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对于体质的认识始于《黄帝内经》。历代医家对体质的形成、特征与分型,体质与疾病发生、发展、预后及治疗的关系等均有论述。中医体质学理论体系形成于现代,在历代医家有关体质理论与临床应用的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经当代医家的挖掘整理与理论凝练,逐渐形成并得到完善。中医体质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认识的一个部分,在养生保健和防治疾病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体质禀受于先天,得养于后天,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其不仅有个体差异性,而且有群体趋同性。《灵枢·寿夭刚柔》即有“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和“形有缓急,气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坚脆,皮有厚薄”的记载,说明人的体质生而不同,各有差异。
人的体质包括“体”与“质”两部分。“体”,即指人的形体、身体,又可引申为躯体及其生理功能。“质”,即指人的特质、性质。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体质的形成秉承于先天,得养于后天。各种先、后天因素都对体质的形成产生影响。
先天因素是个体体质形成的基础,是个体体质强弱的首要条件,对体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父母的身体素质和体质特征影响子代体质特征的形成。
由于人体是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多种交流,故后天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很大,包括地理环境、饮食、劳逸、精神、疾病等。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生命活动必然会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社会的发展变迁也会影响人类的体质,使其出现与所处时代、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变化趋向。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家庭状况及人际关系等都会影响个体的体质。
饮食营养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是人体生长发育、提高生理机能、预防疾病和维护健康等不可或缺的因素,故《灵枢·五味》有“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和《千金翼方·养性》有“安身之本必须于食”的记载。
个体的饮食习惯和相对稳定的膳食结构通过脾胃的运化功能可影响脏腑的气血阴阳,形成相对稳定的体质特征。
恰当、正确的体育锻炼可增强体质,过度的劳累或安逸均会影响脏腑的气血阴阳,进而影响个体的体质。
人的精神状态影响脏腑气血功能活动,从而影响人的体质。长期、持久或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均会导致脏腑气机逆乱,使人的体质发生异常,诱发相关疾病。《灵枢·本脏》之“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说明了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对维持正常体质的意义。
《临证指南医案·诸痛》曰:“经年宿病,病必在络……因久延,体质气馁。”说明病程长、病邪深入,可导致人体正气损伤,脏腑功能受到影响,精气血津液化生不足,日久出现虚弱体质。
人的生命过程中,生、长、壮、老、已各个阶段在功能或形态上均表现各异。不同年龄阶段的体质具有不同特点,且各年龄之间的体质会相互影响。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易虚易实,神气怯弱,肝易实而脾易虚;脏腑清灵,患病易趋康复。青年时期,机体各方面均处于一生中的最佳状态,也是人体体质最为强健的时期。中年时期是体质由鼎盛开始向衰弱转变的时期。更年期是体质状态的特殊转折点,是体质从中年走向老年的过渡期。可见,少年气血未充,青年气血充盛,老年气血衰弱,体质是与机体发育同步的生命过程,并随年龄增长而出现规律性变化。
男性一般代谢旺盛、肺活量大,在血压、基础代谢、能量消耗等方面高于女性,身体较女性强壮,患病后病情反应比女性激烈。女性免疫功能较强,基础代谢率较低,虽然体质较弱,但一般寿命较长。研究表明,男性痰、湿、热等体质较多,女性虚、瘀等体质较多。
体质的分类方法是认识和掌握体质差异性的重要手段。《黄帝内经》根据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对人类的体质进行了多种不同的分类。后世众多医家根据人群的体质现象,尝试了众多的新的分类方法,拥有各自的见解和理论,可谓百花争艳,但未形成学术体系。从20世纪70年代起,现代医家对中医体质分类标准进行了深入研究的有数十种之多,而学术界多以王琦的体质九分法为标准,将体质分为平和质(A型)、气虚质(B型)、阳虚质(C型)、阴虚质(D型)、痰湿质(E型)、湿热质(F型)、血瘀质(G型)、气郁质(H型)、特禀质(I型)9种。
强健壮实的体质状态,以先天禀赋良好、后天调养得当而成。
体型匀称健壮;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口和,唇色红润,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有神气;性格随和开朗,平素患病较少,对自然与社会环境适应力较强。
元气不足,以气息低弱,机体、脏腑功能状态低下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多因先天本弱,后天失养或病后气亏,如家族成员多数体质较弱、孕育时父母体弱、早产、人工喂养不当、偏食、厌食,或年老气衰等而成。
肌肉不健壮;平素语音低怯,气短懒言,易疲乏,汗出,精神不振,舌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虚缓;或面色偏黄或白,目光少神,口淡,唇色少华,毛发不华,头晕,健忘,大便正常,或有便秘但不干结,或大便不成形,便后仍觉未尽,小便正常或偏多;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胆小、不喜欢冒险;平素体质虚弱,表卫不固易感冒,或病后抗病能力弱,易迁延不愈,易患内脏下垂、虚劳等,不耐受风、寒、暑等邪气。
阳气不足、以虚寒现象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多因先天不足,或病后阳虚,如家族人员体偏虚寒,孕育时父母体弱,或年长受孕,早产,或平素偏嗜寒凉损伤阳气,或年老阳衰等而致。
形体白胖,肌肉不壮;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睡眠偏多,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苔润,脉沉迟而弱;或面色㿠白,目胞晦黯浮肿,口唇色淡,毛发易落,易出汗,大便溏薄,小便清长;性格多沉静、内向;发病多为寒证,或从寒化,易患痰饮、肿胀、泄泻、阳痿等,不耐受寒、湿之邪,耐夏不耐冬。
体内津液、精血等亏少,以阴虚内热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多因孕育时父母体弱,或年长受孕,早产;或后天纵欲耗精、久病失血、积劳伤阴等原因而成。
体型瘦长;手足心热,口鼻咽易干燥,口渴喜冷饮,大便干,舌红少津少苔;面潮红、有烘热感,目干涩,视物花,唇红微干,皮肤偏干易生皱纹,眩晕耳鸣,睡眠差,小便短涩,脉弦细或数;性情急躁,外向好动;平素易患阴亏燥热病变,病后易表现为阴亏;平素不耐燥、热之邪,耐冬不耐夏。
水液内停而痰湿凝聚,以黏滞重浊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多为先天遗传或后天过食肥甘而成。
体型肥胖,腹部松软肥满;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或面色淡黄而黯,眼胞微浮,易困倦,平素舌体胖大,舌苔白腻,口黏腻或甜,身重不爽,脉滑,喜食肥甘甜黏,大便正常或不实,小便不多或微混;性格偏温和、稳重、恭谦,善于忍耐;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证;对梅雨季节及潮湿环境适应力差。
以湿热内蕴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多因先天禀赋,或久居湿地、善食肥甘,或长期饮酒、火热内蕴而成。
形体偏胖或苍瘦;平素面垢油光,易生痤疮粉刺,舌质偏红,苔黄腻,易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心烦懈怠,眼睛红赤,大便燥结或黏滞,小便短赤,男易阴囊潮湿,女易带下增多,脉象多见滑数;性格多急躁易怒,易患疮疖、黄疸、火热等证。对湿度大或气温偏高、湿热交蒸气候,如夏末秋初时期等较难适应。
体内有血液运行不畅的潜在倾向或瘀血内阻的病理基础,并表现出一系列外在征象的体质状态。多因先天禀赋,或后天损伤、忧郁气滞、久病入络等而成。
体型多瘦;平素面色晦黯,皮肤偏黯或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易患疼痛,口唇黯淡或青紫,舌质黯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脉细涩或结代;或眼眶黯黑,鼻部黯滞,发易脱落,肌肤干,女性多见痛经、闭经,或经色紫黑,夹有血块,或有崩漏、出血倾向;性格急躁健忘;易患出血、癥瘕、中风、胸痹等证;不耐受风、寒邪气。
长期情志不舒、气机郁滞形成的以性格内向、忧郁脆弱、敏感多疑为主要表现的体质状态。多由先天遗传,或因后天情志刺激、所欲不遂、忧郁思虑等而成。
形体多瘦;性格内向不稳定、忧郁脆弱、敏感多疑,对精神刺激适应力差,平素精神抑郁,多烦闷不乐;或胸胁胀满,走窜疼痛,喜太息,或嗳气呃逆,咽有异物,乳房胀痛,睡眠差,食欲减退,惊悸怔忡,健忘,痰多,大便多干,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易患郁病、脏躁、百合病、不寐、梅核气等证;不喜阴雨天气。
为特异性体质,多指先天和遗传因素造成的体质缺陷,如先天性、遗传性疾病,过敏反应,原发性免疫缺陷等。多因先天禀赋不足、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药物因素等而致。
一般无特殊体型,或有先天生理缺陷,或畸形;心理上因禀质异常而不同。过敏体质者易患花粉或药物过敏,遗传疾病可见血友病、先天痴呆等,易发“五迟”“五软”“解颅”等病证。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特别是过敏季节,易引发宿疾。
可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以保持平和心态,如琴棋书画、唱歌跳舞、吹拉弹唱等可以陶冶性情,振奋精神,保持心理健康。还可以通过打球、爬山、跑步、散步、太极拳、太极剑等运动保持情绪的健康稳定。
饮食调护的第一原则是膳食平衡,要求食物多样化,体现中国传统膳食平衡整体观。还应注意气味调和,因时施膳,根据季节选择适宜的饮食,不宜偏食寒性或热性的食物,以维护机体的阴阳平衡,保障健康。
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顺应四时,调摄起居,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经常熬夜。
可通过运动保持和加强现有的良好正常状态,使体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根据年龄、性别、个人兴趣爱好、四季的差异,自行选择不同的锻炼方法。锻炼要全面、多样,均衡发展各项身体素质。在运动锻炼时,保持心情舒畅,运动量以中等偏低为宜,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不宜过思过悲。应培养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避免过度紧张及身心疲劳,保持平和稳定的心态。
可选用健脾益气之品,如小米、粳米、扁豆、猪肚、黄鱼、菜花、胡萝卜、香菇等。气虚者多有脾胃虚弱,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滋腻之食,必要时可选用补气药膳调养。
卫阳不足,易于感受外邪,应注意保暖,忌汗出当风,防止外邪侵袭。可微动四肢,以流通气血,促进脾胃运化,改善气虚体质,但不可过于劳作,以免耗伤正气。
宜采用低强度、多次数、柔缓的运动,如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等。控制好运动时间,循序渐进。不宜做大负荷运动和大出汗的运动,忌用猛力和做长久憋气的动作,以免耗损元气。此外,经常自行按摩足三里穴可以健脾、补气、益气,调整气虚状态。
平时应注重自觉调整情绪,和喜怒,去忧悲,防惊恐。要善于自我排遣或向他人倾诉,尽量减少不良情绪的影响。
饮食以温阳、温补脾肾为主,宜多食羊肉、刀豆、核桃、栗子、韭菜、茴香等温补脾肾阳气的食物,忌食生冷瓜果黏腻之品,即使在盛夏也不要贪凉饮冷。
阳虚质者耐春夏不耐秋冬,秋冬季节要适当暖衣温食以养护阳气,尤其要注意腰部和下肢的保暖。夏季暑热多汗,易导致阳气外泄,应尽量避免强力劳作,以免大汗伤阳,也不可恣意贪凉饮冷。避免长期在阴暗潮湿寒冷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天气晴好时多参加户外活动。
以振奋、提升阳气的锻炼方法为主。如“五禽戏”中的虎戏有益肾阳、强腰骨作用。阳虚质者畏寒,易受风寒侵袭,锻炼时应注意保暖避寒,不宜在阴冷天气或潮湿之处锻炼,阳光充足的上午为最佳室外锻炼时间。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汗出伤阳。自行按摩气海、足三里、涌泉等穴位可以补肾助阳,改善阳虚质。
遇事多思量,避免情绪急躁易怒。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正确积极应对压力。
饮食上应多食滋阴潜阳的食物,如龟、鳖、牛奶、鸭肉、猪皮、百合、乌梅等。少食肥甘厚腻、辛辣燥烈之品。葱、姜、蒜等具有温热性味的调味品亦应少吃。阴虚质者多大便干结,可坚持晨起空腹补水,多食蔬菜、水果,食物中加入糙米、全麦等粗谷类,并注意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等,老年或便秘者可兼服润肠通便药,如麻子仁丸、五仁丸等,以助排便。
保持睡眠充足,以藏养阴气。节制房事,惜阴保精。尽量避免工作紧张、熬夜、剧烈运动、高温酷暑的工作生活环境等加重阴虚倾向的因素,秋冬季气候干燥,更易伤阴,居室环境应安静,保持空气湿润。
宜选择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等动静结合的传统健身项目。锻炼时要控制出汗量,及时补充水分。运动量以中小强度为宜,避免在炎热的夏天或闷热的环境中运动,以免出汗过多,损伤阴液。
要适当增加社会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增加知识,开阔眼界。合理安排休息、娱乐,以舒畅情志,调畅气机,改善体质,增进健康。
饮食宜清淡,以化痰利湿为主,多摄取能宣肺、健脾、益肾、化湿、通利三焦的食物,如冬瓜、荷叶、山楂、赤小豆、扁豆等。体形肥胖的痰湿质人,应少吃肥甘厚腻之品。
保持居室干燥,平时多进行户外活动,经常晒太阳或进行日光浴,以舒展阳气,通达气机。在湿冷的气候条件下,要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受寒。
应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法,如散步、慢跑、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武术以及适合自己的各种舞蹈。运动应循序渐进,长期坚持,时间宜在下午 2:00~4:00,运动环境宜温暖,以利机体物质代谢。体重大、陆地运动能力极差的人,可选择游泳锻炼。
湿热质者性情较急躁,外向好动,活泼。五志过极,易于化火,情志过极,或暗耗阴血,或助火生热,易于加重湿热质的偏颇。故应安神定志以舒缓情志,学会正确对待喜与忧、苦与乐、顺与逆,保持稳定的心态。
饮食以清利化湿为主,如薏苡仁、莲子、茯苓、绿豆、鸭肉、鲫鱼、冬瓜、苦瓜等。忌食辛辣燥烈之品,如辣椒、牛肉、羊肉等温热之品。少食煎炸、烧烤之品,戒烟限酒。
保持睡眠充足,不宜长期熬夜,或过度疲劳。保持二便通畅,防止湿热郁聚。注意个人卫生,预防皮肤病变。
以大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为主,如中长跑、游泳、爬山、各种球类、武术等,以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排泄多余的水分,达到清热除湿的目的。
要加强心性修养和意志的锻炼,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培养兴趣爱好,理性克制情感冲动,做到“发之于情”,“止之于理”。
饮食以活血化瘀为主,如山楂、油菜、番木瓜、金橘、黑木耳、洋葱等。非饮酒禁忌者可适量饮用葡萄酒,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少食肥甘厚味之品。
日常生活中注意动静结合,不可贪图安逸,以免加重气血郁滞。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可采用中小强度、多次数的锻炼,以促进气血运行的运动项目为佳,如易筋经、保健功、导引、按摩、太极拳、太极剑、五禽戏及各种舞蹈、步行健身法、徒手健身操等。运动时注意自己的感觉,若有胸闷或绞痛、呼吸困难、疲劳、恶心、眩晕、头痛、四肢剧痛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到医院进一步检查。
注重培养乐观情绪,积极主动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提高学习和工作热情,学会与人交往,培养兴趣爱好。在情志不舒时善于运用宣泄法,排解不良情绪。
食物以行气达郁为主,如金桔、陈皮、佛手、大麦、刀豆、萝卜、菊花、玫瑰花等。平日可少量饮酒,以疏通血脉,兴奋情绪。
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和社会交往,以放松身心,和畅气血,减少抑郁情绪。
应尽量增加户外活动,可选择跑步、登山、游泳、打球、武术等大强度、大负荷的运动,以利于鼓动气血,舒畅肝气,促进食欲,改善睡眠。也可有意识地学习某一项技术性体育项目,从提高技术水平上体会体育锻炼的乐趣。或选择下棋、打牌、瑜珈、打坐放松等,促进人际交流,改善抑郁情绪。
应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参与有益的社会活动。
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各种易致敏的食物,忌生冷、辛辣、肥甘油腻及酒、鱼、虾、蟹、蛋、奶等各种“发物”。
保证充足睡眠,室内清洁、空气流通,常晒被褥。及时增减衣被,增强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春季应减少户外活动,避免接触各种致敏原,适当服用预防性药物,减少发病。
尽量选择有氧运动,可根据各种特禀质的不同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运动锻炼项目,逐渐改善体质。在春季或季节转换时避免进行长时间野外锻炼,防止接触过敏原引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