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腧穴基本知识

“腧”通“输”,简作“俞”,意为转输、输注。“穴”为孔隙,是经气所居之处,《黄帝内经》称之为“节”“会”“气穴”“气府”等,《针灸甲乙经》则称之为“孔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为“腧穴”。

一、概述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转输或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也是治疗的刺激点。刺激腧穴可以调畅气机、促进脏腑气血运行、维持机体阴阳平衡,以起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一)腧穴的分类

分布于人体的腧穴有很多,大体可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大类。

1.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的腧穴。本类腧穴具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是腧穴的主要组成部分。

2.奇穴

又称“经外奇穴”,是指尚未归入十四经脉范围,但有具体的穴名、固定的位置和明确治疗作用的腧穴。此类腧穴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多为经验穴。

3.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压痛点”“不定穴”,是指既无具体的穴名,又无固定的位置,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治疗施术的部位。此类腧穴多位于病变的附近。

(二)腧穴的作用

1.诊断作用

人体的腧穴通过经络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人体的内部发生病理改变时,可以通过经络在体表的某些腧穴上有所反映。如在胃肠不适者的足三里、上巨虚等穴处可找到敏感的压痛点,在肺脏疾患者的中府、肺俞等穴处也可发现压痛点和(或)皮下结节。因此在临床上可通过判断腧穴及其周围部位是否有压痛、肿胀、结节、皮肤脱屑、丘疹等病理反应来协助诊断。

2.治疗作用

(1)近治作用 亦称局部作用,是指所有腧穴都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及其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这是所有腧穴主治作用中的共同特点。例如:睛明、承泣、四白等穴可治疗眼区病证,四神聪、头维、神庭、百会、风池等穴均可治疗头部病证。

(2)远治作用 亦称循经作用,是指经穴上的某些腧穴,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局部病证,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达到的远隔部位组织、器官的病证,这是十四经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例如: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不仅能治疗下肢病证,亦能治疗胃脘不适;列缺、合谷穴不仅能治疗上肢病证,亦能治疗头面部和颈部病证。

(3)特殊作用 是指针刺某些腧穴,因机体状态不同,可产生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如针刺天枢穴,便秘时可起通便作用,腹泻时可起止泻作用。此外,某些腧穴的治疗作用具有相对特异性,如定喘穴有止咳平喘作用,大椎穴有退热作用。

(三)腧穴的定位方法

取穴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治疗效果。临床上常用的腧穴定位法包括骨度分寸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和简便定位法四种。

1.骨度分寸定位法

简称“骨度法”,是指以人体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并依据比例折算尺寸作为定穴标准的方法(图3-3,表3-1)。

图3-3 常用骨度分寸示意图

表3-1 常用骨度分寸表

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指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又称自然标志定位法。人体体表解剖标志有两种:一种是固定标志,即不受人体活动影响而固定不移的标志,如骨节肌肉的突起和凹陷、五官、发际、指(趾)甲、乳头、肚脐等,有些腧穴可以根据这些固定标志来定位,如两眉之间是印堂,两乳中间取膻中,眉头定攒竹等;另一种是活动标志,即人体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等,是在活动姿势下才会出现的标志。如握拳在掌后横纹头取后溪,张口在耳前凹陷中取听宫等。

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是指以患者的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来量取腧穴的方法,又称“指寸法”。常用的手指同身寸有以下3种(图3-4)。

(1)中指同身寸 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为l寸。可用于四肢的直寸定穴和背、腰、骶部的横寸定穴。

(2)拇指同身寸 以患者拇指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l寸。适用于四肢的直寸定穴。

(3)横指同身寸 又名“一夫法”,是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宽度作为3寸。适用于下肢、上肢的直寸定穴,以及背部的横寸定穴。

图3-4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4.简便取穴法

临床上有些穴位可以采用一些简便取穴的方法。如让被取穴者两手的虎口交叉,置上位手食指于另一手桡骨茎突之上,食指尖端的凹陷处即为列缺穴;人体直立,双手自然下垂,中指指尖处为风市穴;折耳郭向前,两耳尖连线的中点是百会穴;沉肩屈肘,于平肘尖处取章门穴等。

二、常用腧穴

(一)十二经脉常用腧穴

1.手太阴肺经

本经从胸走手,包括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11穴(图3-5,表3-2),主要分布于胸部外侧、上肢掌面桡侧,以及手掌和拇指的桡侧。本经腧穴主治咽喉、胸肺、胃肠部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图3-5 手太阴肺经腧穴示意图

表3-2 手太阴肺经常用腧穴

2.手阳明大肠经 本经从手走头,包括商阳、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手三里、曲池、手五里、肩髃及迎香等20穴(图3-6,表3-3),主要分布在上肢背面桡侧、肩颈及面部。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疾病、胃肠病、皮肤病、热病、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图3-6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示意图

表3-3 手阳明大肠经常用腧穴

3.足阳明胃经

本经从头走足,包括承泣、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头维、水突、缺盆、乳中、乳根、梁门、关门、天枢、大巨、水道、归来、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丰隆、厉兑等45穴(图3-7,表3-4),主要分布在头面部、颈侧部、胸腹部、下肢前外侧面及足背部。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疾患、头面及五官疾病、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图3-7 足阳明胃经腧穴示意图

表3-4 足阳明胃经常用腧穴

4.足太阴脾经

本经从足走腹胸,包括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冲门、天溪、大包等21穴(图3-8,表3-5),主要分布于足大趾内侧、下肢内侧及胸腹部。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疾患、妇科病、前阴病变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图3-8 足太阴脾经腧穴示意图

表3-5 足太阴脾经常用腧穴

5.手少阴心经

本经从胸走手,包括极泉、少海、通里、神门、少府、少冲等9穴(图3-9,表3-6),主要分布在腋窝、上肢掌侧面的尺侧及小指的桡侧。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疾患、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图3-9 手少阴心经腧穴示意图

表3-6 手少阴心经常用腧穴

6.手太阳小肠经

本经从手走头,包括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养老、支正、小海、天宗、天窗、天容、颧髎及听宫等19穴(图3-10,表3-7),主要分布在小指、手掌及上肢背面的尺侧,肩胛、颈部及面部。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神志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图3-10 手太阳小肠经腧穴示意图

表3-7 手太阳小肠经常用腧穴

7.足太阳膀胱经

本经从头走足,包括睛明、攒竹、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委中、承山、昆仑、申脉、至阴等67穴(图3-11,表3-8),主要分布在面部、头项部、背腰部及下肢后外侧部。本经腧穴主治头项背腰部疾病、脏腑病变、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图3-11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示意图

表3-8 足太阳膀胱经常用腧穴

8.足少阴肾经

本经从足走腹胸,包括涌泉、太溪、大钟、照海、复溜、筑宾、阴谷、幽门、神封、俞府等27穴(图3-12,表3-9),主要分布在足心、下肢内侧后缘及腹胸部。本经腧穴主治泌尿生殖疾患、妇科病、神志病、肺病、咽喉疾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图3-12 足少阴肾经腧穴示意图

表3-9 足少阴肾经常用腧穴

9.手厥阴心包经

本经从胸走手,包括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等9穴(图3-13,表3-10),主要分布在胸前部及上肢内侧中间。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疾患、胃部疾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图3-13 手厥阴心包经腧穴示意图

表3-10 手厥阴心包经常用腧穴

10.手少阳三焦经

本经从手走头,包括关冲、阳池、外关、支沟、四渎、天井、肩髎、翳风、耳门、丝竹空等23穴(图3-14,表3-11),主要分布在上肢外侧中间、颈侧部、耳旁及侧头部。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疾病、胸胁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图3-14 手少阳三焦经腧穴示意图

表3-11 手少阳三焦经常用腧穴

续表

11.足少阳胆经

本经从头走足,包括瞳子髎、听会、上关、天冲、风池、肩井、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足临泣、足窍阴等44穴(图3-15,表3-12),主要分布在头面部、项部、肩部、胸腹侧面、下肢外侧面中间及足背外侧。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头面五官病、胸胁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图3-15 足少阳胆经腧穴示意图

表3-12 足少阳胆经常用腧穴

12.足厥阴肝经

本经从足走腹胸,包括大敦、行间、太冲、中封、中都、曲泉、足五里、期门等14穴(图3-16,表3-13),主要分布在下肢内侧、侧腹部及胸部。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疾患、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变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图3-16 足厥阴肝经腧穴示意图

表3-13 足厥阴肝经常用腧穴

续表

(二)奇经八脉常用腧穴

1.督脉

本经起于小腹内,止于上唇内龈交穴。包括长强、腰俞、命门、中枢、大椎、哑门、风府、百会、上星、水沟、龈交等28穴(图3-17,表3-14),主要分布在躯干后正中线及头面部正中线上。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头项腰背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病证。

图3-17 督脉腧穴示意图

表3-14 督脉常用腧穴

2.任脉

本经起于小腹内,最终联系于目。包括会阴、中极、关元、气海、阴交、神阙、下脘、中脘、上脘、膻中、天突、承浆等24穴(图3-18,表3-15),主要分布在躯干前正中线及颜面部。本经腧穴主治头面、颈、胸、腹部的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病证。

图3-18 任脉腧穴示意图

表3-15 任脉常用腧穴

续表

(三)常用经外奇穴

1.常用奇穴名称(见图3-19~图3-21)

图3-19 四神聪、太阳、翳明

图3-20 夹脊穴位图

图3-21 八邪、四缝、十宣

2.常用奇穴的定位与主治(表3-16)

表3-16 常用经外奇穴

思考题

1.简述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2.简述十二经脉循行走向及流注次序。

3.试述十二经脉常用腧穴的定位方法以及功能与主治。 J7TMARHy4ieVHp90C6F5muz2aSNrWaVseQb7zB5VSkRZZ2i5/+RJHXwbeVw6nay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