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季开始的第一天,40 名学生按时来到教室,他们选修的课程为“跨文化交际”,该课程在交流与传播系的选课表上标记为高年级选修课,并未以任何形式将其与其他课程进行区分。选修本课程的学生中,女生的数量略多于男生,与我们学校学生的性别比例大致相符。这批学生中有两名为非裔美国人、三名自述为拉丁裔,其余学生一半为英裔一半为亚裔。上课以后,我们告诉学生他们将参与到一个多层次的互动实验项目中,他们在课堂上的活动将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他们自己也将担任研究人员的角色,而且要在自己创造的模拟文化框架内做现场记录。此外我们还告诉学生,该项目在时间上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获得的经验和体验将成为第二部分理论工作的基础。虽然有些课堂活动看上去会很奇怪甚至很愚蠢,一时无法判断出其真正意义和价值,但我们还是希望他们暂时放下心中的困惑和疑虑,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实验项目中。
我们向学生简要地介绍了撰写现场记录的要求以及将这些记录提交至线上数据库的具体操作方法,然后要求学生通过抽签来进行分组。我们将事先准备好的纸条放在帽子里,纸条上写着:“祝贺你加入文化模拟实验项目的阿尔法(或贝塔)小组。请于四月三日星期四上午 8:00 到媒体中心及交流传播大楼 103 室(或201 室)报到。”我们要求两个小组的成员之间尽量不要互相沟通和交往,然后便宣布下课了。
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立刻起身离开教室。几分钟后,仍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用充满期待的眼神看着我们,仿佛坚信我们还会再多说点什么似的。课后,学生就第一节课的项目简介提交了第一份现场记录,他们在记录中表达了自己的困惑,认为自己获取的信息量太少,以至于根本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该做什么,甚至因为太过困惑,所以一时间根本就问不出什么问题来。不过,第一节课后,并没有学生提出退课申请,这倒是令我们很吃惊。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已经成功地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
下面是第一节课后的三份现场记录:
不得不承认,我对扮幼稚和玩游戏是有一点担心的,尤其是在一群我不熟悉的同学面前做这种事情,那似乎会显得有些奇怪。我不知道这些简单的儿童游戏怎么能产生革命性的数据或结果,不过我还是愿意遵守游戏规则,为项目结果尽一己之力。我很好奇,很想看到实验后的数据,很想知道这个项目到底是在研究哪些我现在一无所知的文化差异和特征。(萨姆)
当初选修这门课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到会是这个样子。这门课叫“跨文化交际”,我原以为它的主要内容会是研究不同的人群并比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互动、交流和融合方式,所以感觉应该会很有趣。结果这门课研究的对象竟然是我们自己!这完全出乎我意料!我很兴奋,但也有些怀疑,因为我不知道这到底能不能行。(贝莉)
这门课实在是太让我吃惊了!我本以为它会跟其他课程一样,拥有传统的学习环境、书本是主要的学习资料。没想到我会有机会亲自参与研究项目,不仅能得到浸入式学习体验,还能成为我们研究的文化本身……我非常期待这种非传统的全新的教学方式,但同时也心怀疑虑,不知道这会和我过去 14 年来接受的传统教育方式有多大的不同。(丹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