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单元
五脏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合称;一说心包也为一脏,故也有“六脏”之说。其形态为实质性,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生理特点为藏精气而不泻,精气宜充满但不可呆滞,故满而不能实。

一、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特性

(一)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神之变也,五脏六腑之大主,主血脉,主藏神,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小肠相表里,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

1.主血脉 指心气推动、调控血液在脉道中运行,发挥濡养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部分。

(1)主血:①生血:“奉心化赤”,水谷精微在心阳的作用下化为血液。②行血:推动血液运行,布散全身,濡养各器官。

(2)主脉: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搏动和脉管收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故脉为血之府。

(3)心、脉、血的关系:三者构成一个血液循环系统,血液正常运行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其中心脏的正常搏动起主导作用,所以说“心主身之血脉”。

(4)血液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①心气充沛。②血液充盈。③脉道通利。④脾气统摄。⑤心阴心阳协调。⑥邪气不干。

2.主藏神 指心有主宰全身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的作用。

(1)人体之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义之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性格等精神活动。

(2)心的主血脉与主藏神的关系:心主血脉,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心主藏神,血液的生成与运行需要神的调控。

3.生理特性 心为阳脏,主通明。心居胸中,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心以阳气为用,推动温通,使机体生生不息,故称阳脏。心主通明,指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

4.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体合脉,指全身血脉统属于心,由心主司。其华在面,指心脏精气的盛衰可以从面部色泽表现出来,心气充沛则面色红润。

(2)开窍于舌:指心脏精气盛衰及其机能常变可从舌的变化表现出来。理论依据有:①心与舌体通过静脉相连。②心主血脉,舌体血管丰富,且无皮肤覆盖,最能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③舌具有感受味觉的功能,依赖于心血充养。④舌与语言声音有关,依赖于心神的调控。

(3)在志为喜:①生理之喜:正常程度的喜可以调畅心神,缓解紧张,使人舒畅;过度的喜可以使心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亢奋而笑不休。②病理之喜:不及的喜使人精神萎靡,产生悲哀。故曰:“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4)在液为汗:汗液的生成与排泄与心血、心神关系密切。心主血脉,血液与津液同源互化。血液渗出脉外化为津液,津液为汗液生化之源,汗液排泄太过,津液大伤,必定耗伤心血、心神。此外,汗液排泄受心神主宰和调节。

(5)与夏气相通:夏季气候炎热,阳气旺盛,心为阳脏,同气相求,故心与夏气相应。

(二)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肺为相辅之官,气之本,魄之处也。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悲,在液为涕,与大肠相表里,五行属金,为阳中之阴。

1.主气司呼吸 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1)肺主呼吸之气: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吸入自然界清气,不断呼出体内浊气。

(2)肺主一身之气: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宗气的生成。②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作用。

2.主行水 即通调水道。肺气通过宣发肃降,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与排泄。

(1)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向上、向外布散水液到头面、肌表,以起濡养作用,并在卫气作用下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2)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向下、向内布散水液到脏腑,以起濡养作用,并在膀胱气化作用下化为尿液,排出体外。

因为肺气通过宣发肃降作用参与水液代谢,故称“肺为水之上源”。

3.朝百脉,主治节

(1)肺朝百脉:指全身血液都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通过宣降作用,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2)肺主治节: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治理调节呼吸运动。②调理全身气机。③治理调节血液运行。④治理调节津液代谢。

4.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肺位置最高,覆盖五脏六腑之上,故称华盖。

(2)肺为娇脏:肺叶娇嫩,不耐诸邪;肺又上通鼻窍,外合皮毛,易受邪气侵害,故称娇脏。

(3)肺气宣降:肺气宣发,是肺气向上向外的布散运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呼出体内浊气。②将脾所转输来的津液和部分水谷精微上输头面诸窍,外达于全身皮毛腠理。③宣发卫气,调控汗液的生成与排泄。肺气肃降,是肺气向下向内的布散运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吸入自然界之清气。②将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及部分水谷精微向下向内布散于其他脏腑以濡润之。③肃清异物,将浊液运至膀胱,化生尿液,排出体外。

5.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指皮毛与肺关系密切,人体肌表依赖于肺卫的温养,并能反映肺卫的情况。

1)肺对皮毛的作用:①肺气宣发卫气于皮毛,起到“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及抵御外邪的作用。②肺气宣发,散精于皮毛,发挥濡润作用。

2)皮毛对肺的作用:①皮毛宣散肺气,调节呼吸。《内经》中称汗孔为“玄府”“气门”。②皮毛受邪,可内合于肺。

(2)开窍于鼻,喉为肺之门户:鼻为呼吸之气出入的通道,与肺相连,故肺开窍于鼻。喉位于肺系最上端,为呼吸门户,发音器官,若肺气亏损,可见声音嘶哑,称为“金破不鸣”;若为外邪壅肺之实证,则出现声音嘶哑,称为“金实不鸣”。

(3)在志为悲(忧):①生理之悲:悲忧是人体正常的情绪变化和情感反应,由肺精、肺气所化。②病理之悲:过度的悲可以损伤肺精、肺气,影响肺的宣降功能。同样,肺气宣降不利,人体也会出现悲伤的情绪。

(4)在液为涕:涕即鼻涕,由肺精所化,通过宣发布散至鼻窍。涕也可以反映肺受邪的性质,如外感风寒,则鼻流清涕;肺热壅盛,则鼻流黄涕。

(5)与秋气相通:秋季肃杀,草木皆败,肺为阳中之阴,清肃下行,同气相求,故肺与秋气相应。

(三)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脾胃为仓廪之官,营之居也,主运化,主统血,在体合肉,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被称为孤脏(孤腑为三焦)。

脾居中焦,主运化,是人体对饮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脏器。人体一切脏器都依赖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充养,故又称脾为“后天之本”。

1.主运化 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1)运化水谷(食物):指脾气具有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并转输其精微的功能。

①消化:帮助胃腐熟水谷,并下送于小肠做进一步消化,分为清浊两部分。

②吸收:脾气激发小肠吸收清的部分(精微物质)。

③转输:脾气通过传输作用,布散于其他四脏。“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

(2)运化水液:指脾气运化、转输水精,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

2.主统血 脾气具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道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作用。其机理是气的固摄作用。

3.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指脾气升腾以上输水谷精微于心肺和维持内脏位置相对稳定的生理特性。包括两方面:①脾主升清:脾将胃肠吸收的精微物质上输至心肺,通过心肺作用化生血液布散全身。②升举内脏:脾气上升可以防止内脏下垂,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

中气是脾胃二气的合称,是升降协调的冲和之气。

(2)喜燥恶湿: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燥恶湿;胃为阳明燥土之腑,喜湿恶燥,二者相对而言。脾气运化精微,上输于心肺,只有脾体干燥不被湿邪困阻才能正常发挥脾气运化、脾气主升的作用。因此,脾气下陷的病机主要有:①脾气虚弱,升举无力。②脾被湿困,上升不利。

4.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肉,主四肢:脾气运化功能与肌肉充实及其功能的正常发挥关系密切。人体四肢(又称四末)需要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充养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故说脾主四肢。若脾失健运,不能散精于四肢,则会出现四肢萎废不用。

(2)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人的食欲、口味与脾气的运化密切有关。通过食欲和口味可以反映脾气、脾精的盛衰状态。

(3)在志为思:思即思虑,属人体的情志活动。思虽为脾志,但与心神有关,故有“思出于心,而脾应之”之说。思虑过度或所思不遂,最易妨碍脾气运化,致使脾胃之气结滞,出现不思饮食、脘腹胀闷、头晕目眩等。

(4)在液为涎:涎即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由脾精、脾气化生。涎的状态可以反映脾的正常与否。若脾气不摄可以出现涎液过多而自流;若脾气失去推动激发功能则涎液分泌不足,口舌干燥。

(5)与长夏相通:长夏即夏至到处暑,此时气候炎热,雨水较多,酝酿生化,万物华实,合于土生万物之象,而人体的脾主运化,化生精气血津液,以奉生身,类于“土爰稼穑”之理,故脾与长夏同气相求而相通应。

(四)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肝为将军之官,魂之居也,主疏泄,主藏血,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与胆相表里,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

1.主疏泄 指肝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节气机:肝气疏泄正常,全身气机畅达。若肝的调节气机功能失调,则出现疏泄太过与不及两种病理情况。

①疏泄不及:肝气郁滞,出现胸胁、乳房、少腹胀痛。

②疏泄太过:肝气上逆,出现胸胁、乳房、少腹胀痛,急躁易怒。

(2)调畅情志:人体的精神活动除受心主宰外,还与肝主疏泄的功能有关。肝主疏泄功能失调,则表现为情志抑郁和亢奋。

①抑郁:肝气疏泄不及,气机不畅,则表现为抑郁寡欢、闷闷不乐、善太息。

②亢奋:肝气疏泄太过,气机上逆,则表现为性情急躁、烦躁易怒、面红目赤。

(3)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的分泌排泄:肝气疏泄,调畅气机,有助于脾胃之气的升降,从而促进脾胃之气的功能。另外,胆汁为肝之余气所化生,其分泌和排泄受肝主疏泄功能的影响。

(4)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输布:血液运行和津液输布依赖于气机的调畅。肝气疏泄,调畅气机,使全身脏腑经络之气条达。此外,气行则血行,气行则津行,故肝能促进血液、津液运行。

(5)调节生殖功能:肝气疏泄能促进男子排精、女子排卵行经。

2.主藏血 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作用。肝藏血的生理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涵养肝气:肝贮藏的血液可以化生和涵养肝气,防止肝气疏泄太过。

(2)调节血量:肝贮藏大量血液,可以根据需要调节各部分的血量分配。

(3)濡养肝及筋目:肝血涵养肝脏,使肝体柔和,并能濡养肝的形体官窍,使其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目受血而能视,筋受血则屈伸柔和自如。

(4)为经血之源:冲脉起于胞中而通于肝,肝藏血充足,冲脉血液充盛,是经血来潮的重要保证。

(5)防止出血:肝气可以固摄血液,防止出血;肝主凝血,亦能发挥凝血功能而防止出血。

肝藏血失职引起出血的病机大致有三:①肝气虚弱,收摄无力。②肝阴不足,凝血不利。③肝火旺盛,灼伤脉络,迫血妄行。

肝主疏泄,其用属阳;肝主藏血,其体属阴,固有肝“体阴而用阳”。

3.生理特性

(1)肝为刚脏: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肝气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五行属木,木性曲直,肝气具有木的冲和条达、伸展舒畅之能。此外,肝为刚脏,肺为娇脏,肝气主左升,肺气主右降,二者相反相成,刚柔相济。

(2)肝气升发:指肝气向上升动和向外发散以调畅气机的生理特性。

4.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肝血充足,筋得其养,才能运动灵活有力,能耐受疲劳,并能较快地解除疲劳,故称肝为“罢极之本”。爪即指甲,爪为筋之余,能反映肝的生理病理情况。

(2)开窍于目:目之所以能视物辨色,依赖于肝血之濡养和肝气之疏泄的协调。肝之经脉上连目系,肝之血气循此经脉上注于目,使其发挥视觉作用。

(3)在志为怒:怒是人在情绪激动时的一种情志变化,由肝血、肝气所化。但大怒或郁怒不解,对于机体是一种不良的刺激,可引起肝气上逆或肝气郁结的病机变化。

(4)在液为泪:泪由肝精化生,可滋润、保护眼睛,反映肝的功能正常与否。若肝经湿热,则出现迎风流泪;若肝血不足,则泪液分泌不足。

(5)与春气相通:春季为一年之始,阳气始生,自然界生机勃发,万物以荣。而肝主疏泄,其七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为阴中之少阳,故与春气同气相求而相通应。

(五)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肾为作强之官,精之居也,主藏精,主水,主纳气,在体合骨,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与膀胱相表里,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阴。

肾藏先天之精,为人体生命本原,故又称肾为“先天之本”。肾精化肾气,肾气分阴阳,肾阴、肾阳为一身阴阳之根本,故又称肾为“五脏阴阳之本”。肾藏精,主蛰,故又称肾为“封藏之本”。

1.主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1)主藏精: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的生理功能。封藏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以及从饮食物中摄取的后天之精。

(2)主生长发育生殖:指肾精、肾气促进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机能成熟的作用。人体的生、长、壮、老、已都取决于肾精和肾气的盛衰。肾精充盈到一定程度,可化生天癸,天癸可以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维持人体的生殖功能。

(3)推动和调控脏腑气化:肾精、肾气及其分化的肾阴、肾阳在推动和调控脏腑机能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主水 指肾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作用,是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实现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脏腑的促进作用:肾气及肾阴、肾阳对水液代谢过程中各脏腑之气的功能,尤其是脾肺之气的运化和输布水液的功能,具有促进和调节作用。

(2)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尿的生成和排泄是水液代谢的重要环节。各脏腑形体官窍产生的浊液下输于膀胱,在肾气的蒸化作用下,分为清浊;清者重吸收,浊者化为尿液,在肾与膀胱之气的推动作用下排出体外。

3.主纳气 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因而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的说法。若肾精不足,肾气虚衰,摄纳无权,便会出现呼吸表浅,动则气喘的症状,称为“肾不纳气”。

4.生理特性

(1)主蛰:指肾有潜藏、封藏、闭藏的生理特性,是对肾藏精机能的高度概括。肾藏精、主纳气、主生殖、主二便都是肾主蛰藏的具体体现。

(2)守位:指肾阳(相火)涵于肾中,潜藏不漏,以发挥其温煦、推动等作用。心属火,为君主之官,心阳称为君火,其他脏腑之火皆称为相火,肝之相火为“雷火”,肾之相火为“龙火”。正常情况下脏腑阳气称为“少火”,病理状况下称为“壮火”。君火与相火的关系是“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即君火在上,主发神明,主宰机体的生命活动;相火在肝肾,禀命行令,以潜藏守位为要,发挥温煦、推动作用。

5.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肾主骨、生髓实际是指肾精、肾气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的功能。头发的生长依赖血液充养,故“发为血之余”,但发的生机根源在于肾,肾精充盛,则头发黑亮;肾精亏虚,则头发干枯苍白。

(2)开窍于耳及二阴:听力与肾精的盛衰关系密切。前阴指排尿和生殖器官,后阴指排泄粪便的器官。二阴主司二便与生殖,同肾气的作用密切相关。

(3)在志为恐:恐即恐惧。肾居下位,肾气需通过中、上二焦布散全身,恐使肾气不得上行,反而下走,影响肾气的功能,所以说“恐伤肾”“恐则气下”。

(4)在液为唾:唾为唾液中稠厚的部分,出于舌下,由肾精化生。若咽而不吐,可以回滋肾精;若久唾,便会损伤肾精,即“久唾伤肾”。

(5)与冬气相通:冬季霜雪严凝,万物闭藏,肾为水脏,有闭藏之功,二者同气相求,故肾与冬气相通应。

附:命门

命门一词首见于《灵枢·根结》。命门作为内脏提出始于《难经》。

历代医家对命门的理解不同:《灵枢·根结》中指眼睛。《难经》中认为右肾为命门,即“左肾右命门”。元·滑寿首提两肾为命门。明·虞抟在《医学正传》中明确提出“两肾总号为命门”。明·赵献可提出命门位于两肾之间,他认为命门即是真火,主一身阳气。明·张介宾在《类经附翼》中指出命门为子宫、精室。《景岳全书》提出命门是元气之根、水火之宅。

二、五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 心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气。二者关系主要表现在气血互根互用上。

(1)肺气助心行血,心血载运肺气:血的运行需要气的推动,而气又需要血液作为载体才能输布。

(2)心主血脉,肺朝百脉:心所主血脉要聚集于肺中,进行气体交换,运载清气。

2.心与脾 心主血,脾生血;心主行血,脾主统血。二者的关系主要在血液化生与运行上体现。

(1)血液生成:血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运化的精微在心气的化赤作用下化为血液,二者相互协调,血液才能正常生化。

(2)血液运行: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脾气统摄血液,防止其逸出脉外,心脾功能正常,血液才能在脉中正常运行。

3.心与肝 心主行血,肝主藏血;心主神明,肝主疏泄。二者关系表现在血液运行与情志调节上。

(1)血液贮藏与运行: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则肝有所藏;肝藏血的功能正常,调节血量,才能保证血液充盈,使血液正常运行;同时肝主疏泄,也可助心行血。

(2)调节情志:心藏神,主宰一切精神情志活动,但也依赖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的作用。

4.心与肾 心与肾在生理上的联系称为心肾相交,主要表现在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上。

(1)水火既济:心五行属火位居上位,肾五行属水位居下位。心火下温肾水以防肾水过寒,肾水上济心火以防心火过亢。

(2)精神互用:心藏神,肾藏精,精能化气生神,神能控精驭气,故积精可以全神,神清可以控精。

(3)君相安位:心为君火,为一身主宰;肾为相火,为阳气之根本,神明之基础。相火秘藏,则心阳充足;心阳充盛,则相火亦旺。君火相火,各安其位,才能上下相交。

心肾之间的水火、阴阳、精神的动态平衡失调,称为心肾不交。

5.肺与脾 肺主气司呼吸,脾主运化,肺主行水。二者关系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两方面。

(1)气的生成:一身之气包括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后天之气分为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之气,因而脾肺对后天之气的生成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水液代谢:肺为水之上源,宣降水液,有助于脾气运化水液;脾气主升,运化水液,有助于肺宣降水液。

6.肺与肝 肺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肺气主降,肝气主升,升降相因,气血亦随之升降协调。

7.肺与肾 肾主水,肺主行水;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二者金水相生,其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阴阳互资三个方面。

(1)水液代谢:肺气宣发肃降而行水的功能依赖于肾气的激发和促进。肾气蒸化水液,有赖于肺气肃降作用使之下输膀胱。病理上二者相互影响,可造成水液代谢失调而产生水肿,所以说“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2)呼吸运动:肺主呼吸,肾主纳气。呼吸虽为肺所主,但肾具有摄纳肺气,保持呼吸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的说法。若肾精不足,肾气虚衰,摄纳无权,便会出现呼吸表浅,动则气喘的症状,称为“肾不纳气”。

(3)阴阳互资:肺肾阴阳,相互滋生。肺阴充足,下输于肾,使肾阴充盈。肾阴为诸阴之本,肾阴充盈,上滋于肺,使肺阴充足。肾阳为诸阳之本,能资助肺阳,推动津液输布,则痰饮不生,咳喘不作。

8.肝与脾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藏血,脾生血。二者关系表现在饮食物消化和血液运行上。

(1)饮食物消化: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可以促进脾胃的运化作用。肝之余气化生胆汁,通过胆排泄到肠道以促进食物消化。

(2)血液运行:肝主藏血,脾主统血,一方面调节人体各部的血液,使血液充盈;另一方面脾气统摄血液,使血液在脉动中正常运行,以免逸出脉外。

9.肝与肾 肝肾之间有“肝肾同源”或“乙癸同源”之称。其关系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和阴阳互资互制三个方面。

(1)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皆由水谷之精化生和充养,且二者可以相互资生。一方面肾精可以化生肝血,另一方面肾封藏之精也需要肝血共同充养。

(2)藏泄互用:肝主疏泄,肾主封藏,肝气疏泄可使肾气封藏有度,肾气封藏又防肝气疏泄太过。疏泄与封藏相反相成,使女子月经和男子排精有度施泄。

(3)阴阳互资互制:肝气分为肝阴、肝阳,肾气分为肾阴、肾阳。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根本,肾阴滋补肝阴,共同制约肝阳,以免肝阳升发太过。肾水与肝木的这种关系称为“水能涵木”。肾阳也可资助肝阳,温煦肝脉,防止肝脉寒滞。

10.脾与肾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二者关系主要表现在先天与后天互促互助和水液代谢方面。

(1)先天后天相互资生: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二者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先天激发资助后天,后天运化充养先天。脾之运化依赖肾阳之温煦,肾之藏精依赖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充养。

(2)水液代谢:脾主运化水液,肾主水,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完成水液代谢。 ywHCkOGUQ3FHiWkDrvp1W2gv/fqvoKJVi18tAQV6ij8T7fsJgfh9iz8CwUX+0VF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