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一节
运用经方治疗肺癌顽咳三案

肺癌以咳嗽、咳血、胸痛、发热、气急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临床常见咳嗽缠绵难愈,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阻碍进一步治疗。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经方治疗肺癌顽咳,取得较好效果,现举三验案如下,以为引玉之砖。

一、甘草干姜汤案

赵某某,女,68岁,2006年4月15日初诊。两个月前咳吐大量痰涎,稀白色,夜间不能平卧,影响睡眠。曾在当地医院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投服抗生素及清肺化痰之剂治疗两月余,咳嗽仍时轻时剧,始终未断,且腰痛半月余。由家人送至某医院经纤维支气管镜检示:左上叶舌段开口黏膜纹理纵行走向,表面不光滑,镜下见2.5cm×2.9cm大小肿块。诊为左中央型肺癌(Ⅲ期,腺癌),胸片示:胸2椎体压缩性改变。后经两轮化疗,其间因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静滴肌氨肽苷、阿魏酸钠、灯盏花素等药。患者病情稍好转,唯日夜咳嗽,未能缓解。1周前症状加重,不间断地咳吐稀白痰,痰培养示美洲爱文菌(纯培养),并静滴依诺沙星3天,给予糜蛋白酶、庆大霉素、地塞米松雾化吸入,效不佳,改用罗红霉素、头孢他啶静滴仍未效。查体双肺闻及湿性啰音,端坐位,双下肢水肿,气喘不能平卧,肝肾功能正常,药敏实验对青霉素类、头孢类、四环素、卡那霉素、喹诺酮类及妥布霉素等皆耐药,转求中医治疗。刻下:不间断咳吐大量稀白痰,气喘不能平卧,汗出,夜不能寐,咽中如有物阻,胸闷、头晕、尿频、双下肢水肿,双侧肢体困重无力,右手拇指及左手麻木,舌淡苔白滑、脉沉弱,用甘草干姜汤加味。处方:炮姜6g,炙甘草9g,防己9g,白术15g,茯苓18g,桂枝6g,黄芪18g,2剂。服药后痰量增多,并自觉胃脘灼热,第二日痰量渐减,胃脘灼热减轻,二剂后痰量明显减少,且能平卧,水肿减轻,但仍咽中如有物阻、胸闷,上方加姜半夏12g,厚朴9g,此方服7剂,已不吐痰涎,能平卧,夜寐可,其他诸症减轻。

按: 古无肺癌之名,其因多为正气虚损,阴阳失调,六淫之邪乘虚而入,邪滞于肺。导致肺脏功能失调,肺气郁阻,宣降失司,气机不利,血行受阻,津液失于输布,津聚为痰,痰凝气滞,瘀阻络脉,《经》曰:“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俞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于是痰气毒胶结,日久形成肺部积块。该患者以肺气痿弱不振,多咳涎沫为主要症状。《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曰:“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甘草干姜汤为此而设。癌瘤在肺,耗伤气血,上焦阳虚,肺中虚冷,不能化气,气虚不能摄津,则频吐涎沫。肺虚不能固表则汗出。津不上承则头晕。上焦虚冷不能制约下焦,出现尿频,双下肢水肿。水湿内停气道不利,纳气失司则咽中如有物阻,胸闷,喘不能卧。不间断吐痰涎则夜不能寐。双侧肢体困重、手指麻木为痰瘀阻滞,经络不通所致。辨证为阳虚失摄,风湿阻络。故用甘草干姜汤以温肺益气摄津。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意在固表祛风除湿。而加茯苓、桂枝取其振奋阳气,健脾利湿之效,用药后痰量更多为正气转复祛邪之故,而胃肮灼热为阴盛格阳,正邪相争所致。因药证合拍故诸证减轻,二诊加半夏厚朴,乃取半夏厚朴汤治疗痰凝气滞的梅核气之意。

二、麻黄附子细辛汤案

许某,男,81岁。2005年11月因咳嗽、胸痛、痰中带血、发热1月,住某医院,经CT检查发现肺门部团块影,诊为肺癌,急转上级医院查治,诊为肺癌并行手术治疗。开胸手术时,发现肺癌组织已侵犯肺门纵隔及主动脉旁淋巴结粘连,无法切除,仅做活检而关胸。病理报告:肺鳞癌。伤口愈合后,化疗4次,患者咳嗽等症状不仅没有得到控制,且因化疗副作用,引起神疲头昏,呕恶纳差,自觉病情有增无减。2006年1月22日就诊,刻下喘咳气促,咳黄涎痰,面色潮红,下肢浮肿,胸胁胀满,心悸,舌质红紫,苔少欠津,脉弦略数。余初以为,痰热壅肺为标,肾阳虚衰,气化无权为本,标本各异,清化痰热与温肾化气如何使用,实难取舍。转念深思,舌苔虽绛少津,但舌体肥,脉弦中见沉,症见下肢浮肿、心悸、尿短少,伴心烦、欲吐不吐等,此乃肾阳不足,肾为胃之关,气化无权,而致水气上凌于心,津气不能上承。虽有痰热之象,证属本虚标实,其本仍在肾阳虚损。古云:寒极则死,阳回则生。故治当温运。待水气得化,诸症除矣。投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少佐清疏之品。处方:麻黄6g,附子6g,细辛3g,茯苓15g,泽泻12g,淡竹叶12g,仙鹤草18g。四剂后诸证减退,舌质由红绛转为淡紫,苔光润有津,脉弦数转为沉弦,后以固本平喘之剂收功,调理而安。

按: 肺癌患者以老年为多,不少兼有肺气肿、肺心病、心衰等症,此类属上实下虚者多,故临床可寒热互见,似非典型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本方为《伤寒论》(赵本第301条)少阴兼太阳表证的两感证而设之表里同治方。临床运用相当广泛,对痰饮病证有温化之效,尤以久之咳喘,肾阳虚衰,气化失司,水泛为痰,症见咳喘引痛、气短背寒、喘息不得卧、浮肿、心下悸、胸胁支满等虚寒证,以及屡用他药治疗效果不佳者,用此方多验。盖老年肺癌多阳气式微,气化失司,临床兼有痰热或伤阴之象。仍应治其本,以振奋肾阳为主,振奋虚惫之阳气。于年老体虚咳喘痰饮久发不愈者,尤为相宜。方中麻黄引经利肺定喘,附子益火温肾。配细辛直入少阴,强心利尿。细辛温化痰饮,止咳平喘。本例用此方,亦合温药和之旨。必须指出的是:脉数、心动过速者,切忌此方,或慎用此方。本案例由于辨证入扣,方药合拍,故获桴鼓之效。

三、小青龙汤案

朱某,男,52岁,患者2004年5月始起咽喉作痒作呛,随之咳嗽频作,日渐加剧。伴胸闷气促,甚则如窒息状,咳痰白黏,入夜难以平卧,2005年6月起出现干咳少痰,胸闷,午后发热,周身乏力,曾投用大量抗生素、激素、支气管解痉剂及喷雾剂等治疗,效果不明显。经结核病防治所胸片查示:右下肺球形病灶。转院查治,作痰涂片发现癌细胞,又行支气管镜检并取活检,病理报告为肺小细胞癌。患者不同意手术治疗,行3次化疗及胸部放射治疗,病情未见好转,且反复性咳嗽喘促,且越发越甚。2006年6月21日突咳喘剧作,医始投射干麻黄汤未效。迁延数日后,延他医,初服红参,继服高丽参,后服人参精,历时10余日,病情逐日加重,邀余诊治。刻下观其形面如染,咳喘抬肩,端坐如钟,既不偏,又不能仰。神志尚清,语言断续,但吐字清晰。咳嗽频频,时作干呕,痰涎较盛,量多、色白清稀。头面汗出如珠。其证确有垂危之势。但其脉四至,沉弦且紧,至数均匀和缓,似非绝证。遂投小青龙汤加减。处方:麻黄6g,桂枝9g,干姜6g,白芍12g,细辛3g,半夏9g,五味子12g,炙甘草6g,大枣15g,杏仁9g。上方服用,果然捷效,当晚喘咳减半。2剂后呼吸平缓,汗出顿止,能平卧,并进饮食。时隔数日,咳喘虽转愈,但见下半身浮肿。继续投以牡蛎泽泻散。《伤寒论》云:“大病瘥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服3剂后浮肿消退。由于喘息日久,导致筋脉挛缩,加之汗出津伤,筋脉失养,病后两手掌及手指弯曲呈弓状,调理数月后逐渐恢复。

按: 患者癌瘤袭肺虽久,但素体健壮,且精与神俱存。虽气短难言,但声音清晰,语言断续乃呼吸急促所致。虽汗自出,但仅见于面部,由口急而迫液外出,外气皮不固也。虽有恶寒,但四肢不甚冷,非真阳虚衰,应视为表证恶寒。频频咳嗽、干呕,不得卧,为水饮内停之疚。水停心下,胃气上逆则干呕。外寒内饮,壅塞于肺,致肺气失宣,肃降失常,痰气交阻而喘息咳嗽。其脉沉弦且紧,弦主痰饮,紧主寒,为痰饮之常脉。《伤寒论》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脉证相参甚相合。盖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为散寒逐饮之常用方剂。方内既有麻黄之发汗平喘,又有五味子、白芍之收敛,一开一合致散而肺气不伤。《伤寒论》原为表实无汗而兼内饮者设,可常用于微见汗出者佳。方内有五味子、白芍之酸敛作用,若见无汗而喘者肺气闭塞,五味子不可轻投。微汗出者肺气已开,酸收之品适宜。今患者头面部汗出淋漓,故减轻麻黄用量,加重五味子用量,以防发散太过之弊。加杏仁、桂枝以加速泻肺利水而平喘。加大枣平和诸药保护胃气。可见肺癌之咳不外虚实两端,然而虚实二证并非青白分明,显而易辨,常错综复杂,临证当机圆法活,方可收效。 U5TSjX4ts72q8XggWuL9K4cBwBVDpFHSwe1AjbtwMg3y0o2wubUEpz7HlJi5VpP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