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单元
清热药

清解里热——里热证。

一、清热泻火药(气分实热证及脏腑火热证)

1.石膏

【性能】甘、辛,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应用】①温热病气分实热证;②肺热喘咳证;③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④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生石膏煎服,15~60g,宜先煎。煅石膏适量外用,研末撒敷患处。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药理】本品有解热、解渴、增强免疫力、降血糖及一定的解痉、抗炎作用;煅石膏有生肌作用。另外,石膏的主要成分硫酸钙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不会因煎煮时间延长和温度增高而增加其水溶性。

2.知母

【性能】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应用】①热病烦渴;②肺热燥咳;③骨蒸潮热;④内热消渴;⑤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6~12g。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质润,有滑肠作用,故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鉴别用药】石膏、知母均能清热泻火,可用治温热病气分热盛及肺热咳嗽等证。但石膏泻火之中长于清解,重在清泻肺胃实火,肺热喘咳、胃火头痛牙痛多用石膏;知母泻火之中长于清润,肺热燥咳、内热骨蒸、消渴多选知母。

3.芦根

【性能】甘,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应用】①热病烦渴;②胃热呕哕;③肺热咳嗽,肺痈吐脓;④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煎服,干品15~30g;鲜品加倍,或捣汁用。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

【鉴别用药】芦根为芦苇的根茎,苇茎为芦苇的嫩茎。二者出自同一种植物,功效相近。但芦根长于生津止渴,苇茎长于清透肺热,略有侧重。

4.天花粉

【性能】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应用】①热病烦渴;②肺热燥咳;③内热消渴;④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5.淡竹叶

【性能】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应用】①热病烦渴;②口疮尿赤,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煎服,6~9g。

6.栀子

【性能】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凉血止血。

【应用】①热病心烦;②湿热黄疸;③热淋涩痛;④血热吐衄;⑤目赤肿痛;⑥火毒疮疡。焦栀子功专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崩漏。

【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药理】本品有保肝、利胆、解热、抗炎、镇静、镇痛、抗胰腺炎、抗病毒、抗内毒素等作用。

7.夏枯草

【性能】辛、苦,寒。归肝、胆经。

【功效】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应用】①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②瘰疬,瘿瘤;③乳痈肿痛。

【用法用量】煎服,9~15g;或熬膏服。

【使用注意】脾胃寒弱者慎用。

8.决明子

【性能】甘、苦、咸,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应用】①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暗不明;②头痛,眩晕;③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10~15g;用于润肠通便,不宜久煎。

【使用注意】气虚便溏者不宜用。

二、清热燥湿药(湿热证)

1.黄芩

【性能】苦,寒。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应用】①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疸泻痢;②肺热咳嗽,高热烦渴;③血热吐衄;④痈肿疮毒;⑤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煎服,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可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2.黄连

【性能】苦,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应用】①湿热痞满,呕吐吞酸;②湿热泻痢;③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衄;④痈肿疖疮,目赤牙痛;⑤消渴;⑥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用法用量】煎服,2~5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苦燥易伤阴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药理】本品有较强而广泛的抗菌作用;能兴奋心脏,增强其收缩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有解热、抗炎、降血糖、利胆、保肝、抗溃疡、抗腹泻、抗肿瘤等作用。

【鉴别用药】本品入药,除生用外,还有酒炙、姜汁炙、吴茱萸水炙等特殊炮制品,其功用各有区别。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多用于目赤肿痛、口疮;姜黄连善清胃和胃止呕,多用治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善舒肝和胃止呕,多用治肝胃不和之呕吐吞酸。

3.黄柏

【性能】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

【应用】①湿热带下,热淋涩痛;②湿热泻痢,黄疸;③湿热脚气,痿证;④骨蒸劳热,盗汗,遗精;⑤疮疡肿毒,湿疹瘙痒。

【用法用量】煎服,3~12g。外用适量。

【鉴别用药】黄芩、黄连、黄柏三药性味皆苦寒,而黄连为苦寒之最。三药均以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主要功效,用治湿热内盛或热毒炽盛之证,常相须为用。但黄芩偏泻上焦肺火,肺热咳嗽者多用;黄连偏泻中焦胃火,并长于泻心火,中焦湿热,痞满呕逆及心火亢旺,高热心烦者多用;黄柏偏泻下焦相火、除骨蒸,湿热下注诸症及骨蒸劳热者多用。

4.龙胆

【性能】苦,寒。归肝、胆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应用】①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②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痛口苦;③惊风抽搐。

【用法用量】煎服,3~6g。

【使用注意】脾胃寒者不宜用,阴虚津伤者慎用。

5.秦皮

【性能】苦、涩,寒。归肝、胆、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

【应用】①湿热泻痢,带下阴痒;②肝热目赤肿痛,目生翳膜。

【用法用量】煎服,6~12g。外用适量,煎洗患处。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

6.苦参

【性能】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功效】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应用】①湿热泻痢,便血,黄疸;②湿热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③湿热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反藜芦。

7.白鲜皮

【性能】苦,寒。归脾、胃、膀胱经。

【功效】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应用】①湿热疮毒,湿疹,疥癣;②湿热黄疸,风湿热痹。

【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

三、清热解毒药(热毒所致病证)

1.金银花

【性能】甘,寒。归肺、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应用】①痈肿疔疮;②外感风热,温病初起;③热毒血痢。此外,尚可用治咽喉肿痛、小儿热疮及痱子。

【用法用量】煎服,6~15g。疏散风热、清泄里热以生品为佳;炒炭宜用于热毒血痢;露剂多用于暑热烦渴。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气虚脓清者忌用。

【药理】本品有广谱抗病原微生物、抗病毒、解热、抗炎、增强免疫力、抗过敏、保肝、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抗肿瘤等作用。

2.连翘

【性能】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应用】①痈肿疮毒,瘰疬痰核;②风热外感,温病初起;③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煎服,6~15g。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气虚脓清者不宜用。

【鉴别用药】连翘与金银花,均有清热解毒作用,既能透热达表,又能清里热而解毒。对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热毒疮疡等证常相须为用。区别点是连翘清心解毒之力强,并善于消痈散结,为“疮家圣药”,亦治瘰疬痰核;而金银花疏散表热之效优,且炒炭后善于凉血止痢,用治热毒血痢。

3.穿心莲

【性能】苦,寒。归心、肺、大肠、膀胱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应用】①外感风热,温病初起;②肺热咳喘,肺痈吐脓,咽喉肿痛;③湿热泻痢,热淋涩痛,湿疹瘙痒;④痈肿疮毒,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煎服,6~9g。煎剂易致呕吐,故多作丸、散、片剂。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不宜多服久服;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4.大青叶

【性能】苦、寒。归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应用】①热入营血,温毒发斑;②喉痹口疮,痄腮丹毒。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

5.板蓝根

【性能】苦,寒。归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应用】①外感发热,温病初起,咽喉肿痛;②温毒发斑,痄腮,丹毒,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煎服,9~15g。

【使用注意】体虚而无实热火毒者忌服;脾胃虚寒者慎用。

【药理】本品有抗菌、抗病毒、抗钩端螺旋体、解热、抗炎、抗肿瘤、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6.青黛

【性能】咸,寒。归肝、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泻火定惊。

【应用】①温毒发斑,血热吐衄;②咽痛口疮,火毒疮疡;③咳嗽胸痛,痰中带血;④暑热惊痫,惊风抽搐。

【用法用量】内服1~3g。本品难溶于水,一般作散剂冲服,或入丸剂服用。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胃寒者慎用。

【鉴别用药】大青叶为菘蓝叶;板蓝根为菘蓝或马蓝的根;青黛为马蓝、蓼蓝或菘蓝的茎叶经加工制得的粉末。三者大体同出一源,功效亦相近,皆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之作用。相比较而言,大青叶凉血消斑力强;板蓝根解毒利咽效佳;青黛清肝定惊功胜。

7.贯众

【性能】苦,微寒。有小毒。归肝、脾经。

【功效】清热解毒,止血,杀虫。

【应用】①风热感冒,温毒发斑;②血热出血;③虫疾。此外,本品还可用于治疗烧烫伤及妇人带下等病证。

【用法用量】煎服,4.5~9g。杀虫及清热解毒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服用本品时忌油腻。脾胃虚寒者及孕妇慎用。

8.蒲公英

【性能】苦、甘,寒。归肝、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

【应用】①痈肿疔毒,乳痈内痈;②热淋涩痛,湿热黄疸。此外,本品还有清肝明目的作用,以治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肿痛,可单用取汁点眼,或浓煎内服;亦可与菊花、夏枯草、黄芩等配伍使用。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使用注意】用量过大,可致缓泻。

9.紫花地丁

【性能】苦、辛,寒。归心、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应用】①疔疮肿毒,乳痈肠痈;②毒蛇咬伤。此外,还可用于肝热目赤肿痛以及外感热病。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使用注意】体质虚寒者忌服。

10.野菊花

【性能】苦、辛,微寒。归肝、心经。

【功效】清热解毒,泻火平肝。

【应用】①痈疽疔疖,咽喉肿痛;②目赤肿痛,头痛眩晕。此外,本品内服并煎汤外洗也用治湿疹、湿疮、风疹痒痛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外用适量。

【鉴别用药】野菊花与菊花为同科植物,均有清热解毒之功,但野菊花苦寒之性尤胜,长于解毒消痈,疮痈疔毒肿痛多用之;而菊花辛散之力较强,长于清热疏风,上焦头目风热多用之。

11.漏芦

【性能】苦,寒。归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下乳,舒筋通脉。

【应用】①乳痈肿痛,瘰疬疮毒;②乳汁不下;③湿痹拘挛。

【用法用量】煎服,5~9g。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气虚、疮疡平塌者及孕妇忌服。

12.土茯苓

【性能】甘、淡,平。归肝、胃经。

【功效】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应用】①杨梅毒疮,肢体拘挛;②淋浊带下,湿疹瘙痒;③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煎服,15~6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肝肾阴虚者慎服。服药时忌茶。

13.鱼腥草

【性能】辛,微寒。归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应用】①肺痈吐脓,肺热咳嗽;②热毒疮毒;③湿热淋证。此外本品又能清热止痢,还可用治湿热泻痢。

【用法用量】煎服,15~25g。鲜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使用注意】本品含挥发油,不宜久煎。虚寒证及阴性疮疡忌服。

14.大血藤

【性能】苦,平。归大肠、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止痛。

【应用】①热毒肠痈,疮痈肿毒;②铁打损伤,痛经,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煎服,9~15g。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15.败酱草

【性能】辛、苦,微寒。归胃、大肠、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应用】①肠痈肺痈,痈肿疮毒;②产后瘀阻腹痛。此外,本品亦可用治肝热目赤肿痛及赤白痢疾。

【用法用量】煎服,6~15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食少泄泻者忌服。

16.射干

【性能】苦,寒。归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痰,利咽。

【应用】①咽喉肿痛;②痰盛咳喘。

【用法用量】煎服,3~9g。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孕妇慎用。

17.山豆根

【性能】苦,寒。有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应用】①咽喉肿痛;②牙龈肿痛。此外,本品还可用于湿热黄疸、肺热咳嗽、痈肿疮毒等证。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过量服用易引起呕吐、腹泻、胸闷、心悸等副作用,故用量不宜过大。脾胃虚寒者慎用。

18.马勃

【性能】辛,平。归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止血。

【应用】①咽喉肿痛,咳嗽失音;②吐血衄血,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煎服,1.5~6g,布包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患处,或作吹药。

【使用注意】风寒伏肺,咳嗽失音者忌服。

19.白头翁

【性能】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应用】①热毒血痢;②疮痈肿毒。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15~3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虚寒泻痢者忌服。

20.马齿苋

【性能】酸,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

【应用】①热毒血痢;②热毒疮疡;③崩漏,便血。此外,本品还可用于湿热淋证、带下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肠滑作泻者忌服。

21.鸦胆子

【性能】苦,寒。有小毒。归大肠、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止痢,截疟;外用腐蚀赘疣。

【应用】①热毒血痢,冷积久痢;②各型疟疾;③鸡眼赘疣。

【用法用量】内服,0.5~2g,以干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包裹吞服,亦可压去油制成丸剂、片剂服,不宜入煎剂。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对胃肠道及肝肾均有损害,内服需严格控制剂量,不宜多用久服。外用注意用胶布保护好周围正常皮肤,以防止对正常皮肤的刺激。孕妇及小儿慎用。胃肠出血及肝肾病患者,应忌用或慎用。

22.白花蛇舌草

【性能】微苦、甘,寒。归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利湿通淋。

【应用】①痈肿疮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近年利用本品清热解毒消痈之功,已广泛用于各种癌症的治疗。②热淋涩痛。此外,本品既能清热又兼利湿,尚可用于湿热黄疸。

【用法用量】煎服,15~6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阴疽及脾胃虚寒者忌用。

23.山慈菇

【性能】甘、微辛,凉。归肝、脾经。

【功效】清热解毒,化痰散结。

【应用】①痈疽疔毒,瘰疬痰核;②癥瘕痞块。

【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正虚体弱者慎用。

24.熊胆粉

【性能】苦,寒。归肝、胆、心经。

【功效】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

【应用】①热极生风,惊痫抽搐;②热毒疮痈;③目赤翳障。此外,还可用于黄疸、小儿疳积等。

【用法用量】内服,0.25~0.5g,入丸、散。由于本品有腥苦味,口服易引起呕吐,故宜用胶囊剂。外用适量,调涂患处。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虚寒证当禁用。

四、清热凉血药(营分、血分实热证)

1.生地黄

【性能】甘,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应用】①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②阴虚内热,骨蒸劳热;③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10~15g。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

【使用注意】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2.玄参

【性能】甘、苦、咸,微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

【应用】①温邪入营,内陷心包,温毒发斑;②热病伤阴,津伤便秘,骨蒸劳嗽;③目赤咽痛,瘰疬,白喉,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服用。反藜芦。

【鉴别用药】玄参与生地黄,均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治热入营血、热病伤阴、阴虚内热等证,常相须为用。但玄参泻火解毒力较强,故咽喉肿痛、痰火瘰疬多用;生地黄清热凉血力较大,故血热出血、内热消渴多用。

3.牡丹皮

【性能】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应用】①温毒发斑,血热吐衄;②温病伤阴,阴虚发热,夜热早凉,无汗骨蒸;③血滞经闭、痛经,跌打伤痛;④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煎服,6~12g。清热凉血宜生用,活血祛瘀宜酒炙用。

【使用注意】血虚有寒、月经过多及孕妇不宜使用。

4.赤芍

【性能】苦、微寒。归肝经。

【功效】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应用】①温毒发斑,血热吐衄;②目赤肿痛,痈肿疮疡;③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煎服,6~12g。

【使用注意】血寒经闭者不宜用。反藜芦。

5.紫草

【性能】甘、咸,寒。归心、肝经。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消斑,解毒透疹。

【应用】①温病血热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②疮疡,湿疹,水火烫伤。

【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用适量,熬膏或用植物油浸泡涂搽。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而滑利,脾虚便溏者忌服。

6.水牛角

【性能】苦,寒。归心、肝经。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定惊。

【应用】①温病高热,神昏谵语,惊风,癫狂;②血热妄行斑疹、吐衄;③痈肿疮疡,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镑片或粗粉煎服,15~30g,宜先煎3小时以上。水牛角浓缩粉冲服,每次1.5~3g,每日2次。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

五、清虚热药(虚火内扰证)

1.青蒿

【性能】苦、辛,寒。归肝、胆经。

【功效】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

【应用】①温邪伤阴,夜热早凉;②阴虚发热,劳热骨蒸;③暑热外感,发热口渴;④疟疾寒热。

【用法用量】煎服,6~12g,不宜久煎;或鲜用绞汁服。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肠滑泄泻者忌服。

【药理】本品有抗疟、抗血吸虫、抗菌、抗病毒、解毒、镇痛、降血压、抗肿瘤、抗辐射、抗硅肺、减慢心率等作用,还有明显的胚胎毒作用。

2.白薇

【性能】苦、咸,寒。归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应用】①阴虚发热,产后虚热;②热淋,血淋;③疮痈肿毒,毒蛇咬伤,咽喉肿痛;④阴虚外感。

【用法用量】煎服,4.5~9g。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服用。

3.地骨皮

【性能】甘,寒。归肺、肝、肾经。

【功效】凉血除蒸,清肺降火。

【应用】①阴虚发热,盗汗骨蒸;②肺热咳嗽;③血热出血证。此外,本品于清热除蒸泻火之中,尚能生津止渴,故与生地黄、天花粉、五味子等同用,可治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煎服,9~15g。

【使用注意】外感风寒发热及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4.银柴胡

【性能】甘,微寒。归肝、胃经。

【功效】清虚热,除疳热。

【应用】①阴虚发热;②疳积发热。

【用法用量】煎服,3~9g。

【使用注意】外感风寒,血虚无热者忌用。

5.胡黄连

【性能】苦,寒。归肝、胃、大肠经。

【功效】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应用】①骨蒸潮热;②小儿疳热;③湿热泻痢。此外,本品能清大肠湿火蕴结,还可用治痔疮肿痛、痔漏成管,常配刺猬皮、麝香为丸,如胡连追毒丸。

【用法用量】煎服,1.5~9g。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

【鉴别用药】胡黄连与黄连,名称相似且均为苦寒清热燥湿之品,善除胃肠湿热,同为治湿热泻痢之良药。然胡黄连善退虚热,除疳热;而黄连则善清心火,泻胃火,为解毒要药。 E8MEcFXcPsAUa05bZQ87x1uitYWu/DhGI6/sgKlCXAdJOG7aR7y5XEAnI9ca1iN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