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在不确定的时代,做时间轴上确定的事

1.1.1 做确定的事,应对不确定的未来

在不确定的时代,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未来不确定的事一定会越来越多,我们将始终身处变化中。那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以应对不确定的未来?

答案是:做确定的事。

从宏观视角不难发现,时代的不确定性过去也曾发生。100年前,也是风起云涌的时代,100年间,不确定性始终裹挟着普通人。一些经历过不确定时代的人,将自己的经历和经验记录下来,告诉大家如何应对时代的不确定性。比如,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在走出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写下了《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从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是如何在艰难环境中活下来的,以及如何追寻生命的意义。

还有一些人埋头积累,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比如,普鲁斯特因为身体原因,从1906年开始闭门写作,1913年,《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出版。战争爆发虽然导致出版中断,但也给了他充足的时间修改、调整小说内容,其间,他将《追忆似水年华》从原本的三卷扩充到七卷。战争对他的生活和工作都造成了影响,但他在这段时间内持续创作,才成就了今天的长篇巨著。

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中说:

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如果人类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

这“最后的自由”就是思想的自由,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所听、所看、所想、所思,选择自己关注什么、不关注什么。你所关注的事情,最好是自己能做、想做,并且真的会去做的事情。能做、想做、去做,将这3个不同阶段串联起来的事情,就是你要力所能及地做到极致的事情。有一些事情,你力所不及,就不用做了。而对于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你能做,50年后依然对你有益,现在就做,不要等以后。

人生中总有一些事情,不紧急但始终重要,它们并不会因为你不做就变得不重要,相反,在你做了以后,它们会变得更重要。比如,学习就是不紧急但始终重要的事——建立成长思维,保持终生学习的态度。不要问自己:“明天要不要学习?后天要不要学习?”而要问自己:“前天有没有学习?昨天有没有学习?今天有没有学习?”既然是终生学习者,你就要始终把“今天”作为人生的终点,回看过去自己是否认真学习了,而不是寄希望于“以后”。过去你都没有好好学习,怎么能期待以后会好好学习呢?

人的行为是随机的。一个人昨天没有学习,今天可能学习,也可能不学习,这是行为的随机性。你可以长期记录自己的学习情况,一旦觉察到异常,就可以知道自己把时间消耗在哪些事情上了,从而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行为:

昨天是否够好?今天是否需要更努力一点,再做好一点?

1.1.2 盘点你能做的确定的事

下定决心努力去做和真正开始做并且做到最好,是两回事,两者之间存在时间差。一些人懂得缩短时间差,当想做一件事、想做出一些改变时,他们会立刻行动,而不是等到以后再做。但大部分人不知如何应对这样的时间差。实际上,既然存在时间差,那么每当我们想做一件事时,就应尽量列出具体的行动计划,想象做的过程、做成的时刻。只要想象的画面足够清晰,具体行动足够明确,行动就会跟上想法,自然而然,我们就能把事情做成。

比如,明天有很多待办事项,要保持高效才能完成,你可以想象自己高效做事的场景,预想明天将发生的事情,这相当于在脑海中将明天要做的事情提前演练一遍。到了第二天,一切仿佛都已经发生过,你不会觉得陌生,也不会排斥遇到的困难或问题,做所有事情如行云流水。

如果想要提高阅读效率,你可以想象自己阅读的画面:

坐在书桌前,手中拿一支笔,打开一本书,一页页翻过,越翻越快,时不时地做一些笔记,书中的内容对自己非常有启发,自己一直沉浸在阅读中……

把这个画面深深地印在脑海中,当你真的坐在书桌前,翻开书阅读时,会有一种熟悉感,这个场景自己仿佛经历过许多次。由此,你会很期待眼前这本书能为自己带来启发和乐趣。

培养早起习惯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在脑海中构建早起的画面:我是一个早起的人,早起后神清气爽,开始新的一天,可以做一些很棒的事情,如语写(语音写作)、阅读、写作、冥想、运动等,7点准备早餐,和家人一起享受愉快的早餐时光,8点开始工作,12点结束上午的工作,吃午餐……

也许有人觉得早起太难了,想要选择不早起。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先想象自己睡到自然醒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把画面在脑海里构建清楚,然后选择早起或不早起。人生中有很多事情需要你做出选择,为了确定你能做的事情,可以在脑海中提前想象一下想要的画面。

但在单位时间内你只能思考一件事,不管思考速度有多快、频率有多高。当脑海中正在想一件事时,你很难再想另外一件事。

我通常建议把要做的所有事情列一个清单。如果只是在脑海中想所有事情,你就会忘记做很多事情。不管做什么,只要列一个清单,都极有可能帮你把生活中各个方面的事情理顺。哪怕自己暂时没能力做到的事情,都有可能因为被列在清单中,有一天竟然做到了。清单的作用在于帮你把注意力放在要做的事情上,让你的行动力得到提升,同时也能培养你完成清单任务的能力。

关于未来,有一件事情是可以确定的: 你能做的事情,不需要等到“未来”才去做,应该“现在”就去做。 把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到极致,就可以应对未来。

在以后充满不确定性的日子里,哪些事情确定要做,你可以列一个清单,比如,明天早上起床后,我确定要做的事情包括健身、给喜欢的人发一条消息、读书、语写、做复盘、写梦想清单、查看人生规划进展到了哪个阶段、思考做什么能把目标推进、想想做什么能让自己进步,以及考虑这个清单是否需要再添加3~5项内容……我经常用列清单的方式盘点自己做到了哪些事情,还有哪些没做到。

目标一定要可视化,哪怕写几个字都可以。可视化也可以通过图片的形式将确定要做的事情呈现出来,如果有些内容无法用图片展示,或者找不到合适的图片,就把确定要做的事情用文字清晰地描述出来。

脑海中构建的画面和现实中的画面吻合,可能需要好几年,甚至几十年。所以,我建议大家把这辈子要做的事情都列出来,尽管有些事情可能需要20年,甚至50年才能做成,但写下来才能一直记得,一直朝着目标前行。

这种方法,我已经练习了15年,虽然有一些事情依然在完成的过程中,但是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还没有做成的事情,会慢慢做成,做成的事情会越来越多。至少从数据上看,我做成事情的数量已经越来越多。

以后会发生什么,你无法确定,但你可以把自己目前确定能做的事情全部列出来,力所能及地做到极致。慢慢地,能力范围之外不确定的事,也会因为你把确定能做的事情做得越来越好而变成确定的事。所以,清单中有一些事情,当时可能没有能力处理就暂时搁置起来。多年后,随着能力的提升,这些事情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了,你就可以把它们拿出来做成。剩下一些极少数事情,始终处在变化中,你一直无法采取行动,就可以不用管。世界上一定有一些事情,是你力所不及的。

每个人对“长期”的理解不同,有的人坚持21天做一件事,就认为是长期;有的人认为是3年;有的人认为是5年。

对我来说,一件事持续做50年,才算是长期。当你认为一件事不值得自己做50年时,可以选择不做。但你需要思考:10年或20年后,是不是要找一件新的事来取代这件事。比如,培养一个习惯,如果这个习惯只能坚持10年,那么10年后你要重新培养另外一个习惯。这意味着在50年内你要培养5个习惯。如果这些习惯带来的好处能影响50年,那么从长期来看,这些习惯就值得你花时间养成。

保持长期习惯,还可以享受到时间复利。时间复利是指投入的时间,可以长期持续不断地带来价值。在利率固定的情况下,时间越长,复利效应越大。在年轻时,你要认真挑选出值得做50年的事情。哪些事情值得做50年呢?

一定要锻炼自己,在50年的时间长度上思考这个问题。这是为了确定你所做的事情是“真的有价值”,不是“可能有价值”。 我们要的是确定性,不是可能性。 “真的有价值”的事情在你出生前,就有价值;在你生活的时代,就有价值;甚至在100年后,依然有价值。无论时代怎样变化,值得做的事情的内在本质都不会变。根据这个标准,找出一些可能要做的事,认真挑选,确定要做的某件事。

1.1.3 100%认真地做确定的事

语写,是通过说话的方式来表达思想,将思考的内容快速转换成文字。语写是我原创的创作形式,在此之前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创作形式。我可以确定的是,一个人对表达内在思想、进行深入思考、记录重要时刻和日常生活、抒发情绪、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需求,以及培养用文字创作留下生命痕迹、对未来产生影响能力的需求,是始终存在的。哪怕他不用语写,而是用笔写,用键盘打字,也是为了满足这些需求。相比较而言,语写是一项技能,也是一个工具,掌握它,你可以把每天脑海里的想法说出来,看见自己写出来的文字,确定自己当下是不是活得比以前更好。

学习一项技能,逐渐熟悉之后,很多人可能变得不够认真。在语写中,你也要注意这种情况。如果每天花1小时语写都不够认真,那么有没有可能在其他时间段做其他事情时,也不够认真?1小时,约占一天的4%。如果在4%的时间内做事不认真,在剩余96%的时间内做事是否能认真呢?认真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把某件事做到100%圆满,关键在于现在做得有没有比之前好一点,哪怕今天没有做到最好,也至少不要比昨天差,要能保持稳定的水准。

在做任何事情时,只要抱有100%认真的态度,能力、效率这些都可以通过训练提高。每次做这件事,都要像第一次训练一样对待,保持练习的状态。不要认为做得差不多就可以了,要100%认真地做确定的事。 不管过去是训练了100天,还是1000天,今天都要100%认真地对待。

在语写中,速度、准确率、分段、用词都是重要因素。其中,速度最容易成为关注的重点。速度是衡量单位时间内语写是否高效的标准之一,但绝不是你唯一的追求。在语写过程中,要保证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语写App才能准确地将语音转换成文字,正确地表达你的思想。想要达到整体效率最佳,每个发音都要到位,每个文字都要注意。这意味着,你可能要牺牲一部分速度。就像开车,必须保证安全,在此基础上加快速度,是可以的,但只追求速度,忽视安全,后果非常严重。

我们都希望自己每天认真生活,也希望能被关注,文字也是。文字是有生命力的,语写的文字同样有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恰恰是我们赋予的。只要你足够认真,文字就能完整、清晰、准确地出现在手机屏幕上。如果你不够认真,转换出来的文字可能错误连连,有时候“缺胳膊少腿”,丢字漏字;有时候李代桃僵,本该出现的字没有出现,变成了其他字……你应该100%认真地对待语写时的每一个字。认真的习惯被培养起来以后,也会影响生活的其他方面。

做任何事都要花时间,时间就是生命,因此我们是在用生命做每件事,用生命睡觉、用生命工作、用生命吃饭、用生命语写、用生命阅读、用生命运动、用生命休闲……用对待生命的态度对待每件事,你还能不认真吗?在不确定的时代,你可以做什么?认真对待能做的每件事,力所能及地做到极致。认真,是一种习惯,可以培养,也一定可以做到。

1.1.4 下定决心,解决此生所有问题

用现在已有的能力,去应对以后才会发生的事情,是可以做到的。对此一定要抱有坚定的信念:

我不知道以后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但此刻,我下定决心:今后即使遇到再大的挑战,我也会积极主动地面对,全力以赴地迎接挑战,绝不逃避。我相信自己可以解决,也一定有能力解决那些问题。

不要等到事情发生时再说“我要下定决心解决它”,而要 在事情发生之前,就下定决心,把事情解决。 一旦下定决心,就意味着我们可以解决人生中遇到的大部分问题。未来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我们都会有解决方案,因为方法总比问题多。即使不能立刻解决,也只是暂时没有找到方法,不代表没有解决方案,我们只要不停地找,不断思考,就一定能得到比问题多得多的答案。

但在生活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永远占大多数。就好比在世界上,你不认识的人永远占大多数。“永远”这个词,是用来提醒我们不要无止境地追求解决所有问题,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 在能力范围内,我们能解决的问题,比想象中多得多。 所以,我们不需要解决所有问题,只需要解决能解决的问题,这一点很重要。

互联网时代,当遇到问题时,我们可以求助于同龄人,也可以求助于比自己更优秀的人,还可以求助于历史上优秀的人,看看他们是否曾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是否已经解决这些问题,是否有值得借鉴的经验。

比如,如果你觉得自己的阅读能力需要提升,可以去看《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首次出版于1940年,把阅读方法讲得非常透彻。掌握阅读方法,在阅读中反复训练,能极大地提升阅读能力。

·阅读小说带来的最大的收获,往往是我们在阅读它的时候,可以走进小说中的世界,体验小说中的人生。小说中的世界和人生,也许我们无法在生活中接触和体验到,但作者构建了这样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拓宽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传记,则有所不同。因为我们一开始就知道,传记的主人公是真实的人,故事是真实存在的。当阅读传记时,我们就会思考:他能做到,我能不能呢?这个问题他已经解决了,我可以直接迁移他的解决方案吗?我是否可以借鉴他的解决方案?或者有没有新的解决方案?

每本书包含的信息是不一样的,给每个人的启发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书,我们读过可能就忘了;有的书,我们只读一遍就能有深刻的印象;有的书值得我们读很多遍,并且把书中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比如,休谟的作品,我只读过一遍,但深受启发。

如果你想构建一个伟大的建筑,在修建过程中,无法和别人解释它将被建成什么样,那么不会有太多人关注修建中的建筑,也不会有人关心修建的过程。即便有人关注,可能也看不明白建筑建成后会是什么样。但这个伟大的建筑建好之后,大家会发出惊叹:哇!原来它是这么伟大的建筑。

做个类比,你为了培养一个习惯而坚持做一件事,开始其他人无法理解这个习惯有什么意义,也不明白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但当你持续做了20年、30年,甚至50年后,哪怕不认识你的人,在看到你坚持了这么久后,都会来称赞你:真棒!能坚持做一件事这么长时间!

我们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身边的人会说“没有进步,越做越乱”等。这是因为一个伟大的建筑需要时间来修建,周期长,修建过程中建筑还没有成形,所以工地看起来比较乱。如果你确定这个习惯要持续50年,就不会在意其他人所说的话。这个过程只有你一直参与,其他人可能陪你走一程,极少有人会陪你走完全程,他们在你的生活里来来回回,只能看到某一段的变化。等你真正成长起来,等伟大的建筑建成,认识或不认识的人,都会对你发出赞叹。

做一件事,持续时间越长,越不用在意周围人的看法,而做好以后,可能影响当下,甚至影响整个时代。 3FsQPb9GoJoqF8/QGNN4Xi/ZzsCKaixat7rppzoPurpG+2GTqY2nyJGplK0SkoI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