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波咖啡浪潮
——咖啡速食化1940-1960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国防部给士兵配给研磨或即溶咖啡,以调动精神和提升耐力,使得大量的士兵在战争期间染上咖啡瘾。另外,美国担心拉丁美洲国家投向德国阵营,为了稳住战争期间拉丁美洲的经济,不惜高价收购大量劣质的巴西豆,并鼓励美国人多喝咖啡。咖啡被视为大宗商品,产量极大但不重视品质。

即溶咖啡的制作技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趋成熟,染上咖啡瘾的老兵成为战后即溶咖啡的庞大客户群。雀巢、麦斯威尔、希尔兄弟等大品牌争夺市场大饼,极力推广即溶咖啡的便利(无须研磨咖啡豆和清洗冲泡器材)、符合大众口味。彼时的即溶咖啡由于萃取过度,连不溶于水的木质纤维和淀粉都通过水解技术转化成水溶性碳水化合物,使咖啡口味更苦涩,必须添加糖宝、奶精才能入口。为了压低成本,冲高销量,咖啡业界大量使用风味低劣的罗布斯塔咖啡豆。这个时期堪称咖啡品味黑暗期,喝咖啡旨在摄取咖啡因,提神醒脑,品质不佳但极大地带动咖啡销售。

Maxwell House 1921年的报纸广告

即溶咖啡的量产技术成熟,以及被消费者广泛接受后,各个品牌为争夺这个潜力庞大的市场纷纷打起了广告战。例如卡夫食品公司旗下的麦斯威尔,就曾针对即溶咖啡省时、便宜的优势推出“Such a little more to pay for such greater satisfaction”的广告语以吸引消费群,进入中国市场后的“滴滴香浓,意犹未尽”更是让人耳熟能详,同期的竞争对手雀巢咖啡一句“味道好极了!”更是让雀巢咖啡成为即溶咖啡的代名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无论是同盟国还是轴心国阵营都将咖啡纳入军需配给,让咖啡供应量十分紧张。

咖啡替代品

咖啡替代品是指外观与口味类似于咖啡的产品,多半不含咖啡因。咖啡替代品的出现有医药、经济、信仰等方面的原因。早在18世纪的德国,一些商人就在研磨咖啡豆时掺入菊苣的根。菊苣味道虽苦,也无提神功效,但菊苣汁的味道和颜色与咖啡相似,因此廉价的菊苣“咖啡”比价值不菲的真咖啡更普及。19 世纪初,拿破仑为了封锁英国,切断了和殖民地往来密切的英国的商贸通路,法国本土的咖啡供应严重短缺,于是本土很常见的菊苣就被用来当作替代品,与少量咖啡混合,甚至完全替代咖啡。

后来,通过法国殖民地货物流通,菊苣漂洋过海到了美国。在美国大萧条和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物资短缺的时期,菊苣更是被咖啡成瘾的老百姓大量消费着。在东德咖啡危机年代,菊苣根、甜菜根和黑麦配制的Mischkaffee(混合咖啡)大肆流行,咖啡替代品的使用更加成熟。

19世纪的菊苣代用咖啡广告招贴

泛美咖啡局

从帆船航运到蒸汽动力航运,从纸包装到真空包装,烘焙工艺不断进步,咖啡已不再是上层阶级独享的饮品。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咖啡产业跑偏了轨道:非常时期人们只能追求咖啡的功能性而不是愉悦的口感。各大咖啡名牌纷纷降低成本,教育消费者习惯于口味差劲的咖啡。

1952年,一个叫“泛美咖啡局”(Pan-American Coffee Bureau)的公司发行了一系列的广告海报,推行“咖啡休息时间”(coffee break)这一概念。宣传效果好到间接推动了全美国七至八成的工厂和办公室职工都能享有品用咖啡的休息时间。这一公司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宣告关闭,但是其推广咖啡对身体有益无害,普及咖啡的制作方法等对后来咖啡在美国的盛行有深远影响。 o0Svd+204NePslHsEJsnSZHe0rZzYkoUOWtJh0bTK95ZN5wm/BKnAuPdANyFzSZ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