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本轮改革给党和政府、涉农企业及金融机构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从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与农村经济体系的内容上看,新时期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改革不仅仅是党和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使命,特别是我们这些与农业有着紧密关系的农人、涉农企业乃至农村金融机构等,更应该义无反顾地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参与到新时代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改革当中,并且与政府一道明确各自的责任与分工,共同研究并探索新时期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改革创新的路径。

当然,改革与创新过程本身又是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领域重新洗牌的过程,既给“政府、涉农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带来诸多风险与挑战。

一、本轮改革给党和政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自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党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并且在社会主义实践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党和政府带领广大人民在探索早期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推动了中国政治、经济全面发展,中华民族也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新时代,全国人民正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这也预示着党在探索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道路上,即将带领广大人民攀向人类社会文明的又一个高峰。然而,峰顶虽风光无限,山路却崎岖不平、荆棘丛生,我们绝不能只顾着攀爬,忘记了看路。虽然,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也明确了新时期农业与农村经济改革路线、方针政策,但是,如何落实好这些路线、方针、政策,构建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目标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基础,这对于党和政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首先,如何在“三权分置、土地流转”政策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土地制度改革深度,具有很强的挑战性。

自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土地制度改革一直是中国社会制度以及农业与农村经济改革的重点。从土地革命时期到早期社会主义时期的土地制度改革,基本上都是参照马克思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对土地所有权展开的社会制度变革,由此建立了具有明显社会主义公有制特征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同样受马克思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影响,党和政府在农村采取了并不适应当时国情的土地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影响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由此延缓了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冲破了马克思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限制,将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从而在确保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情况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的经营自主权和收益权,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推动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应该说,这种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土地制度改革,不仅是中国探索马克思社会主义的一次伟大实践,也丰富了马克思传统社会主义理论,使马克思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当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与农村市场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广大农民虽然拥有农村土地的独立经营权和收益权,但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带来的农户分散经营使其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进而在市场调节的分配形式下渐渐处于弱势,使其仅仅依靠土地获取收益的能力也越来越差。

自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适时推出了有关“三权分置、土地确权、土地流转”的农村土地改革政策,其目的是希望通过土地流转,使得分散在农民手中的土地向资本实力雄厚的大户手中集中,便于土地集中开发和改造升级,使其从硬件设施上更加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同时也可以将其他领域的现代化管理经验应用于农业生产,进而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然而,“三权分置、土地流转”政策出台后,那些参与土地流转的涉农企业在取得农村土地经营权后,并未处理好土地经营与收益分配问题,致使“三权分置、土地流转”政策出台后将给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风险。

但是,“三权分置、土地确权、土地流转”政策本身是适应生产力发展、顺应农民意愿、符合农村实际、继往开来的制度变革,这是继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也是中国发展马克主义的又一重要成果。应该说,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并且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稳定了农户的承包权,放活了土地的经营权,为促进农村资源要素合理配置,推动农业走规模化、现代化发展道路创造了条件。

因此,党和政府不仅要继续坚持“三权分置、土地流转”政策,而且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何引导涉农企业处理好农村土地的经营方式与分配方式,带领广大农民发展农业的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同时,也应该深入研究如何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改革,为那些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涉农企业,带领广大农民构建新时期我国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创造更为有利的政策条件。

当然,在我国现有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党和政府不可能再像早期社会主义阶段那样采取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太多的干预,所以,只能从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农村土地改革政策上入手。然而,这些政策如何做到张弛有度,既有利于引导广大涉农企业积极参与土地流转、集中开发,又能影响企业处理好与农民之间的土地经营方式与分配方式,这对党和政府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

其次,如何发挥好国有涉农企业在本轮农业与农村经济改革过程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对党和政府来说也是一次重要挑战。

本轮农业与农村经济改革,应该是一次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进行一次全面总结、全面创新和系统完善的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当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之前改革过程中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就会表现出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对过去进行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才能持续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持续发展。所以,对于现阶段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来说也恰恰如此。

随着我国政府对经济不断放宽,市场也变得越来越活跃,而由此带来的问题则是参与市场经营主体的自由化思想也越来越严重,利益驱使下的市场经营主体无序化竞争也愈加明显,致使分散的市场经营主体难以形成合力,进而给国外同行业竞争对手以可乘之机。虽然,市场竞争自然存在其自我调节功能,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会促使民营涉农企业逐步由一盘散沙走向抱团发展,然而,这些民营涉农企业从竞争走向合作的过程可能会受利益因素的影响而变得非常缓慢。但是,当前的市场竞争形势不可能给它们太多的时间,如果在我国政府将农产品进口权限全面放开之前还不能建立农业与农村经济新秩序,必将严重影响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以及涉农企业的利益都将受到损失。

因此,党和政府有必要在本轮农业与农村经济改革过程中,参与到市场秩序的建设中来。但是,因为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加上政府不适合对经济有过多的干预,所以,国有涉农企业则有必要肩负建立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新秩序的责任和使命,利用自身强大的资源和资本实力,对市场上的中小涉农企业以及广大农民进行整合,然后按照新的游戏规则结成命运共同体,共同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我国农业整体竞争力,进而带领广大农民增收致富。

当然,国有涉农企业目前还存在“市场活力不足、组织模式不科学、管理模式不清晰、企业文化无活力”等问题,使国有涉农企业逐渐失去其应有的市场地位。因此,党和政府如何对国有涉农企业目前存在的弊端进行系统化改革,推动国有涉农企业在本轮农业与农村经济改革中发挥先锋军作用,这对党和政府来说同样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再次,如何对过去一系列扶农、惠农政策创新及其相关机制创新,使其在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效能,这对党和政府来说同样具有挑战性。

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一直都非常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强农惠农政策,涵盖“教育、种粮、养殖、日常生产生活”等多个方面,给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民群众带来了实质性利益,也确实对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这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在落实过程中的效率却并不高。其一,各种惠农补贴资金虽然规模庞大,却因惠及面太广、使用起来太过分散而不能集中发挥作用;其二,一部分农民习惯了拿政策补贴反而产生了惰性,有些农民甚至只想着拿补贴而忽视了生产;其三,有些惠农政策甚至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企业视为套取国家补贴的工具,亏了农业而肥了自己;其四,各地区在惠农政策补贴发放过程中依然存在宣传不到位、申报审批机制不科学、补贴不标准不透明、发放环节不规范及信息反馈渠道不畅通等问题,加上缺乏科学的申报审批、监督机制以及自下而上的监督缺位,也就避免不了会造成补贴申报登记与发放的暗箱操作和贪污腐败等问题。以上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优农、惠农政策所能发挥的效率。

当然,我们都应该知道,党和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扶农、惠农政策都是为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这些政策出台的目的本身是好的,只是这些政策还没有抓住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问题的根本,加上惠及面太广以及政策申报、补贴发放以及监督机制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最后导致政策效率不高,发挥的作用有限。

因此,如何从解决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问题的根本出发,对我国各项扶农、惠农政策、机制进行系统创新,使各项惠农政策的效果更好、效率更高,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与农村经济体系提供政策指引与资金支持,对党和政府来说同样是一种挑战。

二、本轮改革给涉农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一方面,党和政府英明决策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作为改革的掌舵人,党和政府不但为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勾画出宏伟的发展蓝图,而且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为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大环境,各种农业扶持政策也为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如果没有党和政府这个强大后盾作支持,就不可能有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今天的良好发展局面;另一方面,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广大农民劳动生产积极性的发挥也密不可分。在党和政府改革开放政策以及一系列扶农政策支持下,广大生产经营者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我们今天的财富,他们是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主力军,因此,我们永远不能磨灭他们的功绩,也永远不能把他们抛弃;当然,这些成绩的取得还与另外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们也同样为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它们就是借着改革开放的洪流,从广大农民内部发展起来的涉农企业,它们不但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而且在当前分散的农户生产难以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化大市场的情况下,它们已经成为上游连接广大农户、下游连接庞大市场的重要桥梁,如果它们能够在党和政府的带领和感召下,肩负起新时代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改革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必将成为未来带领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生力军和推动新时期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当然,这对国内绝大多数涉农企业而言,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毕竟,国内绝大多数涉农企业自身还面临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如何在现阶段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改革过程中,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将是这些涉农企业亟待深入思考的问题。

1.多数涉农企业小农思想严重、对行业发展认识不足,战略统筹能力有待提高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各项惠农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下,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断涌现出如:伊利、蒙牛、正邦、新希望等诸多优秀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不仅在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民增收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党和政府将经济交给市场进行自我调节之后,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伴随市场的激烈竞争而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与农村市场经济体系,广大生产经营者们也在这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不断寻求自我发展,逐步形成了明显带有私有化性质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这也许是一种传统小农思想的时代演变。绝大多数涉农企业也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更注重眼前利益而忽略长远发展,导致广大涉农企业对行业研究的深度不够,且很多企业对大的经济环境认识不足,限制了企业的视角,很难站在一定的战略高度来谋划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经常会出现辨不清发展方向,不断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然后又不得不去研究如何去一个一个地解决这些难题,使企业陷入发展困境,难以自拔。

2.多数企业主营业务不清晰,企业发展受到限制

目前,在整个农业生产经营领域有很多企业都存在主营业务不清晰、生产经营模式不科学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绝大多数涉农企业过去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潮中为了生存和发展,有机会就得抓,什么行业有钱赚就做什么行业。但是,由于对行业的整体认识不足,研究也不够深入,一开始可能还可以获得一些收益,然而在完全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盲目跟风”现象不可避免,就造成了很多行业往往兴极一时而后则一落千丈,导致很多企业发展了很多业务,美其名曰“多元化发展”,这种多元化发展方式在企业尚未达到一定规模之前,很容易分散精力,给企业带来大量的“人、财、物”等资源的浪费,致使很多涉农企业无法打造出自己的核心产业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附加值产品。当然,近年来还有很多“行业外投资者”刚刚加入到农业领域,这些投资者当中绝大多数因为缺乏对农业的了解,也很少对农业以及某个细分行业进行系统研究,刚刚进入这个领域就涉足多个农业细分行业,而且投资都是大手笔,结果却是头几年信心满满,再过几年就开始垂头丧气,不但不能创收,反而造成年年亏损,致使其不得不以失败而告终,少数存活下来的也只能依靠政策补贴勉强坚持。

另一方面,国内绝大多数从事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贸易的涉农企业,在与农民合作的过程中采取简单的交易或者订单方式,往往会造成当行情好时企业收不到原料,行情不好时又不得不接,况且企业方多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尽可能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致使农户在生产中多使用低价劣质农用生产资料,使企业采购来的产品不但缺乏质量,而且还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当然,更有甚者,当整个行业遇到问题而个市场行情严重下滑时,这些企业不但没有考虑如何帮助农民化解危机,反而会继续压低农产品原料收购价格,以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广大农民丧失行业信心而改行,企业就会面临后续无原材料可收或者收购成本过高的问题。

因此,如何建立涉农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与农村经济改革的目标,也是国内涉农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3.管理不规范,企业内耗严重,致使企业管理成本过高,效率低下

当然,虽然在整个市场当中还有很多主营业务清晰、核心产业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涉农企业,但是,这些企业或多或少都存在管理不规范、企业内耗严重等问题。这些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业务管理的不规范,主要是因为企业实际控制人管理意识淡薄,缺少科学的管理方法,况且很少有企业能够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也很少根据目标设计组织架构和部门职责、岗位职责,也缺乏清晰的业务流程和科学的管理体系,所以就造成在管理上处于人治大于法治的阶段,进而造成企业生产效率不高,沟通成本也随之增加;另外一方面在财务管理方面的不规范,主要是因为很多涉农企业对财务管理认识不到位、财务管理知识匮乏,再加上要考虑“避税、争取扶持政策、融资”等多种因素,致使企业不愿意规范,多数企业不乏“财务造假、账目不清、资金体外循环”等问题。其结果则是企业虽然获取了一些蝇头小利,却失去了为后续发展获取融资渠道的机会。

4.企业人才匮乏,发展后劲不足

电影《天下无贼》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台词: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这句话如果用在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领域会显得十分贴切!整个人类社会就是我们数以亿计的人所创造的,而人才,特别是那些具有高智商、高学历、实战型专业人才和综合型精英人才是任何领域都极为稀缺的,如果有了这些人才的帮助,企业则无往不胜。然而,我们绝大多数涉农企业恰恰非常缺乏对人才的认识。

一方面,绝大多数涉农企业本身更喜欢用亲戚或者朋友,那些除亲戚和朋友以外的中高端人才,一般不会得到中小涉农企业主的信任和重用,即使其重视人才,也不愿意付出一定的成本以吸引这些人才的加入,致使其难以引入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规范,人治现象十分普遍,各项管理流程、机制十分匮乏,出了问题分不清责任,风险只能企业自己承担,而且造成企业工作效率低、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然而,越是如此,企业则越难突破思想禁锢,形成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农业本身属于一个发展相对比较落后且附加值比较低的行业,行业内的薪酬水平普遍较低,致使很多高端人才不愿意加入这个领域,即使农业院校的学生还是有很多人会选择毕业后改行,不愿意到涉农企业工作。近年来,虽然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很多人开始关注农业,甚至加入到农业行列当中。但是,农业完全不同于其他行业,其不但门类较多,而且环境非常复杂,那些在其他行业有突出业绩的高端人才,如果不在这个行业内不经过十几年的实际锻炼,也很难摸清这个行业的特点,更别说对企业能有多大帮助。因此,在短时间内,这个行业的人才都是非常匮乏的,也是我们涉农企业最缺的。

5.市场拓展能力弱,品牌意识不强,企业发展受到限制

除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社区农贸市场这种公共渠道之外,很多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贸易流通企业,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市场拓展能力弱、品牌意识不强等问题,主要还是因为缺乏专业人才,另外,与整个农业生产经营环境及涉农企业自身经营模式有很大关系。

其一,大的农业生产环境很难使涉农企业获得可塑造品牌的优质产品。由于绝大多数涉农企业获得农产品的方式主要是依靠像农民收购,分散的小农生产难以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原料,涉农企业即使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也难以改变农产品本身品质差的基础,况且,很多企业在农产品采后处理方面过于粗放、简单,难以提供市场上所需要的高质量农产品,致使市场拓展较为困难。

另一方面,国内绝大多数涉农企业对品牌认识不足,普遍认为注册个商标、做个好包装、搞些宣传就可以塑造品牌,这是对品牌理解的严重误区。品牌产品是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的商标农产品,岂是依靠简简单单商标、包装和宣传就能塑造出来的。塑造农产品品牌的第一要务是需要企业根据市场的需求,确定自己的产品诉求,然后制定符合企业自身的品牌发展战略、品牌包装计划、品牌拓展计划等等,然后运用科学的生产与管理体系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再根据品牌发展战略、品牌包装计划和品牌拓展计划,一步一步实施,而且还需要在整个过程中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适时调整品牌策略,才有可能塑造出企业自身的品牌,继而提高企业市场及品牌拓展能力。

因此,涉农企业今后应该不断提高品牌意识,提高企业市场拓展能力,才能更好地肩负起带领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历史重任。否则,不但不能成为新时期农业与农村经济改革的生力军,自身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也都是未知数。

6.金融资本知识匮乏,融资困难,严重制约企业后续发展

从经营角度看,任何企业在任何时候都需要资金的支持,没有了资金的支持,企业就无法扩大再生产。

目前,国内广大涉农企业往往太过注重业务发展,对金融资本却认识不足,金融知识匮乏,致使绝大多数企业无法从金融资本的角度,去研究农业和企业自身如何发展,也就难以跳出企业本身或者农业行业的限制研究金融需求,最后因企业经营条件无法满足金融资本要求而难以获得发展资金,严重制约企业的后续发展。即使如此,一些涉农企业不但不吸取教训,反过来却总是抱怨金融资本的问题,而从不找自身原因。

因此,涉农企业必须提高对金融资本的认识,加强对金融资本知识的学习,才能更好地跳出农业、跳出企业本身,从更高的金融资本层面研究如何去发展企业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只有自己发展好了,才能带领更多的农民实现增收,才能为推动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本轮改革给国内金融机构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长久以来,对于国内诸多金融机构而言,农村金融是一个令其十分向往而又望而却步的领域。这是因为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占全国人口总量的近二分之一,全年可创造出农业总产值超过十二万亿元,如此规模巨大的财富给国内金融机构带来了巨大的吸储空间。但是,我国农村人口过于分散,这给金融机构发展农村金融带来难度,另外,由于农村发展较为落后,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金融信用较低,给农村金融授信业务带来诸多风险。

伴随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小村落开始合并成大村,乡村合并为城镇,农村人口逐步由分散走向集中,这为国内金融机构发展农村金融分支机构创造了机会;另外,在党和政府的政策鼓励下,我国农业不断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诸多涉农企业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也在相互间的竞争中不断提高,并且在与西方国家优秀涉农企业交往和竞争过程中,学到了诸多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这些变化给金融机构发展农村金融信贷业务创造了条件。况且,新时期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改革很快将推动农业各领域相关资源不断整合,各类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体系将成为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流,这为金融机构发展闭环式农业产业链金融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当然,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今后的发展态势,虽然给国内金融机构拓展农村金融业务提供了机遇,但是,这些金融机构在拓展农村金融市场方面还面临诸多挑战。

1.金融机构的业务模式还有待提高

目前,在我国金融领域除了几大政策性银行能够在国家政策指引下发挥出一定的农村金融功能外,商业性银行作为一个以营利为目的,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的金融机构,其主要业务模式及盈利模式基本上都是依靠吸收公众存款资金成本及发放贷款利息收入产生的利差,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在吸收公众存款和发放贷款过程中要保持一定的平衡,因为如果没有足够的贷款需求,存款就放不出去,就谈不上价值创造,对商业银行来讲就无法形成利润,就需要收缩存款,进而制约了商业银行的发展;相反,如果贷款规模过大、不良贷款过多,也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生存风险。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为追求自身的发展,一方面要大量吸收公众存款;另一方面也要快速发放贷款;同时还要尽可能地控制放贷风险。而我国现阶段的农业与农村经济环境,虽然为商业银行系统提供了大量的公众存款,但是,由于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始终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状态,法制意识淡薄、诚信缺失等因素长期存在,增加了商业银行系统的放贷风险。

2.金融机构还需要打破思维禁锢

思维过于保守,缺少农村金融领域的专业化人才,使我国商业银行难以打破农村金融的思想禁锢。

目前,在我国商业银行系统当中,绝大多数人才基本上来自于专业的金融领域,其金融知识不可谓不专业,金融业务也不可谓不熟练,但是,从目前来看,绝大多数银行人士对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很少有能够达到专业级的产业金融专家。因此,我们商业银行系统的从业人员只能受制于银行传统业务的思维,而停留在就金融而研究金融、发展金融,而不能深度挖掘农村金融潜在的价值和发展空间,这就造成商业银行系统对发展农村金融基本上都处在“望而却步”的状态。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核心的新一届中央政府,在现阶段我国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不足的情况下,提出了要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新历史阶段的农业与农村工作主线,并且在 201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央一号)中全面阐述了“供给侧改革”的整体思路,其内容包括: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等。可以说,本次一号文件完全是关乎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改革的一次顶层设计,不但为开创未来我国农业现代化描绘了一个清晰而崭新的路径,也为我国金融机构未来拓展农村金融市场提供了可以想象的发展空间。况且,本次一号文件还用近千字的篇幅对农村金融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表述上也由过去的“加快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资成本”改为“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强化激励约束机制,确保‘三农’贷款投放持续增长”。由此可见,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农业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到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中来,并且会加大对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也必然会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下,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而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反过来不但会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更会促进农村金融行业实现快速发展,最终呈现出“农业产业与农村金融”相互依托、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紧密结合、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因此,金融机构需要打破思想禁锢,从本轮农业与农村经济改革入手对农村金融进行系统创新,一方面,可以借此机会拓展农村金融市场,扩大金融机构的业务;另一方面,也能为新时期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改革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后勤保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结:

根据本章节对现阶段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问题的具体特征,及其背后深层次矛盾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日益激烈的世界经济一体化竞争促使我国农业生产力要求发展现代化,需要通过改革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其说明现阶段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的重心就是如何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与农村经济体系,其中包括:如何构建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及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体系。这既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更何况其完全可以成为从根本上化解“三农”问题的最有效途径,也符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

可以说,推进现阶段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改革,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与农村经济体系,不仅是新时代赋予党和政府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同时也是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时期赋予我们一切与农业有关群体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那么,到底该如何推进现阶段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改革,如何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与农村经济体系,党和政府、涉农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又该如何抓住这次历史机遇呢?

我们都应该知道,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指导思想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是党自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成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它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具有自己客观的规律,揭示这些规律就能为正确地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指导。

因此,要想预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与农村经济体系之未来构想,并找到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实施路径,我们还是要对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历史演进过程,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总结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在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发展规律,才能挖掘出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目标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路径,进而引导我们从当前的国情实际出发,确定未来之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战略发展目标及整体规划并付诸实施,最终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QXCDEMygO+yi1aIdLWcB3420b2bc6Z+zxkGo5eYbpIRMO178KroxdiTHlP9sLFE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