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医诊断学

第一单元 望诊

考点1★★★ 得神、失神、少神、假神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1.得神

(1)意义 虽病而正气未伤,预后良好。

(2)表现 神志清楚,语言清晰,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目光明亮,精彩内含;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

2.失神

(1)精亏神衰

1)意义:脏腑精气极亏,正气大伤,功能活动衰竭,多见于慢性久病重病之人,预后不良。

2)表现: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反应迟钝,面色无华,晦暗暴露,目无光彩,眼球呆滞,呼吸微弱,或喘促无力,肉削著骨,动作艰难等。

(2)邪盛神乱

1)意义:邪气亢盛,热扰神明,邪陷心包;或肝风夹痰,蒙蔽清窍,阻闭经络,多见于急性病人,属病重。

2)表现:神昏谵语,躁扰不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猝然昏倒,双手握固,牙关紧闭等。

3.少神

(1)意义 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弱,常见于虚证患者,或病后恢复期患者。

(2)表现 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

4.假神

(1)意义 假神是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说明阴阳即将离决,属病危,多为临终表现。

(2)表现 久病重病之人,本已失神,但突然精神转佳,目光转亮,言语不休,想见亲人;或病至语声低微断续,忽而声音响亮起来;或原来面色晦暗,突然颧赤如妆;或本来毫无食欲,忽然食欲增强。

考点2★★★ 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img

续表

img

考点3★★★ 目部的脏腑分属

古人将目的不同部位分属于五脏,归纳为“五轮学说”。

1.目内外眦的血络——血轮——心

2.白睛——气轮——肺

3.黑珠——风轮——肝

4.瞳仁——水轮——肾

5.眼胞——肉轮——脾

考点4★ 望目态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1.瞳孔缩小 可见于川乌、草乌、毒蕈、有机磷类农药及吗啡、氯丙嗪等药物中毒。

2.瞳孔散大 可见于颅脑损伤、出血中风病等,提示病情危重;若两侧瞳孔完全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则是临床死亡的指征之一;也可见于青风内障或颠茄类药物中毒等。

3.目睛凝视 指病人两眼固定,不能转动,多属肝风内动所致。固定上视者,称戴眼反折。

4.睡眠露睛 指病人昏昏欲睡,睡后胞睑未闭而睛珠外露,多属脾气虚弱,气血不足,胞睑失养所致。常见于吐泻伤津和慢脾风的患儿。

5.胞睑下垂 又称睑废,指胞睑无力张开而上睑下垂者。双睑下垂者,多为先天不足、脾肾亏虚;单睑下垂者,多见于外伤。

考点5★★ 望口之形色和口之动态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1.口之形色

(1)口角流涎 小儿见之多属脾虚湿盛;成人见之多为中风口歪不能收摄。

(2)口疮 唇内和口腔肌膜出现灰白色小溃疡,周围红晕,局部疼痛,多由心脾二经积热上熏所致。

(3)口糜 口腔肌膜糜烂成片,口气臭秽,多由湿热内郁,上蒸口腔而成。

(4)鹅口疮 小儿口腔、舌上出现片状白屑,状如鹅口者,多因感受邪毒,心脾积热,上熏口舌所致。

2.口之动态

(1)口张 口开而不闭,属虚证。若状如鱼口,但出不入,则为肺气将绝。

(2)口噤 口闭而难开,牙关紧急,属实证,多因筋脉拘急所致,可见于中风、痫病、惊风、破伤风等。

(3)口撮 上下口唇紧聚,不能吸吮,可见于小儿脐风。

(4)口喎 口角向一侧歪斜,见于风邪中络,或中风病的中经络。

考点6★★★ 望齿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1.牙齿色泽 ①牙齿干燥:胃阴已伤。②光燥如石:胃热炽盛。③燥如枯骨:肾阴枯涸。

2.牙齿动态 ①牙关紧急:多属风痰阻络或热极动风。②咬牙齘齿:多为热盛动风。③睡中齘齿:多因胃热或虫积所致,亦可见于常人。

考点7★★ 望龈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①牙龈淡白:血虚或失血。②牙龈红肿疼痛:胃火亢盛。

考点8★★ 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1.咽部红肿 ①咽部深红,肿痛明显:肺胃热毒壅盛。②咽部鲜红娇嫩,疼痛不甚:肾水亏少,阴虚火旺。③咽部淡红漫肿:痰湿凝聚。

2.白喉 咽部溃烂处上覆白腐,形如白膜。伪膜坚韧,不易剥离,重剥则出血,或剥去随即复生,此属重证,因肺胃热毒伤阴而成,属烈性传染病。

3.乳蛾 一侧或两侧喉核红肿肥大,形如乳头或乳蛾,表面或有脓点,咽痛不适。属肺胃热盛,邪客喉核,或虚火上炎,气血瘀滞所致。

4.喉痈 咽喉部红肿高突,疼痛剧烈,吞咽困难,常因热毒客于咽喉所致。

考点9★ 望斑疹的内容

img

考点10★★★ 望痰的临床意义

①寒痰:稀白。②热痰:黄稠。③燥痰:少、黏,难咯。④湿痰:白、滑、多,易咯。⑤肺痈:咳吐脓血腥臭痰。

考点11★★ 望涕的临床意义

①流清涕:外感风寒。②流浊涕:外感风热。③阵发性清涕量多如注,伴喷嚏频作:鼻鼽,是风寒束于肺卫所致。④久流浊涕,气腥臭:鼻渊,属湿热蕴阻。

考点12★★★ 小儿食指络脉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

正常食指络脉在食指掌侧前缘,隐隐显露于掌指横纹附近,纹色浅红略紫,呈单支且粗细适中。

1.红紫辨寒热 色鲜红为外感表证;色紫红为里热证;色青为痛证、惊风;色紫黑为血络郁闭,病情危重;色淡白为脾虚、疳积。

2.淡滞定虚实 浅淡纤细为虚,浓滞增粗为实。

3.浮沉分表里 浮现明显为病邪在表,见于外感表证;沉隐不显为病邪在里,见于内伤里证。

4.三关测轻重 风关以内,为邪在络;在气关,为邪在经;在命关,为邪入脏;透关射甲,即食指络脉一直延至指端爪甲,预后不良,病情凶险。

第二单元 望舌

考点1★★★ 舌色

1.淡白舌 主气血两虚、阳虚。

①气血两虚:淡白光莹,舌体瘦薄。②阳虚水湿内停:淡白湿润,舌体胖嫩。③脱血夺气:枯白舌。

2.红舌 主热证。

①实热:兼黄苔。②虚热:少苔或无苔。③心火:舌尖红。④肝胆火:舌边红。

3.绛舌 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

①温病热入营血或脏腑内热炽盛:舌绛有苔,或伴有红点、芒刺。②阴虚火旺:舌绛,少或无苔,或有裂纹。

4.紫舌 主血行不畅。

①热:绛紫而干枯少津。②寒:淡紫而湿润。③血瘀:舌暗紫,有瘀点、瘀斑。

考点2★★ 舌形

1.老嫩

(1)老舌 舌质纹理粗糙或皱缩,坚敛而不柔软,舌色较暗。主实证。

(2)嫩舌 舌质纹理细腻,浮胖娇嫩,舌色浅淡。主虚证。

2.胖瘦 ①胖大:主水湿痰饮。②瘦薄:主气血阴液不足。③舌淡而瘦薄:气血两虚。④舌红绛干燥而瘦薄:阴虚火旺。⑤舌红绛肿胀:心脾热盛。

3.点刺 皆主热盛,点刺越多,热邪越盛。

4.裂纹舌 ①舌红绛而有裂纹,多属热盛伤津。②舌淡白而有裂纹,多为血虚不润。③舌淡白胖嫩有齿痕又兼见裂纹者,多属脾虚湿侵。

5.齿痕舌 主脾虚、水湿内停。

考点3★★★ 舌态

1.强硬 主热、痰、风。

①邪热炽盛:舌红绛少津而强硬。②风痰阻络:舌胖大,有厚腻苔而强硬。③中风:舌强语言謇涩。

2.痿软 主阴液亏损或气血两虚。

3.颤动 主肝风内动。

4.歪斜 主中风、喑痱或中风先兆。

5.吐弄 均主心脾有热。

吐舌和弄舌的区别: 吐舌为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弄舌为热甚动风先兆。吐弄舌可见于小儿智能发育不全。

6.短缩 病情危重的征象。

①寒:淡白或青紫,湿润而短缩。②热:色红绛干燥而短缩。③痰:舌胖大,苔滑腻而短缩。④虚:舌淡白,胖嫩而短缩。

考点4★★★ 苔质

1.厚薄 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和邪气之深浅。

(1)薄苔 主健康人,或病在表,病情轻。

(2)厚苔 主食积、痰湿,或病在里,病情较重。

2.润燥 主要反映体内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

(1)滑苔 为水湿之邪内聚的表现,主痰饮,主湿,主寒证。

(2)燥苔 提示体内津液已伤。

(3)糙苔 由燥苔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伤津之重证。

3.腐腻

(1)腐苔 苔质疏松而厚,颗粒粗大,形如豆腐渣堆在舌面上,揩之可去。 主食积、痰浊、内痈。

(2)腻苔 苔质致密,颗粒细腻,揩之不去,刮之不脱。 主湿浊、痰饮、食积。

4.剥(落)苔 了解胃气胃阴之存亡及气血的盛衰。

(1)地图舌 舌苔剥落呈地图状,边缘凸起。

(2)镜面舌 舌苔全部剥落,舌面光洁如镜。

(3)类剥苔 剥落处可见新生颗粒。

5.真、假苔

(1)真苔 舌苔坚敛着实,紧贴于舌面,不易脱落。表示有胃气, 也称有根苔。

(2)假苔 舌苔不着实,似浮涂于舌面上,刮之即去。表示胃气已衰, 也称无根苔。

考点5★★★ 苔色

1.白苔 主表证、寒证、湿证,特殊情况下主热证。

①表证:薄白苔。②寒证:舌苔薄白而滑。③热证:积粉苔。

2.黄苔 主热证、里证。苔色越黄,热邪越重。淡黄为热轻,深黄为热重,焦黄为热结。

黄腻苔主湿热或痰热内蕴,或食积化腐。

3.灰黑苔 主热极,寒盛。①热极津枯:苔灰黑而燥裂。②阳虚寒盛:苔灰黑而润滑。

第三单元 闻诊

考点1★★ 音哑与失音

1.新病属实证(金实不鸣) 因外感风寒或风热,或痰湿壅肺。

2.久病属虚证(金破不鸣) 多因各种原因导致阴虚火旺,肺肾精气内伤所致。

考点2★★★ 谵语、郑声、独语、错语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1.谵语 指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的症状,属实证。为热扰心神。

2.郑声 指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的症状。为脏气衰竭,心神散乱。见于多种疾病的晚期、危重阶段。

3.独语 指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语止,首尾不续的症状。多因心气虚弱,神气不足,或气郁痰阻,蒙蔽心神所致,属阴证。常见于癫病、郁病。

4.错语 指病人神志清楚而语言时有错乱,语后自知言错的症状。 虚证多与心气虚弱,神气不足有关。实证多为痰湿、瘀血、气滞阻碍心窍所致。

考点3★★★ 咳嗽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1.咳声重浊沉闷 寒痰湿浊停聚于肺,肺失肃降 (寒咳)。

2.干咳,少痰或无痰 燥邪犯肺或阴虚肺燥 (燥咳)。

3.咳声不扬,痰稠色黄 肺热 (热咳)。

4.咳有痰声,痰多易咯 痰湿阻肺 (湿咳)。

5.百日咳 咳声短促,呈阵发性、痉挛性,连续不断,咳后有鸡鸣样回声,并反复发作者,多因风邪与痰热搏结所致,常见于小儿

6.白喉 咳声如犬吠,伴有声音嘶哑,吸气困难,是肺肾阴虚,疫毒攻喉所致

考点4★★ 胃肠异常声音

1.呕吐 ①吐势徐缓,声音微弱:虚寒呕吐。②吐势较急,声音壮厉:实热呕吐。③呕吐呈喷射状:热扰神明。④呕吐酸腐味的食糜:食滞胃脘。

2.呃逆 ①呃声高亢、声响有力为实证。②呃声低沉、气弱无力为虚证。③新病呃逆,其声有力,多属寒邪或热邪客于胃,久病、重病呃逆不止,声低气怯无力者,属胃气衰败之危候。

3.嗳气 ①食滞胃脘:嗳出酸腐气味。②肝气犯胃:嗳气随情志变化而增减。③胃虚气逆:嗳声低沉断续。

考点5★★ 病室气味异常的临床意义

1.病室臭气触人,多为瘟疫类疾病。

2.病室有血腥味,病者多患失血。

3.病室散有腐臭气,病者多患溃腐疮疡。

4.病室尸臭,多为脏腑衰败,病情重笃。

5.病室有尿臊气(氨气味),见于肾衰。

6.病室有烂苹果样气味(酮体气味),多见于消渴危重病症。

7.病室有蒜臭气味,多见于有机磷中毒。

第四单元 问诊

考点1★★ 问寒热

1.恶寒发热 ①恶寒重发热轻: 主风寒表证。 ②发热重恶寒轻: 主风热表证。 ③发热轻而恶风: 主伤风表证。

2.但寒不热 ①新病恶寒: 主要见于 里实寒证。②久病畏寒: 主要见于 里虚寒证。

3.但热不寒

(1)壮热 高热持续不退,属里实热证。

(2)潮热 ①日晡潮热:下午3~5时(即申时)热势较高, 见于阳明腑实证 。②阴虚潮热:午后和夜间有低热,有热自骨缝向外透发的感觉, 多属阴虚火旺 。③湿温潮热:午后发热明显,身热不扬,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扪之稍久即觉灼手, 为湿郁热蒸之象

4.寒热往来

(1)寒热往来无定时 多见于少阳病,为半表半里证。

(2)寒热往来有定时 每日或二三日发作一次,发有定时, 常见于疟疾。

考点2★★ 特殊汗出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1.自汗 醒时经常汗出,活动后尤甚。见于气虚或阳虚证。

2.盗汗 睡则汗出,醒则汗止。见于阴虚证。

考点3★★★ 问疼痛的性质及其临床意义

①胀痛:气滞。但头目胀痛,则多因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所致。②刺痛:血瘀。③冷痛: 寒证。 ④灼痛: 热证。 ⑤重痛: 湿邪困阻气机。 ⑥酸痛: 风湿侵袭、气血不足所致。 ⑦绞痛: 寒邪凝滞或有形实邪阻闭气机。 ⑧空痛: 气血亏虚所致。 ⑨隐痛: 虚证。 ⑩走窜痛: 肝气郁滞或风邪所致。

考点4★★ 问头痛的性质及其临床意义

①阳明经头痛:前额连眉棱骨痛。②少阳经头痛:头两侧痛。③太阳经头痛:后头部连项痛。④厥阴经头痛:颠顶痛。

考点5★★★ 问头晕的性质及其临床意义

1.头晕而胀,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者,多因肝火上炎。

2.头晕胀痛,头重脚轻,舌红少津,脉弦细者,多因肝阳上亢。

3.头晕面白,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弱者,多因气血亏虚。

4.头晕而重,如物裹缠,痰多苔腻者,多因痰湿内阻。

5.头晕耳鸣,腰酸遗精者,多因肾虚精亏。

6.外伤后头晕刺痛者,多因瘀血阻滞脑络。

考点6★★★ 耳鸣、耳聋的病机

1.实证 突发耳鸣,声大如雷,按之不减,或新病暴聋。 可因肝胆火盛、肝阳上亢,或痰火壅结、气血瘀阻、风邪上袭,或药毒伤耳所致。

2.虚证 渐起耳鸣,声细如蝉,按之可减或耳渐聋。 可因肾精、脾气或肝阴血不足,耳窍失养所致。

考点7★★★ 问饮食与口味

1.口渴与饮水

(1)口渴多饮 指口渴明显,饮水量多。①若大渴喜冷饮,为里实热证。②若口渴多饮,伴有食多、尿多、消瘦,为消渴病。

(2)渴不多饮 多见于四种情况:①痰饮水湿内停。②湿热内困。③热入营分。 ④瘀血(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

2.食欲与食量

(1)消谷善饥 消谷善饥,兼大便溏泄者,属胃强脾弱。

(2)饥不欲食 多属胃阴虚证。

3.口味

(1)口淡 多见于 脾胃虚弱证。

(2)口甜 多见于脾胃湿热,或脾虚之证。

(3)口黏腻 常见于 痰热内盛、湿热蕴脾及寒湿困脾。

(4)口酸 多见于 伤食、肝胃郁热 等。

(5)口苦 多见于 心火上炎或肝胆火热之证。

(6)口涩 为 燥热伤津,或脏腑热盛 所致。

(7)口咸 多认为是 肾病及寒水上泛 之故。

考点8★ 大便异常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1.便质异常

(1)完谷不化 多见于脾虚和肾虚。新起者多为食滞胃肠。

(2)溏结不调 时干时稀:肝脾不调;先干后溏:脾虚。

(3)下利脓血 痢疾或肠癌。

(4)便血 若便黑如柏油是远血,血来自胃脘;若便血鲜红是近血,血多因内痔或肛裂等。

2.排便感异常

(1)肛门灼热 见于大肠湿热所致泄泻或痢疾。

(2)里急后重 即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见于湿热痢疾。

(3)排便不爽 见于大肠湿热;或肝气犯脾,肠道气滞或食滞胃肠。

考点9★ 小便异常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1.尿次异常

(1)尿频数 频数量少色赤而急迫:下焦湿热;频数量多色清而长:肾阳虚或肾气不固。

(2)癃闭 点滴而出为癃;点滴不出为闭。实:湿热、瘀血、砂石;虚:肾阳虚。

2.排尿感异常

(1)尿道涩痛 湿热内蕴、热灼津伤、结石或瘀血阻塞所致。

(2)余溺不尽(即排尿后小便点滴不尽)肾阳亏虚,肾气不固。

(3)小便失禁 多因肾气不固,膀胱失约。

(4)遗尿 肾气不固。

考点10★ 带下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白带 色白,量多,质稀,多属脾肾阳虚。

2.黄带 色黄,质黏,臭秽,多属湿热下注。

第五单元 脉诊

考点★★ 常见病脉归类

img

续表

img

第六单元 八纲辨证

考点1★ 八纲辨证的概念

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根据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考点2★★★ 表证和里证的鉴别

1.表证

(1)特点 见于外感病初期,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

(2)临床表现 新起恶风寒,或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打喷嚏,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微有咳嗽、气喘,舌淡红,苔薄,脉浮。

2.里证

(1)特点 病位深,病情重,病程长,非表即里。

(2)临床表现 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

3.表里证鉴别要点

(1)病程 新病、病程短:表证;久病、病程长:里证。

(2)症状 发热恶寒同时并见:表证;但发热或但恶寒:里证。

(3)舌脉 舌苔常无明显变化,脉浮:表证;舌质、舌苔常有变化,脉不浮或沉:里证。

考点3★ 寒热证鉴别要点

img

考点4★★ 虚证、实证的鉴别

img

考点5★★ 阴虚证与阳虚证的临床表现

1.阳虚证 畏寒、肢凉 ,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自汗。 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 ,大便稀薄, 面色 白,舌淡胖 ,苔白滑,脉沉迟无力。兼有神疲、气短、乏力等气虚的表现。

2.阴虚证 形体消瘦,口燥咽干, 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 ,小便短黄,大便干结, 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

考点6★★★ 亡阴证与亡阳证的鉴别要点

img

续表

img

考点7★★★ 寒热真假

1.真热假寒 指内有真热而外见某些假寒的“热极似寒”证候。

(1)真热 身热,口渴引饮,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干。

(2)假寒 四肢凉甚至厥冷,神志昏沉,面色紫暗。

2.真寒假热 指内有真寒而外见某些假热的“寒极似热”证候。

(1)真寒 疲乏无力,下肢厥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

(2)假热 面色浮红如妆,口渴,自觉发热,脉浮大或数。

(3)分辨 面红但如妆;口渴而不欲饮;脉虽大,但无力。

3.寒热真假的鉴别 胸腹的冷热是辨别寒热真假的关键。观小便赤白亦为经验之谈。

第七单元 气血津液辨证

考点1★★★ 气病辨证的要点

1.气虚证 神疲、乏力、气短、脉虚。

2.气陷证 气虚证+下陷症状(脘腹坠胀、内脏下垂)。

3.气不固证 气虚证+自汗,或大便、小便、血液、精液、胎元等不固。

4.气滞证 可见胸胁脘腹或损伤部位的胀闷、疼痛,疼痛的性质为胀痛、窜痛、攻痛。

5.气逆证 以咳、喘、呕、呃、眩、厥为特征。

考点2★★★ 血病辨证的要点

1.血虚证 面、睑、唇、舌、爪甲色白,脉细。

2.血瘀证 固定刺痛、肿块、出血、瘀血色脉征 (舌有紫色斑点、舌下络脉曲张)。

3.血热证 出血 (如咳、吐、尿、便血,月经提前、量多) +热象 (身热,口渴,烦躁谵语,舌绛,脉数)。

4.血寒证 寒象(手足或少腹冷痛,喜暖畏寒,苔白)+瘀血(肤色紫暗,痛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舌紫暗)。

考点3★★★ 气血同病类证辨证

1.气虚血瘀证 气虚证+血瘀证。

2.气滞血瘀证 气滞证+血瘀证。

3.气血两虚证 气虚证+血虚证。

4.气不摄血证 气虚证+慢性出血。

5.气随血脱证 大出血+亡阳证。

考点4★★ 津液病辨证的要点

1.痰证 ①咳嗽痰多,痰质黏稠,胸闷 (肺) 。②脘痞不舒,纳呆恶心,呕吐痰涎 (胃) 。③神昏癫狂,喉中痰鸣 (心) 。④形体肥胖,某些部位出现圆滑柔韧的包块 (皮肤经络) 。⑤头晕目眩(清窍)。

辨证要点: 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滑。

2.水停证 以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腹大痞胀,舌淡胖等为主要表现。

3.津液亏虚证 口渴尿少,口、鼻、唇、舌、咽喉、皮肤、大便等干燥。

第八单元 脏腑辨证

考点1★★★ 心病辨证

1.心气虚证 心悸,胸闷+气虚表现。

2.心阳虚证 心悸怔忡,胸闷或心痛+阳虚表现。

3.心阳虚脱证 心阳虚证表现+亡阳表现。

4.心血虚证 心悸,失眠多梦+血虚表现。

5.心阴虚证 心烦,心悸,失眠多梦+阴虚表现。

心血虚与心阴虚虽均可见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但血虚以“色白”为特征而无热象,阴虚以“色赤”为特征而有明显热象。

6.心脉痹阻证 心悸怔忡,胸闷,心痛。

(1)瘀血 以刺痛为特点,伴见瘀血征象。

(2)痰浊 以闷痛为特点,伴见痰盛征象。

(3)寒凝 以痛剧、突发、得温痛减为特点,伴寒象。

(4)气滞 以胀痛为特点,发作与情志有关。

7.痰蒙心神证 神志异常(神志抑郁,错乱,痴呆,昏迷)+痰浊内盛(苔白腻,脉滑)。

8.痰火扰神证 神志异常(神志狂躁,神昏谵语)+痰火内盛(苔黄腻,脉滑数)。

比较:痰蒙心神为抑郁,有痰无火;痰火扰神为狂躁,痰火皆有。

9.心火亢盛证 心的特异性热象+一般火热表现。

(1)心的特异性热象 ①神志: 烦、失眠、狂、昏、谵。 ②舌: 舌尖红、舌生疮。③小便:赤、涩、灼、痛。

(2)一般火热表现 面赤口渴,溲黄便干,苔黄,脉数有力。

10.瘀阻脑络证 头痛、头晕+瘀血表现(舌紫)。

11.小肠实热证 小便赤涩灼痛+心火炽盛表现。

考点2★★★ 肺病辨证

1.肺气虚证 咳喘无力,痰清稀+气虚表现。

2.肺阴虚证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阴虚表现。

3.风寒犯肺证 咳嗽,痰稀白+风寒表证(脉浮紧)。

4.风热犯肺证 咳嗽,痰少色黄+风热表证(脉浮数)。

5.燥邪犯肺证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干燥症状(可兼有表证)。

6.寒痰阻肺证 咳喘,痰白量多易咳+实寒表现。

7.肺热炽盛证 咳喘气粗,鼻翼扇动+实热表现。

8.痰热壅肺证 咳喘,痰多黄稠,苔黄腻+实热表现。

9.饮停胸胁证 胸廓饱满,胸胁部胀闷或痛。

10.肠道湿热证 痢疾或泄泻+湿热表现(苔黄腻,脉滑数)。

11.肠热腑实证 大便秘结、腹满硬痛+里实热表现。

12.肠燥津亏证 大便干燥、排便困难+津亏表现。

考点3★★★ 脾病辨证

1.脾气虚证 食少,腹胀,便溏+气虚表现。

2.脾虚气陷证 脾气虚+下陷症状(脘腹坠胀,便意频数,肛门重坠,内脏下垂)。

3.脾阳虚证 食少,腹胀腹痛,便溏+虚寒表现。

4.脾不统血证 脾气虚表现+慢性出血。

5.寒湿困脾证 腹胀,纳呆,呕恶+舌苔白滑或白腻。

6.湿热蕴脾证 腹胀,纳呆,呕恶+舌质红,苔黄腻。

考点4★★★ 胃病辨证

1.胃气虚证 胃脘痞满,隐痛+气虚表现。

2.胃阳虚证 胃脘冷痛+阳虚表现。

3.胃阴虚证 胃脘嘈杂,饥不欲食+虚热表现。

4.胃热炽盛证 胃脘灼痛、消谷善饥+一般热证表现。

5.寒饮停胃证 脘腹痞胀,胃中有振水声,呕吐清水痰涎。

6.寒滞胃肠证 胃脘冷痛,痛势急剧。

7.食滞胃肠证 脘腹痞胀疼痛,呕泻酸馊腐臭食物。

8.胃肠气滞证 脘腹胀痛走窜,嗳气,肠鸣,矢气。

考点5★★★ 肝病辨证

1.肝血虚证 眩晕、视力减退、肢体麻木、手足震颤+血虚表现。

2.肝阴虚证 头晕、目涩、胁痛+阴虚表现。

比较:肝血虚与肝阴虚均属肝的虚证,均有头晕等表现。但前者为血虚,无热象,后者为阴虚,虚热表现明显。

3.肝郁气滞证 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痛。

4.肝火炽盛证 肝经实火炽盛特异性症状 (头晕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 +一般火热症状。

5.肝阳上亢证 头晕胀痛、头重脚轻、 腰膝酸软。

特点: 上盛下虚,本虚标实(肝阳亢于上,肾阴亏于下)。

比较: 肝火炽盛证属火热过盛的 实证 。肝阳上亢证为用阳太过,阳亢耗阴,上盛下虚的 虚实夹杂证

6.肝风内动证

(1)肝阳化风 眩晕欲仆,头摇肢颤,言语謇涩或舌强不语,甚至半身不遂。

(2)热极生风 高热+抽搐(手足抽搐,颈项强直,两目上视,角弓反张,牙关紧闭)。

(3)阴虚动风 肝阴虚+手足蠕动。

(4)血虚生风 肝血虚+手足震颤麻木。

7.寒滞肝脉证 少腹、阴部或颠顶部位冷痛+实寒症状。

8.肝胆湿热证 胁肋胀痛,身目发黄,阴部瘙痒,带下黄臭+湿热症状(苔黄腻,脉弦滑数)。

9.胆郁痰扰证 胆怯易惊,惊悸不宁,失眠,眩晕,呕恶,苔白腻或黄滑。

考点6★★★ 肾病辨证

1.肾阳虚证 腰膝酸冷、性欲减退、夜尿多+阳虚症状。

2.肾虚水泛证 水肿下肢为甚,小便短少+肾阳虚症状。

3.肾阴虚证 腰酸耳鸣+阴虚症状。

4.肾精不足证 生长发育迟缓,早衰,生育机能低下,无明显寒象和热象。

5.肾气不固证 腰膝酸软,小便、精液、经带、胎元不固+气虚症状。

6.膀胱湿热证 尿频尿急,排尿灼痛+湿热症状(舌红苔黄腻)。

考点7★★★ 脏腑兼病辨证

1.心肾不交证 心烦失眠,惊悸,腰膝酸软,耳鸣,梦遗+阴虚症状。

2.心肾阳虚证 心悸,水肿+阳虚症状。

3.心肺气虚证 咳喘,心悸,胸闷+气虚症状。

4.心脾气血虚证 心悸怔忡,食少,腹胀,便溏+气血两虚症状。

5.心肝血虚证 心悸,多梦,视物模糊,眩晕,肢麻+血虚之象。

6.脾肺气虚证 食少,腹胀,便溏,咳喘咯痰+气虚症状。

7.肺肾气虚证 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尤甚,腰膝酸软+气虚症状。

8.肺肾阴虚证 干咳少痰,腰膝酸软,遗精+阴虚症状。

9.肝火犯肺证 咳嗽痰黄或咳血,胸胁灼痛,急躁易怒+实热症状。

10.肝胃不和证 肝郁(胁肋胀痛,情绪抑郁)+胃失和降症状(嗳气吞酸)。

11.肝脾不调证 肝郁(胸胁胀痛,情志抑郁)+脾虚(腹胀便溏)。

12.肝肾阴虚证 腰酸,胁痛,耳鸣,遗精,眩晕+阴虚症状。

13.脾肾阳虚证 久泻久利,水肿,腰腹冷痛+阳虚症状。 IZF34rKPD3LePDBgzb26mVrbhiP73kkDnLmMkEUTveaGLzpj1XK1l0k/y12eWvg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