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纲证候辨证施护是指根据四诊所得的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综合分析,辨别疾病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邪正的盛衰和病证的类别,归纳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类基本证候,并根据不同证候制订相应的护理原则和措施。八纲辨证各证型的证候表现和证候分析见第二章。
表里证候辨证施护主要适用于外感病证,以说明疾病病情的轻重深浅和病机变化的趋势。在外感病过程中,表邪入里为病进,里邪出表为病退,从而可把握疾病演变的规律,并根据病情进退确立相应的护理原则,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施行相应的护理措施,取得治疗的主动性。
表证是指外感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生的证候。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一般起病急,病程短,病位在皮毛肌腠,病轻易治。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兼有鼻塞、流涕、咳嗽、喷嚏、咽喉痒痛等症。
【护治法则】解表达邪。
【评估要点】
1.评估证型
表证的病邪虽然在皮毛肌腠,但根据疾病的性质和邪正相争的关系,亦有寒、热、虚、实的区别和夹暑、夹湿、夹燥的不同。
(1)表寒证 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2)表热证 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少汗,头身痛,或咽喉肿痛,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3)表虚证 表现为发热,恶风,自汗,易感,舌苔薄白,脉浮缓。但气虚及阴虚和阳虚兼夹的外感表证与一般所指的表虚证有区别。
(4)表实证 表现为恶寒,头身疼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表证夹湿则头重如裹,胸脘痞闷,纳少,肢倦酸楚,舌苔白腻,脉濡缓。夹暑则身热多汗,心烦口渴,倦怠乏力,脉数。夹燥则恶寒发热,头痛少汗,咽干鼻燥,咳嗽少痰,脉浮。
2.评估汗出
风寒表证多无汗,风热表证多汗出不畅。表证经发汗解表治疗后,微微汗出而热渐退,病渐愈。若解表而汗不出或汗出不畅,则表邪难除;若发汗致大汗淋漓,又易耗伤正气。
3.评估体温
一般外感表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患者自觉恶寒的症状越突出则体温也越高。感受时行疫毒病邪多见寒战、高热、周身酸痛,并可化热入里,变生他病。
4.咳嗽
肺主皮毛,外邪从皮毛、口鼻入侵,内应于肺,肺气失宣,出现咳嗽,但大多咳痰稀薄或略黏稠,随表证缓解而逐渐平复。若咳嗽剧烈,痰多色黄脓稠或腥臭,应注意邪毒内陷。
5.精神
外感表证常有肢体酸痛、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等表现,随着其他症状的减轻,精神也随之好转,一般不出现神昏。持续精神萎靡、表情淡漠,或神昏谵语,是病邪内陷于里的危重证候。
6.脉象
表证初起脉多浮或浮紧或躁动。若随汗出热退,身凉脉静,表示邪去正安,病渐向愈。若汗出后患者仍烦躁不安,脉象疾急,应注意是否治疗有误,造成邪盛正衰,病情加重。
【护理措施】
1.起居护理
保持病室清洁、舒适、安静,避免直接吹风。风寒者室温可稍高,注意防寒保暖;风热者室内宜凉爽、湿润。对感受疫疠邪气、恶寒发热者,应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预防传染,室内每日可用食醋熏蒸,或用紫外线照射,进行空气消毒。
2.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恶寒发热、口渴、咽喉肿痛、脉搏、舌象、体温、汗出及有无变生他证的情况。高热者每4小时测量体温1次,若高热不退,应注意神志、皮肤等全身情况,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退热药。注意观察服药后的反应,防止出现传变入里或竭阴亡阳等并发症。
3.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富含营养,忌辛辣、油腻之品。风寒者宜热食,多喝热稀粥或饮生姜红糖茶,忌生冷、油腻;风热者宜食凉润之品,多补充水分及蔬菜水果,忌辛辣、油腻、煎炸之品;虚证患者饮食宜少食多餐,可辅以药膳,如黄芪粥、党参粥等。
4.情志护理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较甚者,可有心烦、焦虑等表现,应做好解释和安慰,指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保持情志舒畅,乐观开朗,以利于增强正气,祛邪外达。
5.用药护理
解表药多为辛散轻扬之品,故汤药宜武火快煎,不宜久煎。外感风寒者汤药宜热服,服后卧床休息,盖被以利周身微微汗出,或喝热稀饭或热米汤,以利祛邪外达;外感风热者汤药宜温服,不宜凉服。服发汗药后,忌服酸醋、生冷之品,中病即止,不可过汗,以防伤阴。
6.适宜技术
表寒无汗者可取督脉及膀胱经腧穴行背部捏脊;汗出不畅者,可艾灸大椎、曲池穴以透汗;高热无汗者可刺十宣穴放血以退热;鼻塞流涕者针刺迎香、列缺、外关等穴;外感暑湿兼发热头身痛者可取脊背两侧、颈部、胸肋间隙、肩、臂、肘窝、腋窝等部位行刮痧或拧痧。
【健康指导】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受凉、过劳等诱发因素。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到人员密集处戴口罩,勤洗手;注意劳逸结合,加强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2.易感冒者,可坚持每天按摩迎香、太阳、风池等穴,或根据体质情况进行耐寒锻炼,如冷水洗脸、洗澡等。感冒流行季节,也可服用防感汤药。
3.药物治疗后症状不缓解或出现耳鸣、耳痛、外耳道流脓等中耳炎症状,或在恢复期出现胸闷、眼睑浮肿、心悸、关节疼痛或腰酸时,应及时就诊。
相对于表证,里证是疾病深在于里(脏腑、气血、骨髓)的一类证候。多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或内伤疾病。里证范围甚广,除表证外的疾病均可归属。其特点为病位较深、病情一般较重、病程较长。里证的病因复杂、病位广泛、症状繁多,以或寒或热、或虚或实的形式出现。
【护治法则】里证范围广泛,故治法亦多种多样,临床护治时应根据“寒、热、虚、实”的具体证候选用护治方法。
【评估要点】
1.评估证型
常见的里证一般分为里寒证、里热证、里虚证、里实证等,具体内容将分别在寒热、虚实辨证中叙述。
2.评估类证
一般来说,新病病程短,发热与恶寒并见,舌苔薄白,脉浮者为表证;久病病程长,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舌象变化异常,如舌红或绛,苔黄或厚或燥,脉沉者属里证。
3.表里证的关系
疾病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出现表里证错杂和相互转化,主要表现在表里同病和表里转化两个方面。表里同病指表证和里证在同一时期出现;表里转化是指表证与里证互相转化,包括表邪入里和里邪出表两方面。
4.半表半里证
外邪由表内传尚未入里,或里邪透达尚未至表,邪正相争于表里之间所出现的一类证候,称半表半里证。临床主要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
【护理措施】
里证的范围很广,主要掌握辨证施护的原则,明察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变化,根据寒热虚实不同,予以恰当护理。临床上危及人体生命的里证,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先兆症状和异常体征,及时报告医生采取救治措施,防止病情继续恶化。如里实热证的护理措施。
1.起居护理
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注意病室环境安静,危重者应住单人房间。患者在高热时喜凉恶热,病室内宜凉爽。待热退病情缓解,体力逐渐恢复后,可酌情考虑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2.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生命体征、二便及舌脉的变化,对可能出现热极生风的高热患者尤应密切观察,如出现四肢肌肉不时跳动、口角颤抖、双目呆滞等,是动风的征兆,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并报告医生。
3.饮食护理
饮食以营养丰富,易消化、清淡、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宜,忌油腻、辛辣、鱼腥、煎炸等燥热之品。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果汁,热盛口渴者可予淡盐水、冬瓜汤或芦根茶等。
4.情志护理
高热患者易急躁忧愁,尤其体温持续多日不降者往往会出现悲观情绪,应劝导患者避免急躁,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对因情志不遂而发热的患者,应进行心理疏导,保持心情愉快,避免忧思恼怒。
5.用药护理
如患者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可增加常规服药量,服药困难者可浓煎药物以减少药量,同时密切观察服药后的反应。高热烦渴者偏凉服,以利发挥药效。服用清热泻火药应中病即止,避免耗伤正气,损伤脾胃。
6.适宜技术
高热者可用头置冰袋或冰帽进行物理降温,也可取风池、合谷、大椎、曲池等穴进行针刺退热;或者取大椎穴行拔罐疗法。其他还可用放血、刮痧等方法退热。
【健康指导】
1.慎起居,适寒温。冬春之季注意防寒保暖,盛夏不可贪凉露宿,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避免汗出当风。劳逸结合,加强运动锻炼,增强体质。
2.在时邪流行季节,应少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外出时戴好口罩,室内可用食醋熏蒸,防止交叉感染。也可服用防治方药。
3.饮食宜清淡易消化,疾病后期和恢复期不宜多食,以防“食复”。同时注意休息,以防过于劳累而复发。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寒热辨证在护治上有重要意义。
寒证是感受寒邪,或机体阳虚阴盛,导致机体功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护治法则】温阳散寒。
【评估要点】
1.评估证型
寒证一般有表寒证、里寒证、实寒证和虚寒证。表寒证见表证护理。内伤久病,或年迈脏腑阳气衰微,寒从中生,阳气虚弱而阴寒偏盛者,多为虚寒证。寒邪直中脏腑,或阳虚阴盛,可形成里寒证,常见形寒肢冷、面色㿠白、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因感受寒邪,或过服生冷寒凉所致者,多为实寒证,往往起病急骤,多见于体质壮实患者。寒证一般病程较长,临床根据其病变脏腑的不同,有各种不同的症状。
2.评估类证
表寒证多伴有发热恶寒,得暖亦不能缓减,需发汗祛邪,恶寒才止。里寒证为寒邪客于脏腑或阳虚阴盛所致,多不伴有发热,且得暖可减者,以阳虚多见。外感热病过程中,发热恶寒同时出现者属于表证,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者属于里证,寒热往来者属半表半里证。
3.评估寒热转化
(1)寒证转化为热证 多为治疗不当,过服温燥药物,或失治,寒邪未能及时温散,而机体阳气偏盛,寒邪从阳化热。
(2)热证转化为寒证 多为热证误治、失治,损伤阳气;或邪气过盛,耗伤正气,正不胜邪,机体功能衰退。
一般来说,寒热证的转化能反映邪正盛衰情况。寒证转化为热证,表示人体正气尚盛,正能抗邪;热证转化为寒证,多属邪盛正虚,正不胜邪。
4.评估寒热真假
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现象常见于患者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如不细察,容易误诊。
(1)阴寒内盛,格阳于外 表现为内有真寒而外见假热的证候,临床可见面赤身热,口渴,脉大,但口渴却喜热饮,身热而喜盖被,还可见四肢厥冷、下利清谷等。
(2)阳热内盛,格阴于外 表现为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临床可见手足逆冷,脉沉,但肢冷却身热不恶寒,反恶热,脉沉数有力,还可见烦渴喜饮、咽干、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干等。
【护理措施】
1.起居护理
病室阳光充足,温暖适宜,避免患者直接吹风。鼓励患者适当参加户外活动,制定具体的活动和功能锻炼计划,促进气血流通。平时随着气候变化,调节病室温度,促进疾病康复。
2.病情观察
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寒热喜恶、肢体温凉及口渴与否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寒凝心脉,胸阳痹阻致胸痛彻背、背痛彻心者,应立即含服速效救心丸或硝酸甘油片,配合医生做好救治护理工作。
3.饮食护理
饮食宜温热性食物,冬天可多食用羊肉、狗肉等温阳之品,可适量服用红参,忌食寒凉生冷之品。外寒者宜多食葱白、生姜、紫苏、胡椒等。内寒者宜多食羊肉、狗肉、牛肉、龙眼、核桃、大枣,佐以肉桂、胡椒、丁香等调味品,以助祛邪外出。
4.情志护理
寒湿凝滞经络,入侵脏腑,病情容易反复,且病位深,症状重,病程长,鼓励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并嘱患者多活动,以振奋阳气,驱散寒湿之邪。
5.用药护理
表寒证的用药护理同表证的用药护理。治疗里寒证的药物宜先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再煎30分钟左右,趁热服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酸腐、油腻之物,汗出后避免直接吹风。
6.适宜技术
可取大椎、肺俞、合谷、列缺及背部膀胱经穴等行闪火法拔罐;也可取大椎穴行艾灸疗法;或用艾灸治疗寒证引起的痛经、泄泻及痹证等。
【健康指导】
1.起居有常,劳逸结合,根据自身情况适当锻炼。随气候变化增减衣被,注意保暖,防止正虚邪袭,变生他证。
2.饮食有节,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忌生冷、油腻刺激之品,禁烟酒,忌暴饮暴食。
3.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过激。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阴虚阳亢,人体的功能活动亢奋所表现的证候。热证包括表热、里热、实热、虚热等,各类热证的临床证候表现不尽一致。
【护治法则】清热泻火(或清热养阴)。
【评估要点】
1.评估证型
热证常见的证型有表热证、里热证、虚热证、实热证。表热证在表证里已阐述。里热证多由外邪传里化热,或热邪直接客于脏腑,使里热炽盛所致,主要表现为面红身热,口渴引饮,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发热虽汗出而热不解。虚实热证将在虚实证中介绍。
2.评估类证
(1)上热下寒证 患者有胸中烦热、咽痛口干等热在上焦的症状,又有腹痛喜温喜按、大便稀溏等寒在肠中的症状。
(2)上寒下热证 患者有胃痛喜温喜按、呕吐清涎等胃中虚寒的症状,又有小便短赤、尿频、尿痛等下焦湿热的症状。
(3)表寒里热证 患者先有食积内热,复感风寒之邪,表现为既有腹痛胀满、烦躁、口渴、苔黄等症状,又见恶寒重、微发热、身痛等寒邪外束的症状。
(4)里寒表热证 患者有肢冷、便溏、下利等脾肾阳虚症状,又有发热、恶风、头痛、咽痛等外感风热症状。
3.评估体温
微热,体温多在37~38℃之间,常见于某些内伤病和温热病的后期;壮热,患者身发高热,体温常在39℃以上,为正盛邪实的里实热证的表现之一。
4.评估寒热真假
当疾病发展到极寒或极热的时候,有时会出现与疾病本质相反的一些假象,如寒极似热、热极似寒。这些假象常见于患者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如不仔细观察,往往容易误诊,详细内容已在寒证的寒热真假评估中阐述。
5.评估热邪对机体的损害
热邪最容易耗伤人体津液,伤津的程度可以从口渴饮水、皮肤的润燥和弹性、口唇的色泽和荣润及小便的变化等情况进行观察。高热患者如果出现四肢肌肉不时跳动、两目呆滞、口角颤抖,是动风的先兆;如出现斑疹、吐血、便血,是里热炽盛、热入营血、邪热迫血妄行所致;如见神昏谵语或神志模糊,狂躁妄动,是邪热内陷心包。上述均属危重证候,应密切注意病情变化,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护理措施】
1.起居护理
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避免直接吹风,避免噪声、阳光直射、空气污染及臭氧等刺激。保持口腔清洁,晨起、睡前及饭后协助患者用银花甘草液漱口,有口疮时用锡类散或养阴生肌散涂敷患处,口唇干燥者可涂香油或甘油。出汗后及时用干毛巾或湿热毛巾擦身,更换衣裤及被褥,定时翻身,预防压疮。
2.病情观察
发热患者应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高热者每4小时测一次生命体征。汗出过多者注意保暖,及时更换湿衣被,保持床单位的干燥。对发病原因不明而怀疑有传染病者,应早期隔离治疗,防止交叉感染。观察饮水量、饮食摄取量、尿量、体重及治疗效果,如患者体温过高或体温骤降、汗出肢冷、项背强直,提示有发生惊厥的危险,应立即报告医生紧急处理。
3.饮食护理
饮食以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的流食、半流食为宜,忌油腻、辛辣、煎炸等燥热之品。鼓励患者多饮水,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外感发热者,可予生姜红糖水或苏叶水、葱白萝卜水;热久伤阴者,宜食滋阴健脾之品,如银耳、百合、瘦肉汤等;高热者可饮淡盐水、芦根或石斛煎水代茶饮,昏迷者可用鼻饲法。
4.情志护理
患者常因体温持续多日不退而恐惧,应重视情志护理,主动关心患者,使之能正确对待疾病,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在体温上升期,应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积极寻找发热的原因,进行疾病康复指导,给予精神安慰。
5.用药护理
高热患者一般起病急,病势重,变化快,可每日服2~3剂。服药困难者,可将药液浓煎,或用鼻饲给药法灌服,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外感发热者汤药宜武火快煎,服药后可加盖衣被,或饮热稀粥,以滋生汗源,托邪外出。高热有汗、烦渴者则宜偏凉服,以利发挥药效。
6.适宜技术
可取大椎、背部膀胱经穴等行刮痧疗法;也可取大椎、尺泽、曲池、合谷等穴拔罐,或在太阳、印堂等穴采用针罐或刺络拔罐。
【健康指导】
1.注意保暖,慎风寒,防止复感外邪。病愈初期注意休养,避免过劳。根据个体情况进行适当的锻炼,促进气血流畅,以利恢复正气。
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多食蔬菜、水果,忌食油腻、辛辣之品及烟酒。
3.保持心情舒畅,利于康复。积极治疗原发病,按医嘱服药、治疗,定期门诊复查。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一对纲领。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盛实。虚证反映人体正气虚弱而邪气亦不太盛。实证反映邪气太盛,而正气尚未虚衰,邪正相争剧烈。虚实辨证,可根据患者邪正盛衰情况为护治提供依据,虚则补其不足,实则泻其有余。
虚证是人体正气虚弱,脏腑机体减退所表现的证候。虚证的形成,有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和疾病耗损等多种原因,临床表现复杂。
【护治法则】补虚扶正(益气温阳,养血滋阴)。
【评估要点】
1.评估证型
临床根据气、血、阴、阳虚损的程度不同,有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的不同(参照第二章)。
2.评估类证
表虚证者可见恶风、发汗、易感等;里虚证的内容较多,各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亏损,都属于里虚证的范围;机体因阳气虚衰所引起的证候多为虚寒证,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畏寒肢冷、面色淡白、腹痛喜按、小便清长、大便稀溏等;机体因体内阴液亏损所引起的证候多为虚热证,表现为两颧潮红、潮热盗汗、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口燥咽干等。
3.评估虚实转化
疾病的过程是邪正斗争的过程,邪正斗争在证候上的反映主要表现为虚实的变化。由于病邪久留损伤正气,一些本来是实证的疾病而转化为虚证;有些由于正气虚弱,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痰、食、血、水等凝结阻滞,而使虚证的疾病兼有实证表现。
4.评估面色
一般来说,患者面色鲜明荣润,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病变轻浅,预后良好;若面色晦暗枯槁,说明脏气衰败,精气已伤,病重,预后欠佳。另外,还应注意观察患者意识、精神变化,观察其得神、失神、假神等情况。
【护理措施】
1.起居护理
病室宜安静、整洁,空气新鲜,光线柔和。指导患者适当活动,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对病重体虚卧床者,应加强皮肤护理,定期擦浴、洗头、修剪指甲等。
2.病情观察
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汗出及二便、舌脉等情况,辨别气、血、阴、阳虚损的不同。阳气亏虚者可出现畏冷肢凉、气短自汗、形寒、便溏、小便失禁等症状;阴亏血少者易出现手足心热、心烦不寐、潮热盗汗等阴虚内热症状。
3.饮食护理
宜食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加强饮食调补,注意饮食宜忌,谨防伤食。阳气亏损者应慎用寒凉性食物,宜食温热性的食物,如狗肉、大蒜、胡椒、姜等;阴血不足,虚火内扰者应慎用温热性食物,宜食滋阴清凉的食物,如甲鱼、鲜藕、莲子、银耳等。
4.情志护理
关心、安慰患者,经常与患者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对因患各种虚弱疾病久治不愈而忧心忡忡者,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鼓励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危重患者不应直接告诉其疾病恶化、预后不良等情况,避免患者精神上受到不良刺激而发生意外。
5.用药护理
指导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并教会其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虚寒者宜温补,忌清补;阴虚火旺者宜清补,忌温补。温补之品夏季慎用。补益药宜文火慢煎,饭前温服。对常服、久服补药的患者,应指导其配合健胃、和胃、理气之品,增强补虚效果。
6.适宜技术
神疲乏力者,可穴位按摩气海、关元、肺俞、肾俞等穴,亦可艾灸气海、关元、神阙等穴以大补元气,或采用隔盐灸神阙穴;腰膝冷痛者,可按摩肾俞、关元、三阴交等穴。
【健康指导】
1.久病初愈,应注意生活起居有常,根据自身情况适当锻炼,避免过劳,随气候变化增减衣被,注意保暖,防止正虚邪袭,变生他证。
2.调摄情志,疏通气机,避免情志过激,化生肝火,动血伤阴。
3.饮食有节,忌暴饮暴食,忌食肥甘厚味及辛辣、油腻刺激之品,以防脾土受损。
实证是指邪气过盛、脏腑功能亢盛所表现出来的证候,其形成主要是外邪侵袭和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停积体内。由于病因不同,实证的临床表现亦不一致。
【护治法则】祛邪泻实。
【评估要点】
1.评估虚实证
辨别虚证和实证,主要从患者的形体盛衰,精神状态的好坏,声音气息的强弱,痛处的喜按与拒按,以及舌、脉的变化上相鉴别。
2.评估虚实变化
疾病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常由于体质、治疗、护理等因素的影响,使虚证和实证之间发生虚实夹杂、虚实转化等相关变化。
(1)虚实夹杂 在患者身上虚证和实证同时出现,此谓虚实夹杂。虚实夹杂的证候,有的是以实证为主,而夹有虚证;有的以虚证为主,而夹有实证;亦有虚实证并见、并重者。
(2)虚实转化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邪正相争,故在一定条件下,虚证和实证还可以相互转化(具体详见第二章)。
3.评估虚实真假
真实假虚本来是实证,大实之中反见虚羸现象,如痰湿壅滞、身体倦怠乏力,但稍动即觉舒适,其病变的本质是实不是虚。真虚假实本是虚证,反见充实之状,如脏腑虚衰,气血不足,运化无力,腹部胀满却时有缓解,或内无肿块而喜按,其病变的本质是虚不是实。
【护理措施】
1.起居护理
居室环境宜整洁、安静,温湿度适宜,消除噪音干扰,避免强光刺激。生活起居有规律,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神昏谵语及烦躁者应慎防坠床。鼓励患者多参加社会活动和体育活动。
2.病情观察
及时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神志、面色、汗出、口渴、疼痛的性质等情况。发热患者及时遵医嘱给予各种降温措施。疼痛者应了解疼痛的部位、性质,并查明可能导致疼痛的因素。辨别疾病虚实真假,防止出现危证。
3.饮食护理
偏寒者忌生冷瓜果等凉性食物,宜食温性食物;偏热者忌食辛辣醇酒炙煿等热性食物,宜食凉性食物;腹胀便秘者忌食产气食物,如大豆、芋头等,宜多吃易消化食物,多饮水。实证患者应避免油腻、厚味、不易消化、刺激性强的食物。
4.情志护理
评估和记录患者的焦虑程度,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多给予关心和照顾。在病情发生变化时,护理人员应沉着冷静,以免影响患者的情绪。对易怒的患者,应劝慰、疏导,避免使其再度受刺激而加重病情。
5.用药护理
根据病邪的不同原因,分别给予清热解毒、祛痰逐饮、活血化瘀、利水渗湿、理气止痛、消食导滞、泻实通便等方药治疗和护理,注意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及时评估用药后的病情变化,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6.适宜技术
实则泻之,对实证的腹痛、便秘、高热等可采用拔罐、刮痧、穴位按摩等适宜技术。
【健康指导】
1.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劳逸结合,适当参加体力劳动及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
2.保持情志舒畅,培养兴趣爱好,陶冶情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3.平时饮食有节,注意饮食卫生,忌辛辣刺激食物。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是概括证候类别的一对纲领。以阴阳命名的除了阴证、阳证以外,还有亡阴亡阳等证。
凡符合“阴”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阴证。如里证、寒证、虚证属此范围。不同的疾病,临床所表现的阴性证候不尽相同,一般常见面色黯淡,精神萎靡,身重蜷卧,形寒肢冷,倦怠无力,语声低怯,纳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脉沉、迟、弱或细涩等。
【护治法则】温补阳气。
凡符合“阳”的一般属性的证,称为阳证。表证、热证、实证属此范围。临床常见面色红赤,恶寒发热,肌肤灼热,心烦,躁动不安,语声粗浊或骂詈无常,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口干渴饮,大便秘结、奇臭,小便涩痛、短赤,舌质红绛,苔黄黑生芒刺,脉浮数、洪大、滑实等表现。
【护治法则】清热泻火。
亡阴证是指体内阴液大量消耗或丢失,而出现的阴液衰竭的证候。临床可见身热肢暖,烦躁不安,口渴咽干,唇干舌燥,肌肤皱瘪,小便极少,舌红干,脉细数无力,以及大汗淋漓的亡阴特征,其汗温、咸而黏(吐、下之亡阴,有时可无大汗出)等表现。
【护治法则】救阴敛阳。
亡阳证是指体内阳气严重耗损,而表现出的阳气虚脱的证候。临床可见大汗出,汗冷味淡、微黏,身冷恶寒,四肢厥冷,蜷卧神疲,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白润,脉微欲绝等表现。
【护治法则】回阳救逆。
附:病证护理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两季为多。因四季气候的变化和病邪之殊或体质强弱之异,在证候上有风寒、风热、暑湿及体虚感冒之别。一般而言,感冒易愈,少数可诱发其他宿疾而使病情恶化。老年、婴幼儿、体弱患者容易传变或同时夹杂其他疾病。
西医学中的普通感冒(伤风)、流行性感冒(时行感冒)及其他上呼吸道感染表现为感冒症状者,可参照本节辨证施护。
一、病因病机
感冒的病因为外感六淫或时行病毒,外邪从皮毛、口鼻入侵肺卫,卫表不和而致病,如正气虚弱感受外邪,导致感冒反复发作而为体虚感冒。临床常见风寒、风热、暑湿、体虚四证。病位在肺卫。
1.风寒束表
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阳被郁,清阳不展,腠理闭塞,脉络失和,肺气不宣。
2.风热犯肺
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风热上扰,肺失清肃。
3.暑湿伤表
感受夏秋当令之暑邪,暑多夹湿,暑湿遏表,湿热伤中,表卫不和,肺气不清,气机不畅。
4.气虚
素体气虚,卫外不固,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阳被郁,肺气不宣。
5.阴虚
阴虚之体,阴亏津少,外受风寒,卫表失和,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作汗。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临床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可见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咽痛、周身酸楚不适、恶风或恶寒,或有发热等。若风邪夹暑、夹湿、夹燥还可见相关症状。
2.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多人同时发病,迅速蔓延。起病急,恶寒、发热(多为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等全身症状显著,而肺系症状较轻,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
3.四季皆可发病,以冬、春季为多见。病程一般3~7日,普通感冒一般不传变,时行感冒少数可传入里,变生他病。
(二)病证鉴别
1.风温
本病与诸多温病早期症状相类似,尤其是风热感冒与风温初起颇为相似,但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常出现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者并发神昏、谵妄、惊厥等传变入里的证候。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病势轻,不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病程较短,预后良好。
2.时行感冒
普通感冒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流行特征。若感冒一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见加重,应考虑感冒继发其他疾病,传变入里。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他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
三、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1.辨风寒与风热
感冒在临床上应首先分清风寒、风热两证。二者均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身疼痛等症,但风寒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风热证发热重恶寒轻,有汗,鼻塞,咽痛或红肿,鼻流浊涕,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
2.辨别兼夹之邪
夹湿者多见于梅雨季节,以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胸脘痞闷、苔腻为特征;夹暑者多见于炎夏,以身热有汗、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为特征;夹燥者多见于秋季,以鼻燥咽干、咳嗽少痰,或干咳、口渴、舌红为特征。
3.辨常人与虚人
普通人感冒后,症状较明显,但易康复。体虚之人,卫外不固,感受外邪,常缠绵难愈,或反复不已。虚证还应区分气虚和阴虚。气虚感冒者,兼有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身痛无汗、咳嗽无力、脉浮弱等症;阴虚感冒者,兼有微热、手足心发热、心烦口干、少汗、干咳少痰、舌红、脉细数等症。
(二)证候分型
1.风寒束表
(1)证候表现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咳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2)护治法则 辛温解表。
(3)治疗代表方 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犯表
(1)证候表现 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面赤,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干欲饮,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2)护治法则 辛凉解表。
(3)治疗代表方 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3.暑湿伤表
(1)证候表现 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2)护治法则 清暑祛湿解表。
(3)治疗代表方 新加香薷饮加减。
4.气虚感冒
(1)证候表现 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咳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2)护治法则 益气解表。
(3)治疗代表方 参苏饮加减。
5.阴虚感冒
(1)证候表现 身热,微恶风寒,少汗或微汗,或寝中盗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2)护治法则 滋阴解表。
(3)治疗代表方 加减葳蕤汤加减。
(三)护理措施
1.起居护理
保持环境舒适、整洁。病室空气宜新鲜,避免直接吹风。生活起居有规律,注意休息。风寒感冒和体虚感冒者室温宜偏暖,可多加衣被;风热感冒和暑湿感冒者室内宜通风凉爽,发热身痛者应卧床休息。体虚感冒者平时应根据体质状况适当运动,以增强正气。对感受疫疠时邪者,注意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减少探视;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勿对着他人,使用的器具每天消毒;室内每日进行空气消毒,可用食醋熏蒸,或紫外线灯照射。
2.病情观察
观察恶寒、发热的轻重程度。对体温过高者要定时监测,并作好记录。注意观察汗的有无,以及汗出是否畅爽。观察有无鼻塞,鼻涕的性质、颜色和量,有无咳嗽及咳痰的色、质和量,口渴的程度,咽喉是否疼痛,舌苔、脉象等。注意观察患者服解表药后的反应,若汗出热解,脉静,胃纳佳为顺;若大汗淋漓,口渴引饮,热降复升,脉不静,且伴有心烦、胸闷、纳呆等,则应警惕津液耗伤,有传变入里或竭阴亡阳之虞,须防止出现并发症。
3.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富于营养、易消化。风寒感冒者宜热食,忌生冷、油腻,多喝热稀粥或饮生姜红糖茶,亦可用糯米、生姜、连须葱白煮制葱姜粥,趁热食用。风热感冒者宜食凉润之品,多补充水分,多食蔬菜和水果,忌辛辣、油腻、煎炸之品。热盛口渴多汗者可予淡盐水、冬瓜汤、芦根茶等。暑湿感冒者宜清淡饮食,忌食冷、甜、黏、油炸之品,多食西瓜、苡仁粥、绿豆汤等清热解暑之品。体虚感冒者宜根据不同的体质选用滋补类食物。气虚感冒者可选食山药粥、黄芪大枣粥、牛奶等健脾补气之品。阴虚感冒者可食用银耳、海参、甲鱼等滋阴清补之品。
4.情志护理
情志舒畅、乐观开朗有利于增强正气,祛邪外达。感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较甚者,可有心烦、焦虑等表现,应做好解释和安慰,指导患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积极配合治疗。年老体虚患者病情容易反复,应指导患者的生活起居,树立治疗的信心,合理调摄情志。
5.用药护理
解表药多为辛散轻扬之品,有效成分易挥发,宜武火快煎,不宜久煎,过煮则降低药效。风寒感冒和体虚感冒汤药宜热服,服药后再进热粥或热饮,卧床休息,避风、盖被以利汗出,注意防止过汗和汗出当风复感外邪。风热感冒者汤药宜温服,药后观察出汗、体温和伴随症状的变化。暑湿感冒者可予藿香正气口服液,注意用药后症状改善情况。服发汗药后,忌服酸醋生冷之品,以免收涩之性影响发散效果,中病即止,不可过汗,以防伤阴。
6.适宜技术
恶寒发热、无汗者可行背部捏脊,或针刺风池、合谷、大椎、曲池等穴位。汗出不畅者可艾灸大椎、曲池穴以透汗。高热有汗者可刺十宣放血以退热。鼻塞流涕者可用热毛巾敷鼻,也可揉按迎香、印堂等穴。头痛者可按摩印堂、太阳、大椎、百会等穴位。外感暑湿者可用刮痧和拧痧法,取脊背两侧、颈部、胸肋间隙、肩、臂、肘窝、腋窝等部位。
(四)健康指导
1.慎起居、适寒温,在冬春之际尤应注意防寒保暖,盛夏亦不可贪凉露宿。注意运动锻炼,可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跑步、快走、球类运动等,以增强体质,抵御外邪。
2.常易患感冒者,可坚持每天按摩迎香穴,并服用防治方药。如时邪毒盛,流行广泛,可用贯众、板蓝根、生甘草煎服。
3.在流行季节,应尽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防止交叉感染,外出时戴好口罩。
眩晕是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眩指目眩,即视物昏花、模糊不清,或眼前发黑。晕为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周围景物旋转不定。两者常同时出现,一般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汗出,甚则仆倒等症状。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也可发于青年人,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或厥证、脱证而危及生命。
西医学中的梅尼埃综合征、高血压、低血压、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神经衰弱等,以眩晕为主症者,可参照本节辨证施护。
一、病因病机
眩晕一证多由饮食、情志、虚损、跌仆外伤引起。病理性质有虚实两端,以内伤为主,虚证居多,如肝肾阴虚、气血亏虚、肾精亏虚等;实证多由痰浊阻遏、痰火气逆、风邪外犯、瘀血闭窍等致病。其病位在清窍,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
1.风阳上扰
素体阳盛,或恼怒忧郁太过,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肝失条达,气郁化火,灼伤肝阴,肝阳化风,风阳上扰清窍,发为眩晕。
2.肝肾亏虚
禀赋不足,或久病伤阴,或年迈肾亏,或房劳过度,皆可致肝肾亏虚。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无以充盈于脑;体虚多病,损伤肾精肾气;房事过度,耗伤阴精,导致髓海空虚,发为眩晕。或长期抑郁恼怒,情志不畅,气郁化火,或肝病、温热病后期,耗伤肝阴,肝阴不足,头目不得滋养,亦可发为眩晕。
3.气血两虚
久病体虚,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虚而未复,或饮食不节、忧思劳倦,伤及脾胃,致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化生气血,以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清窍失养,发为眩晕。
4.痰浊中阻
脾主运化水湿,又为生痰之源。若嗜酒无度,过食肥甘,损伤脾胃,以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湿生痰,痰阻中焦,使清阳不升,脑失所养,发为眩晕。
5.瘀血内阻
因跌仆坠损,头颅外伤,瘀血内停,阻滞经脉,或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或痰瘀交阻,气血不能上荣于头目,脑失所养,以致眩晕时作。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严重者可伴有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3.多因情志不畅、饮食不节、跌仆损伤等诱发。多起病缓慢,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
(二)病证鉴别
1.中风
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口眼斜、半身不遂为特征,部分中风患者以眩晕、头痛为先兆表现。眩晕严重时与中风昏仆之证相似,也可见仆倒在地,但无神昏、僻之证。
2.厥证
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特征,发作后可在短时间内苏醒,严重者可一厥不复而死亡。眩晕发作严重时,亦有欲仆或晕眩仆倒的表现,但无神昏表现。
三、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1.辨脏腑
眩晕病在清窍,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肝阳上亢者,多兼见头胀头痛、面色潮红、烦躁易怒、口苦脉弦等症;痰湿中阻者,多兼见头重耳鸣、呕恶纳呆、苔腻等症;气血不足者,多兼见面色㿠白、乏力、纳呆等症;肾精不足者,多兼见腰膝酸软、耳鸣如蝉等症。
2.辨标本虚实
眩晕以气血不足、肝肾阴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一般新病多实,久病多虚;体壮者多实,体虚者多虚;病发时为实,缓解时为虚。病久常虚中夹实、虚实夹杂。虚证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遇劳即发,伴双目干涩,腰膝酸软,或神疲乏力,面色㿠白,脉细或弱。实证者,起病急骤,病程较短,眩晕重,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痰涎壅盛、头痛、面赤等症。夹痰夹湿者,头重昏蒙,胸闷呕恶,苔腻脉滑;瘀血所致者,头昏头痛,痛有定处,舌紫暗,有瘀斑瘀点;肝阳风火所致者,可见面赤、烦躁、口苦、肢体麻木震颤,甚至昏仆,脉弦有力。
(二)证候分型
1.肝阳上亢
(1)证候表现 头晕目眩,耳鸣,头目胀痛,伴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健忘,遇烦劳郁怒而加重,面红耳赤,肢体震颤,口干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或数。
(2)护治法则 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3)治疗代表方 天麻钩藤饮。
2.气血亏虚
(1)证候表现 眩晕动则加重,遇劳即发,伴神疲乏力,倦怠懒言,面色无华,唇甲淡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2)护治法则 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3)治疗代表方 归脾汤。
3.肝肾阴虚
(1)证候表现 头晕目眩,耳鸣如蝉,日久不愈,伴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或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2)护治法则 滋养肝肾,填精补髓。
(3)治疗代表方 左归丸。
4.痰浊中阻
(1)证候表现 眩晕,头重昏蒙,视物旋转,伴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脘腹痞闷,食少多寐,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
(2)护治法则 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3)治疗代表方 半夏白术天麻汤。
5.瘀血阻窍
(1)证候表现 眩晕,头痛如刺,伴心悸不寐,神疲健忘,耳鸣耳聋,面色黧黑,口唇紫暗,舌质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2)护治法则 祛瘀生新,通窍活络。
(3)治疗代表方 通窍活血汤。
(三)护理措施
1.起居护理
居室光线柔和,温度、湿度适宜,避免强光和噪音刺激。重证者绝对卧床休息,轻证者可闭目养神。指导患者变换体位或蹲起、站立时应动作缓慢,避免头部过度动作,下床活动时要陪护在旁,防止发生意外。肝阳上亢、肝肾阴虚者居处宜凉爽。气血亏虚、瘀血阻窍者居处室温稍偏高,应做好保暖工作,预防感冒。痰浊中阻者居处宜干燥、温暖。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2.病情观察
注意观察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规律、诱发因素和伴随症状。监测血压、脉象变化,如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视物模糊、语言謇涩、肢体麻木、血压持续上升或胸闷、胸痛、冷汗等,应考虑中风、厥脱之危象,迅速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3.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于营养,多吃蔬菜水果,忌辛辣刺激、热性动火之品。肝阳上亢者,宜多食平肝降火、清利头目之品,如菊花、芹菜、萝卜等。痰湿中阻者,饮食应限盐,多食降火祛痰、健脾运湿之品,如芹菜、白菜、菊花等,忌食辛辣、肥腻、生冷之品,戒烟酒。气血亏虚者,应多食益气补血之品,如鸡肉、蛋类、鱼类、瘦肉、猪血等血肉有情之物,及大枣、龙眼、黑芝麻等,忌食生冷。肾阴不足者,应多食填精补髓、滋阴潜阳之品,如黑豆、芝麻、淡菜、龟肉等,忌食动火生阳之品,如辣椒、醪糟、葱姜等。
4.情志护理
指导患者自我调控情志,避免引发烦恼、易怒的环境。认真倾听患者的倾诉,鼓励其抒发心中的郁闷和不快,缓解、改善不良情绪。肝阳上亢者情绪易激动,应指导患者移情易性,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肝肾阴虚者,医护人员在宣教时尽量实事求是,以免引起患者不必要的惊恐。
5.用药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观察用药后反应。眩晕发作时暂停服用中药汤剂。肝阳上亢者汤药宜凉服,气血亏虚者宜温服,补益药宜早晚温服。痰湿眩晕伴呕吐者,可以姜汁数滴滴舌后,少量频服。
6.适宜技术
眩晕发作时,可按揉风池、风府、太阳、百会等穴,或取内耳、额、枕、神门、肝、脾点,用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压。气血亏虚者可用艾条灸百会穴。肝阳上亢者可以三棱针点刺头维、太阳、耳尖放血。眩晕伴恶心、呕吐者遵医嘱梅花针叩打穴位,或指压内关穴。
(四)健康指导
1.注意劳逸结合,适当锻炼,促进血脉流畅,增强体质。避免从事繁重的脑力和体力劳动,不宜从事高空作业的工作。因颈椎病引起的眩晕,不宜伏案过久,不宜睡卧高枕。
2.日常生活中,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切忌忧思恼怒,以免诱发或加重眩晕症状,甚至引发中风。
3.饮食宜清淡,忌暴饮暴食或肥甘厚腻之品,戒烟酒。
4.眩晕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头痛、肢体发麻、语言不利、胸闷、胸痛、心悸、全身乏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以防并发症或中风、厥脱等危重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