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西(1895-1940),字华洲,山东沂水(今沂南县张庄)人。其父刘义精于木工手艺,勉强维持9口之家的生计。刘震西兄弟两人,其父安排长子刘震东到私塾读书,刘震西继承父业,学做木匠。
1912年,刘震东只身到东北参军,家庭中生活的重担由刘震西挑起。他除了种好家里的几亩地外,还经营着豆腐坊、煎饼铺等,让哥哥集中精力混出个“人样”来。随着刘震东职务的升迁和刘震西在家的勤劳耕作,他们的家庭生活逐渐好起来,成为当地的富户。后来,他安排好家中事宜,毅然投奔哥哥,获得了学习的机会。因他自幼操作木工,没有文化,很难安排较高职务。从此,他如饥似渴地刻苦学文化,求教于为孩子们聘请的家庭教师,每天抽业余时间和孩子们一起勤奋攻读,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的军内职务也有了提升。
1936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前往南京被扣,刘震东被解除兵权,兄弟俩辞去军职,暂居西安。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刘震东致电何应钦请战未果,后亲赴南京请缨抗日,终被派到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处。李宗仁任命刘震东为第五战区第二路游击队司令,让其自行招兵买马,筹集武器。刘震东立即到徐州和沂水老家一带招兵和筹集军饷,并给许多朋友写信,动员他们参加抗日。同时写信给前往西安的弟弟刘震西,让他到八路军办事处找董必武同志请求派政工干部到第二路游击队工作。刘震西将情况向董必武汇报之后,随即回老家协助哥哥招兵筹饷。经过两个多月的工作,刘震西发展游击队员400多人,筹集了一大宗粮款枪支,成为刘震东扩军抗日的得力助手。
1938年2月,刘震东将军在莒县抗日阵亡,刘震西奋笔疾书,写下“当思先烈未酬志,应尽后人报国心。战死沙场何所惧,不除日寇枉为人”的诗句。他立即赶到莒县,运回其遗物。之后,他赴徐州参加了李宗仁主持的为刘震东将军举行的追悼大会。忍住悲痛,他奔走于沂蒙山区,致力于抗日救国事业。经过几个月的宣传发动,组织起一支数百人的农民抗日武装队伍,但只有二三十支步枪,多数人只有一把大刀。刘震西虽不惜倾家荡产补充军需,但这支队伍终因装备、粮饷不济而被迫解散。
1939年,刘震西找到曾与哥哥一起参加莒县战役的中共地下党员耿光波等同志,加入了中共山东分局领导的第五战区人民抗日总动员委员会,被任命为鲁南大队第二大队队长。是年11月,刘震西与参谋长许大友等赴临沂县五区(今临沭县)的蛟龙汪、西盘一带发展抗日武装。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按团编制组建起鲁南动委会特务团,刘震西任团长,下设3个营,当地群众都亲切地称刘震西为“刘司令”。
正当刘震西积极充实队伍时,不料王凤池被西畔村反动村长胡庆远拉下了水,成为叛徒。1940年3月30日(农历二月二十二日)深夜,郯城县县长阎丽天派保安队20余人,包围了驻西畔村的特务团团部,王凤池佯装保卫首长,将门放开,敌人一拥而上,将刘震西、许大友及许妻韩世兰逮捕,带至村北“磨脐沟”杀害。由于当时环境恶劣,案子一直未破,杀害刘震西的叛徒、凶手长期逍遥法外。
1971年,解放军驻临沂部队杨育才副师长,问及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一游击司令在临沭一带遇难之事,临沂地区公安处立即立案侦查,临沭县公安局积极搞好配合,内查外调,终于澄清了事实真相,惩治了叛徒王凤池。1975年9月6日,经北京市革命委员会批准,追认刘震西为革命烈士,民政部颁发了烈士证,刘震西烈士的遗骨火化后得以安放在临沭县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