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江苏的前世

江苏作为一个省份还很年轻,它的大部分区域位于中国开发相对比较晚的地区,虽然已有六千多年文明史,但是真正建省,以“江苏”这两个字命名,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行政区域,也不过才三百多年。对于美国人来说,三百多年的历史,或许已经很长了,足以让其变成一个强盛的超级大国,但相对中华古老文明的五千年,三百多年实在太短暂了一点。

江苏是由几块不同文化色彩的板块,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组装在一起的。相当长的时间里,今天的江苏并不是一个整体,彼此之间毫不相干。历史上,虽然都被称为东夷,前面已经解释过,此夷非彼夷,他们在一开始并不是一家人。

中国的远古时代,曾经分为十二州,所谓唐尧虞舜“肇十有二州”,并命“十有二牧”,这个“肇”字就是“开始”,意思是说那时候有十二个州,而且任命了十二位领导人。这个历史太久远,不一定完全靠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就是说说而已,哄帝王高兴罢了。

大禹治水以后,十二州被定为九州,以九州来形容中国,从此成为惯例。“无道吞诸侯,坐见九州裂”,这是唐朝王昌龄的诗。“我行半九州,蹋尽芒鞋青”,这是南宋陆游的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这几句大家更熟悉,是清朝龚自珍的诗。

当年的蒙学教材《千字文》说起中国的古代地理,打头的那句是“九州禹迹,百郡秦并”。意思是说古代的圣贤大禹,为了治水,走遍中国,秦始皇吞并了七国,从此统一天下。九州也好,百郡也罢,版图看上去好像是很大,其实与今天的中国地图比较,小得有些可怜。

如果用图像来形容,无论是在一统天下的秦汉,还是在万邦来朝的盛唐,当时中国作为一个国家的版图,它的政治领域,都要比今天小。想象一下当年的道路,想象一下当年的交通设施,大禹能够走遍天下,说明这个天下一定也是有限的。

同样的道理,从秦朝开始实行的郡县制,所谓百郡,也只能是个概数,是个泛指,实际上只有三十六郡。当时的郡和县,在级别方面虽然相当于后来的市和县,真实体量则要小得多,面积和人口完全不可跟今日相比。

“郡”和“县”这些区域单位,早在春秋时就出现过。最初县的地盘要比郡大,所谓“千里百县,县有四郡”,又有“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不过这些所谓的县和郡,尽管说的也是地盘和区域,大小模糊,与后来郡县制的郡和县,并不是一回事。到了战国时期,县制开始出现在楚国,郡制开始出现在秦国,秦统一天下以后,才开始实行真正的郡县制,从此,县之上有郡,郡之上有朝廷,有中央政府。郡县制这种中国特色的政治形态开始建立,绵延了几千年。

简单地说,就是中央政府管辖着郡,郡管辖着县,一级管着一级,上级领导下级。以郡统管县,满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满万户的设县长。令和长为一县之首,掌管全县的政务,受郡守节制。县令下设尉和丞,尉掌管全县的军事和治安,丞则是县令或县长的助手,负责全县司法。县以下又设乡,设里,还有亭。乡和里是行政机构,亭为治安组织,出生于江苏徐州的汉高祖刘邦,就曾当过亭长。

我们习惯说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事实上,郡县制才是传统的中国政治制度,才是标准的老百姓能接受的社会形态。中国的帝王并没有真正把国家分配给自己的子孙,也没有分配给有功的大臣。公侯伯子男,分封制在形式上一直都是有的,可以有这个王那个公,但是中央集权始终存在,中央政府总是一家独大,始终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皇帝拍板就定了,皇帝对就对,皇帝错了就只能错。帝王的权势如果不再,国家的安危便有可能出现问题。

《千字文》中形容人的发迹,形容一个人的成功,不过是“户封八县,家给千兵”,不过是“世禄侈富,车驾肥轻”。当时的县很小,古汉字中的“县”本义是“悬”,也就是悬挂在半空中。“天下地方千里,分为百县而系于国”。对于中央政府来说,县这个单位,就好像成熟的桃子那样,琳琅满目地挂在自己身上,王权就是树的躯干。这种管理形态,最初指的是周代的行政制度,到了秦统一天下以后,作为地方政府的县级单位,数量显然增加得太多,为了便于管理,不得不在中间再加上一个郡。

今天的江苏省,在远古时代,先后分属于九州中的徐州、青州和扬州。仅此一点,仍然足以说明当时的九州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大,那么辽阔。春秋时期天下大乱,一个个小国家开始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小国渐渐地被大一些的国家吞并,于是江苏北部属于宋国,南部属于吴国。到了战国时期,宋国和吴国先后都不复存在,属于宋国的部分,被凶悍的楚国吞并,属于吴国的部分,被卧薪尝胆的越国消灭。再下来,越国烟消云散,也被楚国吃掉了。

再下来,强大的楚国也没了,更为强大的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在大秦帝国的版图中,先是设置了三十六郡,随着疆域扩大和调整,南并五岭以南的南越地,置南海、桂林、象郡,北取阴山以南地,置九原郡,又陆续分拆,设东海、恒山、济北、胶东、河内、衡山等郡,最后增至四十八郡,江苏分别属于东海、泗水和会稽三郡。

到了汉代,江苏分别属于徐州刺史部和扬州刺史部,值得一提的是,所谓“刺史部”只是个官位,管辖一片相当大的区域,是在郡县与中央政府之间又增加的一级官衔,县比郡小,郡又比州小,相当于在后来的市县领导上面,再加上一个省领导。当时的扬州刺史部与今天的扬州市,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现在的扬州当时还叫广陵和江都,属于徐州刺史部。

扬州刺史部始置于西汉,为当时的全国十三州之一,范围相当于今安徽淮河以南部分,江苏长江以南部分,包括上海、江西、浙江、福建,还包括湖北和河南部分地区。最初的治所设在寿春,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寿县,东汉时移到了历阳,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和县。

三国时,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曹操将扬州的州治又移至寿春,一度还移到了安徽的合肥,后来再度移至寿春。而同时期的孙吴,则将扬州的州治,先定在江苏苏州,后移至京口,也就是今天的江苏镇江,然后才是建业,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南京。西晋灭吴后,两个扬州治所终于合二为一,地点也被最终定在了南京。隋朝时,先将之前的扬州改名为蒋州,扬州刺史部的名称被废除。

由此可见,扬州刺史部的治所,它的衙门所在地,很长时间里都是在江南的南京,与今天江北的扬州市没有任何瓜葛,一个在长江以南,一个在长江以北。那时候的扬州市,只是归徐州刺史部管辖的一个小县城,整个苏北包括山东的青岛,都在徐州刺史部的管辖范围之内。扬州刺史部的地盘非常大,徐州刺史部的地盘也很大,而且更有实力,管辖着楚国、鲁国、泗水国、广陵国、临淮郡、东海郡、琅邪郡。看看这些响亮的地名,就可以知道当年的徐州刺史部,要比扬州刺史部更有来头。

在三国时代,江苏南部和中部属于孙吴,以高邮和东台一线为界,北面属于曹魏。这以后,大致的总趋势就是,当中国处于统一状态,江苏的南北必定属于中央政府管辖下不同的行政区域,五花八门,名目繁多,譬如到了唐朝的时候,淮河以北的徐州、泗州和海州分属河南道,江淮之间的楚州和扬州分属淮南道,江南的润州、常州和苏州分属江南东道。

当时的道可以比省还大,大得多,譬如河北道,基本上是把今天的东北地区以及被俄罗斯人占去的远东部分都包含在内。又譬如河南道,同样是很大,在黄河之南,东尽海,西踞函谷,南滨淮水,北临黄河。辖境面积包括今天的山东省、河南省大部、江苏省的北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当中国处于分裂的时候,通常会以长江或者淮河为界,南边属于南朝,北边属于北朝,魏晋南北朝是这样,五代十国是这样,到了南宋,还是这样。南宋以淮河为界,淮河北面的徐州和连云港,当时都属于少数民族统治的金朝。南宋一共有九位皇帝,前后经历了152年,在这期间,江苏的南和北一直处于国与国的分裂状态,老死不相往来。

行省的建置是从元朝开始的,当时的江苏南部属于江浙行省,江苏北部属于河南江北行省。中国历来的统治阶级,都习惯于用东西走向的河流来划分区域,譬如河南河北,譬如淮南淮北,譬如江南江北。像今天这样,把江南和淮北强行揉和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行政区域,这是明朝才开始的事情,而一直到1667年的清朝康熙年间,“江苏”省才有机会第一次正式挂牌。

也就是说,在此之前,查遍各种文献,调阅各种档案,也不可能见到“江苏”这两个字。在李白生活的唐朝时期,没有江苏。后来的北宋和南宋,包括朱元璋开创的明朝,也没有江苏。江苏是个新名词,到了清朝的康熙年间才有。它的出处,由当时江苏南部的江宁和苏州两府首字合称得名。从那以后,江苏的范围和格局,基本上没什么太大改变。

有一种说法,现在归上海管辖的松江地区原来属于江苏,后来把松江划归上海,为了弥补江苏的重大损失,原来隶属山东的徐州割让给了江苏。这个说法似是而非,事实上,徐州一直是江苏的一部分,从明朝开始,它几乎一直属于江苏。1944年,汪伪政府曾设置淮海省,以徐州为省会。抗战胜利后,淮海省被撤销,徐州因此一度属于山东省;1953年1月重新划归江苏,这只能算是物归原主,徐州从江苏划出去,前后加起来还不到十年。

历史上的上海倒是千真万确一直属于江苏,清朝末年开始在上海设租界,租界之外的官司,都得乖乖地归江苏的上海县管辖。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4月设南京特别市,11月设上海特别市,算是把上海从江苏的身体上活生生地割了出去了,刚开始还只是市区的那一小块,面积并不大。1935年郊区扩大,陆家嘴、徐家汇、吴淞口划归上海市。

1958年1月,江苏的上海、嘉定、宝山三县,遵国务院的指示划归上海市,同年11月,原松江专区的川沙、青浦、南汇、松江、奉贤、金山六县,原南通专区的崇明县也被打包划归上海市,这些曾经是江苏最富饶的地方,现在都已经变成上海的区,比如松江区、崇明区。 8jKy4fUNCKIa8x+ZkrtkS9MavefQ04BmgZTOLwTBkMuPuV2LuUU1IHzwZbhorfE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