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20世纪70年代起,国内研发了中医脉诊仪等诊法客观化设备和仪器,为中医装备辅助诊断奠定了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市场上已拿到批件的上市产品包括舌面仪、脉象仪、红外仪、经络检测仪等。与西医受益于装备等现代科技发展取得的飞速进展相比,中医诊疗装备企业数量少且分散,目前这些仪器多用作科研和治未病用途,真正用于临床诊断的尚不多,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医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使用。

由于中医理论自成体系,难以用现代生物学等现代科技进行医理解释,中医工程研究长期面临中医理论自身的复杂性和综合性,适合中医理论的工程技术标准难以建立,中医界人员和其他学科人员沟通存在困难,以及跨学科人才难以培养和极度缺乏等诸多问题。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之间似乎存在一道鸿沟,需要搭建接口和桥梁进行对接。

应上述需求,本专著拟通过研究总结智能化、客观化中医诊断信息采集方法和技术,以及对现有较为成熟的10余种中医诊断装备的检测原理、组成和操作规范等进行全面梳理,搭建一座中医工程化及科技中医化的桥梁,为中医诊断装备及智能中医辅助诊断模型的研发和应用提供参考,也为中医诊断装备的操作和使用提供培训资料。

在本书撰写过程中,我们对现代中医诊断装备进行了全面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将全书分为技术篇、装备篇和应用篇。在技术篇,对智能化中医诊断关键技术进行了简单介绍,包括中医诊断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客观化诊断数据采集技术、智能辅助诊断统计和数学模型、中医思维体系诊断模型四部分,这些内容可以为拟建立智能辅助诊断模型的研究者提供技术参考;在装备篇,对常用的14种中医诊断装备,分别介绍了其中医理论基础、现代感知或检测原理、装备基本组成及规范化使用操作方法,这些内容适用于广大设备开发及使用操作人员;在应用篇,展示了常用中医诊断装备在健康评估、疾病和证候诊断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情况,为打算用中医装备开展科研和临床工作的人士提供具体案例和示范。希望本书的出版能促进医务工作者和相关人员对于中医装备检测原理的深入理解,并帮助他们掌握相关操作规范,促进中医装备真正为中医医生诊断疾病、辨证应用或疗效评价增加客观化的检测指标;同时,也便于积累中医客观化数据,为中医药疗效证据的研究提供客观工具。

参与撰写本书的各位作者包括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清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授、研究者,以及多位来自四诊仪、经络仪、红外检测仪等中医诊断装备生产企业的专业人员。此外,中国中医科学院张启明研究员、张维波研究员、赵宇平研究员、卢红蓉研究员、岳广欣研究员对本书的编写提出了大量宝贵建议,王晋中、李春清等多家装备生产企业负责人为本书的撰写提供了资料和图文使用权,在此一并致谢。

希望在将来,中医诊断装备的发展可以使中医医生获得更多的客观化标准化检测数据,并由此积累更多中医药临床有效性证据;同时,智能辅助诊断技术的进步,也必将促进新装备的研发、中医药经验传承、远程诊疗及临床智能辅助决策等的发展,使中医医生也如西医医生一般,能得到各种诊断装备的武装,并能更好地服务患者。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重大攻关项目(CI2021A001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2074334)及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传承类)培养专项(ZZ13-YQ-110)的资助。由于涉及中医学与理工科的交叉,同时跨越最古老与最现代的两端,尽管编撰期间付出努力极多,但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同道批评指正,任何建议问题及合作需求请联系64030398@qq.com。

王俊文
2023年2月28日 c9mHE6RyEzsK2VnaLxN3jd+sG22fdRgDSH7AYhG823yKbixuTlRulGse0Lmn7+5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