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个孔院校长的“三十年规划”

新华社记者 赵晖 肖春飞 申宏

2012年,时年47岁的乔建珍来到巴西里约热内卢时,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未来会有一个“三十年规划”的宏伟构想。

出身教育世家的她,毫无悬念地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若不是偶然获得进修葡萄牙语的机会,她还憧憬着从河北师范大学退休后,按照自己的教学理念,建立一所私人学校,专门从事中小学教育。

如今,她不仅将自己的梦想从中国搬到了巴西,还设计了培养巴西汉学家的“三十年规划”。她希望用30年时间,在巴西培养出一批对华友好的“知华派”,通过他们推动中巴关系的良性发展和中巴文化的双向交流。

乔建珍告诉记者,自从出任里约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以来,她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提高巴西汉语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她发现,虽然随着中巴经贸关系的日益紧密,巴西人学习中文的热情非常高,但目前孔院所覆盖的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都是以辅修为主,汉语教学并不充分。多数来孔院学习的巴西人,学习持续时间都不长,对汉语的掌握程度、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尚停留在初级水平。

从2009年起,中国连续7年是巴西最大贸易伙伴。与此同时,巴西是中国在拉美地区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投资目的地国。然而,乔建珍却发现,在组织文化交流活动时,经常要为寻找中葡双语翻译而苦恼。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沉淀,乔建珍将目光转向中学,尽管这并非是她的职责所在。在汉办的全力支持下,她成了社会活动家,先后组织了两批巴西教育工作者代表团访华,促成中巴教育领域合作,推动汉语教学向中等教育延伸。

“孔院的汉语教学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本土化是一条必由之路。在大学里开设汉语课程只是起点,而非终点。一旦条件成熟,就应该向中学延伸,制定出服务于当地青少年的中长期汉语教学规划,”她说。

“这件事没有人做过。我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乔建珍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2013年里约州教育厅与河北师范大学签订协议,在里约州尼泰罗伊市创建巴西第一所葡中双语高中,将汉语设为必修学分制课程。乔建珍全程参与了学校的选址、设计和施工,于2015年2月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原本预计招收72名学生,结果报名者多达600人。

2016年10月5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巴西大学生在“中国日”活动中学写毛笔字。当日,2016年里约天主教大学“中国日”暨孔子学院五周年活动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新华社记者李明摄)

巴西大部分中小学都是半日制,但乔建珍坚持将这所葡中双语高中设为全日制学校。汉语是必修课,每天一节。此外,书法、葫芦丝、乒乓球、毽子等中国元素在日常教学中也无处不在。

另一方面,针对巴西中小学教育较为散漫的特点,她还有意将中国先进的教育理念与课程设置相结合。她希望,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巴西孩子接受准时、守纪、勤奋等中国传统价值观,拉近他们与中国的心理距离。

一年过去了,巴西孩子们身上的变化让乔建珍感到欣喜。16岁的巴西男孩桑托斯来自贫民窟,足球踢得很棒,但不爱读书。来到双语学校之前,他上学唯一的目的是帮助家里拿到政府救助金。

乔建珍发现这一情况后,就以到中国参加足球夏令营为激励方式,把踢球和学习中文结合起来,规定必须通过汉语水平考试(HSK)二级考试,才能进行正常足球训练。结果,原本懒散的孩子们就开始苦学中文,唯恐自己不能踢球,更怕争取不到参加足球夏令营的机会。

2016年9月,桑托斯和其他20个孩子踏上了梦想中的中国之旅,大开眼界。回来后,桑托斯学习更加刻苦了,他默默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以后要去中国留学。

安德烈患有自闭症,总喜欢一个人待着,但他对双语学校组织的各项文化活动很感兴趣,一开始远远旁观,之后也参与进来,并在一些手工制作环节中展现了极强的动手能力。

一次,他做了一个中国剪纸送给妈妈,结果把妈妈感动哭了,因为这是她第一次收到儿子亲手做的礼物。如今,安德烈已经明显开朗起来,是校内汉语说得最好的孩子之一,还在当地的“汉语桥”中学生中文比赛中取得了不错的名次。

这些给了乔建珍极大的信心,有关中长期汉语教学规划的轮廓也逐渐清晰了起来。她计划为每个学生建立跨度为30年的个人档案,从青春期开始,跟踪他们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情况,一直到他们45岁左右成为巴西社会的顶梁柱。届时,这些巴西人很可能会成为推进中巴关系向前发展的中坚力量。

在高中阶段引入全日制汉语教学只是第一步。乔建珍计划通过语言学习、文化活动等方式,培养巴西学生对汉语、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初步建立起他们与中国的情感纽带。之后,乔建珍会为他们到中国留学提供便利条件,鼓励他们在中国修完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或在中国开展与中巴交流相关的工作。

2014年,由于在推动中巴文化交流方面的杰出贡献,乔建珍获得了由巴西劳动部颁发的巴西五一劳动奖章。这是巴西历史上首次把该奖项颁发给外国人。

乔建珍坦言,她也会有感到疲倦的时候,尤其是想到家中生病的父母,想到替她操持家务的女儿,都会鼻子一酸,在无人处默默流泪。但看到巴西学生灿烂的笑容、期盼的眼神,她又会精神一振,继续投入到为中巴两国培养“文化使者”的事业中。

“接下来的30年,可能是我人生中最后一个30年。我希望能亲眼看着这一批巴西对华友好人士逐渐成长起来,成为推动两国友好交往的重要力量。”乔建珍眼中泛起泪光,神情无比坚定。 h7V0cSbEsGPGHHnt9wk8QtYOKmp58AAHCooWvI4I5Ecuk7A1hGesKRl+59JG4J/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