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求同存异”促成共识

1954年4月,印度尼西亚、印度、巴基斯坦、缅甸、锡兰五国总理在锡兰首都科伦坡举行会议,倡议召开亚非会议,讨论亚非地区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12月底,五国总理再次在印尼茂物举行会议,决定正式邀请包括中国在内的29个亚非国家,于1955年4月的最后一周在印尼万隆举行亚非会议。

1955年4月18日,29个国家的340名代表齐聚万隆,会议隆重开幕。

万隆会议是由亚非国家发起和出席、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它反映了亚非人民反对殖民统治、维护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促进亚非各国友好合作的共同愿望和要求。中国是亚非地区最大的国家,本着为“争取扩大世界和平统一战线,促进民族独立运动,并为建立和加强我国同若干亚非国家的事物和外交关系创造条件”的原则,应邀参加会议。

尽管中国代表团出师不顺,美蒋反动势力制造了“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但这种卑劣的行径并不能阻挡中国人民谋求和平与合作的脚步。在严峻的形势下,周恩来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坚定地说“文仗如武仗,不能无危险”,依然率团出席会议。

会议过程形势复杂、波折颇多。美国极力阻挠、破坏会议,挑拨亚非国家与中国的关系,而且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又互不相同,对重大问题的看法很不一致。

在会议第一阶段,即各国代表发言阶段,就出现了一波反华风潮。开幕日下午,伊拉克代表发言称共产主义是独裁,是新殖民主义,要反对共产主义。一些国家附和,对中国表示了不同程度的不信任,甚至攻击共产主义。19日,菲律宾、泰国、土耳其等国代表纷纷指责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怀疑中国对邻国实行“颠覆”活动。一时大会气氛紧张,与会代表都关注会议的发展情况。

面对复杂局面,周恩来以他卓越的外交才干和出色的斗争艺术将会议从可能走上歧途的方向扭转。

19日上午,周恩来临时决定将原来的发言稿改为书面发言分发,并在下午的会议上作补充发言。据时任中国驻印尼使馆外交官的黄书海回忆:周总理第一句话是“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不是来吵架的”,第二句话是“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的而不是来立异的”。简洁直白而又振聋发聩的开场白,吸引了与会代表的注意。

周恩来从容不迫地接着说:“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他强调“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并且阐述亚非各国遭受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的共同基础,彼此可以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图为周恩来总理1955年4月19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作补充发言。这18分钟“求同存异”的补充发言征服了全场,树立了新中国真诚友好的形象。(新华社记者钱嗣杰摄)

周恩来还回答和解释了亚非国家中不同的思想意识与社会制度问题,所谓中国没有宗教信仰自由问题,以及所谓中国支持颠覆活动问题。周恩来最后呼吁:“全世界愿意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能为扩大和平区域和建立集体和平有所贡献。让我们亚非国家团结起来,为亚非会议的成功努力吧!”

周恩来的发言诚恳,尤其是“求同存异”的提法使与会者感到合理而且亲切,赢得了广泛赞许,改变了会议气氛。后来会议主席、印尼总理阿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对周总理表示:“您的讲话太好了,将整个会议气氛扭转过来。”

针对会议讨论的殖民主义问题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法的问题,周恩来以坚定的原则性和高超的灵活性将问题一一化解。“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4月24日,全体会议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吸收了中国代表团的建议。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又取得新的进展。

从日内瓦会议到万隆亚非会议,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并逐步走出“一边倒”的外交格局,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898—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

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二卷,人民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年版。 3F+Y13oq3uUzAPiE6zt14u70+5xnvjsk2fBxxQvrbGBEpCZSNZmG/8CnSjvcDKU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