉,但都在不自觉地践行着“温、良、恭、俭、让”的中华传统美德。大家都在遵循这一潜在法则,和其他姓氏的邻里和睦相处,尊昵有序。

王氏先人迁居蔺王庄的时间可能是在晚清时期,那时候的蔺王庄叫蔺庄,因为王氏先人英勇护寨,数次舍命击退抢掠的土匪,守望家园平安,有功于村民,所以才添加上王姓元素的。

说起王氏一族的演变,就得扯一扯王家的族谱了。据考证,蔺王庄王氏家族系琅琊郡(今山东临沂)王族系列,与“书圣”王羲之同属一脉。明朝万历年间,整个华夏民族大迁徙时,琅琊郡王族的分支南迁至苍山一带繁衍生息,并且中断了和临沂宗族之间的联系,割裂了以前的历史渊源,另起炉灶,从第一世算起。向后排班顺延,仍称“琅琊郡王族”。晋朝时,因为王羲之英名鼎盛,曾一度被称为“琅琊右军王”,堂号也改为“墨池堂”。中国的王姓“三槐堂”居多,都说“天下无二王,都是三槐堂”。

据坊间流传,王母娘娘成仙升天之后,娘家遗留人间一支近门,号曰“瑶池堂”。后来她老人家的女儿思凡下嫁董永。他们感谢槐树做媒,玉成人神之恋,又把堂号改为“槐荫堂”。蔺王庄王氏一族都食人间烟火,和远在九霄的西池王母搭不上关系,沾不上仙气。又离开了王羲之故里,割裂了原来的渊源,就选择归属在“三槐堂”的麾下了。

星转斗移,物是人非。“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氏祖先的荣耀已经载入历史的长河之中,与后辈子孙们渐行渐远。可是迁入蔺王庄的王姓第一世高祖王凡有一身精湛的好武艺,据说曾在“义和团”里当过小头目。他老人家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为了逃避官府追杀,才流落到蔺王庄的。没曾想落下脚就转了运。而和王家一同落户蔺王庄的许家和尹家,却早就“绝户”了。王家不光是人财两旺,还辈辈都出个把精明人。传到第五辈,就出了王义轩这么一个县级干部,让乡亲们“啧啧称奇”了好多年。

王凡老祖为了避祸,从苍山境内颠沛流离,逃荒至郯城县的沭河东岸,沿河结庐居住。后又聚集马、周、赵、张、许、文、孙、高、尹等10余户落魄之家,汇成一个小小的村落,取名叫“沭河村”。人数虽然不多,但个个都是怀揣“一技之长”的人才。王家会武术,后来弃武改艺,又学了“厨艺、剃头、吹喇叭”等零零碎碎的手艺。尹家会做炮仗,赵家和高家是木匠,张家会打绳,文家会扎风筝、糊灯笼,马家会杀猪屠狗等等。蔺家只有一个富农蔺奉勋,会做月饼。因为村落较小,没有寨墙,常受兵匪袭扰。加上沭河汛涝枯旱,自然灾害不断。王凡老祖应蔺姓大户的邀请,带领族人和乡邻一起,迁到堰东有圩沟寨墙的大村——蔺庄居住,并带领族人看护村寨。王凡老祖自称是“琅琊王”苍山分支的第14世传人,为迁居蔺王庄王姓家族的第一世老祖。因为他老人家的加盟,蔺庄才改作蔺王庄的。这似乎也是报效乡里,光宗耀祖的一种形式。

老辈的人说,解放初期,堰西“沭河村”的旧址上还留有一块王凡老祖使用过的“综合石”。那是一块来自马陵山的紫红色巨石,重量超过千斤。石头的一端有一个圆形空洞,可以拴马。上面平坦砥砺,可以磨刀。两侧都有凹槽,是老人家练武镗枪留下的印记。后来那块石头不知流落何方。整个堰西都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果树,有栗子、梨子、山楂和柿子,最多的是栗子树。

王氏一族在蔺王庄已历8世,按平均20年一世计算,王姓在蔺王庄落户已经100多年了。善良的蔺姓祖先舒展双臂,敞开温暖的怀抱接纳了王姓的祖先,给落魄的王氏先人以容身庇佑之所,是值得王姓后人尊崇的。王姓祖先替蔺姓祖先看村护寨,守望家园,拼舍性命保卫一方平安,也是值得蔺姓后人尊崇的。

据本村长者口传,琅琊郡王氏南迁苍山分支第14世传人,迁徙至郯城县蔺王庄定居的第一世祖先王凡老祖,系习武之人,粗通文墨。老祖宗背井离乡的原因或与“义和团”有关,但具体细节无从考证。只记得老祖宗弥留之际告诫后人不必去家乡认亲,以免官府知晓。下葬时头向西北,权慰思乡之情。王凡老祖英明神武,一身绝世神功。艺高人德馨,老祖宗王凡兼备中华民族的各种传统美德,他一生勤劳节俭,宽厚善良、与人为善。王彭生的祖父王福林老先生说过,王家过春节全族人张贴同一幅祖辈流传的对联,是“一餐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王家信奉“克勤克俭”的写照,颇有几分“家训”的味道。王凡老祖含辛茹苦地养育家人,并身体力行,教导后辈诚实、宽厚、勤俭、正直、善良守信。老人家的信条是“达则兼治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圣训有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王凡老祖颠沛流离实出无奈;他老人家虽然没能侍奉严慈双亲终老,却保全王氏宗族一脉香烟不绝于世,上对列祖列宗而言,居功至伟。老祖宗走南闯北,开荒拓土,为后人寻下一处安身立命之所并且多行善事,荫福子孙,其善莫大焉。抚今追昔,慎终追远。王凡老祖蕴含伟大于平凡之中,令后人高山仰止。

从王凡老祖向后顺延推算,王彭生是“琅琊王”苍山分支第19世(蔺王庄王姓第6世)传人。他们一族早和“苍山王姓”失去了联系,可以另立门户。

彭生的姐姐和妹妹也能在族谱中找到名字,却不排班辈和长幼顺序。这是中国的国情,各个姓氏续写家谱都是这样的规矩,女孩子不入流。 gVY4e2U8MQu/Vh/9A8FQe61wDDh2/9mMhcZ/5U+3TPNYBMvdrhVXL3N0uep1IWK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