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法又称“吸筒疗法”“角法”,是一种以罐为工具,利用罐内燃烧或热蒸、抽吸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施术部位,造成局部充血或皮内轻微瘀血,促使经络畅通,以调节机能、祛除疾病的一种物理性治疗方法。拔罐法具有温经通络、除湿散寒、消肿止痛、拔毒排脓的作用。
拔罐法适用范围较为广泛,如风湿痹痛、各种神经麻痹,以及一些急慢性疼痛,如腹痛、腰背痛、痛经、头痛等均可应用;还可用于感冒、咳嗽、哮喘、消化不良、胃脘痛、眩晕等脏腑功能紊乱的病证;此外,丹毒、红丝疔、毒蛇咬伤、疮疡初起未溃等外科疾病亦可采用拔罐法。
治疗盘、玻璃罐或竹罐或负压吸引罐、95%酒精棉球、火柴(打火机)、弯血管钳、弯盘、小口瓶等。
陶罐是由陶土烧制而成,罐的两端较小,中间略向外凸出,状如瓷鼓,底平,口径大小不一,口径小者较短,口径大者略长。优点是吸力大,但质地较重,容易破碎。
用直径3~5cm坚固无损的竹子,截成6~8cm或8~10cm长的竹管,一端留节作底,另一端作罐口,用刀刮去青皮及内膜,制成形如腰鼓的圆筒,用砂纸磨光,使罐口光滑平整。其优点是取材容易、经济易制、轻巧、不易摔碎。缺点是容易燥裂漏气、吸附力不大。
玻璃罐是在陶制罐的基础上,改用玻璃加工而成,形如球状,罐口平滑。其优点是质地透明,使用时可直接观察局部皮肤的变化,临床应用较普遍。缺点是容易破碎。
(1)闪火法 用镊子或止血钳夹住95%酒精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1~2圈,立即退出,然后迅速将罐扣在施术部位。
(2)投火法 将酒精棉球或纸片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扣在施术部位。此法适用于侧面横位拔罐。
(3)贴棉法 将酒精棉球贴在罐壁内中部,点燃后迅速扣在施术部位。
煮锅加水后放入中药包,将竹罐投入锅内煮5~10分钟,用长镊子将罐夹出,罐口朝下,迅速用湿毛巾紧扪罐口,再立即将罐扣在应拔部位上,留罐10~15分钟。观察水罐吸附情况,如患者感到过紧疼痛或烫痛,应立即起罐。
选定穴位后将玻璃罩按扣在局部皮肤上,连续抽气数次,吸牢后可留置10~15分钟。留置过程中,可从玻璃罩外观察到皮肤呈现稍微红肿或有细小出血点,若无其他变化和不适,可增加负压。
拔罐后留置10~15分钟,使局部皮肤充血。起罐时,以一手指按压罐口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罐体即可取下。
在施术部位和罐口涂上一层凡士林或按摩乳,将罐拔好后,用手握住,向上下或左右往返推移,直至皮肤充血为止。适用于脊背、腰臀、大腿等肌肉丰厚、面积较大的部位。
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即可。
此法是将针刺与拔罐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在针刺得气留针时,将罐拔在以针为中心的部位上,留罐与针10~15分钟,然后起罐起针。
1.拔罐时患者体位应舒适持久,冬季注意保暖。
2.选择肌肉丰厚的部位拔罐,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皮肤过敏、水肿、溃疡、肿瘤、大血管处,孕妇腰骶部、腹部均不宜拔罐。
3.根据部位不同选择大小合适的罐,罐口应平滑、无裂纹。
4.拔罐时,动作要快、稳、准,起罐时切勿强拉。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疱时,小的无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疱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疱刺破放出水液,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5.凡使用过的罐,均应消毒处理后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