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要在改革和发展中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跻身“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开始,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高层重视,“十三五”时期或将进一步向经济社会的各个角落渗透。在国家五年规划中,生态环境保护受到如此重视尚属首次。公报指出,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这将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有效破解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发展经济而对环境执法进行过多干预的痼疾,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切实执行。

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与治理可以上溯至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在欧洲、北美洲与大洋洲自中世纪(5世纪至 15世纪)城市化进程以来,其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与治理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可供借鉴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在工业文明之前的发展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简单和低下,科学技术比较落后和原始,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基本上没有什么环境污染,再加上人口较少,所以资源相对比较丰富。那个时期人们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也不存在因为环境污染而遭到地球的报复现象。那个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主要还停留在原始的生存价值观念上。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逐渐出现了城市,也正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的重大科技突破,蒸汽机的发明、电力的发现,使得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随之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了巨大进步,于是出现了以效益至上的工业文明,尤其体现在人口密集、工业和商业发达的城市,在这种条件下,人们在经济效益至上价值观念的引导下,往往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提升,而盲目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环境,具体到城市来说就是对公共空间的生态的极大破坏,因而遭到了恩格斯所说的“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出现了一系列的城市公共空间的问题。

人们在这种情况下重新思考自身与自然的关系,思考可持续发展问题,即出现了注重环保,注重生态,注重公共空间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意识,即城市公共空间生态价值观。城市公共空间生态价值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经济、社会和整个自然发展的整体可持续性,成为人们现在在公共空间里进行各种生产活动、生活等领域所首要考虑和遵循的价值观念。

生态意识不仅关注浅层问题而且关注深层公共空间问题。呈现出由浅入深的一个动态过程。从刚开始出现小范围的污染问题,比如一定区域的、一定范围的污染现象,这种污染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后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家开始意识到这种污染损害了自己的利益,于是逐渐开始呼吁减少污染、惩治污染,这就是从浅层次上对生态问题的关注,这个时期,人们往往还是以自己的健康、利益作为轴心,换句话说这个时期人们是以自己为中心,处处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而没有考虑到整个城市公共空间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问题。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污染的程度和规模愈演愈烈,比如出现了地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消失和危险废物在全球范围转移等,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不能光把人类作为整个的中心,必须把与人发生关系的自然也作为问题的中心,也就是说在城市里面的公共空间的设置、规划以及各种活动中,不仅要考虑到人类的利益和发展问题,同时要考虑到整个公共空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这是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生态问题的深层次考虑,人们意识到了应该把人和整个公共空间都作为中心来考虑,这样才能为子孙后代和全人类的未来留下一片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公共空间。这样,人们从治理污染的理念也逐步过渡到了减少甚至是摒除污染的理念上来,更加注重对公共空间环境的生态保护,更加注重人类与公共空间的共同协调发展。

同时,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态意识超越传统科学模式。传统科学模式侧重对生产领域减少污染的理念,注意力集中在发明减少污染的技术和装备上,而生态意识则在对生产领域减少污染的基础上,提倡绿色消费和绿色生产,追求更加自然的生活状态,使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都贯彻生态理念,意识到资源的有限性,而注重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注重生产、消费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此外,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意识愈来愈注重提升人口素质。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及其生产方式,因此在注重更加生态环保的物质资料生产的基础上,生态意识更加注意到了人口因素对环境的作用,尤其是城市作为经济发展中心,人口增长过快,总量过多,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从而形成了生态发展的一个重要威胁,所以应该在控制人口增长速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高人口质量,尤其注重提高城市人口的生态环保意识,必然会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空间生态规划总目标就是引导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符合生态化要求,使规划系统中的各要素——人、建筑、动植物、空气等综合协调有机融为一个生态有机体,在发展中能够使整个系统呈现出和谐共荣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特征,建设生态城市。这里城市公共空间生态规划的目标可分解为如下子目标:其一,是在土地空间资源配置上达到合理有序的基础上实现人性化的设计;其二,实现公共空间内的建筑与周围大系统总体一致,符合生态美学的要求;其三,对城市公共空间内的各种绿色植物物种等实现合理搭配,使之相得益彰符合整体生态要求;其四,实现城市公共空间内,人能够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境界,实现城市公共空间里的人能够安逸舒适,诚实公共空间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当然,这里无论是总目标还是分目标都必然是动态渐进的方式。

城市公共空间生态规划原则:

一是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共生原则。其一整个城市规划公共空间范围内的一切元素互相之间要和谐共生,均要在有限的公共空间和资源里面合理吸收到一定的营养成分,不断向前发展;其二整个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与外部因素之间也要和谐共生,与外部系统之间进行合理的信息资源的交流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二是城市公共空间动态规划原则。城市公共空间要做到生态,整个公共空间内部的诸要素本身就是流动的,并且整个空间与外部也是不断流动的,所以在生态空间规划过程中要用动态发展的观念来指导规划过程。

三是城市公共空间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城市公共空间内的要素自身要做到生态要求,各个要素之间发生作用也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同时整个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运行发展以及其同空间外的交流都要注重可持续原则,这就要求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置与管理上要有开放的指导思想。

四是城市公共空间规避风险原则。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因为关联到基础设施的建设,关联到历史文化的保护,关联到人们的幸福感受等问题,所以应该注意规避风险。一方面在规划前要多方考察,多方论证;另一方面在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中要及时反馈,及时调整。

生态文明是人类步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生态文明是人类面临很多全球性问题时,所意识到自身与大自然的正确关系的基础上,在实践过程中注重效益和生态保护并重,注重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理念。

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就是指为了确保生态文明的落实,确保城市公共空间生态化的科学建设,而制定的一系列的相关制度。具体指各种规范性、约束性的规定和准则。制定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文明制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推进城市公共空间生态化建设和发展,比如城市公共空间生态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制度建设、生态化环境保护等。通过将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文明建设用制度的方式固定下来,目的就是增加对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文明的硬性保护,以保障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文明的建设能够得到有效实施。

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执法者角度所定义的管理、治理和责任制度,执法者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符合实际的管理、治理和责任制度,二是从参与者,即公众角度定义的参与制度,毕竟公众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主体,所以只有公众真正参与了,那么才能真正地实现各种制度的价值,否则没有公众的积极配合参与,制度就形同虚设了。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风俗、习惯、说教等因素对生态文明建设固然有着重要意义,但这种约束属于软约束范畴,在真正实施过程中不能进行量化的考察,在实际过程中往往很难发生有力的保护作用,所以为了增加对生态文明的保护,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保护自然一体化进行,实现整个地球的和谐永续发展,而不能仅仅靠软性的约束,靠理念层面的宣传进行保障,而必须依靠制度进行硬性的规范和约束,才能让人们在观念中树立生态文明是有保护制度的,违反了要受到惩罚,从而减少对生态文明的破坏,最终实现对生态的保护。

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具体路径有:

一是加强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文明的法制化。法律作为调整人类关系的社会规范,以其特有的规范结构和价值属性,对社会的发展发挥着其他社会规范无可替代的作用,法制好是对生态文明的有力保护。在立法层面,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和具体内容,完全反映到生态法律体系的建设中,为生态文明的保护提供法律支撑;在执法层面,要保障执法者在执法环节的严格执法的切实可行。

二是提高对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激励机制研究。生态文明建设中必然会牵扯到经济利益关系,既有对破坏环境生态应该受到的经济惩罚,也有对保护生态环境的奖励。只有做到奖罚分明,生态文明的制度化建设才能真正得到实施和落实。

三是建立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文明的考评机制。目前,北京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态化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重视眼前、轻视长远,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等,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设计中,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显得更加重要,只有建立合理的考评制度,把近期、中期、远期相结合的考核和不同功能区的考核结合起来,才能进行更加科学的考核,从而能够对生态文明进行及时合理的考评,才能避免只重生态理念而忽视生态制度的错误指导理念,从而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共同可持续发展。

本书立足不同历史时期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重点和不同国家地区包括中国建设生态城市的经验和问题,提出了我国建设生态城市的建议,最后指出建设城市生态文明是我国城市发展的正确方向,生态城市建设要根据各城市的发展状况和特点因地制宜,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

本书编者 于人大求是园
2016年1月 jTjcnFbhCDkJ3rrhGcg5R0st6wdFjuYcGa09Wxnl7DJP/jiwQlRW5AdjJn9egr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