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中医思维体系诊断模型

中医诊断是指根据中医学理论对患者进行检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进而运用中医学理论和思维对病情资料进行辨别、分析、综合的方法及技能。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断经验,形成了独特的中医诊断体系和思维模型,包括以望、闻、问、切“四诊”为代表的独特的诊察方法和对人体病理本质的整体、动态的认识,即被认为是中医学特色和优势的辨证论治。由于部分诊断装备会以某一流派或者某一专家的诊断模型进行智能化建模,因此本章介绍基于中医思维体系的常见诊断模型。

中医诊断遵循中医取象比类的思维特点,以阴阳五行为思维基础。在这套独特的中医思维体系下,目前常见的用于支撑中医诊断装备的诊断模型有两类:一类是面向“治未病”或健康评估的中医体质概念,以九种体质分类模型最为常见;另一类是面向“辨证论治”或者疾病诊疗的诊断模型,主要有病因病机模型、病位诊断、病性诊断、病势诊断等。由于直接模拟医生辨证思维各方面难度较大,在中医装备辅助诊断中,通常采用舌、脉等诊法的诊断特征为分类目标,将诊断结果表达为舌色红、苔黄或二十八脉的分类等。这算是第三类诊断模型,但其实它并不是独立于前两类模型之外的,它是模拟前两类模型而产生的,是实现这种模拟的一个过程模型。在后续各论部分会分别介绍,本章只介绍前两类诊断模型。

第一节
中医思维体系简介

一、阴阳学说

阴阳的概念形成于对天地日月、四时寒暑、昼夜阴晴等自然现象的观察,凡具有对立相反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或同一事物内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概括。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中医学以阴阳的交感、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及自和规律,认识和说明生命、健康和疾病,指导临床诊断和疾病防治。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阴阳交感互藏、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等。中医学运用阴阳学说划分人体的上下、内外、表里等部位和组织结构,进而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的防治、确立疾病的治则治法。例如人体上部为阳、下部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精、气、血、津液等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中,气固守精、血、津液于外,运动不息而属阳;精、血、津液流于脏腑形体官窍而属阴。六淫病邪中,风邪升动、暑邪与火邪炎热升散而属阳,寒邪清冷、湿邪重浊趋下而属阴。中医诊断时,闻诊中呼吸有力、声高气粗者为阳,呼吸微弱、声低气怯者为阴。

中医诊断常用的望、闻、问、切“四诊”是基于医者触觉、听觉、视觉等自身感觉,对疾病性质的区分。而西医学中各种医疗设备的医用传感器均是对人天生感觉的延伸。医用传感器通过一定的量化标准将定性感觉扩展为定量的检测指标,如振动类传感器可鉴别心音、呼吸音、语音等的强弱,流量传感器可判断呼吸的频率等,由此推断疾病状态的虚实等性质。

二、五行学说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属性及其运动变化。中医学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属性和运动规律分析、归纳人体的形体结构和生理功能,建立以五脏为中心、与自然环境密切联系的五脏系统,运用五行的生克制化体现人体自身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五行的特性可以概括为“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中医学在天人相应思想的指导下,按照五行特性,分别运用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将自然界和人体的各种事物、现象进行归类,构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行系统,并进一步阐释五脏的生理特点。例如南方炎热,与火的温热特性相似,故南方归属于火;心具有主血脉而推动血行、主神明而为脏腑之大主的功能,相应于火之炎热、升腾、光明的特性,故心属火;已知心属火,小肠、脉、面、舌、喜与心相关,故亦归属于火。

五行生克制化是五行系统的正常自我调节机制,通过五行的相生、相克、制化来维持五行系统的平衡稳定。中医学说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论分析五脏间的主要关系,将五脏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运用五脏相生理论描述五脏生理间的资生关系和“母病及子、子病犯母”的相生传变关系,用五行相克理论描述五脏病理间相互影响的制约关系和“相乘、相侮”的相克传变关系,以五行学说促进疾病的诊断、控制疾病的传变、指导疾病的防治。例如木生火,相应肝藏血以济心血;火克金,相应心火之阳热,制约肺气清肃太过;水生木,肾精不足无法资助肝血,“母病及子”而致肝肾精血亏虚证;木生火,心血不足可累及肝血亏虚,而致“子病犯母”的心肝血虚证;木乘土,肝失疏泄、肝气上逆影响脾胃的纳运功能,导致肝脾不和;而木侮金,肝火亢盛时上炎侮肺,形成肺阴耗伤的肝火犯肺证。

中医问诊采集系统的开发是指在整体思维和五行理论的指导下,研制五脏系统问诊量表和五脏系统问诊数据库 [1] ,将繁杂的疾病发生部位、脏腑复合症状梳理为脏腑系统,推动问诊信息采集的程序化和数字化。中医问诊采集系统亦将五行理论结合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根据症状的部位、性质与诱因进行针对性问诊,以五行系统间的生理、病理联系为基础判断疾病的传变与转归。

三、全息理论

全息理论是指生物体的整体与部分存在高度相似性,部分是整体的等比例缩影,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观念相契合。全息理论最早始于物理学,是“全部信息”的缩写,中医学的全息理论来自张颖清教授 [2] 于1973年发现的第2掌骨桡侧全息穴位群,这些穴位与人体相应部位或器官的生理病理上均有相关性,并且其穴位分布恰似整个人整体组织器官的缩影。

中医全息理论是对中医学整体观念的进一步补充与发展,广泛应用于针灸选穴和中医诊断望诊、切诊的临床实践。例如:①第1掌骨、第2掌骨、胫骨、桡骨等线性全息穴位群和耳穴、头针、足部反射区等平面全息穴位群。②面部的脏腑分候,将面部各部位按照其与人整体上相对应的脏腑组织关系,依次排列于面部,形成按照人体脏腑组织分布顺序依次排列且包含人体完整信息的浓缩全息图。③舌尖、舌中、舌根和舌两侧各部分的颜色能有效地反映心肺、脾胃、肾和肝胆等部位的病情。④将目的不同部位分属五脏,归纳为“五轮学说”,若将目诊的水平观察改为旋转90°的垂直观察,无论目内眦或目锐眦在上,都如同人体心脏在上,白睛与眼睑在中似肺脾居中,而黑睛、瞳仁则居下如肝肾居下。⑤寸口诊法中两手各有寸、关、尺,共六部。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两尺候肾。以寸关尺三部诊断上中下三焦疾病,似人体部位脏腑上下顺序依次排列,体现了局部反映人全身脏腑气血运行变化的中医整体观思想。

全息理论结合中医五轮学说、八廓学说,已广泛运用于创新型中医目诊仪器的眼部特征提取和综合分析,指导更加精细的人体白睛脉络研究;面诊仪器对面部不同区域纹理和轮廓的量化分析、舌诊仪器的舌体区域标定和舌象分区识别分析亦是中医全息理论指导下的中医诊断现代化和客观化发展的产物。

四、象思维

象思维是以直观的形象、物象、现象为基础,以意象、应象为特征和法则来类推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思维方式。“象形”是汉字的主要构造法,达到汉字与所指事物的形似或神似。中医学运用象思维描摹中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从而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其主要包括形象思维、意象思维和应象思维。

1.形象思维 主要采取观察法,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例如:①中医学观察五脏,形容心“状如连蕊”、肺“虚如蜂巢”、脾“扁似马蹄”等,将藏于体内的脏腑形象、生理功能和外在表现称为“藏象”。②中医学通过“观物取象”认识病因。观察自然界的风由空气流动引起,“风胜则动”,将临床上凡是肢体动摇的震颤、抽搐,病位游走不定的病象归因于“风邪”。③中药“以象名之”。根之形象如人形者,名曰人参;全株密生白色绒毛,状如白头老翁者,名曰白头翁。

2.意象思维 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演绎和推理等方法,从具体事物的形象、现象、表象中抽取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如自然界春季属木,阳气生发,草木枝叶条畅,而肝的疏泄功能主升散,性喜条达舒畅,与春之木气相像,故将肝归属于木。

3.应象思维 是以取象比类的方法,根据某类事物的特性,将与其相同或相似特性的物象、现象归纳为同一类别,以此证彼的思维方式。例如:以中国地域的东、西、南、北四海,合于人体的气海、血海、髓海和水谷之海;以自然界的器物形象,合于“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实”,以应于春、夏、长夏、秋、冬阳气的生长化收藏。

总之,中医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通过意象思维和应象思维的抽象提炼,据象归类事物,对于中医学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活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在中医象思维的指导下,中医脉诊研究整合出“四脉定证” [3] 的脉象诊断理论,并将脉象波动较大甚则延伸至大鱼际的“上鱼际脉”(溢脉),脉动向下延伸至尺部仍弦而有力的“长弦脉”(韧脉),寸关两部脉动微弱而如豆状、结聚于关部的“聚关脉”(聚脉),以及脉象大小、快慢、强弱均不等的“涩脉”(紊脉)作为新型中医脉诊仪器的基础脉象,影射人体实热阳亢、寒冷凝滞、气郁与气血虚弱等基础证型,初步判断人体的“寒、热、虚、实”病性偏颇。

第二节
诊断模型及映射关系

一、健康状态评估模型

(一)气血津液

1.气 气是存在于人体内活力很强、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人体一身之气中,元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推动和激发人体的生长发育,调节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宗气聚于胸中,主司呼吸,调节气血运行,滋养元气;营气最富营养,可化生血液,营养全身;而卫气剽悍滑利,护卫肌表,抵抗外邪;一身之气分布到某一脏腑或经络,即为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可推动和激发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

2.血 血是行于脉中,循环流注全身,营养和滋润人体的液态物质。血液濡养全身,使面色红润,肌肉壮实,皮肤和毛发润泽,感觉灵敏,运动自如。血液充盈则化神,使精力充沛,神志清晰,感觉灵敏,思维敏捷。

3.津液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分泌物。津性状清稀,布散体表能滋润皮毛肌肉,输注孔窍能滋润鼻、目、口、耳等官窍;液性状稠厚,灌注濡养脏腑,充养骨髓、脊髓、脑髓,流注关节使关节滑利,屈伸自如。

(二)体质分类

1.中医体质的概念及其在中医诊断装备中的应用 在中医体质学中,体质的概念是指在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4] 。常见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9种。

在智能中医诊断装备中,常将9种中医体质类型作为输出变量,匹配不同的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和不同的输入数据。如道生的智能体质辨识仪中,以体质问卷为输入变量,而华南理工大学的机器人以舌面图像为输入变量,二者的输出变量均为9种体质类型。

2.中医体质分类依据 辨识体质类型,主要是从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心理活动3个方面的特征入手 [4]

(1)平和质特征 ①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②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③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味觉正常,唇色红润,精力充沛,不易疲劳,耐受寒热,睡眠安和,胃纳良好,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有神。④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⑤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2)气虚质特征 ①形体特征:肌肉松软。②心理特征: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胆小不喜欢冒险。③常见表现:主项:平素气短懒言,语声低怯,精神不振,肢体容易疲乏,易出汗,舌淡红、胖嫩、边有齿痕,脉象虚缓。副项:面色萎黄或淡白,目光少神,口淡,唇色少华,毛发不泽,头晕,健忘,大便正常,或虽便秘但不结硬,或大便不成形,便后仍觉未尽,小便正常或偏多。④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风邪、暑邪。⑤发病倾向:平素体质虚弱,卫表不固易患感冒;或病后抗病能力弱,易迁延不愈;易患内脏下垂、虚劳等病。

(3)阳虚质特征 ①形体特征:多形体白胖,肌肉松软。②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③常见表现:主项: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睡眠偏多,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苔润,脉象沉迟。副项:面色㿠白,目胞晦暗,口唇色淡,毛发易落,易出汗,大便溏薄,小便清长。④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耐夏不耐冬;易感湿邪。⑤发病倾向:发病多为寒证,或易从寒化,易病痰饮、肿胀、泄泻、阳痿。

(4)阴虚质特征 ①形体特征:体形瘦长。②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③常见表现:主项:手足心热,平素易口燥咽干,鼻微干,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少苔。副项:面色潮红,有烘热感,两目干涩,视物模糊,唇红微干,皮肤偏干,易生皱纹,眩晕耳鸣,睡眠差,小便短,脉象细弦或数。④发病倾向:平素易患有阴亏燥热的病变,或病后易表现为阴亏症状。⑤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平素不耐热邪,耐冬不耐夏;不耐受燥邪。

(5)痰湿质特征 ①形体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②心理特征:性格偏温和,稳重恭谦,和达,多善于忍耐。③常见表现:主项: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副项:面色黄胖而暗,眼胞微浮,容易困倦,平素舌体胖大,舌苔白腻,口黏腻或甜,身重不爽,脉滑,喜食肥甘,大便正常或不实,小便不多或微混。④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证。⑤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潮湿环境适应能力差,易患湿证。

(6)湿热质特征 ①形体特征:形体偏胖。②常见表现:主项:平素面垢油光,易生痤疮粉刺,舌质偏红、苔黄腻,容易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副项:心烦懈怠,眼筋红赤,大便燥结或黏滞,小便短赤,男易阴囊潮湿,女易带下量多,脉象多见滑数。③心理特征:性格多急躁易怒。④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火热等病证。⑤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湿环境或气温偏高,尤其夏末秋初,湿热交蒸气候较难适应。

(7)血瘀质特征 ①形体特征:瘦人居多。②心理特征:性格内郁,心情不快易烦,急躁健忘。③常见表现:主项:平素面色晦暗,皮肤偏暗或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易患疼痛,口唇暗淡或紫,舌质暗、有瘀点,或片状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脉象细涩或结代。副项:眼眶暗黑,鼻部暗滞,发易脱落,肌肤干或甲错,女性多见痛经、闭经,或经色紫黑有块、崩漏。④发病倾向:易患出血、癥瘕、中风、胸痹等病证。⑤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邪、寒邪。

(8)气郁质特征 ①形体特征:形体偏瘦。②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稳定,忧郁脆弱,敏感多疑,③常见表现:主项:平素忧郁面貌,神情多烦闷不乐。副项:胸胁胀满,或走窜疼痛,多伴善太息,或嗳气呃逆,或咽间有异物感,或乳房胀痛,睡眠较差,食欲减退,惊悸怔忡,健忘,痰多,大便偏干,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象弦细。④发病倾向:易患郁证、脏躁、百合病、不寐、梅核气、惊恐等病证。⑤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不喜欢阴雨天气。

(9)特禀质特征 ①形体特征:无特殊,或有畸形,或有先天生理缺陷。②心理特征:因禀质特异情况而不同。③常见表现:遗传性疾病有垂直遗传,先天性、家族性特征;胎传性疾病为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关疾病特征。④发病倾向:过敏体质者易药物过敏,易患花粉症;遗传疾病如血友病、先天愚型及中医学所称“五迟”“五软”“解颅”等;胎传疾病如胎寒、胎热、胎惊、胎肥、胎弱等。⑤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差,如过敏体质者对过敏季节适应能力差,易引发宿疾。

中医学强调“因人制宜”,辨别体质有助于掌握人体的脏腑经络、精气血阴阳的盛衰,预测易感病因和发病倾向,指导养生防病和个体化诊疗。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养生、康复有重要意义。

二、疾病状态诊断模型

(一)病因病机模型

1.外感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

(1)风 风邪侵袭肤表、经络,卫外功能失常。表现:恶风、恶寒、恶风发热,汗出,咳嗽,鼻塞、喷嚏、流清涕,咽痒、咽痛,皮肤突起风疹、瘙痒,急起面睑浮肿、麻木,口眼㖞斜、痉挛、抽搐,肢体关节游走性疼痛,脉浮缓。

(2)寒 寒邪侵袭机体,阳气被遏,凝滞收引。表现:恶寒、寒战、肢厥,无汗,形体蜷卧,头身、脘腹、腰背、关节拘急冷痛,得温痛减,鼻塞流清涕,痰白清稀,呕吐清水,口淡不渴,大便清稀,小便清长,月经量少、痛经,脉紧迟缓。

(3)暑 夏令感受暑热之邪,耗伤津气,阻闭气机。表现:发热、恶热,身热不扬,汗多,气喘,心烦口渴,胸闷呕恶,气短神疲、倦怠乏力,甚则卒然昏倒,惊厥抽搐,汗出不止,小便短黄,舌红干燥,脉虚数。

(4)湿 外界湿邪侵袭,导致湿浊停聚,阻遏气机。表现:头重如裹,身体酸重,肢体关节、肌肉酸重疼痛,胸脘痞闷,纳呆恶心,口甜黏腻,痰多、质黏稠,面色晦垢,皮肤瘙痒、湿烂,便溏质黏,小便浑浊,带下量多,舌苔滑腻,脉濡滑。

(5)燥 干燥气候耗伤人体津液。表现:皮肤皲裂脱屑,口鼻咽喉干燥,鼻衄,咽痒,干咳,痰少而黏、难咯,口渴,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燥少津。

(6)火 火热之邪侵袭机体,导致阳热之气过盛。表现:发热、壮热、胸腹灼热,甚则烦躁、肢厥抽搐,急躁易怒、神昏谵语,汗多,口渴喜冷饮,面赤,目赤肿痛,口鼻气灼、鼻翼扇动,唇周痈肿疮疡,多食易饥,口臭、口苦,吐血、衄血,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或灰黑干燥,芒刺舌,脉数洪大。

2.内生五气 内风、内寒、内火、内湿、内燥。

(1)内风 体内阳气亢逆导致的风动之证。表现:肢体抽搐,角弓反张,直视上窜,瘛疭,惊跳,肢颤头摇,眼花,口眼㖞斜,舌动异常,肢体肌肤麻木、口舌发麻;头晕,两手握固,牙关紧闭,舌体歪斜,皮肤瘙痒,筋惕肉瞤。

(2)内寒 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气弥漫。表现:畏寒喜热,形寒肢冷,手足不温,疼痛剧烈、痛处固定,面色㿠白,痰、涕、涎液稀薄清冷,尿频清长,泄泻,舌体淡胖,苔白,脉沉迟滑。

(3)内火 脏腑阴阳失调导致的火热内扰。表现:壮热面赤,烦躁,大汗,口渴,尿少,便秘,舌红脉数;五心烦热,骨蒸潮热,消瘦,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甚则牙痛,齿衄,咽痛,颧红。

(4)内湿 脾运化水液功能障碍导致的湿浊蓄积停滞。表现:头重如裹,肢体重着或屈伸不利,胸闷咳嗽,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小便不利,便溏,水肿,口甜腻,舌苔厚腻,脉滑。

(5)内燥 体内津液耗伤导致干燥少津。表现:肌肤干燥不泽,起皮脱屑,甚则皲裂,口咽唇焦,舌上无津,鼻目涩少泪,爪甲脆折,小便短少,大便燥结。

3.情志 喜、怒、忧、思、悲、恐、惊。

(1)喜 过度喜乐导致心气涣散不收。表现:精神不集中,神志失常,狂乱,甚则大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欲绝。

(2)怒 过怒导致肝气疏泄太过,气机上逆,血随气逆。表现:头胀头痛,面红目赤,甚则呕血,昏厥卒倒,食欲不振,腹痛腹泻。

3)思 过度思虑伤脾,导致脾气结滞,运化失职。表现:精神萎靡,反应迟钝,不思饮食,腹胀纳呆,便溏。

(4)悲(忧) 过度悲忧耗伤肺气,导致肺失宣降。表现:精神不振,意志消沉,胸闷气短,懒言乏力。

(5)恐 过度恐惧伤肾,导致肾气不固,气陷于下。表现:二便失禁,遗精,滑精,骨痿。

(6)惊 猝然受惊伤及心肾,导致心神不定、气机逆乱、肾气不固。表现:惊悸不安,慌乱失措,甚则神志错乱,二便失禁。

4.气相关 气虚、气滞、气郁、气逆、气脱、气陷、气不固、气闭。

(1)气虚 元气亏虚,脏腑功能活动减退。表现:气短,声低,神疲懒言,倦怠乏力,肢体痿软,活动劳累后加重,恶风,自汗,易感冒,面色淡白,食少腹胀,便溏,尿频或排尿无力,舌淡脉虚。

(2)气滞 体内某部位、脏腑、经络的气机阻滞。表现:情志抑郁、太息、烦躁,头目胀痛,胸闷,胸胁脘腹胀痛或窜痛、痛处不固定、嗳气矢气则舒,脘腹痞胀,肠鸣亢进,腹痛欲泻、排便不爽、溏结不调,脉弦。

(3)气郁 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表现:胸胁、少腹胀满疼痛,走窜不定,情志抑郁,善太息,妇女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苔薄白,脉弦。

(4)气逆 气机升降失常,逆而向上。表现为头晕目眩、昏厥,咳嗽喘促,呃逆、嗳气,呕吐,咯血、呕血。

(5)气脱 气血亏虚至极,元气欲脱。表现:气息微弱,大汗,面色苍白,口开目合,手撒身软,对光反射消失、瞳孔散大,大小便失禁,脉微欲绝。

(6)气陷 气虚而升举无力,清阳下陷。表现:头晕,气短,声低懒言,神疲嗜睡,倦怠乏力,眼睑下垂,脘腹坠胀、内脏下垂,排便无力、肛门坠胀、脱肛。

(7)气不固 气虚而失固摄功能。表现:恶风,自汗,小便失禁、遗尿、余沥不尽,大便失禁,男子遗精滑精、早泄,女子月经淋沥不止、滑胎。

(8)气闭 脏腑的经络、官窍阻塞,气机完全不通。表现:突然昏仆、神昏谵语或神志痴呆恍惚,对光反射消失、瞳孔散大或缩小,腹部硬满,矢气无,胃蠕动波、肠鸣消失,尿液潴留。

5.血相关 血虚、血瘀、血脱、出血、血寒、血热。

(1)血虚 血液亏虚,脏腑、经络、组织失却濡养。表现:头晕,多梦,健忘,心慌、心悸,面色淡白,睑唇指甲色白,肢体麻木,目干涩、视物模糊,发干燥易脱,肌肤甲错、瘙痒,出血色淡,月经量少色淡或闭经,脉细。

(2)血瘀 血液瘀积,血行受阻。表现:固定痛、刺痛、夜间痛甚,面色紫暗黧黑,口唇青紫,肌肤甲错,腹露青筋,颈脉怒张,肢体血肿,出血色暗成块,局部质硬肿块、推之不移,月经色紫暗、夹血块,舌质紫暗、有斑点,舌下脉络曲张,脉涩。

(3)血脱 大量失血后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舌淡或枯白,脉微或芤。

(4)出血 呕血,咳血、痰中带血,鼻衄,齿衄,便血,尿血,斑疹,紫癫,崩漏。

(5)血寒 寒邪客于血脉,凝滞气机,血行不畅。表现:冷痛,肤色紫暗、发凉,形寒肢冷,得温则减,舌淡紫,苔白润而滑,脉沉迟或弦紧或涩。

(6)血热 火热炽盛,侵迫血脉,血液妄行。表现:咳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血色鲜红、质地黏稠,舌红绛,脉弦数。

6.津液相关 痰、饮、水、湿、津液不足。

(1)痰 体内水液凝聚成痰,痰浊停聚或流窜。表现:咳痰多而质黏稠,喉中痰鸣,头晕、头眩,神志错乱、昏迷、吐涎沫,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屈伸不利,局部出现圆滑包块,形体肥胖,咽中异物感,胸闷胸痛,脘痞、纳呆、呕恶,舌淡胖大,苔滑腻,脉滑。

(2)饮 水饮停聚于肺、心包、胸胁和胃肠等处。表现:脘腹痞胀,水声辘辘,泛吐清水;肋间饱满胀痛;胸闷,心悸,息促不得卧;身体、肢节疼重;咳嗽痰多,质稀色白,甚则喉间哮鸣;头目眩晕;舌苔白滑,脉弦或滑。

(3)水 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而停聚于低下、松弛部位。表现:头面、肢体,甚或全身浮肿,按之凹陷不起,或为腹水而见腹部膨隆、叩之音浊,小便短少不利,周身困重,舌淡胖,苔白滑,脉濡或缓。

(4)湿 体内水液运化失常,导致湿浊停积,阻遏气机与清阳。表现:倦怠乏力,胸闷咳嗽,面垢眵多,头重如裹,脘腹痞满,食欲不振,口甜腻,便溏或下痢脓血,小便不利、浑浊,带下量多。

(5)津液不足 津液亏损,脏腑组织失却充盈滋润,表现为口、鼻、唇、舌、咽喉、皮肤干燥,皮肤枯瘪、缺乏弹性,眼球深陷,口渴欲饮,小便短少而黄,大便干结难解,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

7.阴阳相关 阴虚、阳虚、阴盛、阳亢、阳浮、亡阳、亡阴。

(1)阴虚 阴液亏少,虚火偏旺,滋润濡养功能减退。表现: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

(2)阳虚 阳气亏损,机体失却温煦。表现:肢厥身凉,筋骨、脘腹、腰背凉感,口不渴、渴欲饮热,自汗,怔忡,面色㿠白,痰涕清稀,五更腹泻,完谷不化,水肿,夜尿多,舌淡有齿痕,脉虚、迟。

(3)阴盛 阴寒之气过盛。表现:精神萎靡,语声低微,蜷卧,畏冷肢凉,口淡不渴,纳差,小便清长或短少,大便溏泄。

(4)阳亢 阳气旺盛,亢扰于上。表现:急躁易怒,头目胀痛,阵发烘热,头重脚轻,血压高,面色红赤。

(5)阳浮 阳气虚衰,阴寒内盛,以致虚阳浮越。表现:下肢厥冷,阵发烘热,面色泛红如妆,但头出汗,咽干,口腔痛,小便清长,五更泄泻,完谷不化。

(6)亡阳 阳气极度衰微欲脱。表现:冷汗淋漓,汗液稀淡,面色苍白,手足厥冷,肌肤不温,神情淡漠,呼吸气弱,舌质淡润,脉微欲绝。

(7)亡阴 体内阴液严重亏乏欲竭。表现:汗热而黏,如珠如油,身热肢温,虚烦躁扰,呼吸气急,口渴饮冷,小便极少,皮肤皱瘪,目眶凹陷,面赤颧红,唇舌干焦,脉细数疾,按之无力。

8.其他 食积、虫积、脓、毒、疠气。

(1)食积 宿食积滞胃肠。表现:饮食不慎病史,脘腹痞胀、疼痛,纳呆恶食,嗳气酸腐,呕吐酸馊或宿食,大便腥腐臭秽,矢气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腐垢,脉滑。

(2)虫积 寄生虫在体内繁殖、积聚,阻滞气机,耗伤营气。表现:脐腹疼痛,脐腹包块,大便排虫,呕吐蛔虫,睡中磨牙,多食易饥,嗜食异物,体瘦,乏力,面色萎黄。

(3)脓 火热毒邪等与气血搏聚,瘀积蒸酿而腐败成脓。表现:疮痈成脓肿、破溃流脓;咳吐脓痰,呕吐脓血,泻脓血便,排脓性尿,舌苔腐腻,脉滑。

(4)毒 毒邪侵袭,邪盛成毒。表现:壮热,神昏,斑疹紫黑,舌绛或起芒刺,苔黑焦燥,痈疖疮疡,肌肤红肿溃烂(热毒);皮肤溃烂,出疹,渗液流脂水,瘙痒(湿毒);突起风团、痒麻,抽搐,舌强语謇(风毒);流脓,咳腥臭痰,大便有脓血或如黄糜,脓尿(脓毒)。

(5)疠气 传染性、流行性强的外感病邪侵袭人体。表现:发病急骤,出现发热、扰神、动血、生风、剧烈呕吐等危重病状。

(二)病位模型

1.五脏六腑及经络定位模型 心、肝、脾、肺、肾(五脏)及其经络和反射区;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六腑)及其经络和反射区;脑、骨、胆、女子胞(奇恒之腑);目、耳、鼻、咽、齿(官窍)。

(1)心 包括心脏本身及心系病变、手少阴心经循行部位的特殊病变和心反射区的异常反应。

心脏和心系病变:①心界扩大,心包积液,心悸,怔忡,胸闷,气喘,心痛,心烦,失眠多梦,神志恍惚或狂乱。②舌痛,舌衄,舌体溃烂,口舌生疮,指端、口唇紫暗,脉细数或促、结、代。

手少阴心经循行部位病变:心痛,瘰疬,腋臭,肩臂疼痛,臂丛神经损伤,上臂内侧疼痛麻木,上肢痿痹,胁肋疼痛,手腕痛,手心发热。

心的反射区异常反应:①面部:鼻根色泽晦暗枯槁。②舌部:舌尖色红、芒刺。③目部:血轮,即目眦淡白或红肿赤痛。④耳部:耳甲腔中心最凹陷处,约平外耳道口中央压痛、变形、变色、水疱、结节、丘疹、凹陷、脱屑、电阻降低。⑤手部:掌面第4、5掌骨之间,掌骨头的下方凹陷处压痛。⑥足部:左足脚掌第4跖骨与第5跖骨前段之间,肺反射区之后压痛。

(2)肝 包括肝脏本身及肝系病变、足厥阴肝经循行部位的特殊病变和肝反射区的异常反应。

肝脏和肝系病变:①肝大,胁胀,身黄、目黄,谷丙转氨酶升高,腹水,腹露青筋,肝掌,蜘蛛痣。②肢体抽搐震颤,角弓反张,两手握固,瘛疭,筋挛肉瞤,头晕、头重脚轻,头摇惊跳,善太息,急躁易怒,精神抑郁,大便溏结不调。③两目直视上窜,目花、视物模糊,眼干涩,羞明畏光,目赤肿痛,暴盲,耳肿流脓、暴鸣暴聋。④肢麻不仁,关节屈伸不利,瘿瘤,乳房胀痛、结块,乳衄,阴部疼痛、瘙痒、湿疹,月经错乱、量少、痛经,带下色黄气臭。

足厥阴肝经循行部位病变:足跗、内踝肿痛,下肢痿痹,膝髌酸痛,腰骶引痛少腹,少腹肿,疝气,胁肋胀痛,右上腹痛,乳房胀痛,腰痛胸满,偏头痛,颠顶疼痛。

肝的反射区异常反应:①面部:鼻柱色泽晦暗枯槁。②舌部:舌边色红、芒刺、苔黄。③目部:风轮,即黑睛灰白浑浊,目睛凝视。④耳部:耳甲艇边缘后下方,耳轮脚消失处外上方压痛、变形、变色、水疱、结节、丘疹、凹陷、脱屑、电阻降低。⑤手部:右手第4、5掌骨中段压痛。⑥足部:右足脚掌第4跖骨、第5跖骨前段之间压痛。

(3)脾 包括脾脏本身及脾系病变、足太阴脾经循行部位的特殊病变和脾反射区的异常反应。

脾脏和脾系病变:①腹部隐痛,腹胀,慢性出血,腹水,白蛋白低,水肿,面睑浮肿。②形体肥胖、身体困重,倦怠乏力,嗜睡,少气懒言,肌肉萎缩,气下坠感,内脏下垂,肛门坠胀,排尿、排便无力。③久不欲食,长期食少,食后痞胀,恶心,口甜黏腻,腹泻、便溏、五更泻、完谷不化,小便浑浊,带下量多、色白气腥。

足太阴脾经循行部位病变:足踝痛,胸胁痛,下肢痿痹,膝股内侧疼痛,腹股沟肿痛,胸胁胀满,气喘,舌根强痛。

脾的反射区:①面部:鼻尖色泽晦暗枯槁。②舌部:舌中苔白厚腻、黄腻或舌苔剥脱。③目部:肉轮,即胞睑色黑晦暗,睑缘赤烂,胞睑肿胀,胞睑下垂,胞睑不闭、嗜睡露睛。④耳部:耳甲腔外上方,耳轮脚消失处外下方压痛、变形、变色、水疱、结节、丘疹、凹陷、脱屑、电阻降低。⑤手部:左手掌面第4、5掌骨近心端之间,第2~5掌骨中段处横带外上方压痛。⑥足部:左足脚掌第4、5跖骨之间,心反射区下方约一横指处压痛。

(4)肺 包括肺脏本身及肺系病变、手太阴肺经循行部位的特殊病变和肺反射区的异常反应。

肺脏和肺系病变:①呼吸不畅,气机不利,胸闷,胸痛,三凹征阳性,桶状胸,肺部干、湿啰音,气喘,气息微弱。②咳嗽,咳血,痰多,鼻塞,鼻流清涕或浊涕,鼻翼扇动,鼻衄,喉痒,喉中哮鸣,咽喉肿痛,声音嘶哑、重浊,久病失声。③盗汗,自汗、易感冒,无汗,尿少,水肿。

手太阴肺经循行部位病变:肩背疼痛,肩部寒冷疼痛,肘臂挛痛,臑臂内侧前缘疼痛,手腕痛。

肺的反射区异常反应:①面部:眉心色泽晦暗枯槁。②舌部:舌尖红。③目部:气轮,即白睛红赤灼热、白睛发黄。④耳部:耳甲腔中心最凹陷处的上、下周围压痛、变形、变色、水疱、结节、丘疹、凹陷、脱屑、电阻降低。⑤手部:双手掌面,第2~5掌指关节上,每一个第一节指骨下端的一条横带压痛。⑥足部:双足第3~5趾根部约一横指宽的带状区压痛。

(5)肾 包括肾脏本身及肾系病变、足少阴肾经循行部位的特殊病变和肾反射区的异常反应。

肾脏和肾系病变:①小便特多,夜尿多,尿频,遗尿,排尿无力,余尿不尽,小便失禁,管型尿,蛋白尿,尿如脂膏,五更腹泻,完谷不化,大便失禁。②骨蒸发热,水肿、腰以下肿甚,腰膝酸软、腰痛,气短而喘,脑鸣,健忘,智力减退,头发枯白、稀疏易脱,面色黧黑,眼眶暗黑,耳鸣、听力减退,牙龈萎缩、牙齿松动。③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早衰,男子遗精、滑精、阳痿、早泄,阳强易举,精冷不育,女子经少、闭经、性欲衰退、不孕。

足少阴肾经循行部位病变:足跟痛,足心热,内踝肿痛,下肢厥冷,小腿内侧疼痛,膝股疼痛,少腹胀痛,疝气,咳嗽气喘,乳痈,腰脊疼痛、痿弱无力。

肾的反射区异常反应:①面部:双颊色泽晦暗枯槁。②舌部:舌根苔厚腻或舌苔剥脱。③目部:水轮,即瞳孔缩小或散大。④耳部:耳甲艇上缘,对耳轮下脚下方后部压痛、变形、变色、水疱、结节、丘疹、凹陷、脱屑、电阻降低,耳郭焦黑干枯、瘦削萎缩。⑤手部:手掌中部,掌骨头下一横指,第2~5掌骨中段处横带上方压痛。⑥足部:双足足底部,第2、3跖骨体之间,近跖骨底处,蜷足时中央凹陷处压痛。

(6)小肠 包括小肠本身病变、手太阳小肠经循行部位的特殊病变和小肠反射区的异常反应。

小肠病变:①肠鸣亢进或肠鸣音消失、矢气无,腹部膨隆、硬满、板状腹,腹胀,脐腹部疼痛。②食下腹泻、呕吐,呕吐粪样物,小便赤涩疼痛,小便混浊,柏油便,大便潜血强阳性,腹痛欲泻,排便不爽。

手太阳小肠经循行部位病变:手指挛痛,手腕痛,肘臂疼痛麻木,肩胛、肩臂外侧后缘痛,上肢不遂,项背强痛,腰背痛,咽喉肿痛,耳聋,耳鸣,目黄,颊肿,齿痛。

小肠的反射区异常反应:①面部:鼻翼旁色泽晦暗枯槁。②耳部:耳轮脚上缘中1/3处压痛、变形、变色、水疱、结节、丘疹、凹陷、脱屑、电阻降低。③手部:大肠反射区中央处压痛。④足部:双足脚掌中部凹陷区域压痛。

(7)胆 包括胆本身病变、足少阳胆经循行部位的特殊病变和胆反射区的异常反应。

胆的病变:①胆囊肿大,胁下疼痛,胁胀,目黄、身黄,黄疸指数高。②胆怯易惊,惊悸不宁,心烦失眠,犹豫不决,口苦呕恶,呕吐苦水,厌油腻。

足少阳胆经循行部位病变:头痛、偏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目翳、目外眦痛,耳鸣、耳聋,面痛、颔痛、齿痛,口眼㖞斜,鼻塞、鼻渊,颈项强痛,瘰疬,腋下肿,上肢不遂,胸胁满闷,肩背疼痛,腰脊酸痛,下肢外侧痛,下肢痹痛、麻木不遂,足跗疼痛,足外侧发热。

胆的反射区异常反应:①面部:鼻柱旁色泽晦暗枯槁。②耳部:耳甲艇边缘后上方压痛、变形、变色、水疱、结节、丘疹、凹陷、脱屑、电阻降低。③手部:右手第4、5掌骨中段内下方压痛。④足部:右足脚掌第3、4跖骨中段之间压痛。

(8)胃 包括胃本身及胃系病变、足阳明胃经循行部位的特殊病变和胃反射区的异常反应。

胃及胃系病变:①胃脘部疼痛、肿块,胃部振水音、蠕动波,胃脘胀满、嘈杂,干呕,呕吐清水、宿食,呕血,吞食梗阻,柏油样便,大便潜血阳性。②嗳气酸腐,呃逆,纳呆,饥不欲食,消谷善饥,口臭,牙龈红肿,牙痛,齿衄。

足阳明胃经:目赤痛痒,目翳,眼睑瞤动,口眼㖞斜,面肌痉挛,口角流涎,耳聋、耳鸣,鼻衄,齿痛,咽喉肿痛,咳嗽气喘,瘰疬,胸痛,乳痈,腰膝冷痛,半身不遂,膝髌疼痛,下肢痿痹,转筋,足痿无力。

胃的反射区:①面部:鼻翼色泽晦暗枯槁。②耳部:耳轮脚消失处压痛、变形、变色、水疱、结节、丘疹、凹陷、脱屑、电阻降低。③手部:掌面靠近第1、2掌骨之间压痛。④足部:双足脚掌第1跖骨中部约一横指宽处压痛。

(9)大肠 包括大肠病变、手阳明大肠经循行部位的特殊病变和大肠反射区的异常反应。

大肠病变:腹痛,肠鸣,便秘,泄泻,便溏,下痢赤白、里急后重,便血,大便脓细胞多,大便有脓血、脓液、黏液,大便细扁,肛门灼热疼痛,痔疮,久泄脱肛,大便失禁。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部位病变:头痛,癫痫,目赤肿痛,目眩,视物不明,口眼㖞斜,鼻塞,鼻流清涕,鼻衄,齿痛,胸闷心悸,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瘰疬,瘿气,后头痛,项强,肩背疼痛,脊柱酸痛,腰骶痛,股腘疼痛,腿足挛痛,小便不利,痔疾,遗精,月经不调,带下。

大肠的反射区异常反应:①面部:颧骨下色泽晦暗枯槁。②耳部:耳轮脚上缘内1/3处压痛、变形、变色、水疱、结节、丘疹、凹陷、脱屑、电阻降低。③手部:右手掌面,第4、5掌骨底之间,腕骨的前缘,小鱼际下1/3处、2~5掌骨中段处的横带压痛。④足部:双足胫骨内侧后方,趾长屈肌腱间,踝骨后方向上延伸四横指带状区压痛。

(10)膀胱 包括膀胱本身病变、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的特殊病变和膀胱反射区的异常反应。

膀胱病变:长期尿频,小便灼热、涩痛、淋沥,尿潴留,尿闭,遗尿,尿路砂石,脓尿,小便失禁,小便浑浊,尿血,尿细胞增多,小腹痛,小腹部肿块。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病变: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目痛,鼻塞多涕,头痛,项背、腰脊、腘窝、足跟等处疼痛。

膀胱的反射区异常反应:①面部:人中色泽晦暗枯槁。②耳部:耳甲艇上缘,对耳轮下脚下方中部压痛、变形、变色、水疱、结节、丘疹、凹陷、脱屑、电阻降低。③手部:右手掌面,第4、5掌骨底之间,腕骨的前缘,小鱼际下1/3处、第2~5掌骨中段处的横带处压痛。④足部:内踝前下方脚掌内侧舟状骨下缘压痛。

(11)脑(神) 包括脑的思维等精神活动失常和脑反射区的异常反应。

精神活动失常:①神昏谵语,突然昏仆,神志错乱、狂乱,恐惧,幻觉。②脑鸣,眩晕,神情淡漠,痴呆,言语不利,恍惚,失眠多梦,健忘,神疲。③心烦,情绪易激动,躁扰不宁,胆怯易惊,睡眠不实。

脑的反射区异常反应:①舌部:舌动异常,舌体强硬。②目部:瞳孔散大或缩小、对光反射消失。③耳部:轮屏切迹最中心凹陷处压痛、变形、变色、水疱、结节、丘疹、凹陷、脱屑、电阻降低。④手部:拇指第二横纹以上部位压痛。⑤足部:双足 趾趾腹压痛。

(12)女子胞 包括女子胞本身的病变及其反射区的异常反应。

女子胞的病变:月经期、量、色、质异常,痛经,经闭,崩漏,恶露不下或不畅,带下量多,胞宫癥瘕肿块,小腹疼痛,阴道异常流血,性欲衰退,不孕,滑胎、早产。

女子胞的反射区异常反应:①面部:人中色泽晦暗枯槁。②耳部:三角窝最凹陷处压痛、变形、变色、水疱、结节、丘疹、凹陷、脱屑、电阻降低。③手部:将手腕弯成90°时,桡骨头内侧面下方凹陷压痛。④足部:双足足跟骨内侧,内踝后下方的三角形区域压痛。

(13)骨 骨或关节疼痛、畸形、脱位,关节肿胀、活动不利甚或僵硬,关节内作响。

2.经典流派诊断模型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伤寒诊断模型);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卫气营血诊断模型);胸膈[上焦]、少腹[下焦]、脾胃[中焦](三焦诊断模型)。

(1)太阳 外感病邪初期侵袭肌表,正邪相争,营卫失和。表现:恶风、恶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项强,喷嚏,鼻塞流清涕,脉浮。

(2)阳明 外感病过程中病邪内传阳明,导致的阳热亢盛,胃肠燥热。表现:身大热,汗出,口渴引饮,或心烦躁扰,气粗似喘,面赤,苔黄燥,脉洪大;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不通,甚则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3)少阳 邪犯少阳导致的胆火内郁,经气不畅。表现: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

(4)太阴 脾阳虚弱,邪从寒化,气机郁滞。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口不渴,自利,时腹自痛,四肢欠温,脉沉缓而弱。

(5)少阴 病邪深入少阴,心肾阳气虚衰。表现:无热恶寒,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脉微细,甚或欲绝,或见身热反不恶寒,甚则面赤;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或咽痛,舌尖红少苔,脉细数。

(6)厥阴 伤寒病发展到最后阶段,出现阴阳对峙、寒热交错的厥热表现。表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7)卫分 温热病邪侵袭肌表,卫气功能失常。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发热重恶寒轻,少汗,头痛,咳嗽,咽喉肿痛,口干微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8)气分 温热病邪内传脏腑导致的正盛邪炽,阳热亢盛。表现: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口渴,尿黄,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9)营分 温热病邪内陷导致的营阴受损,心神被扰。表现:身热夜甚,口不甚渴或不渴,心烦不寐,甚或神昏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无苔,脉细数。

(10)血分 温热病邪深入阴血,导致动风、动血、耗阴等。表现:身热夜甚,躁扰不宁,甚者神昏谵语,舌质深绛,脉弦数;斑疹显露,喘,胸痛,咯痰黄稠;心烦懊憹,坐卧不安;日晡潮热,便秘腹胀,痛而拒按,甚或谵语、狂乱,苔黄干燥甚则焦黑起刺,脉沉实;口苦咽干,胸胁满痛,心烦,干呕,脉弦数;持续低热,暮热早凉,手足蠕动,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形体干瘦,神疲耳聋,舌干少苔,脉虚细。

(11)胸膈[上焦] 温热之邪侵袭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在胸膈部位而非心、肺的病变。表现:胸腔积液,胸胁胀闷、疼痛,胸骨后疼痛,膈间肿块或吞食梗塞感、梗堵感、灼热感,呃逆。

(12)脾胃[中焦] 温热之邪侵犯中焦脾胃,从燥化或从湿化。表现:身热气粗,面红目赤,腹满便秘,渴欲饮冷,口燥咽干,唇裂舌焦,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苔黄燥或焦黑,甚则神昏谵语,脉沉实有力;或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胸脘痞闷,泛恶欲呕,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黄腻,脉细而濡数。

(13)少腹[下焦] 温热之邪侵袭下焦,劫夺肝肾之阴,在下腹部而非膀胱、大肠、胞宫、精室的病变。表现:少腹部疼痛、胀满、肿块,排便不爽,腹痛欲便,阴道出血,带下多而黏。

(三)病性模型

1.寒 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导致功能活动受抑制而表现出具有“冷、凉”性质的症状:恶寒,或畏寒喜暖,肢冷蜷卧,局部冷痛,口淡不渴,痰、涕、涎液清稀,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白,舌质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

2.热 感受热邪,或脏腑阳气亢盛,或阴虚阳亢,导致机体活动亢进而表现出具有“温、热”性质的症状: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黄燥,脉数。

(四)病势模型

1.虚 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表现出具有“不足、松弛、衰退”性质的症状:病程长,体质虚弱,精神萎靡,声低息微,畏寒,添衣近火得温则减,腹痛喜按,胸腹胀满按之不痛,舌质淡嫩,苔少或无,脉迟无力。

2.实 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体内病理产物蓄积,表现出具有“有余、亢盛、停聚”性质的症状:病程较短,体质壮实,精神亢奋,声高气粗,高热,恶寒,腹痛拒按,按之疼痛,舌质老,苔厚,脉实有力。

参考文献

[1]郑舞,刘国萍,朱文华等.中医脾系问诊信息采集系统研制与评价[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11):19-21.

[2]张颖清,生物全息诊疗法[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6.19.

[3]范天田,姚博,马文辉.基于“方脉对应”模式谈刘绍武对情志病的诊疗思路[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8,19(1):4-5.

[4]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2-85. dQQqD/8SNG56oJ9Cf33jqP2psaQRiGUzJJRV2dkG5rw9OgxWE5KERc3wSUuAC0z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