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陆渊雷(1894—1955),名彭年,江苏川沙县(今属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早年师从朴学大师姚孟醺治经学、小学,通诸子百家,工书法、金石,熟悉近代数、理、化、天文等科学,尤精于天文历算,并通晓英、法、德、日诸国文字。1919—1925年,先生曾执教于多所大中院校,讲授天文、航海、国学等,授课之余,研习中医学术。其父震甫公,亦儒亦医,故陆氏早年就阅读古医籍,早岁问学于章太炎先生,1925年师从恽铁樵先生,并协助创办函授学校。1927年悬壶沪上,1928年先后任教于中医专门学校和上海中国医学院。1929年,陆氏与徐衡之、章次公一起创办上海国医学院,聘请太炎先生为院长,自任教务长。1932年办遥从部,创办《中医新生命》杂志,1931年后任中央国医馆常务理事、学术专任委员会委员等职。一直致力于整理和发扬中国医学,著述甚多,有《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陆氏论医籍》《中医生理术语解》《生理补正》及《病理补编》等。受恽铁樵先生革新中医的影响,亦为迎战当时余云岫等人中医不科学之逆潮,参加了反对废止中医的斗争。先生力主“中医科学化”,并为此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乃至暮年,顽疾缠身,仍抱病工作,未敢懈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氏当选人大代表,积极筹组上海市中医学术团体,为新中国的卫生工作和新时期中医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论学识,时人视先生为“百科全书”式名医家;论作为,先生与中医事业,无论宏观全局,还是微观某些领域,皆成就卓著。

先生既坚决驳斥废止中医的谬论,又对《黄帝内经》中的一些中医理论异议诸多,对金元医家和温病学派的学术驳斥也较多,而专以《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辨证论治原则和相应方药的应用。为达“中医科学化”之目的,先生曾就改造中医发表文章《改造中医之商榷》(载于《中国医学月刊》),提出:①承认中医疗效,主张用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实效:“……国医有实效,而科学是真理,天下无不合实理之实效,而国医之理论乃不合实理……今用科学以研求其实效,解释其已知者,然后不信国医者可以信,不知国医者可以知,然后国医之特长,可以公布于世界医学界,而世界医学界可以得此而有长足之进步。国医科学化如此,岂能徒标榜空言哉!”②中医科学化必须吸收其他科学知识。先生曾指出:“担任科学化之工作者,须有国医旧说根底,且须通晓普通科学,不然即无从化起。”③强调改造中医,沟通中西医,只有中医能胜任。④主张中医科学化的方法应从研究证候与药性入手。其所著《伤寒论今释》与《金匮要略今释》两书即践行了这些理念。先生在前书“叙例”中指出:“近年欧西传来之医学出自种种精密实验,虽未能悉真际,大体已无多违失,是以鄙人治医取古书之事实,释之以科学之理论,此今释之所以命名也。”

《伤寒论今释》与《金匮要略今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坚持“实证”。太炎先生在《伤寒论今释·序》中指陈我国诸《伤寒论》注家得失的同时,高度评价了日本汉方医学:“其随文解义者,颇视我国为审慎。其以方术治病,变化从心,不滞故常者,又往往多效。令仲景而在,其必曰:吾道东矣。”陆氏受其影响,在条文之下,广征博引,取日本汉方医学论述较多。同时,在方法上“主以汉唐训诂,远西科学”。因汉唐义疏之例,注不破经,疏不破注,往往随文敷饰,终致学术沉翳不进,先生力破陈规,悉为辨正。先生认为医经之论,其义可闻,其效不可得见,尤其是金元以降,医家固守《内经》,鹜空言而不守实效,而经方所载,皆为行之比验之事实,必有科学之理,必持科学之理以求大论之旨,正如先生所言:“凡理合,事实亦合,当以科学证明之;凡理合而事实不合,或理不合而事实合者,当存以待考;凡理论事实俱不合者,即当剪劈,勿使徒乱人意。”

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先生能冲破旧袭是难能可贵的,而不避中外,唯学问是举,更是值得称道的。据有关学者统计,《伤寒论今释》中引用日本医家的论说达674处之多,《金匮要略今释》引用者也达629处,所引述医书种类繁多,近40家。在我国历代的仲景学说著作中,像先生这样广泛、深入研究如此众多的国外医学资料的,前所未有。先生以客观审慎的态度,以临床为依据,辨其瑕瑜,择善取录,并致力于发挥,其难以评判是非者,只要与事实有验,录之以冀后学开阔视野。《伤寒论今释》与《金匮要略今释》初为先生于沪上三所国医学院授课时的讲稿,前者初刊于1931年,再版于1940年。先生认为,“大论精粹,在证候方药”,因此一方面详于释证,与西学义可通者,尤加详述,同时于方解独重药物配伍,而又于每方证下比类附以验案,更是不厌其烦。先生以为,大论与《内经》异趣,而个中又羼入别派医家文字不少,因此论述条文本意时,反复辨析,以正其源。

《金匮要略今释》刊行稍晚,先生自己的说明是:“《伤寒论今释》因读者督促,仓促付印,多未惬意。此篇则屡经改易,自以为有较《伤寒论今释》颇多是处。”潜读著作,先生用力之深,可以真切体会到:①潜心校勘,希获仲师原旨。先生除注重一字一词之讹脱倒衍外,尤重推敲整篇辞气,辨析羼入文字,以正本清源。医文并举,又从医学流派的角度进行推断,如对首篇提出大胆质疑。②疏通互证,汇通中西。先生用西医学知识对杂病证候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深入分析中医生理病理,并注重中药药理探讨,如分析泻心汤治疗吐血、衄血,“大黄亢进肠蠕动,引起下腹部充血,以诱导方法协芩连平上部之充血”。③博考深思,务去浮空执滞;先生于条文及注文悉断以临证实践,决不敷饰,于辨证处方尤不含糊,其义不周者,加以补充发挥,其情不符者,径示己见,供读者参考。如对痉病的证治,先生不惜笔墨,反复辨析,讨论了刚痉、柔痉与破伤风、脑脊髓膜炎的关系,指出葛根汤、栝楼桂枝汤的关系,提出葛根汤、栝楼桂枝汤用于刚痉、柔痉有误。

当然,限于时代关系,篇中不免亦夹有一些牵强附会之处,正如先生所言:“学问与年俱进,今以为是者,安知他日不以为非?”但先生这种融会古今、汇通中西的学术气量,摒弃空论、唯实是举的科学精神,大胆质疑、精心求证的科学方法,都必将在今后中医事业的继承与发展中焕发出新的更大的生机。

整理说明:

1.本书以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版为底本。为保持原貌,对全书内容不删节,不改编,只做标点、句读和校勘。

2.原书系繁体字,今一律易为规范的简化字;通假字或异体字,或径改,或保留;原书系竖排本,现易为横排本,依照惯例,书中的“右”或“左”一律改为“上”或“下”字。为保持原著原貌,药名、处方及用量,原则上照原书不改;古人引书往往撮要旨而删繁节,原作者在引用他著时,在实质上没有重要差别,不影响文义者,一律不予校补,以保持原貌。

郭江 李炜 高学松
2020年2月10日 TMaBt+BsRHpiGsd8aF1qU0Iqn405dFav6T8LaZSMlvtKLPgKwA4d5p22bmjSYE1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