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

1956年4月,毛泽东在发表《论十大关系》讲话的同时,提出要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两个成语早已流传于民间,而赋予它们特定的含义,作为我国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的方针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

1951年4月,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53年8月5日,党中央批准设立中国历史问题研究、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和中国语文教学研究3个委员会。负责中国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的陈伯达向毛泽东请示工作方针,毛泽东讲了四个字:“百家争鸣。”

1956年2月,在一次毛泽东主持召开的会议上,中宣部部长陆定一汇报了当时学术界的情况,谈到在学术研究中存在抬高某个学派、压制另一学派的现象。这次会议决定在科学工作中实行“百家争鸣”的方针。

1956年4月25日至28日,也就是毛泽东密集同国务院各部委负责同志谈话结束之后,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在讨论报告时,陆定一发言说:“对于学术性质、艺术性质、技术性质的问题,要让他自由,要把政治思想问题同学术性质、艺术性质、技术性质的问题分开来。”“把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帽子套到自然科学上去,是错误的。”陈伯达在发言中说:毛主席给文学艺术界提出的“百花齐放”这个口号,现在看起来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文化、科学上,恐怕基本上要提出这样两个口号贯彻,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个在艺术上,一个在科学上。

毛泽东在这次会上作总结讲话时明确提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百花齐放’是群众中间提出来的,不晓得是谁提出来的。人们要我题词,我就写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百家争鸣’,这是两千年前就有的事,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讲学术,这种学术也可以讲,那种学术也可以讲,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讲的如果有道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来越多。”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新华社资料照片)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再次阐述十大关系问题。他在此次讲话中正式宣布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他强调指出:“在艺术方面的百花齐放的方针,学术方面的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有必要的。”5月26日,陆定一受郭沫若之邀,向科学家和文艺家作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话,论述了“双百”方针提出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阐明了它的内涵,在学术界和文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个方针提出后,我国学术界和文艺界呈现出自由活跃、生机勃勃的景象。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端。《论十大关系》和“双百”方针的主旨,都是要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些指导思想和方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进一步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全6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四)》,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KeC2svXG730cn5pEzLT/jWa2h9vrXtVt72Rjc0TLM6Gu8SftGNluamz33F0m+LZ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