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医旨绪余》学术思想探讨

《医旨绪余》为孙一奎撰于万历年间,上下卷共七十余篇,该书汇集作者学医之体会、见解,以脏腑经络之形质、功能及病证诊治为主进行了论述,对命门、相火的阐述为前人所未发,对后世影响甚大。其中有关咳、痰等病证的诊断、治疗临床颇多可取。

孙一奎,字文垣,安徽休宁县人,父身体素弱,屡遭科场应试之苦,惫益甚。使其幼年即心发“何得究竟秘奥,俾葆和吾亲无恙”之愿。稍长遇士人授秘方,用之多验。归告其父,并请求弃举子业而专攻岐黄。于是从汪机弟子黄古潭学医,尽得其传。此后,其认为索居窥观无益于广询远览,宇宙辽阔不能以丘里自隘。于是游学万里,所到之处,凡知医有所长,即往请教。偶遇明哲高人,更是折服其前,如此达三十年,归来已满腹经纶,学验俱丰。为人治病决死生多验,诊视合法度,投药无乖张,达到了理论上“镜莹于中”,实践上“投剂辄效”的境界,医道遐迩闻名。其立论宗《内》《难》,而参于《易》,并于《医旨绪余》中首创“命门动气论”,倡“不执方论”,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贯通医《易》,阐发太极

《医旨绪余》贯通医《易》之精神实质。书中认为:“故深于《易》者,必善于医。精于医者,必由通于《易》。术业有专攻,而理无二致也……彼知医而不知《易》者,拘方之学,一隅之见也。以小道视医,以卜筮视《易》者,亦蠡测之识,窥豹之观也,恶足以语此。”“《易》之神,得孙子之先君子传之……道遘异教家,秘之以岐黄术,始察之消息升沉,寒暑虚实,而《易》之神,神于胸臆间多矣”。史孟麟曰:“孙君过余而论《易》,为究乾坤之元,探有无之极,若悬河泻水而莫可底止,盖从事于圣人之道者,将不得谓之通一乎。道亦惟其所适。孙君之于医,亦可谓一以贯之矣。将不得谓医之圣者乎!”认为孙氏不仅能穷究易理而且能使之融于医理,因此誉之为医之圣者。在本书中立有《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医论》《太极图抄引》《太极图》《太极图说》《问三才所同者于人身何以见之》《命门图说》等多篇医《易》学专论,将二者熔为一炉,颇多深刻独到的见解,时人赞之曰:“东宿之于《易》也,深乎……东宿之书,以随证用药终焉,其又得太极生生之用矣!夫一中为造化,而四时为迭运,此天地人同一太极生生之《易》也。”可见其对《易》在医学中的阐发有重大贡献。

《医旨绪余》中发明太极阴阳之理备于人生,并以太极学说为说理工具进行了阐述。《太极图抄引》指出:“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人在大气中,亦万物中一物尔,故亦具此太极之理也。惟具此太极之理,则日用动静之间,皆当致夫中和,而不可须臾离也。医之为教,正示人节宣天地之气,而使之无过不及。攻是业者,不能寻绎太极之妙,岂知本之学哉。”并引用《黄庭经》以证明朱丹溪相火属右肾的错误。在“右肾水火辩”中,以先天后天图的坎离之变以证右肾属火之失。“观先天图,乾南坤北。后天图,离南坎北。五行火高水下,故仙家取坎填离,以水升火降,既济为道。谓采坎中之一阳,填离中之一阴,此还乾坤本源之意也……夫物物具五行,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坎中之阳,即两肾间之动气,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谓之阳则可,谓之火则不可……”在《命门图说》中引用《中和集》曰:“阖辟呼吸,即玄牝之门,天地之根。所谓阖辟者,非口鼻呼吸,乃真息也。越人亦曰,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源,命门之义,盖本于此。犹儒之太极,道之玄牝也。”指出了先天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继之而成。

二、命门动气,三焦无形

《医旨绪余》另一学术贡献是对命门、三焦理论作出阐发。

孙氏认为《难经》所说的肾间动气即是命门。《命门图说》指出:“细考《灵》《素》,两肾未尝有分言者,然则分之者,自秦越人始也。追越人两呼命门为精神之舍,原气之系,男子藏精,女子系胞者,岂漫语哉!是极归重于肾为言。谓肾间原气,人之生命,故不可不重也……越人亦曰: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源。命门之义,盖本于此……观铜人图,命门穴不在右肾,而在两肾俞之中可见也……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若谓属水、属火、属脏、属腑,乃是有形质之物,则外当有经络动脉,而形于诊,《灵》《素》亦必著之于经也。”《命门图说》指出:“夫二五之精,妙合而凝,男女未判,而先生次二肾,如豆子果实,出土时两瓣分开,而中间所生之根蒂,内含一点真气,以为生生不息之机,命曰动气,又曰原气,禀于有生之初,从无而有。此原气者,即太极之本体也。”即认为命门为两肾间动气,恰如坎卦,一阳陷入二阴之中,属坎中之阳,为生命之本始。并进而强调命门动气的重要生理作用及与呼吸之依存关系:“赖此动气为生生不息之根,有是动则生,无是动则呼吸绝而物化矣。”可见其间非水非火,而只是一种原气发动之机。

笔者认为《医旨绪余》对命门之认识有三方面:一是命门并非一个有形质的脏器,既无经络之循行,也无动脉之可诊;二为其部位虽在两肾之间,但不过是肾间动气所在、造化之机枢而已;三曰肾间动气虽为脏腑之本,生命之源,但并非是火。

其论三焦,宗《难经》无形之说,认为三焦为上、中、下三焦地位的合称,持三焦外有经而内无形之说。反对《脉诀》命门配三焦属相火之说,认为命门为三焦之源,“命门不得为相火,三焦不与命门配”,应以三焦、包络为相火。

孙氏以其命门、三焦理论指导其临床辨证论治,尤重对三焦原气的保护与治疗。由于三焦为原气之别使,又为相火之用,凡命门原气不足或相火衰弱皆可导致三焦原气不足,出现上不纳气,水谷不化,清浊不分。其辨证,重明辨表里寒热虚实气血。其立法主张宜权变不可执一,其施治喜益气温元慎苦寒,倡升降周旋忌呆滞。

三、痰先治气,理气益气

“痰先治气”是《医旨绪余》在治疗痰病方面之认识,推究其理,盖为“痰因气病而生”之故。痰因气生,非人身素有,是津液代谢失常,凝滞结聚而产生的病理产物。津液赖阳气以蒸化鼓舞,乃能输布周身。明代王纶《明医杂著》指出:“痰者,病名也。人之一身,气血清顺,则津液流通,何痰之有?惟夫气血浊逆,则津液不清,熏蒸成聚而变为痰焉。”气滞津停生痰,情志不和,肝气郁结,疏泄不利,气滞则津停为痰;饮食失节,脾胃损伤,运化失司,中焦失和,湿浊内留为痰;外邪侵袭,肺气失宣,水道不通,津液停滞,结而为痰。其经治之法在于理气、益气。

一方面凡病而有痰者,皆当化痰,但化痰必须注重理气。这是因为痰因气病,气顺则痰利。《医旨绪余》指出:“是以治痰必先利气者,谓痰之所从来,皆由七情郁结,气道不清,气积生涎,今利其气,使郁结开而气道畅,抑何痰饮之有?宜七气汤、越鞠丸之类治之是也。”半夏厚朴汤方中厚朴、紫苏是辛散利气之良药,是方又称七气汤,功在开郁利气化痰降逆。半夏、厚朴虽皆化痰之品,二物味辛性温,辛散善于走气,温通则能开结,药虽两味,但身兼化痰、理气、和中三效。

另一方面,由于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可见湿聚痰生证。气虚不运,津液不布,痰自内生。津液因气化而行,若脏腑损伤,阳气亏虚,气虚不运,阳虚不化,津液亦因之而停滞不化,结聚生痰。此时宜用益气化痰之法。《明医杂著》指出:“若因脾胃虚寒,而痰凝滞者,宜用理中化痰丸;若因脾虚而痰滞气逆,宜用六君子加木香;若因脾胃虚弱而肝木乘侮,宜用六君子加柴胡。”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此均为在二陈汤之基础上,加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之品助运化,是补虚益气与化痰并施之法。统观此书治痰之法,皆以治气为首务,而治痰之方,又以调气为先。 megdmHM6DDWsYk77pmd0PyOqwCxBDNAcoiLlmcqCfU76iSKiImpnCZRAyeG5xED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