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墨家

墨子出生于社会底层,自称“鄙人”(《吕氏春秋·爱类》),也被称为“贱人”(《墨子·贵义》),他参加劳动,是一名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同时,他又接受过儒家思想的熏陶(《淮南子·要略训》)。不过,他对儒家学说越来越不满,创立了自己的思想学说体系,建立了一个组织严密的墨家学派。

墨家学派在先秦时代影响巨大。韩非子将墨学与儒学并列为中国先秦时代的显学。孟子将墨与杨并列为当时影响最大的学派。

《孟子·滕文公下》篇说:

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96]

由此可见,墨家学派在先秦时期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墨子和孔子一样,有很多弟子。如前所述,孔子弟子三千,其中通晓六艺者有七十二人。墨子的弟子虽然我们今天能够知道其姓名者不过二三十人,如禽滑釐、耕柱子、曹公子、高石子、公尚过、跌鼻等,但是根据记载可知,墨子弟子和孔子弟子一样,确实人数众多,充满天下。

《吕氏春秋·有度》篇说:

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 [97]

《吕氏春秋·当染》篇说:

(孔墨)从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王公大人从而显之,有爱子弟者随而学焉,无时乏绝。

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矣,不可胜数。 [98]

《淮南子·要略训》载:

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 [99]

墨子止楚攻宋,直接出动弟子三百名,帮助宋国守城。墨子后学总数估计应在千人以上。

禽滑釐,墨子最得意弟子。禽滑釐曾经与田子、段干木、吴起受业于子夏(《史记·儒林传》),后学于墨子(《吕氏春秋·当染》)。

《墨子·备梯》篇载:

禽滑釐子事子墨子三年,手足胼胝 [100] ,面目黧黑,役身给使,不敢问欲。子墨子甚哀之,乃管酒槐脯 [101] ,寄于太山 [102] ,昧茅 [103] 坐之,以樵 [104] 禽子。禽子再拜而叹。

禽滑釐虽然曾经师从孔子弟子子夏,年龄应该不会比墨子小太多,但是对墨子仍然视之如父,非常尊重。当墨子带着好酒、肉干来看他的时候,禽滑釐多次行礼,并虚心向墨子请问防守的办法,墨子遂教之以守城之道。

《墨子·公输》篇载:

臣之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当时,禽滑釐已经成为墨家的掌门大弟子,并率领三百墨家弟子帮助宋国守城以抵御楚国的入侵。《墨子·备梯》篇等称禽滑釐为“禽滑釐子”或“禽子”,《墨子·耕柱》篇称“子禽子”,《庄子·天下》篇将墨子、禽滑釐并称,表明了禽滑釐在墨子弟子中具有很高的地位。禽滑釐的弟子有许犯和索卢参。

许犯,禽滑釐弟子。《吕氏春秋·当染》篇载:“许犯学于禽滑黎 [105] 。” [106] 许犯有弟子田系。

田系,许犯弟子。《吕氏春秋·当染》篇载:“田系学于许犯。” [107]

索卢参,禽滑釐弟子。《吕氏春秋·尊师》篇载:“索卢参,东方之钜狡 [108] 也,学于禽滑黎。” [109] 索卢参原为东方大狡,后学于禽滑釐,成为天下名士显人。

耕柱子,墨子重要弟子。《墨子·耕柱》篇记载,由于墨子对耕柱子要求很严格,耕柱子不明白为什么,就问墨子自己难道就没有胜出别人的地方吗?墨子以“驾马车还是驾牛车上太行山哪一种方式更好?”为喻问耕柱子,耕柱子说当然是驾马车,因为马车更能够担负重任,墨子于是鼓励耕柱子说“你也能够担当重任了”,对耕柱子寄予厚望。后来,墨子推荐耕柱子到楚国去做官后,墨子的几个弟子专门前去拜访耕柱子,可是耕柱子每顿只给吃三升米,招待不周,墨子的这些弟子就到墨子那里告耕柱子小气,并称让他去楚国没有什么好处。但过了没有多久,墨子就收到了耕柱子叫人送来的十镒 [110] 金子。对此,墨子十分满意。

高何,齐国人,墨子弟子。《吕氏春秋·尊师》篇载:“高何、县子石,齐国之暴者也,指于乡曲,学于子墨子。” [111] 高何原是齐国的无赖,其暴虐行为为乡曲人所斥责,但他在拜墨子为师后,成了天下名士显人。

[112] 子硕,齐国人,墨子弟子。县子硕即县子石,石、硕通用。县子硕最初也是齐国的无赖,但他在拜墨子为师后,成了天下名士显人。

治徒娱,墨子弟子。《墨子·耕柱》篇载,治徒娱、县子硕曾经问墨子做什么样的义事最为要紧?墨子回答说:“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墨子认为,谈辩、说书和从事是做义事三个重要方面。

高石子,墨子弟子,曾经到卫国做官。卫国君主虽然给他卿的位置,而且给的俸禄也很多,但是高石子所提出的意见都没有被采纳,于是辞去职务来到齐国向墨子报告。墨子认为,只要高石子的辞职符合原则就是对的,而且说常常听到的是“背义而向禄”,很少听说有“背禄向义”的,从而高度赞扬了高石子的高尚行为。(《墨子·耕柱》)

管黔敖,墨子弟子。墨子曾经让管黔敖推荐高石子到卫国去做官。

胜绰,墨子弟子。高孙子,墨子弟子。《墨子·鲁问》篇载,墨子曾经推荐胜绰到齐国项子牛那里去做官。项子牛三次侵犯鲁国的领土,胜绰都没有加以阻止,反而跟着参与。墨子听说了之后,立马让弟子高孙子请求项子牛把胜绰给辞退了。墨子认为,胜绰的行为属于明知故犯,嘴里说仁义却不实行,道理都懂,但心目中却是把俸禄看得比正义更重要,这属于“背义而向禄”的行为,是要遭到谴责的。

公尚过,墨子弟子。墨子对公尚过的评价很高,他曾经说:“过之心者,数逆于精微。同归之物,既已知其要矣,是以不教以书也。”(《墨子·贵义》)像公尚过那样的人,其心已经达到洞察精微,对于殊途同归的天下万物,已经知道了切要合理之处,因此就不用书来教育了。墨子后来推荐公尚过到越国做官,公尚过受到越王的充分信任,并为越王到鲁国迎接墨子。越王对公尚过说:“先生苟能使子墨子于越而教寡人,请裂故吴之地,方五百里,以封子墨子。”(《墨子·鲁问》)后来因为判断越王不可能践行自己的思想,墨子没有前往越国。

弦唐子,墨子弟子。墨子有一次南游到卫国去,车中装载了很多书。弦唐子觉得很奇怪,就问墨子:“老师您不是教导过公尚过说书不过是用来衡量是非曲直罢了,您现在装这么多书有什么用呢?”墨子回答弦唐子说:

昔者周公旦朝读书百篇,夕见漆 [113] 十士,故周公旦佐相天子,其修 [114] 至于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吾安敢废此?翟闻之:“同归之物,信有误者。”然而民听不钧 [115] ,是以书多也。(《墨子·贵义》)

周公旦忙于治国理政,每天早上还要读书百篇,所以才能辅佐好天子,我墨子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怎么敢不读书呢?虽然世间事殊途而同归,但流传的时候确实就会存在差错,加上人们听到的不一样,于是书就多起来了,至于公尚过的情况,他是已经掌握了事物的切要合理之处的人,不再需要用书来进行教育了。

跌鼻,墨子弟子。《墨子·公孟》篇记载,有一次,墨子患了疾病,跌鼻就问墨子:“老师,您不是认为鬼神是神明的,可以决定人的祸还是福的吗?做善事的人就给予奖赏,做坏事的人就给予惩罚吗?那现在老师您既然是圣人,肯定都是做的善事,怎么会患疾病呢?难道是老师所说的话不对?还是鬼神不神明?”墨子回答说:“虽然我墨子患了疾病,怎么能说鬼神不神明呢?一个人患病有多方面的原因,有得之寒暑,有得之劳苦。我墨子做善事,只相当于是在一百个门中只是闭了一个门,这样的话,盗贼怎么可能不进来呢?”在墨子看来,做善事与得赏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但这种因果关系未必就是充分条件的关系,即并非做了某些善事就一定会得赏,当然墨子也没有断定是一种必要条件的关系,而最有可能是断定为一种概率性的关系。 [116]

魏越,墨子弟子。《墨子·鲁问》篇记载,有一次,墨子出外游历,魏越问墨子:“如果您得见四方的国君,将先给他讲些什么呢?”墨子说:“凡进入一国,都必须选择紧要的事去做。国家混乱,就告诉他们尚贤、尚同的道理;如果国家贫穷,就告诉他们节用、节葬的道理;如果国家喜欢音乐沉湎于酒,就告诉他非乐、非命的道理;如果国家淫乱怪僻而无礼,就告诉他尊天、事鬼;如果国家专门掠夺侵略,就告诉他们兼爱、非攻。所以说一定要选择紧要的事去做啊。”在墨子看来,一定要看所遇到的国君,针对他的国家实际存在的问题来开出具体实际的方子。

曹公子,墨子弟子。《墨子·鲁问》篇记载,墨子曾经推荐曹公子到宋国去做官。过了三年,曹公子回来看望墨子时说:“当初我在您门下学习,穿着粗布褂子,喝野菜汤,有时吃了早餐却吃不上晚餐,没有什么东西来祭祀鬼神。现在由于得到老师的教导,我的家比原来富裕多了,又经常祭祀鬼神,但家里人却死得多,牲畜繁殖也不兴旺,我本身又生病。我真的无法理解老师的学说是可行的。”

墨子对此回答说:

你说的不对啊。鬼神希望做的事情是多方面的:希望人处在高位上的时候,能够让贤;财产多的时候,能够赡济穷人。鬼神难道只是想拿祭品吗?现在你处在高位上,却不让贤,这是第一种不祥;你钱财多,却不拿来分给穷人,这是第二种不祥。现在你对待鬼神只是祭祀罢了,却问病是从哪里来的?这就像有一百扇门的房屋,只关闭了一扇门,却反问强盗是从哪里来的?像这样求福却责怪鬼神没有给予保佑,这怎么可能呢?

在墨子看来,祭祀鬼神与得到鬼神保佑之间同样是一种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并非充分条件的关系,也并非必要条件的关系,而是具有一般性或者普遍性的概率性关系,所以,人要想得到鬼神保佑,必须要尽可能做好鬼神所要求做的各种善事。

孟山,墨子弟子。《墨子·鲁问》篇记载,孟山曾经当着墨子的面赞扬王子闾说:

从前白公胜叛乱,抓住王子闾,用大斧抵着他的腰,用武器顶着他的心窝,对他说答应当国王就让他活,不答应当国王就杀死他,王子闾说:“这是何等的侮辱啊,杀我的亲人还想许以楚国的王位让我开心,我即使得了天下,如果是不义的,我也不做。何况只是楚国呢。”至死也不当楚王,王子闾还不能算仁吗?

墨子回答说:

这样做难倒是很难,然而还不能算仁。如果他认为楚王无道,那为什么不接受王位而治理楚国呢?如果认为白公胜不义,那为什么不接受王位,杀掉白公胜然后再将王位交还给原来的楚惠王呢?所以说他这样做难是很难,但还不能算是仁。

墨家学派与其他学派的不同,与其说它是一个普通的学术团体,还不如说它是一个非常严密的政治组织或政治集团。理由如下:

第一,墨家集团有代代相传的首领,即巨子或钜子,门徒或弟子必须对巨子或钜子绝对服从。《庄子·天下》篇记载,墨家“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得为其后世”。《吕氏春秋·上德》篇记载,公元前381年,墨家巨子孟胜为楚国阳城君守城,阳城君因祸出走,楚国派兵攻城,孟胜决心死守,令弟子二人传巨子于田襄子。孟胜死后,弟子与之一起死者达一百八十二人,其中二人传令于田襄子之后又回到楚国,与孟胜一起战死。在墨家集团内部,墨家弟子必须绝对服从墨家集团的命令。

第二,墨家弟子学成之后,通常由首领推荐到各诸侯国去做官,并且对做官的情况进行监督,如果发现有问题则必须召回来,而对做官做得好的则给予肯定,做得成功者则需要用利益来回报集团。比如,墨子曾经推荐曹公子到宋国去做官(《墨子·鲁问》)。墨子介绍胜绰到齐国项子牛那里做官(《墨子·鲁问》),后来发现胜绰并没有阻止项子牛的侵略行为,而且还参与侵略行动,于是让高孙子请求项子牛将胜绰辞退了。

《墨子·耕柱》篇载,墨子曾经让管黔敖推荐高石子到卫国去做官,高石子去了之后,发现虽然自己所得到的俸禄很多,但卫国国君却根本不采纳自己所提出的正确意见,于是只好辞去职务,离开了卫国。墨子在听了高石子的汇报之后,十分认可高石子的做法,并认为这是“背禄向义”的正义行为。如前所述,《墨子·耕柱》篇载,耕柱子到楚国做官之后,一次给墨子寄送了十镒的黄金。

第三,墨家有自觉的纲领,墨家集团内部有非常严密的纪律,任何人都不能违背。墨家的纲领是“为义”。

《墨子·贵义》篇载: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任何事情都没有比“为义”更重要的了。假如对别人说:“给你帽子、鞋子,但要砍断你的手脚,你肯干吗?”那人肯定不干。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帽子、鞋子远远没有手脚那么贵重。如果又说:“把天下送给你,但要杀死你,你肯干吗?”那人一定不肯干。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天下也比不上自己的身体贵重。有时,为了争一句话的短长而相互残杀,这是因为义比身体更为重要。所以说,任何事情都没有比义更重要的了。

墨家集团的成员被称为“墨者”,都要受到集团内部纪律的严格约束,这种内部纪律也称为“墨者之法”。《吕氏春秋·去私》篇载,墨家巨子腹黄享,居秦,其子杀人之后,秦惠王考虑到腹黄享年老而决定免其子死罪。结果,腹黄享反而不同意,说:

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者之法。

腹黄享不同意秦惠王的意见,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儿子。可见,墨家之法超越于王权,铁面无私,是非常严格的。

《墨子·经上》篇说:“法,所若而然也。”法就是依照它就能那样。《墨子·经上》篇说:“循 [117] ,所然也。”循就是按某个样子去做。《墨子·经说上》篇说:“循 [118] 然也者,民若法也。”按某个样子去做,就像人民顺从法律。法律就是在约定了共同的合理规范之后,大家都按照它去执行,顺从于它。

第四,墨家学派坚持兼爱、非攻等基本思想主张,所以他们都能坚持正义,具有强烈的侠义精神和牺牲精神。《墨子·经上》篇说:“任,士损己而益所为也。”《墨子·经说上》篇说:“任,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任就是有知识的人做损害自己但对他的行为有好处的事情,就是做自己本身所厌恶,但却可以成就他人所急需的事情。《淮南子·泰族训》说:“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汤蹈刃,死不旋踵,化之所致也。”所谓服役者,大概指的就是经常跟随在巨子身边,能够听从指令的墨家弟子。“赴汤蹈刃,死不旋踵”,这种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精神,乃是墨家集团平时教化所致,足见其感召力之巨大。

墨家学派由于具有上述特点,虽然由于各种经济或者社会的原因导致了它的中断,但它在两千多年来的中国社会中依然具有巨大的影响,每到需要它的时候,墨家学派的精神就会在社会的现实中得到一定的体现。比如,后来中国社会中出现的劫富济贫、舍生取义等现象,可以说就是墨家学派精神的延伸或作用。 qTNSGGP44RfRnKb8gfX18qKueBXr2y1JTCLxS0oKNGzJikU8qN+bR1ENr2qmbQBc



第三节
《墨子》

墨家学派的思想,主要体现在现存《墨子》一书中。《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七十一篇。《隋书·经籍志》载,《墨子》十五卷,目一卷。现存《道藏》本《墨子》五十三篇,亡二十八篇,因“缺宋讳字,知即宋本” [119]

其中,《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藏》《非乐》《非命》《天志》《明鬼》和《非儒》共三十二篇,亡八篇,存二十四篇。除《非攻》和《非儒》外,均有“子墨子曰”(我们的老师墨子说)的字样,说明它们为墨子弟子根据不同主题所记述的墨子谈话或演讲的资料,经过汇编整理而成,每个主题基本上都包括上、中、下三篇,内容大同小异。俞樾曾在《墨子间诂·序》中指出,这种情况当属三派墨家分别记述传录不同而导致的,其写定并汇编成书,当在三派并行一段时期之后。梁启超认为,这些是墨学的大纲目 [120] ,为墨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作。

《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和《公输》五篇,为墨家后学所记载的墨子言论与行事。前四篇是语录体,每篇都是数十则语录或问答合成起来的,短小精悍,互不连属,每篇的题目取自首章的首句,与孔子《论语》篇名取名方法类似。梁启超说:“这五篇是记墨子言论行事,题材颇近《论语》。” [121] 胡适认为,这些是“墨家后人把墨子一生的言行辑聚来做的,就如同儒家的《论语》一般。其中有许多材料比第二组还更为重要” [122]

《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小《取》共六篇,后人合称《墨经》或《墨辩》。《庄子·天下》篇称前四篇为“《墨经》”,即狭义上的《墨经》;如果再加上大、小《取》,又称广义上的《墨经》。晋鲁胜称前四篇为“《墨辩》”,又称“辩经”,即研究辩论的《经》;如果加上大、小《取》,又称广义上的《墨辩》。《墨经》与《墨辩》两种名称同样流行。为了方便,通常把前四篇合称狭义《墨经》,加上大、小《取》,合称广义《墨经》。 [123] 鲁胜曾经在其《晋书·隐逸·墨辩注叙》中说:“《墨辩》有上下《经》,《经》各有《说》,凡四篇,与其书众篇连第,故独存。今引《说》就《经》,各附其章,疑者阙之。” [124] 具体来说,《经说》上、下的每一个条目都显然是对《经》上、下的每一个条目的解释。《经》上、下的文字最初都是旁行书写的,即分为上下两栏抄录,也就是说读者先读完了上栏再接着读下栏。但到宋末刻书时,改成了上下连行通读,打乱了原来的次序。后来,通过乾嘉学派毕沅、张惠言及后世孙诒让、梁启超、高亨等人的工作,逐渐恢复了以《说》就《经》,各附其章和旁行读的体例,《墨经》面目得以重新呈现出来。

一般认为,《墨经》六篇著作是后期墨家所作,因为其思想与前期墨家存在不同,而且有所发展,内容主要论述逻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思想。

汪中在《述学·墨子序》中说,《墨经》六篇为墨子之“徒诵之,并非墨子本书” [125]

孙诒让在《墨子间诂》中,对毕沅主张《墨经》为墨子自著的观点反驳道:“据《庄子》所言,则似战国之时墨家别传之学,不尽墨子之本旨。毕谓翟所自著,考之未审。” [126]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认为《墨经》六篇“不是墨子的书,也不是墨者记墨子学说的书”,而是“惠施、公孙龙时代的‘别墨’做的”。 [127]

冯友兰在旧著《中国哲学史》中说:“《墨子》书中《经》及《经说》等篇,乃战国后期墨者所作。”“《大取》《小取》篇皆为据题抒论之著述体裁,亦非墨子时代所有也。” [128]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墨经》的全部或部分是墨子所作。

鲁胜在《墨辩注叙》中说:“墨子著书,作《辩经》以立名本。” [129] 认为《墨经》是墨子自著。

毕沅在《墨子·经上》注说:“此翟自著,故号曰《经》。” [130] 又在《墨子·叙》中说:“《经上》《经下》疑翟自著。” [131]

梁启超在《墨子学案》中说:“《经》上下当是墨子自著。《经说》上下,当是述墨子口说,但有后学增补。《大取》《小取》,是后学所著。” [132]

栾调甫在《墨子要略》中说:“《经》上下篇,墨子所著,以‘经’题篇之义,盖谓:篇中所载,皆其根本教义。” [133]

高亨在《墨经校诠·自序》中说:“《墨经》初本当是墨翟自作。”“所以墨徒都读它,而称它作《经》。但是《墨经》两篇也有墨徒增补的文字,至于《经说》两篇大概都出于墨徒之手了。” [134]

詹剑峰论证说:《墨经》“大体是墨子自著,但其中不无墨家后学增益和引申的部分”,其理由有四:第一,“如果这部《经》不是墨子著的,怎样能使各派墨者‘诵读’呢?所以我们说,从‘诵读《墨经》’一语就可证实墨子著《经》”;第二,“从墨子献书以证明墨子著《经》”;第三,“从鲁胜《墨辩注序》以证明墨子著《经》”;第四,“从墨子的言行以证明墨子著《经》”。 [135] 该论证较为充分。

关于《墨经》的作者,从上面的不同观点来看,我认为,墨子本人应该有其自著的《墨经》,包括《经》上、下和《说》上、下,但其所包括的条目数量显然不会比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多,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经》上、下与《说》上、下,显然都在不同程度上由后学所补充和修改。

《墨子》一书中的《亲士》《修身》《所染》《七患》《辞过》《法仪》和《三辩》等七篇,没有“子墨子曰”,一般认为是墨翟的早期著作,因为它们各自从不同角度记载和发挥了墨子的思想学说。比如,《亲士》《修身》和《所染》篇都是对墨子尚贤思想的发挥,《辞过》篇是对墨子节用思想的发挥,《三辩》篇是对墨子非乐思想的发挥,《法仪》篇是对墨家兼爱、天志、明鬼思想的发挥。

《备城门》等十一篇,是墨家的军事著作,反映了墨家反对侵略性战争,但也要进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

墨家学派的著作,除了《墨子》一书外,还有墨家弟子或再传弟子的著作,但这些著作基本上已经散失。比如,《汉书·艺文志》载:

《尹佚》二篇。周臣,在成、康时也。

《田俅子》三篇。先韩子。

《我子》一篇。

《隨巢子》六篇。墨翟弟子。

《胡非子》三篇。墨翟弟子。

《墨子》七十一篇。名翟,为宋大夫,在孔子后。

右墨六家,八十六篇。 [136]

根据上述记载,墨家著作在当时总共有八十六篇,除了《墨子》一书中所包括的七十一篇外,还包括其他的墨家著作十五篇。

墨家的思想博大精深,主要包括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文化思想等方面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同时也体现在科学理论和逻辑思维方面的科学精神。墨家弟子魏越曾经问墨子,如果您见到各个诸侯国的君主,将首先怎么样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学说?墨子回答说:“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憙 [137] 音沉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墨子·鲁问》)其中,尚贤、尚同属于社会政治思想,节用、节葬属于经济思想,兼爱、非攻属于伦理道义思想,天志、明鬼属于宗教思想,非乐、非命属于文化教育思想等。通常认为,兼爱是墨子十大(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主张中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思想。这些思想反映了墨家学派具有充分的人文精神。

墨家学派的科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墨经》或《墨辩》之中,其中包含了几何学、力学、光学、语言学、心理学、生理学、逻辑学等方面的丰富内容。可以说,《墨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因此,人们也说,墨子是中国古代的科技圣人。 qTNSGGP44RfRnKb8gfX18qKueBXr2y1JTCLxS0oKNGzJikU8qN+bR1ENr2qmbQB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