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生活起居护理

生活起居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对患者在生活起居方面进行专业的指导,并施以精心照料的过程。其目的是保养患者正气、调整机体内外阴阳平衡、增强机体抗御外邪能力、促进疾病的治疗与康复。

一、起居有常

在生活起居中,人体要顺应四时的变化,春保肝,夏保心,秋保肺,冬保肾,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基本原则。

(一)顺应四时,平衡阴阳

《黄帝内经》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在护理工作中,应根据四时阴阳变化和自然界的规律,指导患者顺应四时变化,平衡阴阳。

春季气候变化较大,老年人、小儿和身体虚弱者,要注意保暖,随时增减衣被,切忌过早脱衣减被,此即前人所说的“春捂”。入春后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适当控制睡眠,以天地生发之气助人体阳气生长,使肝气得以调达,符合“春夏养阳”的要求。

夏季气候炎热,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适当午休,以避炎热,消除疲劳。应选用纯棉、麻纱、丝绸等舒适、透气、吸汗的衣物。汗出停止后及时沐浴更衣,以免受凉。居室宜阴凉、通风,但空调温度不宜过低,使用时间也不宜过长,应避免吹对流风。

秋季气候冷热多变,易感外邪,旧病也易复发。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加衣要适当减慢速度,不宜过早过快,增强机体耐寒力。秋季燥气主令,可多喝水、淡茶、果汁、豆浆、牛奶等流质以养阴润燥,弥补阴津的损伤。

冬季天气寒冷,阴气盛极,阳气潜伏,宜“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早睡以养阳气,晚起以护阴精。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活动。防寒保暖,衣着应厚、轻、暖,颜色宜深。

(二)睡眠充足,适当锻炼

睡眠是人体的一种生理需要,也是调节阴阳平衡的重要手段。在睡眠状态下,身体各组织器官大多处于休整状态,气血主要灌注于五脏,使其得到补充和修复。睡眠质量受睡眠时间、舒适度、安静程度、空气、温度及光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要保证人体的高质量睡眠,就要安卧有方,如养成按时就寝、按时起床的作息规律,睡眠环境舒适、安静、无噪声、温度合适等。

“服药千朝,不如独眠一宿”,睡眠不足,易耗伤正气。因此,患者应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重证患者则应卧床休息,但要避免昼息夜作,阴阳颠倒。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凡能下床活动的患者,每天都应保持适度的活动与锻炼。适度的活动能使气血流畅、筋骨坚实、神提志爽,增强抵御外邪的能力,有利于机体功能的恢复。尤其对脑力劳动者,适度的运动更能促进疾病的康复。

(三)慎避外邪,形神共养

患病之人正气虚弱,易受六淫和疫疠之气等外邪的侵袭,在生活起居护理中,应指导患者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及时添减衣物,遇到反常气候或传染病流行时,要注意避之有时,或采取其他方式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防止外邪的侵袭。注意居处环境的适宜,使之适合患者休息,管子曰:“寿必居处适宜。”《遵生八笺》亦云:“所寝之室,名安乐窝,冬暖夏凉,遇有睡思则就卧。”

在生活起居护理中,既要注意形的保养,更要注重神的调摄。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外在表现,两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所谓养形,是指通过适当的休息和活动,提供充足的营养和医疗条件,对人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形体进行摄养和护理;所谓养神,是指应用各种方式调节患者的情志活动,使其达到情绪稳定、心平气和的精神状态,以利于疾病的康复。

二、劳逸适度

古人认为劳和逸必须“中和”,过度疲倦会损害人体,过度安逸也可致病。劳动与休息的合理调节,是保证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劳逸适度,才能活动筋骨、通畅气血、强健体魄,保持生命力的旺盛。过劳和过逸均可引发疾病。

(一)避免过劳

劳动是健康的源泉,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合理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可使机体精气充沛,经络通畅,提高抗病能力,但劳动必须适度。实践证明,过度劳倦能降低机体抵抗力,影响内在脏腑器官的功能,即使是很平常的坐、卧、立、行,若持续过久,也会损害机体。

1.避免久视

“目受血而能视”,用眼过度会耗伤气血。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若用眼过度,如看电视、看书太久,有可能造成血虚,引起头晕目眩、两目干涩。因此,若需长时间用眼,必须每隔30~60分钟适当休息,眺望远景或闭目养神。

2.避免久立

《养生论》说:“久立伤骨,损于肾。”久站不动,下肢骨骼、肌肉负担增加,血液回流不畅,可出现气滞血瘀,如下肢静脉曲张、痔疮、两足浮肿等。因此,若长期久站,可在站立时甩腿、扭膝,睡前按摩双腿、温水泡脚等。

3.避免久行

《养生论》指出:“久行伤筋,劳于肝。”行走要以气血为基础,以肌肉、筋骨配合运动才能完成。适度的步行有益于健康,长时间行走奔跑不仅耗伤气血,而且使肌肉、筋脉处于疲劳状态,如果超过了机体的耐受能力,就有可能使无病者积劳成疾,有病者疾病加重。

4.避免神劳

神劳即用脑过度,精神过度疲劳。脑力劳动者要善于用脑,劳而不倦,每天都应有一定时间的体力活动,如早操、体育锻炼、庭院劳动等,以解除精神疲劳,保持大脑常用不衰。中医学认为,思虑劳神过度,最易耗伤心血,损伤脾运。临床实践也证明,长期的精神紧张、用脑过度,对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意外、癌症、溃疡病的康复极为不利。因此,“思”要有节制,能为者则为之,不能为者即舍之。

(二)避免过逸

过逸是指过度的空闲,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个方面。中医学认为,逸则气滞。形体过度安逸,筋骨肌肉日久不用,容易使人气血迟滞而不流畅,脾胃消化功能减退,导致身体软弱无力、抵抗力下降,动则气喘、心悸。因此,日常生活中要避免过度安逸。

1.避免久卧

适当的躺卧可以使人身心放松,有助于消除疲劳,但卧床过久则会“伤气”。久卧可使人的气血运行迟缓,阳气不升,导致气血阻滞,脏腑功能受到影响。

2.避免久坐

久坐伤肉,长时间处于坐位,臀部皮肤毛囊易堵塞而患疮疖、毛囊炎等。久坐可引起脾胃积滞,使脏腑气机不畅、消化不良、气短乏力。久坐者还易患颈椎病、肩周炎和冠心病等。因此,脑力劳动者和老年人要避免久坐,可每天做数次转胯运动、旋腰转脊及腰部按摩运动。

三、环境适宜

舒适的病室环境有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医护人员要尽力为患者提供适宜的、有利于治疗和护理的病室环境。

(一)病室安排恰当

病室安置应根据患者病证性质而定。如寒证、阳虚证者多畏寒怕风,应将患者安置于向阳温暖的病室,使其感到温暖舒适;热证、阴虚证者多恶热喜凉,可安置于背阳凉爽的病室,使患者感到心静凉爽。病室要保持安静、避免噪声,尤其是心气虚患者更应注意,以免过大的声响使其心悸。

(二)病室通风整洁

病室内陈设力求简单,保持地面、床单的清洁、干燥,定时消毒,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使患者神清气爽,加快疾病康复,但忌强风、对流风,以防感冒。

(三)病室温湿适宜

病室温度一般以18~22℃为宜。不同病证应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调整,如阳虚证、寒证患者,老年人及新生儿室温应以22~26℃为宜;阴虚证、热证患者病室温度为16~20℃。病室湿度一般以50%~60%为宜,阳虚、湿盛患者病室湿度宜偏低;阴虚证、燥证患者,湿度可略高。

(四)病室光线适度

病室光线要充足而柔和,使患者感到舒适而不刺眼,避免日光直射患者面部。患者休息时,应用窗帘遮挡。根据病证性质不同可适当调节光线,如热证、阳亢患者,光线宜暗;痉病、癫狂病者,避免强光刺激;寒证、风寒湿痹患者,光线要充足。 7NZ2H7LcYccRf7NRel6W1Z7yJfsSISt8o3/hztcFk8IUxSZC4njWjSiDHEUQfll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