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CHAPTER ONE
第一章
发热

1 宝宝发烧了,可以用酒精或冰块给宝宝物理降温吗?

如果宝宝只是普通的感冒发烧,体温没有超过38.5℃,首先考虑使用物理降温的办法。当体温超过38.5℃时,再考虑使用退烧药。

酒精降温并不推荐作为发烧的常规物理降温方法,目前仅限于在医院里偶尔用于超高热的患儿降温。我们家庭中常备的用于消毒的医用酒精浓度是75%,不能直接用于降温。如果是用冰块降温的话,也可用布将冰块包裹后放在腋窝、手心、脚心、大腿根处这些部位。

酒精降温、冰敷降温有共同的缺点:降温快,但反弹也快,宝宝的体温就像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的,这会让宝宝很不舒服。

有些妈妈觉得宝宝的体温降下来了,病就好了,自己也就放心了,因此对宝宝的体温有没有降到37℃以下有一种“执念”。其实我们给宝宝降温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治疗疾病(其实降温对疾病的治疗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宝宝并不能获益。相反,适度发热反而有助于对抗外来细菌和病毒),而是为了让宝宝感到舒适,他们能得到充分休息才是目的。宝宝休息得越好,他们的免疫力才越强。

2 让宝宝舒适的物理降温方法有哪些?

宝宝发烧时最舒服的降温方式就是洗温水浴,洗温水浴除了能降温外,还能洗掉皮肤上的汗和污垢,宝宝就会感到很舒适。

洗澡水的水温以37℃~40℃为宜,妈妈用水温计测量,如果没有,也可以将手背放入水中,感到不烫手则为适宜温度。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干净戴着手套测温会导致水温过高,老人的皮肤对温度不敏感,也可能导致水温过高,烫伤宝宝。

宝宝洗温水浴时注意不要让他们着凉,夏天时不要用电风扇、空调对着宝宝吹,如果是冬天可以在洗手间里使用暖气来升高室温。

在不着凉的前提下,发烧期间可以每天给宝宝洗几次温水浴,宝宝如果感到舒服,洗澡时间长一些也无妨。如果不便洗澡,温水擦身也能起到相同的效果。

其他的物理降温方法,如贴退热贴,虽然不能帮助宝宝降温,但可以使宝宝感到更舒服。还要多给宝宝喝水,让他们多出汗和排尿,也可以起到降温的作用。

3 老人常说:“发烧了出身汗就好了。”捂汗可不可行?

有一种说法:“发烧了捂一捂,出身汗就好了。”老一辈人更倾向于让发烧的宝宝捂汗。其实大部分的儿科医生都很反对这种做法,出汗有助于让发烧的宝宝降温,但用捂热的方式来出汗不容易把握其中的度,一旦捂热过度,可能会导致宝宝出现类似中暑的症状,电解质大量丢失,脱水,甚至休克,医学上把这叫作“捂热综合征”,简称“捂热征”。

捂汗还有另一个风险,就是一身大汗的宝宝一旦进入温度较低的空调房,毛细血管快速收缩,毛孔闭合,汗止住了,体内的核心热量却出不来了,体内的温度则可能会更高,这种现象称为“闭汗”,中医也会把这称之为“闭门留寇”。所以说,捂汗反而得不偿失。

那么如何做到科学的出汗降温呢?

我们儿科医生更推荐用化学发汗的方法,也就是服用常用的对乙酰氨基酚或者布洛芬等类别的退烧药。除了西药中的退烧药之外,像水牛角等中药、中成药也有出汗降温的功效。

4 宝宝发烧了,家里能开电扇和空调吗?

可以的,这也是物理降温的方式之一。如果宝宝正在发烧,而家里热得像个蒸笼,宝宝肯定不舒服。但要注意的是,如果是开电扇的话,不要让风对着宝宝吹,用低风量在房间里形成空气的流动即可,这样会提高宝宝的舒适度。

如果是开空调的话,要注意控制温度,一般建议在26℃到28℃为宜。同时还要结合具体情况,室内温度不要过低,否则会造成室内外温差太大,这种忽高忽低的温度变化并不令人感到舒适。

还要注意的是,如果宝宝刚发出汗来不要对着风扇吹,也不要马上进入空调房,要先擦干身体,以免导致“闭汗”。

另外宝宝在空调房间中长时间不出汗也不好,此前我说过出汗有利于降温,把室温控制在让宝宝感到舒适,又能微微出汗的范围则最佳。宝宝出汗后应及时帮他擦掉,并换上干爽的衣服,以增加舒适感。

5 宝宝在发烧期间,是不是只能吃白粥?

宝宝在发烧期间,消化功能会变差,很多家长觉得白粥易消化就会让宝宝吃白粥。偶尔吃一顿是没有问题的,但不建议连续吃。宝宝发烧时,免疫系统需要产生许多抗体来对抗外来病毒、细菌,而这些抗体就是蛋白质。

宝宝需要摄入一定量的蛋白质,供给免疫系统制造“武器”(抗体),而白粥里绝大部分是碳水化合物,宝宝连续吃白粥会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不利于身体的恢复。中医鼓励生病的宝宝喝瘦肉水(连渣一起喝)是有道理的,可以补充一定的蛋白质。

考虑到发烧的宝宝消化功能变差,我们要避免做过于油腻、难消化的食物,但也不需要额外准备特别好消化的食物,只要吃平常吃的食物即可,在这个阶段避免增添新的食物种类。

6 宝宝发烧了,什么时候该吃退烧药?

退烧药是帮助发热的宝宝降温的好伙伴,儿童常用的退烧药成分主要包括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

很多书中写道:“宝宝发烧时,他们的体温在38.5℃以下就用物理降温,超过38.5℃就吃退烧药。”但不能只看这一条标准。比如说,如果宝宝以前发生过高热抽搐,那么当他们的体温达38℃就要吃退烧药了;如果宝宝的体温超过38.5℃了,但他们的精神状态比较好,也可以先不急着吃退烧药。

适当地发热对宝宝尽快从疾病中康复是有帮助的,发热会调动并锻炼宝宝的免疫力,而病毒的活性随着体温的升高会下降。但妈妈们也不要因此走向另一个极端——让宝宝硬扛,这样宝宝会很难受。照顾发烧的宝宝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让宝宝尽可能充分地休息,舒适地度过病程。

什么情况该用退烧药,可参考三个指标。

一是看宝宝的精神状态,如果他们出现烦躁、没精神、整个人蔫蔫的情况,则需要尽快吃退烧药。

二是看宝宝有无发烧的伴随症状。如果发烧导致宝宝出现了头痛、肌肉痛、骨头痛等症状,哪怕他们的体温没有超过38.5℃,都可以吃退烧药。退烧药全称其实是解热镇痛药,它同时有缓解疼痛的作用。

三是看宝宝的体温是否超过38.5℃,超过则建议服用退烧药,因为超过这个温度或多或少都会引起宝宝身体的不适。

7 吃了退烧药,宝宝的体温降到多少度最理想?

许多父母都曾有这样的经历:给宝宝吃了退烧药后,一个小时后再量宝宝的体温,仍在37℃以上甚至会更高。有些妈妈会产生疑问,没有降到正常体温,是否说明退烧不彻底,仍需再采取措施。

其实不一定要让宝宝的体温退至正常值,退至38℃其实是最理想的。因为随着体温上升,病毒的活性会下降,同时人体内的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功能会上升,抗病能力增强。这一升一降之中等于说是在“弱化敌人,强化自己”,并且38℃的体温不算太高,宝宝一般不会感觉难受。

这么看来,可以说发烧是宝宝战胜疾病的“朋友”。除非高热本身已经引起了宝宝的不舒适,比如烦躁不安、难以入睡,或者宝宝有高热抽搐的病史,否则尽可能不去人为中断发烧的进程。

所以说,爸爸妈妈能容忍宝宝有一定程度的发烧(体温平缓维持在38℃到38.5℃是最适合的状态),对宝宝从疾病中尽快康复是有好处的。

8 吃了退烧药为何体温还降不下来?

我们给宝宝吃了退烧药,可是他们的体温并没有发生很明显的变化,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多种。

常用的两大类退烧药是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不同的宝宝对这两大类药的敏感性是不同的。有些宝宝可能对其中一类不敏感,因此吃药获得的降温效果不好,家长可以尝试变换,看哪一种的降温效果更理想就选哪一种。

如果宝宝试过上述两类退烧药的降温效果都不好,则可以将两类药连用,比如说一个是充足的剂量,另一个是半剂量,能将体温降到38℃~38.5℃就可以了。

宝宝下次发烧仍可按这个剂量服用。这个过程需要我们细心观察,所以说父母才是宝宝最好的医生。

另外,几乎所有的退烧药都是通过让宝宝出汗来达到降温的效果。所以说,在给宝宝吃退烧药的时候,也要让他多喝水,退烧效果才好。

开封后的退热糖浆经过长期存放其药物会挥发,也会影响退热效果。一般退烧糖浆开封后要放在冰箱内冷藏,冷藏时间不要超过3个月,如果超过了3个月,哪怕它还在保质期内也不能再给宝宝喝了。

9 宝宝发烧时不愿意喝水怎么办?

宝宝吃了退烧药要多喝水,退烧效果才好,另外大量出汗后,电解质和水分会大量丢失,也需要及时补充。比如说,有些宝宝发烧出汗后会腿软,可能是出汗导致钾大量丢失,可吃些香蕉来补钾。

和白开水相比,口服补液盐水(可买口服补液盐粉,按比例兑水)的效果会更好,可以将其放在冰箱的冷藏室里微微冰一下,凉凉的口感,宝宝会更爱喝,因为口服补液盐里有葡萄糖,冷藏后口感会更甜。

还可以把口服补液盐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冻成冰棍,冰冰的、甜甜的,正在发烧的宝宝吃了会特别舒服,无法抗拒。如果是大一些的宝宝,也可直接喝运动饮料。

有些父母可能担心喝冷藏后的东西会伤了宝宝的脾胃,但眼下当务之急是让发烧的宝宝感到舒服、多喝水,只要量不大、不长期喝是没有问题的。此外米汤里加点盐也是不错的选择。像可乐这类碳酸饮料,如果宝宝愿意喝,在这时也是可以喝的,只要能让宝宝及时补充水分,方法可不拘一格。

但是我不太建议给宝宝喝鸡汤、瘦肉汤等,这些汤偏油腻,且渗透压较高。渗透压可以理解为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高的液体容易把身体里的水拉进肠道,造成腹泻,雪上加霜。

“一岁以内的宝宝不能吃盐,那么他们在发烧时能喝口服补液盐水吗?”

答案是可以的,一岁以内的宝宝并非绝对不能吃盐,而是不需要额外补充盐,因为母乳、辅食中已经有盐了。

宝宝在发烧时大量出汗,体内的电解质会丢失,因此额外补充口服补液盐是有必要的,也是安全的。

10 宝宝总是不退烧,是不是打退烧针效果更好?

有些家长看到宝宝的体温迟迟不退就要求医生开退烧针,认为打上一针会好得更快,其实这并非明智的选择。据了解,目前国内临床中仍在使用的退烧针有氨基比林、安乃近等,不过这些药在部分发达国家已经被禁止使用了,安乃近注射液在2020年也被我国药监局注销注册证书,原因在于它们的退烧效果并不比口服药好,并且副作用较大。

我遇到有些父母在看诊时会说,“我的宝宝体温超过40℃了,这么严重怎么不用退烧针?”

我想在这里解释一下,体温高并不等于疾病严重,这只是宝宝的身体对外来的病毒启动了一个过度激烈的反应,儿科医生接诊这样的高热宝宝时心里反而会松一口气,说明这个宝宝的问题不严重,并且间接反映了他们的免疫系统强大。

值得父母们注意的是,体温低也不等于疾病轻,有些营养不良、体质较弱的宝宝即使感染了病毒、细菌也不怎么发烧,可是他们的精神状况却比较差,这种时候我们更要小心。什么情况下该送医院,可参看《宝宝发烧了,什么时候该送医院?》。

11 宝宝发烧了,什么时候该送医院?

观察吃、睡、玩

宝宝1岁断了母乳之后,或是3岁刚上幼儿园时会比较容易感冒发烧,不一定每次发烧都要去医院,可以先物理降温或吃退烧药,在这个过程中可一直观察宝宝的状态。

和体温相比,家长更需要关注的是宝宝的精神状态,具体来说就是观察他们的吃、睡、玩。

如果宝宝不能进食、喝水,可以到医院进行补液;如果宝宝睡觉时烦躁不安,醒来时总是昏昏沉沉、很疲倦的样子,需要及时就医(宝宝发烧时睡眠时间会比平时多,家长不用过于担心,这是身体在自我修复,需要有更多的睡眠休息)。小宝宝是不会装病的,当他们突然对平时非常爱玩的游戏或玩具不感兴趣、无动于衷了,这也是宝宝精神状态不佳的表现,需要请医生诊断。此外,宝宝的出疹性疾病较多,如果我们发现有新出现的皮疹也要及时就医。

另外,当宝宝连续发烧超过5天时也建议去医院就医并查找引起发烧的原因。因为导致宝宝发烧最为常见的是由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一般在5天之内烧就会退了。

铁三角法

除了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家长还可以用“铁三角”的方法来判断,其中任何一个指标出现问题都应立即送医。

一是面色。如果宝宝的脸色很红或者是苍白,尤其是苍白、没有血色则提示我们要去医院;

二是呼吸。正常情况下,6个月内的宝宝呼吸不超过60次/分,1岁内不超过50次/分,2岁以上每分钟呼吸的次数应该在40次以内,并且随着年龄增大,频率逐渐减慢、向成人靠近,如果说2岁的宝宝40~60次/分则提示呼吸有些偏快,如果超过60次/分则提示要立即去医院;

三是循环。如果宝宝的循环出了问题也要立即去医院。

循环的判断有两个方法。

【食指线】 适用于1岁及以下的宝宝。宝宝食指外侧(靠近拇指的那一侧)能看到一条青色的线,这是静脉血管,这条线越长则表示宝宝目前的循环越差。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 适用于各年龄段的宝宝。指甲本来是粉红色的,用力按其中一个指甲,指甲会变白,松开后指甲会逐渐恢复为粉红色。对于健康的宝宝,指甲恢复为粉红色的时间为1~2秒,最多不超过3秒,如果超过3秒了,则提示循环不正常,要密切关注宝宝的情况变化;超过5秒则需要立即送医院。我们也可用脚趾甲做这个测试。

12 不小心退烧药吃多了,宝宝体温过低怎么办?

宝宝的正常体温在36.5℃到37.5℃之间,有时他们误吃了过量的退烧药,会将体温降到36℃以下,甚至会降到35℃以下。

吃过量的退烧药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服用的量在推荐剂量的两倍以内,这种情况多见于我们在倒药时操作失误。其实这个剂量还是在可容忍的范围内的,可以让宝宝多喝水,促进药物的代谢即可。

第二种情况是服用的量超出了推荐剂量的两倍,如果在服用后4~6小时之内,应立即把宝宝送到医院洗胃,因为服用过量的退烧药除了会导致体温过低外,还可能会造成肝肾损伤。如果超过了4~6个小时,药物已经不在胃里了,洗胃已经没用了,但仍要立即去医院,医生会采取其他的处理措施进行对症治疗。

第二种情况多见于没有保管好药物,宝宝自己拿起来当糖水喝了。这里要特别提醒的是,无论是大人的药还是孩子的药,都要保管好,放在宝宝够不到的地方,这是一个重要的家庭安全原则,也是不可触碰的红线。

13 高烧超过多少度容易发生高热抽搐?

当宝宝的体温超过40℃,很多父母会担心宝宝出现抽搐,留下严重的后遗症。5岁以下宝宝高热时,抽搐的发生率有5%。但并不是体温越高,抽搐的概率越大。

是否会出现抽搐更多的是与宝宝本身的体质有关,如果家族中有癫痫病人,或者宝宝的爸爸妈妈年幼时发生过高热抽搐,那么宝宝发烧时出现高热抽搐的概率就会比别人大,但这并不代表宝宝的体质比别人差,只是他们的中枢神经对体温的刺激更为敏感,出现了异常。

高热抽搐往往在发烧的头两天出现,我们在护理时要格外关注。如果高热抽搐只是一过性的“简单型”,也就是抽搐时间不超过5分钟,没有大小便失禁的情况,抽搐过后宝宝照样吃、玩,则不需要特别处理。如送到医院急诊室看病,医生除了做恰当的退烧外,一般不会做其他特别的处理,最后会让家长带宝宝回家休息,并进行观察。

发生高热抽搐,不会留下后遗症,不会烧坏脑子。如果实在不放心,可两周后带宝宝回医院检查脑电图,排除癫痫的可能。

14 宝宝出现过高热抽搐,下次发烧时该怎么办?

如果宝宝发生过高热抽搐,说明他是易感体质,下次发烧时出现高热抽搐的概率会很高。家长可将退热的关口前移,体温达到38℃就要开始服用退烧药。如果高热抽搐频繁的宝宝,可以在发烧的头两天,在吃退烧药的同时也服用预防高热抽搐的药,比如苯巴比妥等西药,羚羊角、水牛角等中成药。如果只是偶发性的高热抽搐,下次发烧时注意及时退热即可。

有家长担心反复的高热抽搐会损伤宝宝的大脑,其实会损伤大脑的抽搐往往是因为抽搐时间过长,特别是呼吸肌抽搐后引起大脑细胞长时间缺氧而发生损伤。但“简单型”的高热抽搐是短时间的四肢抽搐,不会损伤大脑,如果有条件做血氧监测的,会发现在抽搐的过程中宝宝的血氧并不会下降。

如果宝宝高热抽搐超过了5分钟,或出现了大小便失禁等情况,抽搐过后还有神经系统的表现,比如说脖子硬、两眼看向一边等,则说明可能是“复杂型”抽搐,需要立即去医院找到引起抽搐的原因,如癫痫、脑膜炎等。

5岁以上的宝宝出现了高热抽搐也一定要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要排除器质性疾病。

15 宝宝发烧几天后鼻涕变色了,咳嗽声音也变了,是怎么回事?

宝宝最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三大类微生物引起的:一是病毒(约占八九成),二是细菌,三是衣原体、支原体等非典型菌。

宝宝的呼吸道中其实一直都有细菌,它们平时潜伏起来了,大家都相安无事。当宝宝病毒感染后,免疫系统集中精力对付病毒,疏忽了监管,细菌就开始肆虐了,引起细菌感染。一般病毒感染超过3~5天就容易引起细菌感染。

病毒感染与细菌感染症状不同,病毒感染的鼻涕多为透明或白色,质地比较稀薄;细菌感染的鼻涕多为黄色、绿色,质地比较浓稠。

病毒感染引起的咳嗽多是清嗓样咳嗽或干咳,而细菌感染引起的咳嗽会有痰音,也会咳出黄色的痰来。这时宝宝如果做血常规检查,医生也能根据检查结果分辨出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

16 宝宝发烧了,哪种情况该使用抗菌素?

宝宝的上呼吸道感染绝大多数情况都是由病毒引起的,目前在医学范畴里对病毒是没有什么好办法的,虽然有抗病毒药物,但由于副作用比较大,除非疾病危及生命,否则不会轻易使用。所以最终站在搏击台上、直面病毒的,还是免疫系统这个“拳手”。宝宝发烧时,我们会采取各种治疗措施,包括药物等,其终极目的都是为这个“拳手”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可以让它在与病毒的搏击中发挥出更好的状态。

当宝宝的上呼吸道感染发展到细菌感染了,但血液检查的指标不太高、宝宝的精神状况也不错,可以不着急用抗菌素(俗称消炎药、抗生素),让宝宝的免疫系统锻炼一下。但如果宝宝发烧时间比较久,整个人的状态比较糟糕了,可以用抗菌素助他一臂之力,抗菌素对付细菌几乎是一打一个准,这是西医最引以为傲的地方。

但是如果感染的是比较坏的细菌,如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这些细菌很容易对宝宝造成比较大的伤害,致残率、致死率都比较高,所以一旦发现就要用抗菌素了。有些宝宝的抗病能力比较弱,比如有营养不良、脑瘫,或先天性心脏病的宝宝等,一旦发现有细菌感染也要尽快用抗菌素。

和以前的家长容易滥用抗菌素不同的是,现在的家长对抗菌素又过于紧张,以至于宝宝该用的时候却不同意用,把上呼吸道感染拖成了下呼吸道感染。

17 宝宝一年内发烧几次算合理?

“医生,我家宝宝三天两头就感冒发烧,要不要给他开些提高免疫力的药?”这是儿科医生最常被问到的问题之一,这就涉及宝宝一年内发烧几次才算合理的问题。

一般来说,6岁以内的孩子一年发烧在4次以内(含4次)都算正常范围。有时孩子刚上幼儿园或小学时,每个月都会感冒发烧,家长就会觉得孩子经常生病。其实这种情况可能只发生在刚开学的头两三个月,如果在一年中次数并没有超过4次,都算正常范围。宝宝们刚到一个新的环境,他接受到的病毒、细菌等微生物环境一定比在家时扩大了很多,他的免疫系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在适应的过程中会有两到三次的发烧,但这并不代表宝宝的免疫力不好。妈妈更没必要因噎废食,而不敢把宝宝送到学校去了,其实宝宝的免疫系统就是在这一次次的发烧过程中得到锻炼的。

医学上是这样定义“复感儿”的,如果一年内上呼吸道感染的次数大于或等于6次,或者是一年之内下呼吸道感染(包括肺炎、支气管炎)大于或等于2次,或者一年内患中耳炎大于或等于3次,符合以上指标中的某一项就被认为是反复呼吸道感染,可以考虑服用提高免疫力的药物。

18 接种完疫苗几天后就发烧了,是疫苗的副作用吗?

有的宝宝每次接种疫苗几天后就会感冒发烧,家长心里会嘀咕这是不是疫苗的副作用,甚至不敢让宝宝再去接种疫苗。其实,这基本上是偶然事件。宝宝,尤其是半岁前的宝宝,疫苗接种频率高,且易生病,家长就容易联想到是疫苗所致。

有些孩子在接种疫苗后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局部红肿、轻微疼痛、发烧、腹泻、皮疹等,这些不良反应一般是接种24小时内发生,最长不会超过48小时,而且这些反应的程度往往都很轻,多数在1~2天即可自愈,因此家长不用过度紧张,放大疫苗的副作用。

这里要提醒的是,宝宝在接种疫苗前,家长应主动将宝宝的健康状况如实告知医生,并了解相关禁忌征情况,如发烧、处于疾病急性期、出现大面积湿疹、患有某些特殊疾病等则不宜接种。

不严重的牛奶蛋白过敏不是接种的绝对禁忌,但应进行一些调整,如果宝宝的过敏症状主要体现在肠道,可以将口服的脊灰疫苗换为注射的疫苗,同时也不建议接种流感疫苗。 mW+3g/FjazUAHYPNAKWXw8I/vWG0QDrkVTUIb4AzPUyx1a30/klex5S8mYIADsX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