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五单元
防治原则

一、预防

早在《内经》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预防的内容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1.未病先防 指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防止疾病发生。

2.既病防变 指在疾病发生之后,力求做到早期诊治,防止疾病的传变。

(1)早期诊治:疾病初期,病邪危害较轻,此时积极诊断治疗,预后较好。

(2)防止传变:即防止疾病发展,有两方面内容:①阻截病传途径:疾病有一定的传变规律和途径,正确有效的治疗,阻截病传途径是防止疾病发展恶化的最好措施。②先安未受邪之地:脏腑之间的病理可按五行生克乘侮关系传变,因此根据此规律,应先顾护未受邪的脏腑,以防传变。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二、治则

(一)治则、治法的基本概念

1.治则 是治疗疾病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2.治法 是在一定治则的指导下制定的针对疾病与证候的具体治疗大法和治疗措施。包括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治则指导治法,治法从属于治则。

(二)正治与反治

1.正治 是采用与疾病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以治疗的一种原则。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正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相符的疾病,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治疗原则。包括:①寒者热之。②热者寒之。③虚则补之。④实则泻之。

2.反治 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由于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病证假象性质相同,故又称为“从治”。包括:①热因热用:如真寒假热证,此时应抓住寒的本质,应用热性药物进行治疗。②寒因寒用。③塞因塞用。④通因通用。

(三)治标与治本

标本是一个相对概念,就邪正而言,正气为本,邪气为标;就病机与症状而言,病机为本,症状为标;就先病后病而言,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就病位而言,脏腑精气病为本,肌表经络病为标。

1.缓则治其本 病情缓和,病势迁延,暂无急重病证,应着眼疾病的本质治疗。

2.急则治其标 病情危急时,应以缓解症状为当务之急。

3.标本兼治 若标本病证或标本均不急时,应当标本兼治。

(四)扶正与祛邪

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以提高机体的抗病及康复能力,即“虚则补之”。

祛邪,即祛除邪气,以消解病邪的侵袭和损害作用,即“实则泻之”。

1.单独应用

(1)扶正:适用于虚证或真虚假实证。

(2)祛邪:适用于实证或真实假虚证。

2.同时运用 即攻补兼施,适用于虚实夹杂证。

(1)扶正兼祛邪:即扶正为主,祛邪为辅,适用于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2)祛邪兼扶正:即祛邪为主,扶正为辅,适用于邪实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3.先后运用 扶正祛邪先后应用,也适用于虚实夹杂证。

(1)先扶正后祛邪:适用于正虚为主,兼祛邪反更伤正气,机体不能耐受攻伐者。

(2)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邪盛为主,兼扶正反会助邪,或正气尚能耐受攻伐者。

(五)调整阴阳

调整阴阳,指根据机体阴阳盛衰的变化而损其有余或补其不足,使之重归于和谐平衡。调整阴阳,“以平为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法则。《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1.损其有余 即“实则泻之”,适用于疾病过程中人体阴阳偏盛有余的实性病变。

(1)热者寒之:对“阳盛则热”所致的实热证,宜用寒凉药物以清泻其偏盛之阳热,此即“热者寒之”之法。若在阳偏盛的同时,由于“阳胜则阴病”,导致阴气亏虚,则不宜单纯清其阳热,而需兼顾阴气的不足,即清热的同时,配以滋阴之品。

(2)寒者热之:对“阴盛则寒”所致的实寒证,宜用温热药物以消解其偏盛之阴寒,此即“寒者热之”之法。若在阴偏盛的同时,由于“阴胜则阳病”,导致阳气不足,则不宜单纯温散其寒,还需兼顾阳气的不足,即在散寒的同时,配以扶阳之品。

2.补其不足 即“虚则补之”,适用于疾病过程中人体阴阳中一方虚损不足的病变。

(1)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对“阴虚则热”所出现的虚热证,治宜滋阴以抑阳,即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称之为“阳病治阴”。“阳病”指的是阴虚导致的阳气相对偏亢;“治阴”即补阴之意。对“阳虚则寒”所出现的虚寒证,治宜扶阳以抑阴,即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称之为“阴病治阳”。“阴病”指的是阳虚导致的阴气相对偏盛;“治阳”即补阳之意。

(2)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对于阴阳偏衰的虚热及虚寒证的治疗,明·张介宾提出“阴中求阳”与“阳中求阴”的治法,见于《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此即阴阳互济的方法。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因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故治疗阴虚证时,宜在滋阴剂中适当佐以补阳药,即所谓“阳中求阴”;治疗阳虚证时,宜在助阳剂中适当佐以补阴药,即所谓“阴中求阳”。

3.阴阳双补 由于阴根于阳,阳根于阴,故阴虚可以及阳,阳虚可以及阴,从而出现阴阳两虚的病证。治时当阴阳双补,但须分清主次而用,阳损及阴者,以阳虚为主,则应在补阳的基础上配以滋阴之品:阴损及阳者,以阴虚为主,则应在滋阴的基础上辅以补阳之品。

(六)调理精气血津液

精、气、血、津液是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生理功能各不相同,彼此之间又相互为用。因此,调理精气血津液则是针对精气血津液失调而设的治疗原则。

1.调精 补精,固精,疏精。

2.调气 气虚宜补,气滞宜疏,气陷宜升,气逆宜降,气脱宜固,气闭则开。

3.调血 血虚则补,血瘀则行,血寒则温,血热则凉,出血则止。

4.调津液 滋养津液,祛除水湿痰饮。

5.调理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①调理气与血的关系:气病治血,血病治气。②调理气与津液的关系。③调理气与精的关系。④调理精血津液的关系。

(七)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指治疗疾病,必须从实际出发,顺应季节、环境、体质、性别、年龄等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法。

1.因时制宜 是根据时令气候特点,考虑用药的治则。即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

2.因地制宜 是根据不同地域环境特点,考虑用药的治则。如西北地高气寒,病多寒证,寒凉剂必须慎用,而温热剂则为常用;东南地区天气炎热,雨湿绵绵,病多温热、湿热,温热剂必须慎用,寒凉剂、化湿剂则为常用。

3.因人制宜 是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考虑用药的治则。一般来说,成人药量宜大,儿童则宜小;壮者药量宜大,弱者宜少;素体阳虚者用药宜偏温,阳盛者用药宜偏凉;妇人有经、带、胎、产之特点,用药与男子则更有异。 VQb2y3PXfquu/Yxawxgatbavw2/8eU9FnzuEJHK/C6BsXrZPc1/GG5FRLX6Y8K6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