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柏楠,男,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教授,我国著名中医外科专家、周围血管疾病专家。
1956年1月,陈柏楠教授出生于济南的一个医生家庭,受父亲的熏陶,少时的陈柏楠就对救死扶伤充满了向往,立志做一名治病救人的医学工作者。他的少年时代正逢“文革”时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失去了正常的学习环境,陈柏楠就躲在家里偷偷地读书。广泛的阅读,为他以后的高考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1974年,18岁的陈柏楠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热潮来到兖州农村参加下乡劳动,跟当地的农民一起下田干活,直到1976年底才返回济南,被分配到红旗铸造厂工作。青少年时期的这些经历,为他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锻炼了动手能力,以至于在后来的临床工作中,可以触类旁通,迅速地掌握各项临床操作技能。从城市到农村,从田间到工厂,工作中与形形色色的人实地接触,也锻炼了陈柏楠的沟通能力,他在后来的临床工作中非常擅长跟各种层次的患者交流,特别是对基层的劳动人民,他始终怀着一种极大的宽容和理解。陈柏楠在临床中特别注重心理疏导,经常引用通俗易懂的道理,深入浅出地给患者讲解病情和注意事项,获得了广大患者的信任和赞誉,患者们都非常放心地接受他的治疗方案。
1977年,因“文革”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陈柏楠得到消息后,立刻投入高考复习中,当年便以优异的成绩如愿考入山东中医学院(现山东中医药大学)学习。重返校园后,陈柏楠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刻苦研读每一门功课,为以后的从医生涯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陈柏楠教授在教学查房时,经常强调中医院校的学生一定要重视学好西医学基础知识,中西医学知识都要扎实,才能中西医并驾齐驱,在临床工作中游刃有余。同时,陈柏楠还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文体活动,文艺汇演中他在舞台上引吭高歌,运动场上留下过他矫健的身影,他在全省大学生运动会上的长跑记录也保存了很多年。
1982年12月,陈柏楠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大学课程,分配至山东省中医院普外科工作。外科的临床工作非常忙碌,陈柏楠教授经常工作到很晚才回家,但第二天又早早地到医院进行一天的工作准备。那个时候他还住在距离医院十几里之外的铁路大院里,母亲和妻子成为他坚强的后盾,家中多亏她们的照料,陈柏楠才能心无旁骛地投身到工作中去。在工作中,他始终秉持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并不断追踪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保持专业上的与时俱进。1985年9月陈柏楠教授又进入山东中医学院的研究生班学习深造,师从我国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创始人之一的尚德俊教授,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1988年10月陈柏楠前往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现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血管外科进修1年,跟随我国血管外科泰斗王嘉桔教授学习工作,熟练掌握了现代血管外科的各项手术操作技巧,在我省率先开展血管搭桥等外周血管手术。20世纪90年代初,血管腔内治疗技术在国内兴起,陈柏楠又前往北京安贞医院进修,学习血管腔内治疗技术,率先在我省开展外周血管的腔内治疗技术。陈柏楠在外科手术中始终坚持追求精益求精,强调操作技术每个步骤都要规范,他常常告诉我们,做手术就像习武,不需要花架子,没有废动作,一招一式如行云流水,就像一个武学高手,看似招式简单古拙,但是招招都直中要害;手术操作也是一样,不需要速度多么快,但是强调稳和准。观摩过他手术的人都感叹,陈柏楠教授的手术简直就是教科书式的,简洁而规范,看似不疾不徐,实则效率极高。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些都是陈柏楠在私底下反复训练的结果。为此他还想出很多训练手术技能的小妙招,传授给我们年轻医师,比如把压脉带钉在木板上练习缝合,在笔筒底部钉上钉子练习深部打结……
在积极开展各种现代手术的同时,陈柏楠教授一直牢记自己是个中医人。1997年,尚德俊教授被遴选为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陈柏楠正式拜尚老为师,卸去行政职务,进行为期三年的中医师承学习。在这三年里,他认真跟随尚老查房、门诊和手术,全面采集尚老针对周围血管疾病临证诊治讲课录像、临证诊病过程和病证分析的录音、录像资料;整理尚老常用特色方剂44首和常用术语词表并建立电子资料库。归纳整理尚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收集、整理体现尚德俊教授学术经验和诊疗思路的论文40余篇,专著14部,共约10万字。同时,基于尚老学术思想,成功申报了国家“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对尚老临证经验、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其科研成果“尚德俊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三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山东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山东软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奖项。由于陈柏楠在师承学习期间的工作扎实,其成果丰硕,并于2007年师承获得了全国首届名师高徒奖励。
陈柏楠在工作中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一直致力于探索临床治疗中的中西医结合方法,认为在中医基础理论的大框架之下,把中医诊疗理论与现代治疗技术相结合,才是真正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临证时,他注重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总结中医证型判定和辨证规律,尤其重视对中医病机的辨析,主张通过对病机的动态观察,了解病机的变化趋势。在国内率先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管张力因素变化,以及血管张力因素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研究,为血瘀证微观辨证的判定提供了可参考的客观指标。深入探讨总结糖尿病坏疽的中医辨证分型规律,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和选择用药提供指导。他提倡用中医的辨证思维去对待临床疾病、看待新出现的治疗方法,比如面对现代的腔内减容技术、溶栓技术,陈柏楠教授指出,从中医角度去看,这就是应用现代技术手段的祛邪法,祛邪难免会有伤正,因此中医治疗中对这类患者可适当应用辅助正气之品,以攻补兼施。同时他还非常重视周围血管疾病与其他疾病的并病研究,主持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高血压合并周围血管疾病的证候规律研究,对高血压合并外周动脉疾病的证候类型及辨证依据进行了系统总结。陈柏楠教授的“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中医证候辨证规律研究”“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肢体血管神经病变的系列研究”“中药消栓通脉合剂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湿润祛瘀生肌法促进创面愈合的研究”等科研成果均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5年被评选为医院“十二五”期间优秀科技工作者。
陈柏楠教授强调中医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积极与西医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因此他一直积极致力于促进中西医结合诊疗周围血管疾病事业在全国的推广和交流,学术水平得到国内同行的认可。1995年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秘书;1999年当选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协助尚德俊主任委员的工作。卸任副主任委员工作后,他又先后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顾问,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山东中医药学会理事,山东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为周围血管专业在全国和省内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此外,陈柏楠教授还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编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特约审稿专家,对于中医外科论文质量提升和学术出版生态圈的建设和维护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陈柏楠教授在工作之余,笔耕不辍,主编和副主编了《周围血管疾病中西医诊疗学》《周围静脉疾病学》《尚德俊外科心得录》《中西医结合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诊疗手册》《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临床诊疗实践》《国医大师尚德俊》《中医外科病名释义》《中西医结合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豫鲁名老中医临证录》,参编《实用周围血管疾病学》《名师与高徒》《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外伤科分册》《实用中医外科学》等20余部专著。撰写学术论文90余篇,均在国家级、省级学术期刊发表,在周围血管研究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周围血管疾病中西医诊疗学》成为学习周围血管疾病中西医诊疗的经典著作,《国医大师尚德俊》一书荣获山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殊荣。
陈柏楠教授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救死扶伤、服务广大患者为己任,恪尽职守,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和临床教学先进个人。2010年荣获山东省卫生系统“服务好,质量好,群众满意”服务明星,记个人三等功。2012年荣获第四届山东省优秀医师,并被评为山东省卫生系统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服务标兵。2013年荣获首届齐鲁杰出医师,并当选为山东名中医药专家。陈柏楠教授在教学中强调温故知新,夯实理论基础;对待年轻医师和学生,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常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003年被山东中医药大学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已培养周围血管专业研究生20余名,他们大多已经成为医疗战线上的业务骨干。2014年、2017年陈柏楠教授两次被聘为山东省名老中医五级师承教育省级指导老师,2017年被遴选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陈柏楠教授非常重视中医学术的传承和发展,强调中医的理论和临床的传承离不开诵读经典、言传身教,已为周围血管专业培养学术继承人5名。2018年还获批成立“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022年获批成立“陈柏楠国家级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为更好地传承其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搭建了高层次的专业平台。
陈柏楠教授从业40年来,兢兢业业,立德树人,为中医外科和周围血管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精湛的医术、杰出的学术成就和高尚的医德,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楷模,也是山东周围血管专业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