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王桐山书院

纵观晚清到民国,大鹏与周边比较,社会和经济都是相对落后,但是有一样值得大鹏人感到欣慰的是,重视教育的传统一直在这个半岛传承下来,教育并不落后。

只要追溯历史就会清楚地发现,数以万计的大鹏人并不是原生的山民形成的族群,而大多数是由明代开始从中原大地、福建沿海迁来的客家大族,也有从附近的广府等地迁来的族群。这些影响历史的迁徙流动,有的因战乱,有的为逃避政治迫害,有的更是族群繁茂后必然分裂的原因。这些大族群的到来既带来不菲的钱财和生产力,也带来坚守数百年“读书入仕”的家训祖嘱。不管是本地广府人还是客家人,他们的骨子里面都认为唯有教育才是改变自己命运、振兴家族的唯一出路。

在清末,具备教育条件的大鹏只有几个大姓,也就是鹏城乡的赖氏、刘氏,王母乡的钟氏、李氏、王氏、欧阳氏,葵华乡(今葵涌)的潘氏、黄氏、蓝氏,南平乡(今南澳)比较散落,比较著名的是七娘山腰的高岭村周氏。这些大族或族群有一定的公共经济,也就是有可供出租的土地,家族长老会拿出一部分土地出租所得作为征尝,用于家族的公共支出,如祭祖、修谱、救灾,扶贫济困,而常年需要支出的就是用于延请教师,兴建教育场所,完成族群子弟的读书教育。如鹏城乡有赖府书房,刘府书房,赵公书院;王母乡有钟家的王桐山书院,水贝寨的水贝书室;王母墟的李家学房,王家学堂;葵华乡有潘家学堂,坝岗的黄家书堂等,此外,大多数的村庄都建有规模大小不一的私塾,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儿童都能受到基础教育,很少有教育的空白地带。

大鹏半岛这些古老的教育机构当中,历史上最著名的就是王桐山村的王桐山书院。

王桐山村是个纯钟姓人居住的不太大的村庄。据钟氏族谱记载,钟氏族人在明代万历年间因得罪阉党势力,数百口人家连夜从老家河南登封出逃,先流散到福建汀州,再分布到广东紫金、惠东,有一支逃到当时实属天涯海角的大鹏半岛最南端的西冲西贡村定居下来。直至明朝灭亡之后,这支钟氏血脉大部分族人才在康熙年间从西贡村迁至农商较为发达的大鹏王母墟,选址著名的蜈蚣岭三衬石(1970年被毁)的山下建村。钟氏虽然天涯海角蛰伏数十年,不知怎的还是财雄势大,人多势众。后来族人再接再厉,再建颇有气势的红屋瓦村、松山下村。这些钟氏的村庄虽然人口稀少,但却家风严谨,耕读传家,士绅乡贤辈出,在大鹏当地颇有影响力。而这些优良基因的延续就是因为重视读书教育。

王桐山钟氏有家训十条,其中第三条是:“耕读宜务。凡人生所务,不外士农工商,首士,次农,余非正业,不读则礼仪疏虚,不耕则仓廩空虚,勤读则显亲扬名,躬耕则丰衣足食,当以耕读为首务焉可也。”这十条家训高挂祠堂,学童需背诵牢记,逢年过节即习之。

旧时的农贸市场

王桐山村的王桐山书院与钟家大院几乎同时建造,属于当时王母墟最大的教育机构,分为上书房、下书房、讲书堂,气派可见一斑。钟氏三个村的子弟都可以在这里接受几乎属于免费的学堂教育。村庄的长老在外地高薪聘请名师,村人对师长极尽恭敬。曾有村规规定,教师先生所过之处,村民都需侧身让路,备受尊崇。

书院的初级教材有《弟子规》、《四言杂物》等。待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就学习《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古唐诗合解》、《古文观止》、《古文释义》等。有关历史的书有《鉴略妥注》、《五言韵文》、《纲鉴》等。有关处世和做文章的书有《蒙求》、《秋水轩尺牍》、《雪鸿轩尺牍》等。书院的孩子们知识越来越丰富后,就要学习“四书五经”了。先读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再五经,即《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每日的学习,是一种没有变化的重复背诵与书写,不管理解不理解。先生总是:孩子们,背下来,总有一天你们会理解的。

到了王桐山钟氏家族第三代,即开基立业的钟鸣瑞的孙辈,在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出了个恩拔国子监太学生,名叫钟廷耀。国子监是中国隋朝以来的中央官学,在清代更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钟廷耀自小在王桐山刻苦读书,立志皓首穷经,他经过县至州府的层层选拔,终于就读位于北京皇城的国子监。他为整个家族带来辉煌,使钟氏成为大鹏望族。后来钟廷耀在韶关做官,但在30岁的年纪就因病去世了。但钟廷耀一支仍然兴旺,子孙皆发奋读书,其孙钟献秀、钟瑞秀后来都极有成就,并回乡重建王桐山钟氏大宅,规模更为宏伟,至今保存完好。

在广东人才辈出的四邑、南番顺一带,国子监太学生真的不算耀眼,但在大鹏这偏僻之地就是一段历史奇谈,他激励了成百上千的大鹏后生读书成才、走出去见世面的梦想,也让钟氏长老们似乎重新认识到这个原先的登封大族有读书成才的优秀基因,愿意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办好属于本族的这座书院。王桐山的书院自此越办越兴隆,当地许多有钱人的子弟都愿意支付昂贵的学费到此就读。

王桐山村确实也有别村没有的办好书院的基础条件。

该村除了有比较好的校舍、讲堂等办学设施外,更主要的是有大量资助办学的公田,收入稳定,资源充足。钟氏的祖先鸣瑞公很有远见,他善于经营,积聚大量的财富。随着后代繁衍开枝散叶,财产逐渐细分,但子孙后代坚守族规,留有相当的公田用于办学,以及祭祖修谱、修缮宗祠、灾后救济、扶危济困。这些公田超过百亩,分布在大鹏湾的叠福、下沙,七娘山下的新大,最远的竟然在惠东捻山。每季收后,由长老指定村中品行端正的村人收租、造册、登记,做出村里教育的预算。

该村还有良好的安保设施。从晚清到民初,大鹏都匪患不绝,有海上的,有山上的,有在大亚湾、红海湾四周流窜的。这些贼人经常派人上门“借粮借饷”,特别喜欢绑票读书的儿童,一是学童容易控制,二是多属较为富裕的人家,敲诈容易得手。由于王桐山村寨墙坚厚,有一定的火器武装,更重要的是村庄有一座全大鹏仅有的“天一涵虚”的坚固炮楼。炮楼五层,一有匪情,全村妇女儿童全部可躲进炮楼,男人关闭寨门,持枪防卫,这就使得在此就读的学子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安全。

王桐山“天一涵虚”炮楼,钟氏书院——王桐山书院的旧址

王桐山钟氏祠堂正厅高悬一牌匾,匾中心横书“璧水腾辉”四个行书大字,落款“署理广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分巡广南韶连道杨渭书,乾隆十九年恩拔国子监太学生钟廷耀立。”

位于大鹏所城赖恩爵将军第对面的赖府书房(崇兰书室)

王桐山村的王桐山书院扬名大鹏,除了上述的因素之外,更主要的是,这里每个时期都会请来有一定新式教育理念的优秀教师,他们有的是从广州、惠州、淡水等地请来的,有的是从香港请回来的大鹏籍乡人,有的是从海外归来的,他们很受学童的欢迎,声名远播,吸引了大批邻村的孩子过来就读,因为在这里,这些教书先生能够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看到新世界的窗口。

位于大鹏所城南门街刘起龙将军第的刘府书房 8prJ0tFtIv0OxSWpAq+zZvDt91v17pAXav7H5tvHrp5fISqJ/rU02bHCqvjVRKx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