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确立了未来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战略目标分三步走:
第一步,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成为改善民生的新途径,有力支撑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第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成为带动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智能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第三步,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取得明显成效,为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经济强国奠定重要基础。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生产效率和生活品质都得到大幅提升,各路资本、巨头和创业公司纷纷涌入相关领域,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和Facebook五大巨头都投入了大量资源抢占人工智能市场,甚至将自己整体转型为人工智能驱动型公司。据麦肯锡统计,全球范围内,包括谷歌、苹果、Facebook等科技巨头在AI上的相关投入已经达到200~300亿美元,其中90%用于技术研发和部署,10%用于收购。此外,面向初创公司的VC和PE投资也快速增长,总计60~90亿美元,三年间的外部投资年增长率接近40%。国内互联网领军者BAT(即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也将人工智能作为重点战略,凭借自身优势,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领域,尤其是计算机视觉、服务机器人、语音及自然语言处理、智能医疗、机器学习、智能驾驶等。截至目前,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华为、微软、亚马逊等国内外知名科技企业均已在上海设立了人工智能科研机构。
在此背景下,相关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尤其是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区需求量尤为庞大。北京以领先全国其他地区的政策环境、人才储备、产业基础、资本支持等成为人工智能创业首要阵地;上海、江苏、浙江均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科技实力,人工智能应用实力雄厚,也聚集了一批人工智能垂直产业园;浙江计划用5年时间引进10万名人工智能人才,还将建立全球人工智能人才数据库。广东互联网产业发达,企业对数据需求强烈,依靠大数据产业链有效推动了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
据工信部调研统计,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比为1:10,预计到203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达到1万亿,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0万亿,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达到500万,需求量最大的是工程应用型人才,其次是技术应用和科技转化中端人才,最后是前沿理论高端研究人才。可以预见,未来5~10年随着各类公司对人工智能布局的推广和深入,核心技术和人才的争夺将会越来越激烈。
据教育部公布的信息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已经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院校数量如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155所,人工智能专业38所,机器人工程专业194所。经过调研显示,普遍存在着缺乏实验环境、缺乏实验项目、缺乏课程教师、缺乏配套教材、缺乏测评体系等方面的困难,人才培养的速度总体缓慢,规模总体较小,远远不能满足相关产业人才需求。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从科研、教学、成果转化三个方面给高等教育体系下达“任务”:
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
2025年,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部分理论研究、创新技术与应用示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
综上所述,当前国家正积极鼓励和引导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国内人工智能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由此引发巨量人才需求,然而,由于现有人才存量不多,相关院校人才培养速度总体缓慢,相关人才供不应求,迫切需要加大力度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因此,可以预见,在未来5~10年内,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就业前景乐观。
以上内容的目的是让大家看清人工智能行业目前的发展情况,一个日益增长且正面临全面商业化的行业,需要的人只会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传统行业的智能化已经启动,企业在AI时代构建新的竞争优势的核心在于人工智能人才的有效供给。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对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处于较为滞后的状态,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很难满足企业需求。一些掌握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的企业开始寻找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未来将有更多的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进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